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304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知识点与现代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练习题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1.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

颠沛流离(diānpèi)商酌(shāngzhuó)累赘(léizhuì)朦胧(ménglóng)拖沓(tuōtà)妥帖(tuǒtiē)譬如(pìrú)

修润:

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

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

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

不必要,麻烦。

拖沓:

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

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

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

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

离散、流落。

4.内容要点

(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

答:

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13课《最苦与最乐》

1.文学常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2.文体知识

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

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

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3.重点字音

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第14课《驿路梨花》

1.文学常识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2.文章主题思想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3.重点字音

驿路(yì)陡峭(dǒuqiào)花瓣(bàn)简陋(lòu)撵走(niǎn)麂子(jǐ)恍惚(huǎnghū)修葺(xiūqì)

迷茫:

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

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

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溢,水满外流。

折损:

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陡峭: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

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

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

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4.重点句子

(1)山,好大的山啊!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赏析:

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赏析:

两个“都”字反映了老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5.重点问题

(1)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答:

茅屋的主人是谁?

(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作用:

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用: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

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

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

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2)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第15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

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

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重点字音

德馨(xīn)鸿儒(hóngrú)苔痕(tái)案牍(dú)

5.重点词义

笑有鸿儒(古义:

大;今义:

鸿雁)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形体、身体;今义:

形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亭亭净植(古义:

立;今义:

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菊,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7.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8.句子翻译:

(1)原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原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原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原文: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9.内容要点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运用比喻(或类比、对比)的手法,将“山、水”来比作“陋室”;将“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从而引出主旨句。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

(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爱莲说》

1.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7.句子翻译:

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3.主体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4.重点音义

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5.重点问题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答: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答:

菊:

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

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

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答: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单元同类现代文拓展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

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

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

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

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

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

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

他眼里总有活儿。

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

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

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

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

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

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

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

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

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

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

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

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1.文章③④⑤段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2.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

(4分)

3.为什么作者说李忠义在工友心中,“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4分)

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4分)

单元文言文对本月底对比阅读

(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注释】①轩:

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

漉,漏下。

渗漉:

从小孔慢慢漏下。

③案:

几案,桌子。

④洞然:

明亮的样子。

⑤珊珊:

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5.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2分)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余稍为修葺(4)以当南日 

6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7.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手法。

(3分)

8,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谈谈。

(3分)

(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

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

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àndàn):

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

异香。

⑤芙渠:

荷花。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2.作者主要写莲花,为什么还要写“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13.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2分)

 

现代文阅读答案

1.坚持出黑板报;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风中拉好银幕。

2.暗示李忠义的美德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处飘洒,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3.李忠义的善举和美德,使他的形象像山一样高大,使他的深远影响,像河水一般长流。

4.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

(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

5.

(1)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使身体劳累(3)用来(4)余

6.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

对比。

8.示例一:

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示例二:

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

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课外段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二)

9.

(1)旁生枝茎

(2)少(3)停止(4)合宜,适合

10.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1.

(1)(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2)这些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12.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1.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

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课外文段翻译:

    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它就能为一池碧水做点缀;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一天比一天高,每天往上长,每天越来越艳丽。

有风时就呈现出飘动摇摆的情态,无风时也有轻盈柔美的风姿。

等到花蕊绽开,荷花顶出水面,风姿娇美,晶莹欲滴,你先我后,相继开放,等到花朵凋谢,它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霜降,它也不会收场。

这些都说的是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鼻子可以享受的,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避暑,让人感到暑气消退;纳凉,使人觉得凉气随人生出。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能常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植物,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能备作家常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