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十三五规划.docx
《机电系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系十三五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电系十三五规划
NewlycompiledonNovember23,2020
机电系十三五规划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汽车系
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根据学院“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创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总体工作目标,结合我系发展现状,特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瞄准院党委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要求,努力提升办学能力,推进各专业创新发展,争创国内一流水平。
(二)总体目标
按照“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创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总体要求,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以特色专业为引领,形成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布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满足区域产业振兴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
通过5年努力,力争把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国内一流的专业,初步形成以特色精品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的格局。
二、主要建设任务
(一)对接区域经济,创新专业建设
1、建设内容
主动适应许昌及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针对许昌及周边区域现代制造业、电力装备业、汽车制造及后市场服务业,重点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个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特色专业,使特色专业覆盖我系每个专业群,实现所有专业群都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整个专业群发展,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办学整体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工作措施
(1)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许昌区域经济发展,认真调研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优化现代制造类、电气类和汽车类三个专业群,拓展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的新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等。
对连续三年招生人数不足30人的专业进行改造或退出。
(2)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学院发展的名片,是系部发展的名片,下一步,将以我系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重点支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特色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省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建设为抓手,狠抓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到2020年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大专业打造成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形成我院职业教育的优势品牌,走出富有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办学之路;
(3)三是及早谋划升本工作,力争一到两个专业早日跨入本科行列。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成功申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6年底以前,对现有专业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建设贴近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力争联办1个本科专业;2017-2020年,再根据学院专业发展状况以及许昌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建1-2个专业,申报建设2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建设内容
一是配合学院积极谋划成立由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立体化的办学体系。
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从而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抢占为许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制高点;二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向纵深发展,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尤其是与校内合作企业在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项目化教学改革、产学研等方面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
三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更多的订单班、企业冠名的专业学院等,谋划好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的筹建工作,力争在与企业联合办学上取得新突破。
四是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工作措施
(1)加强对许昌周边区域重点企业和许昌市政府支持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研,优选15家左右企业吸纳为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成立企业冠名的专业学院,力争在产学研、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有深度合作。
(2)依托许昌市机电应用研究中心,继续加强与许昌市烟草公司、许昌同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烟草农机研发,提升教师工程研发能力。
(3)认真总结富士康自动化专班、机器人专班、SMT专班、模具专班办学经验,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3、工作进度
到2016年6月,完成机、电、汽3大工程服务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工作,并有实质性推进。
与企业合作完成12门工学结合教材开发,部分教材投入使用;到2016年底,完成机、电、汽三个专业群校企合作分理事会建设工作。
与企业联合建立富士康学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森源电气学院、恒力汽车学院。
组建三个订单班;力争到2020年我系订单培养学生数占系总人数的40%以上,初步实现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
(三)强化职业素养,优化师资结构。
1、建设内容
根据我系机、电、汽三大专业群学生结构,构建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的师资队伍;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学生喜欢、行业认可、德艺双磬的教学高手;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操作水平高、具备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的技术能手;孕育一批能承担国家、省、市、企业委托科研课题的创新强手;优选一批行业企业专家及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最终形成一支在国内同行中有声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一流专兼职教师队伍。
2、建设措施
(1)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坚持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每一位教师牢记宣誓誓词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牢记自己的伟大使命,培育树立良好师德风尚。
健全师德考核标准,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持续推进党员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作用,落实教育部规定的“六个禁止”和针对高校教师提出的“七个禁行”,坚定不移地执行学院教师行为规范的相关要求。
引导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2)坚持“引、聘、送、下、带”并重,构建一流师资队伍。
针对我系目前师资队伍现状,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采取“引、聘、送、下、带”和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一流师资队伍。
“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核心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实践教学实力。
“聘”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聘请企业、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把脉问诊。
“送”是在注重短期学习培训的同时,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或国外进行学习深造,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
“下”是让专业教师下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且与校内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互兼互聘,同时重点抓好校内专业能力提升,通过到实训室学习、参与校内企业项目研发等活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通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促进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工作进度
2016年底优化教学团队,对担任公共平台课程的任课教师实行竞聘上岗,引进专业教师3名,新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聘请客座教授4名;2017年底“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5%,新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培养1名河南省教学名师;2020年底,聘请的客座教授达15名,每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达2名以上(专业带头人必须达到许昌市行业公认技术权威,重点专业力争达到河南省行业公认技术权威),“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5%以上,力争建设省级教学教学团队1个。
(四)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实岗育人”环境
1、建设内容
依据我系三大专业群对学生技能培养发展的要求,完善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加强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建教学做一体化、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具有真实职场氛围或仿真的教学工场;加大“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力度和深度,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实习实训效果,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2、建设措施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强化校内实习实训条件硬件建设,根据三大专业群专业特点,细分实训项目,按照工厂化、车间式重新进行布局、规划,对现有实训室和机加工中心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升级改造,并制定新的项目建设计划。
积极争取建设资金,重点建设2-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到2020年,争取2个以上基地达到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水平。
二是注重内涵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设备的管理、维护能力,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实训项目的开发力度;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纳入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来,提高教师、学生的企业管理理念,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2)加强校中厂管理,深化“校中厂”建设,实现校企深度融通,努力营造”实岗育人“环境。
一是加强校中厂管理,保障教学实训主功能。
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通过不断的更新拓展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
二是继续探索教学和生产深度融通机制。
校企双方在原来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围绕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开发、优化实训项目,继续做好师傅带徒弟的生产性实训,实现在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化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教材开发)、产学研等方面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在校中厂建设方面打造校企深度融合的名片。
(3)深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要巩固好原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二是根据我系专业群建设需求,通过对许昌周边区域重点企业和许昌市政府支持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研,优选15家左右企业成为我系新的实习实训基地;三是通过完善一系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双方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员工培训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对所有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环境建设改造,营造真实职场氛围;规划好学生在校内合作企业的生产性实训项目,编写一套实习实训指导书;改造PLC-200实训室1个、新建工业机器人实训室1个、扩建新能源实训室1个、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1个、机电一体化实训室1个。
2016年7月之前对所有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造,50%车间或实训室具有生产性特征,基本能够满足现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需要;课程团队拿出所有专业课程与实训室对接方案。
2017年底之前,新建汽车底盘电控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汽车新能源实训室,新建现代制造实训室、数控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运动控制实训室1个、西门子S7-300实训室1个;PLC网络实训室1个。
2016年底新建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与3个企业深度合作。
2020年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实岗育人需要。
(五)完善课程体系,精化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1、建设内容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实际工作流程,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套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2、建设措施
(1)以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够用为原则,清理整合现有各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
完善“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主”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练、做”四位一体,以“做”为主,“学、练”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精化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对接生产现场、体现先进技术、反映典型工艺”的思路,遴选、序化教学内容。
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及职业道德与安全规范,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内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及职业素质养成“三融合”。
把我系目前八个专业中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编制出规范准确的课程标准。
并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坚持校企合作共建,改善教学条件,共同制定教学内容。
(3)打造精品课程,实现课堂翻转。
加强省级、院级精品课的建设力度,以省级精品课带动院级精品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建设,提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质量。
以“精品课程”为载体,把创建“精品课程”和培养“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建设带动教学团队建设。
同时,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借助互联网+教育进程,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的易学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现有的精品资源课为基础,积极开展微课慕课建设,实现课堂翻转,不断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进展。
(4)加快国际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将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准。
3、工作进度
2015年下半年成立一个微课、慕课制作小组,年底每位教师至少制作1-2个微课,以后每学年都不少于2个;2016年底制作1-2门慕课;2016-2017年,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课程,重构课程标准,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12部;至2017年底,实现我系所有院级以上精品课程上网,再新建一门省级教学资源共享课程,2门院级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到2020年,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占本专业课程数的40%以上。
(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创一流的品牌效应。
1、建设内容
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对接区域产业,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依托我系优质师资和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服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不断增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力争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技术服务中心、应用开发中心、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中心等。
2、建设措施
(1)以服务经济发展提高贡献度。
一是继续深化与许昌市烟草公司、许昌同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合作,开发系列烟草农业机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发挥机、电、汽三大教学团队作用,与企业联合成立工程服务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主动出击,加大在产学研方面与具有许昌区域特色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合作力度及服务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2)以提高社会培训质量扩大学院知名度
充分利用我院我系资源,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配合学院积极与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以许昌市全民振兴工程为抓手,承接更多的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工作,争取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培训的总基地。
3、工作进度
每年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不低于2项;2015年底,烟叶采收植保机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成;2016年底以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应用开发不低于15人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不低于1000人次。
(七)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内容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接轨,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切实落实“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建设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全程跟踪监控,确保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牢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建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推行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制度。
(3)建立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通过行业专家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反馈和学生评教等多渠道收集信息外,委托社会第三方对往届(三年内)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跟踪测量评估,对用人单位需求进行测量和评价。
重视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把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建立;2018年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2016年建立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八)坚持全方位育人,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1、建设内容
坚持全方位育人,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在素质教育方面目标一致和相互配合,在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与诚信、协作与竞争、创新与创业等意识,为其进入企业和持续发展作好知识、能力与素质储备,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2、建设措施
(1)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以社团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团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的力度,多开展、开设有利于增长学生素质和提高全面修养的文艺活动、选修课程。
(2)强化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课堂是主阵地,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保证学生能够从课堂中获得较多的人文科学知识。
开展系列讲座,以丰富的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3)重视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
抓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抓好体育课教学工作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提高身心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在现开设“两课”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教育类、艺术类课程1-2门。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每学期开设2次人文社科知识讲座。
2016年建好心理咨询辅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