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09765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docx

2021年党员干部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与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领导力专题党课讲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在成就面前,我们不禁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而这些思考都指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信仰的力量。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无数革命先烈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抛头颅、洒热血,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信仰在工作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信仰,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字眼,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体党员“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因此,当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信仰作为根本遵循。

  一、何谓信仰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简单地讲,信仰就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根本遵循。

这一遵循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

也可以说,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通过对比理想、信念、信仰这三个范畴的内涵,可以更好理解什么是信仰。

第一,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或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

相对于信仰而言,理想是一种比较初级的精神状态。

那么,在其之上是什么?

在理想的支撑下,我们会明确自己的信念,因此信念超越了理想。

第二,信念。

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对某一问题信任或有信心的一种思想状态。

那么,在理想、信念之上是否就是信仰了?

我们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因此信仰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追求。

第三,信仰。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敬仰。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信仰统领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精神生活中最高级的状态,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信仰的类型

  1.科学信仰

  科学信仰既包括对科学的信仰,也包括对具有科学性知识的信仰。

怎么理解?

第一,我们有着坚持科学信仰的传统。

在学校中,我们一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工作生活中,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这体现了我们坚持科学信仰的传统,同时也说明坚持科学信仰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密不可分。

  第二,我们有着坚持科学信仰的文化传统。

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儒家文化,告诉我们要遵守社会的规则规范,要靠拼搏、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坚持科学信仰的文化传统。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科学信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直秉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

可以说,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由此,我们不能把科学信仰单纯地理解为对科技、对创新的一种信仰,它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内心中的一个传统。

  2.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宗教的人对自己所信仰的教理教义,由认同和崇拜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全身心的皈依。

在宗教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第三,不能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尽管社会上有宗教信仰的人相对较少,但宗教信仰带来的影响力不小,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文化冲突、民族矛盾,甚至会危害国家统一。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认同,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

它包括我们对政党及其理论、政策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当前及今后,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党信仰。

这是政治信仰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政治信仰是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是信仰力量的一个核心。

  (三)信仰的实质

  信仰是一种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的反思和确证,达到对自己区别于他人、他物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他人、他物关系的意识。

同时,信仰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具有时间的向度,是指向未来的。

因此我们也明确,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同现实的关系不能不是一种否定性的关系,以否定性为媒介的关系。

也就是说,通过信仰对现实的否定,使我们不断趋于信仰。

用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认识:

通过信仰的指导,通过自我否定,否定我们现实中很多不合理性,来实现自我发展。

  二、信仰源自哪里

  

(一)信仰产生于现实

  宗教信仰源自现实生活的苦难,是人对超人力量的恐惧和对理想状态的幻想。

宗教信仰是信仰较为低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刚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宗教萌芽。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群居状态生存,共同抵御来自自然界的种种威胁。

但当自身无法克服这些困难时,我们就会产生宗教信仰,会把自己不具备的力量、不能实现的理想,诉诸宗教、诉诸神灵。

所以说,宗教信仰产生于现实。

我们对大自然的不理解,对自身认识的不深刻,对他物的妥协和屈服,形成了最初的宗教。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宗教的力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我们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唯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简单地讲,不管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它们的局限性和合理性。

那么既然唯心主义有合理之处,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呢?

因为,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同时自然科学发展也给唯物主义观点提供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明。

但如果坚持唯心主义,则会导致我们的很多想法仅停留在空想上,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合理路径。

这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不主张把宗教信仰当作行为原则的原因。

  总之,宗教信仰产生于所处的社会发展条件,而我们今天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也就是源于现实、源于我国社会发展成就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

所以说,信仰是我们通过对现实的思考、通过对理论的推理和加工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信仰发展于实践

  这里,我们要讲一讲马克思,这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伟大的一生中都体现了信仰的力量。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其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就把大部分的学习焦点放在哲学和历史上。

步入社会后就在《莱茵报》做编辑,期间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19世纪初,贫民为了填饱肚子到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

虽然有1826年《普鲁士刑法典》对擅自砍伐和盗窃树木行为的严厉处罚,但上述事件仍有增无减。

面对这种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法案,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也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

对此,马克思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观。

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立刻查封了《莱茵报》。

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政府的丑恶,也逐步意识到思想上的认识不足以改变现状,要通过革命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坚守这一信仰。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一直从事理论研究与革命工作,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解读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所以说,在马克思的努力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信仰成就于事业

  我们不能把信仰仅作为思想上、头脑中的一种精神追求,更要通过不断努力和拼搏,将信仰转化为造福老百姓、为国家做贡献的工作成就。

我们举两个例子。

  “雷锋传人”郭明义,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

从1996年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每天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工友们称他是“活雷锋”。

他20年来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

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郭明义的实际行动和成绩体现了信仰的力量。

只要坚持信仰,并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守岛英雄”王继才,200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1986年起,毅然担起守卫黄海前哨开山岛的重任。

他和妻子以海岛为家、与艰苦为伴,坚持每天升起国旗,每天按时巡岛,护航标、写日志,与走私、偷渡等不法分子作斗争。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实现了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三、信仰的意义

  

(一)信仰的意义

  信仰的意义是什么?

信仰有什么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信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曾经这样阐述信仰,或许能够解答我们的疑问。

刘小枫教授说:

信仰就是毫无所惧地持有对生活的信赖感,就是在挚爱与希望受到现实否定时仍然持重挚爱与希望。

它使人秉得一种超越性的心智力和感情素质,使人能超越存在的限定和伤害,进入神圣的自由空间,与此同时,又使人积极地、挚情地参与生活的更新,因为信仰也是对那种面临苦难、贫乏、痛苦、自弃而无动于衷的自由感的否定。

  对于这段话,我理解有三层意思。

第一,信仰是我们人生的目标与方向。

信仰很抽象,好像很遥远,但通过我们对理想信念的深化、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可以慢慢地把握住。

我们一旦有了信仰,生活就有了目标和方向,人生就有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第二,信仰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前行的动力。

通过信仰对现实的否定,我们可以克服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样才能趋向于信仰。

也就是说,有了信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无须扬鞭自奋蹄。

  第三,信仰使我们拥有一种自我超越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和失误。

怎么办?

简单来讲一句话,就是要坚持信仰,实现自我超越。

  总之,通过刘小枫教授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二)信仰的养成

  那么,我们现在如何坚持信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所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我们信仰的力量。

  这里要明确一个基本观点,即信仰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

注意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由人化文,通过人的劳动和实践,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另一个是以文化人,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反过来又在提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的不断进步。

而人精神层面特别是信仰力量的提升,又推进了社会良性发展。

  下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对信仰的养成做一个简单梳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