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翻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312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古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古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古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古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古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古文翻译.docx

《语文古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古文翻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古文翻译.docx

语文古文翻译

孔孟语录(二十则)

1.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译】:

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

“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

”仲弓说:

“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2.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译】:

孔子说:

“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

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

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

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

3.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

孔子说:

“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

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译】:

孔子说:

“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5.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译】: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但这却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

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6.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译】:

孔子说:

“人要是没有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

就象牛车、马车上没有车辕与横木相接的部分,牛车、马车怎么能够行走呢?

7.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

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

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8.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

孔子说:

“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9.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译】:

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

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

品德好呀,颜回啊!

10.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

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1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近况,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

“你为什么不这样说:

‘他的为人,(为了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经常发愤得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啊!

’”

12.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

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

”孔子说:

“他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

13.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译】:

子贡说:

“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

“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

”子贡说:

“《诗经》说:

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

14.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

孟子说:

“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1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16.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

宣王问道:

“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

“有。

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

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

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1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尽心下》)

【译】:

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18.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译】:

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译】:

“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是要和义与道相配合的;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20.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尽心上》)

【译】:

孟子说:

“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郑伯克段于鄢》

【内容提示】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文中所记载的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是母子兄弟,但为了争夺政权,感情破裂以至互相残杀。

本文叙事简洁生动,既写出了姜氏的偏私任性和共叔段的少年骄纵,野心勃勃,又通过郑庄公的言行鲜明地刻画了他的老谋深算,攻于心计。

作者意在讽刺双方,揭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同时也极力宣扬孝道。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译】: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着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译】: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庄公说:

“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译】:

祭仲说:

“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能避开这个祸害呢?

”祭仲说道:

“姜氏有什么可以让她满足呢?

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

”庄公说:

“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昵,厚将崩。

【译】: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

公子吕说:

“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

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

“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

公子吕说:

“可以动手了。

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庄公说:

“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译】: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

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

“可以动手了!

”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

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

「尔有母遗,毉我独无。

」颍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

「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

【译】: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

“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

”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

颖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

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

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

“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来没有吃过君王的饭菜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尝尝。

”庄公说:

“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可是我却没有啊!

”颖考叔说:

“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庄公把事情的原因和后悔的心情告诉了他。

颖考叔说:

“君王您担忧什么呢?

如果掘地见到地下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么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

”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译】: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

“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

”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

“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

”于是,母子又象从前一样和睦相处了。

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译】:

君子说:

“颖考叔真是个孝子。

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

《诗"大雅"既醉》说:

‘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

'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冯谖客孟尝君》

【内容提示】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

写的是冯谖在孟尝君田文门下做食客,为其多方出谋划策,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事迹。

全文情节迂回曲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通过弹铗而歌、矫命焚券、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的故事塑造了战国时代一个有胆识、有策略、有远见,又能言善辩的士人的形象。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

「客何好?

」曰:

「客无好也。

」曰:

「客何能?

」曰:

「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

「诺!

【译】: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孟尝君问:

“冯谖有什么爱好?

”回答说:

“没有什么爱好。

”又问:

“他有什么才干?

”回答说:

“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了笑,说道:

“好吧!

”,就收留了冯谖。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

「冯公有亲乎?

」对曰:

「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译】: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他吃不好的饭菜。

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

“长铗啊,咱们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

”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

“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

”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

“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着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跟朋友说:

“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

”后来又过了些时候,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没办法养家。

”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个人太贪心了,不知道满足。

孟尝君知道后就问:

“冯先生有亲属吗?

”回答说:

“有位老母。

”孟尝君就派人给冯谖母亲吃的用的,不让她感到缺少生活的用品。

这样,冯谖就不再唱歌了。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冯谖署曰:

「能。

」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也?

」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

「客果有能也。

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檸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曰:

「愿之。

【译】:

后来,孟尝君贴出了告示,询问他的门客:

“谁熟习会计的事务?

”冯谖在告示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并说“能”。

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

“这是谁呀?

”左右的人说:

“就是唱那个‘长铗归来’的人。

”孟尝君笑着说:

“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

“我被琐碎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上我懦弱无能,整天忙着国家的事情,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冯谖回答道:

“愿意去。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译】:

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

辞行的时候冯谖问:

“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孟尝君说:

“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驱而之薛。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译】:

冯谖乘马车来到了薛地,叫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

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了欠债的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

老百姓都高呼“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曰:

「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

」冯谖曰:

「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

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

「诺,先生休矣!

【译】:

冯谖乘马车,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

冯谖这么快就回来了,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

“债都收完了吗?

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冯谖说:

“债都收了。

”“买什么回来了?

”孟尝君问。

冯谖回答道:

“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

”孟尝君道:

“买仁义是怎么回事?

”冯谖道:

“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么行呢?

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老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老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

”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

“嗯,先生,算了吧。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曰: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译】: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

“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

”孟尝君只好回到他的领地薛。

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的到来。

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说:

“先生为我买的‘义’,我今天看到了。

冯谖曰: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译】:

冯谖说:

“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

”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

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

“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接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

”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驱车回来,告诫孟尝君说:

“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件事了吧。

”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冯谖诫孟尝君曰:

「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译】:

齐闵王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

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

“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

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

”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

“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

”(齐王果然照办。

)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

“现在三个洞穴都已经建造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

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谏逐客书

【内容提示】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书,又称“上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的文书。

《文心雕龙·章表》说:

“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说:

“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可见,“书”这种文体是上行文书,写作对象是国君,内容则是针对时政,陈述己见。

客:

即客卿,是指外国来秦担任秦国公职之人。

李斯:

(前?

~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曾同韩非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帝王之术”,于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受到秦王器重,拜为客卿,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秦始皇采纳他的主张定郡县之制,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下禁书令。

秦二世时,被郎中令赵高以“谋反”罪诬陷入狱,后被腰斩于咸阳市。

李斯的文章保留至今的均收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共有3篇:

《谏逐客书》、《论督责书》和《狱中上秦二世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译】:

臣听说一些官吏建议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