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预应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845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体预应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整体预应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整体预应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整体预应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整体预应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体预应力.docx

《整体预应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体预应力.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体预应力.docx

整体预应力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

板柱建筑技术规程

CECS52∶93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一局科学研究所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批准日期:

1993年12月14日

 

前言

现批准《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技术规程》CECS52∶93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推荐给各有关单位使用,亦可供国际交流。

在使用过程中,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北京市南苑镇新华路1号中国建筑一局科学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76),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993年12月14日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基本规定

3.1材料

3.2构件

3.3结构非抗震设计规定

3.4结构抗震设计规定

3.5预应力规定

3.6施工步骤

4建筑设计

5结构设计计算

5.1内力分析

5.2承载力计算

5.3抗裂及变形验算

6构造规定

6.1楼板

6.2柱及剪力墙

7施工及验收

7.1构件制作

7.2临时支撑

7.3构件安装

7.4对楼盖施加预应力

7.5接缝砂浆及现浇混凝土的浇筑

7.6工程验收

附录A、预应力筋先拉后折的较佳压折顺序与

各跨应力的近似计算

附录B、预应力轴力分散系数β1、β2值

附录C、垫块的设计与施工

附录D、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总则

1.0.1为推广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建筑高度不超过50m、抗震设防烈度不超过8度(Ⅰ、Ⅱ、Ⅲ类场地土)矩形柱网的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

1.0.3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是采用对整个楼盖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将预制的板、柱构件拼装成整体结构的建筑体系。

1.0.4进行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时,除遵照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的有关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预应力束

一个锚具下的预应力钢筋束(钢丝束或钢绞线束)。

2.1.2边肋

预制楼板的边肋。

2.1.3内肋

预制楼板的内肋。

2.1.4边梁

在预制楼板以外的单独梁构件。

2.1.5整板

一个柱网单元的整块预制楼板。

2.1.6拼板

一个柱网单元的多块预制楼板。

2.1.7垫块

承受水平预应力的块体。

2.1.8楼盖构件

楼板、悬挑楼板、边梁及垫块的总称。

2.1.9明槽

两相邻预制楼盖构件之间的沟槽,分为柱轴线明槽和拼缝明槽两种。

2.1.10拼缝

拼缝明槽简称,它将整板分割为拼板。

2.1.11接缝

板与柱之间或板与垫块之间20~30mm宽的立缝。

2.1.12框架梁

位于柱轴线处的预应力梁。

2.1.13拼缝梁

位于拼缝处的预应力梁。

2.1.14接缝截面

接缝处接缝材料与柱或垫块接触的截面。

2.1.15预应力挤压面

在承受预压应力之后的接缝截面。

2.1.16施加预应力

张拉及压折的总称。

2.1.17压折

将张拉完毕的预应力束从直线向下压成折线。

2.1.18先拉后折

预应力束先直线张拉后压折。

2.1.19先折后拉

预应力束先按折线配置后张拉。

2.1.20预应力控制值

未扣除任何预应力损失的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值。

2.1.21预应力有效值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预应力钢筋应力值。

2.1.22预应力荷载

预应力束及端锚具施加给结构的作用力的总称。

包括端轴力、端偏心弯矩、折点摩擦阻力及折点上抬力。

2.1.23上抬力

折点处预应力束的竖向向上作用力。

2.1.24柱内倾

楼盖预应力压缩变形产生的柱内倾。

2.1.25外推柱

为克服柱内倾,在接缝浇筑前将柱外推,其推力亦视为预应力荷载。

4建筑设计

4.0.1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适用于柱网尺寸较大且体型比较规则的办公楼、科研试验楼、商业楼、图书馆、餐厅、旅馆、展览厅、住宅以及一般多层工业厂房、仓库等。

4.0.2柱网尺寸宜统一,柱列宜纵横贯通。

柱网尺寸较小时,宜采用整板;柱网尺寸较大时,可采用拼板。

4.0.3渗置抗震缝、沉降缝或伸缩缝时,缝宽尚应满足预应力施工操作的要求。

4.0.4当建筑物较长时,剪力墙的布置宜均匀、分散,纵向剪力墙不宜设在两端。

4.0.5阳台、雨篷等悬挑板可根据需要做成矩形、梯形或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形状。

悬挑板挑出长度不宜超过3m。

4.0.6水平电气管线宜埋设在楼面叠合层或垫层内,如需穿过板肋时,应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

4.0.7竖向管线不应穿过板肋,可在肋间穿过,如需穿过板角加腋区,应符合本规程第6.1.14条的规定。

住宅的卫生间、厨房及其他用水部位的竖向管道穿楼板处宜设竖向管道井。

4.0.8当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时,应符合本规程第6.1.11条的规定;当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时,则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5结构设计计算

5.1内力分析

5.1.1主体结构可按楼板和等代框架(等代框架—剪力墙)分别计算内力。

5.1.2内力分析应包括以下三种内容:

5.1.2.1计算楼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

5.1.2.2计算在预应力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梁和柱的综合弯矩、次弯矩以及预应力梁的综合轴力;

5.1.2.3计算等代框架(等代框架—剪力墙)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内力。

5.1.3在整板的内力计算中,楼板可简化为等代交叉梁系,其截面可按图5.1.3—1取用;在拼板及框架(框架—剪力墙)的内力计算中,等代拼缝梁和等代框架梁的截面可按图5.1.3—2取用。

当边梁高和楼板各肋高都相同时,各等代梁截面可包括边梁截面或带翼缘的各肋截面,翼缘宽度可取肋净距之半,在明槽(叠合层)浇筑混凝土之后,各等代梁截面尚应包括明槽(叠合层)截面。

5.1.4楼板可按整板或拼板分别计算内力。

5.1.5整板可只按施加预应力前及施加预应力后两阶段计算内力:

5.1.5.1施加预应力前,楼板的内力分析应包括楼板运输、吊装及搁置在临时支撑上等情况。

(1)在运输、吊装时,楼板按吊点位置铰支计算,动力系数可取1.5(图5.1.1-1)。

6.1.9采用拼板时,若要求拼缝两侧楼板联成整体,在拼缝处可采取下列两种构造方法中的一种:

6.1.9.1在楼板边肋侧面由内肋伸出主筋焊接,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焊接长度不应小于10d(图6.1.9-1)。

6.1.9.2由楼板边肋侧面伸出环筋搭接,环筋的面积应根据该处所承受的弯矩值决定。

环筋可以分布形式由边肋伸出,搭接长度lb不应小于10d,有效锚固长度(lb+hH)应符合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表6.1.4的规定。

两侧伸出环筋形成的套环四角如无预应力束,则应设架立钢筋,每个角部架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Φ10。

与此同时,边肋尚应满足传递弯矩所需要的抗扭要求(图6.1.9-2)。

6.1.10对于荷载较大或挑出长度较大的悬挑楼板,应沿板的三条边肋施加预应力。

悬挑楼板根部与相邻楼板的连接宜采用伸出的环筋(图6.1.10(a))。

当悬挑楼板只能沿悬挑楼板根部一边施加预应力时,所施加的预应力应满足承载力、抗裂及变形要求,并应在悬挑楼板根部按

本规程第6.1.9条第2款要求设置环筋,与相邻楼板连成整体,此时挑出长度不宜大于1.8m(图6.1.10(b))。

6.1.11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6.1.12当楼板上有现浇叠合层时,楼板板面、边梁表面应制成粗糙面;叠合层内应配置双向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叠合层与预制楼板、预制边梁及明槽混凝土之间的结合还可选用下列方法:

6.1.12.1当楼板板面厚度大于50mm时,在板上面留齿槽(图6.1.12-1)。

齿槽宜均匀散开,其面积之和宜接近于板总表面

6.1.12.3从楼板边肋和边梁伸出箍筋(图6.1.12-3(a)),或者在明槽中设箍筋伸入叠合层(图6.1.12-3(b))。

箍筋伸入叠合层的上水平段宜紧贴叠合层上保护层边缘,并压住叠合层内分布钢筋。

若明槽混凝土与叠合层混凝土分开浇筑,施工缝可比预制楼板板面低20mm。

6.1.13当边梁长度大于或等于3m时,在预应力束张拉前,应将边梁侧面伸出钢筋与相邻楼板伸出钢筋焊接,焊点间距不大于2.5m,且每根边梁的焊点不得少于两处。

大开孔楼板的边肋也应符合上述规定。

6.1.14楼板边肋不应留竖向孔洞。

板角加腋区如需留竖孔时,不得截断受力钢筋,应预埋钢套管加强孔边。

6.1.15在折线配筋时,预应力束可依靠柱孔孔壁下折,也可距柱面一段距离依靠板肋孔中钢销子下折(图6.1.15(a)(b)),上折则可利用板肋孔中的钢销、板底拉杆及垫块扁孔中混凝土楔块等定

6.1.16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在柱外,由楼板构成的等代框架梁梁端箍筋应加密。

加密区长度取1.5(h+δ)或500mm二者中较大者,其中h为预制板高度,δ为叠合层厚度(当无叠合层时取0)。

6.2.2有抗震设防要求时,柱节点核心区箍筋直径及间距可与柱端加密区的箍筋直径及间距相同,且不宜少于3根。

当柱节点核心区双向预应力孔道上下紧贴时,可采用以下方式设置箍筋:

6.2.2.1在纵横孔道贴合面处设置箍筋,箍筋过孔道时微微弯折;

6.2.2.2设置交叉箍筋(图6.2.2-2);

6.2.2.3四角设角钢加焊短钢筋(图6.2.2-3),或在四角主筋上加焊短钢筋。

6.2.3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在板柱节点上下,框架柱除按构造要求加密箍筋外,还可在板底、板面两处设置双层套箍(图6.2.3)。

6.2.4预制柱上下接头位置宜设在板面以上0.8~1.0m处。

6.2.5对上下柱的榫式接头,可在完全或部分不浇筑柱接头混凝土,使之接近铰支状态下进行上部楼盖预应力施工。

在预应力施工结束后再浇筑柱接头混凝土。

6.2.6上下层剪力墙之间的竖向钢筋宜穿过明槽伸出板面搭接。

7施工及验收

7.1构件制作

7.1.1双向带肋楼板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7.1.1.1带肋楼板可采用正打法或反打法制作,采用反打法时,应具备使构件翻身的条件。

7.1.1.2上开口带肋楼板可采用小盖板封口,小盖板应能承受规定的施工荷载,其空腔不应存水。

7.1.1.3上下均有板面的带肋楼板可采用填芯法制作,填芯材料应满足制作和使用要求,并应润湿。

7.1.2板角及边梁端面不得歪料,严禁有裂缝和超过预应力挤压面面积5%的缺陷。

边梁及预制楼板边肋靠明槽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可减少,板角加腋区斜筋可贴角放置。

楼板、悬挑板及边梁的控制尺寸只允许负偏差(—5mm)(图7.1.2)。

7.1.3承受预应力的预埋钢板应贴模放置,位置应正确,与相应的预应力孔道垂直。

钢板下局压区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应掌握孔道抽管时间,防止颈缩,保证孔道直径大小,并畅通洁净。

7.1.4板侧压折定位销孔直径应比销杆直径大10mm。

7.1.5预制柱的长度只允许负偏差(—10mm)。

7.2临时支撑

7.2.1搁置楼盖构件的临时支撑(夹柱支托、跨间支撑及悬挑支撑等),应满足承载能力、刚度及稳定性的要求,且不得影响楼盖整体预应力的传递。

7.2.2夹柱支托夹持在柱上,宜加销键与柱连结,但卡入柱内销键不宜过大,也不应贯通柱边(图7.2.2)。

7.2.3搁置上一楼盖构件的垂直支撑和斜撑,不得支承在楼板空腔部位,在首层,应采取措施,防止支撑下沉。

7.2.4夹柱支托上的木板支承面,宜比设计标高垫高3mm,拼板的跨间支撑面,按起拱度L/500控制(L为跨度)。

7.2.5夹柱支托在预应力张拉完毕后即可拆除,其他支撑拆除时间,应与设计人员商定。

7.3构件安装

7.3.1柱吊装前,以柱上部两个预应力孔道的中心连线的中点为准,往下量测楼盖高度(定出柱子安装的水平基准线),以此控制楼盖标高。

各排柱子的上排柱孔标高允许偏差±3mm。

7.3.2柱垂直度应以±0.000m处柱身中心线为基准,双向控制,并应考虑楼盖施加预应力所产生的柱内倾,内倾值可由设计人员提供。

7.3.3在校正柱垂直度偏差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7.3.3.1对于无上下柱接头的楼层,施行外推柱应取得设计人员同意;

7.3.3.2在有上下柱接头的楼层吊装上柱时,可将上柱中心线平移或偏斜,但每次接柱时的平移校正值不得超过柱宽的3%,亦不应超过15mm。

7.3.4在安装楼盖构件时,不得碰撞柱,亦不得遮挡柱和垫块的预留孔道。

板和柱、板和垫块的接缝宽度宜均匀,一般在20~30mm之间,不应小于10mm,亦不应大于50mm。

楼板就位后需要调整位置时,应将楼板吊起,不得依托柱子硬拨,亦不得利用临时支撑作为支点撬动楼板。

所有楼盖构件应保证底面平直,楼板四角应落在支承点上。

边梁、悬挑板的内边应以柱轴线为准定位,并及时与相邻楼板拉结或焊接。

7.3.5在完成预应力施工前,楼面上不得堆放重物,施工均布活荷载不应超过0.5kN/m2。

7.3.6预制剪力墙或单跑楼梯,安装时应与两侧柱和上部楼板浮搁或脱开,间隙宜大于20mm,应在上部楼盖施加预应力结束后连成整体。

7.4对楼盖施加预应力

7.4.1预应力张拉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7.4.1.1搭设供张拉操作用的双排外脚手架或专用平台,操作台面应比楼盖低0.8~1.0m,宽度不宜小于1.2m;

7.4.1.2预应力张拉及压折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标定;

预应力钢材、锚具及压折后定位件,应按规步进行检测;

7.4.1.3从构件内伸出到明槽的钢筋,应按设计规定进行焊接或绑扎搭接就位,且不得影响预应力束就位、张拉及压折的操作。

承受预应力的预埋钢板表面应确保平整,不得有毛刺等。

如有附加钢板时,应确保接触面平整;

7.4.1.4预应力束自楼盖一端穿入,应在各跨间将其吊平,并应防止两预应力束之间互相绞结,预应力钢丝不得出现局部弯折;

7.4.1.5检查临时支撑,应排除影响传递楼盖整体预应力的各种因素。

7.4.2施加预应力时,接缝砂浆及现浇垫块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

7.4.3张拉顺序和压折顺序可由设计人员提供,如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可按下列要求编排:

7.4.3.1一个明槽内,各束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可采用左右上下交叉的原则确定;

7.4.3.2各个明槽之间张拉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首先张拉周边柱轴线明槽中的预应力束,再进行其他张拉作业;

(2)应先张拉柱轴线预应力束,再张拉拼缝预应力束;

(3)同一楼盖预应力束的张拉,宜对称于整个楼盖进行;

(4)在垫块处,先张拉的预应力束不宜压住后张拉的预应力束。

7.4.3.3先拉后折时,压折宜在全部预应力束张拉完毕后进行,压折顺序应符合对称、间隔的原则,可参照附录A表A.0.1选取压折顺序。

7.4.4先折后拉的预应力束可采用超张拉或两端张拉。

当采用一端张拉时,对一个明槽内的多束预应力筋,可在两端交叉布置张拉端和固定端。

7.4.5张拉时应以张拉力控制为主,同时校核预应力束的伸长值,如实际伸长值大于计算伸长值的10%,或小于计算伸长值的5%,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预应力束的实际伸长值,宜在初应力约为10%σcon1(先拉后折)或10%σcon2(先折后拉)时开始测量,但必须加上初应力的推算伸长值,并应扣除楼盖在张拉过程中的弹性压缩值。

在每一明槽中,预应力钢丝的滑丝、断丝的数量,严禁超过该明槽钢丝总根数的3%,且一束钢丝只允许1根。

7.4.6压折器的压折能力,应大于设计上抬力的1.5倍,压折器的行程,应比设计压折高度大35mm。

7.4.7张拉及压折结束后,应接着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d。

预应力孔道可采用压力灌浆,力求密实,灌浆材料对预应力筋应无腐蚀作用。

在预应力孔道灌浆后,应及早浇筑无剪力墙穿过的明槽混凝土,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d,不能及时浇筑混凝土的明槽,应加以保护。

明槽内混凝土浇筑完毕,强度达到C15以后,应采用气割法除去锚具外多余的预应力筋,切割点应离锚具外皮30~50mm。

锚具外多余预应力筋切割完毕后,锚头应及早用混凝土封固,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不能及时封固时,应采取防锈措施。

7.4.8预应力施工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7.4.8.1预应力施工场地应有明显标记,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7.4.8.2张拉时,两端不得站人或穿行,操作人员应侧位操作,操作平台应安全牢靠;

7.4.8.3用液压压折器压折时,操作人员应离开1m以外;用手动压折器时,应检查底部垫铁是否卡好以及底部螺母是否上紧,操作人员应位于预应力筋两侧,严禁跨站在预应力筋上方;

7.4.8.4对楼盖构件及接缝砂浆等及时观察,如发现开裂、破碎等现象,应停止张拉并会同设计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7.4.8.5不得将预应力钢筋作电焊回路,严禁电气焊烧伤预应力钢筋。

7.5接缝砂浆及现浇混凝土的浇筑

7.5.1应确保接缝截面的宽度,接缝模板必须与柱面或预制垫块面垂直,且不得卡入缝内。

浇筑前应将缝隙清理干净,常温施工时,应浇水润湿。

7.5.2接缝砂浆宜采用早强微膨胀型水泥配制,原材料应按规定进行检验,其中砂子含泥量应小于1%。

其配料必须计量准确,应随拌随用,每次拌合量宜控制在30min内用完。

宜采用振动片振捣;当人工浇筑时,应分层浇筑,并应防止接缝砂浆流入附近孔道。

砂浆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少于7d。

冬期施工时,宜用热水拌和砂浆,浇筑完毕应及时覆盖保温。

7.5.3现浇垫块混凝土宜采用早强、微膨胀型水泥配制,分层浇筑密实,及时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d。

7.5.4接缝砂浆和现浇垫块混凝土除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留置试块外,另应专门留置3组同条件养护试块,测定1~3d的强度值。

7.5.5叠合层混凝土宜与明槽混凝土同时浇筑,如需分开浇筑,明槽混凝土浇筑高度可比预制楼板上板面低20mm,且明槽混凝土外加剂不得对预应力筋有腐蚀作用。

7.5.6现浇剪力墙混凝土的浇筑,预制剪力墙或预制单跑楼梯与板柱骨架间连接成整体的施工,应比施加楼盖预应力作业层间隔至少1个楼层但至多2个楼层。

因推后施工而未浇筑的剪力墙等部位的明槽混凝土,应随剪力墙及楼梯的施工一起进行浇筑。

7.6工程验收

7.6.1预制构件的混凝土质量检查,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构件性能检验,可按现行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构件验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7.6.1.1构件外观如有缺陷或损伤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修整后,方能进行验收;

7.6.1.2评定合格的构件,应有证明书及合格的印记;

7.6.1.3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表7.6.1.3的规定。

7.6.2预制构件的安装允许偏差,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表7.6.2的规定。

7.6.3结构工程验收,除必须具备现行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所规定的文件和记录外,还应提交:

7.6.3.1柱身强迫预偏记录;

7.6.3.2接缝砂浆及现浇垫块混凝土试件的试验报告及质量评定记录;

7.6.3.3上下柱接头处混凝土或砂浆试块的试验报告及质量评定记录;

7.6.3.4未处理的滑丝、断丝记录;

7.6.3.5楼盖预应力施工中各预制构件及连结部位的裂缝、破损记录,修复记录;

7.6.3.6楼盖预应力施工后柱身垂直度记录。

附录A预应力筋先拉后折的较佳压折

顺序与各跨应力的近似计算

A.0.1当每跨压折两点,压折高度相同,且各跨的跨度相等时,可采用表A.0.1所列的压折顺序。

A.0.2在按对称、间隔的原则暂定压折顺序后,可按下述图表法求出压折完毕的各跨预应力值。

如各跨求出的预应力值相差较大,则调整压折顺序,反复1~2次后,可得到较理想的压折顺序。

在图表法中,为简化压折时各跨各线段的应力增量的计算,特作以下三条假定:

附录C垫块的设计与施工

C.0.1本附录适用于本规程图3.2.2-2拼板中所示垫块,可分下列两大类型:

C.0.1.1方垫块(图3.2.2-2(a)),双向承受水平预应力,一般采用预制,可分为双向小开孔及一向小开孔一向大开孔两种;

C.0.1.2扁垫块(图3.2.2-2(b)),单向承受水平预应力,一般采用现浇,可分为单向小开孔及单向大开孔两种。

位于楼盖中部的垫块称为“中垫块”,相应地位于楼盖边部的垫块称为“边垫块”。

C.0.2垫块的高度不应小于楼盖构件的高度,方垫块的平面尺寸可与柱截面尺寸相同,扁垫块应贴板角设置。

C.0.3垫块小开孔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40mm的圆孔,大开孔是指扁孔或直径大于40mm的圆孔。

大开孔的上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0mm。

C.0.4垫块混凝土必须密实,且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得低于楼盖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如果施工条件较差,可将强度等级相应提高一级。

C.0.5所有垫块只需具备施加预应力时的承载力。

施加预应力时抗裂、使用阶段承载力及抗裂均可不考虑。

施加预应力时的承载力应包括抗压、抗弯、抗剪、抗局压、抗冲切等内容,其中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C.0.7双向小开孔的方垫块,当符合本规程第C.0.5条规定时,其“边垫块”尚应具备在端锚具作用下的抗弯、抗剪及局压承载力,其构造配筋可参照图C.0.7。

C.0.8一向小开孔一向大开孔的方垫块,当符合本规程第C.0.5条规定时,其“中垫块”可参照图C.0.8—1配筋。

垫块大开孔处一般不宜直接承受压折上抬力,压折定位装置可设在垫块两侧楼板上,即采用图6.1.15(c)(d)所示方法。

若大开孔处有压折上抬力,大开孔上部混凝土板尚应具备抗弯、抗剪、抗冲切承载力(图C.0.8—2)。

C.0.9一向小开孔一向大开孔的方垫块,当符合本规程C.0.5条规定时,其“边垫块”尚应具备在端锚具作用下的抗弯、抗剪及局压承载力,在施加预应力时,应先张拉沿大开孔方向的预应力束,后张拉小开孔方向的预应力束(图C.0.9)。

有关压折上抬力的规定与C.0.8条相同。

C.0.10一向小开孔一向大开孔的方型边垫块的配筋可参照图C.0.10。

C.0.11扁垫块可分为小开孔与大开孔两种,其边垫块与中垫块的受力可视为一样,现浇时可预埋铁皮成孔,不得抽孔成型。

在满足本规程第C.0.2、C.0.3、C.0.4条及C.0.5条规定的前提下,扁垫块可用素混凝土浇制,也可配置少量构造钢筋。

C.0.12垫块的制作应符合本规程第7.5节及第7.6节的规定。

有条件时,宜在成批生产前对预制垫块进行承载力试验。

附录D本规程用词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