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教案doc.docx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教案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教案doc
2、岩石和矿物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岩石和矿物”单元中的第2课,是在学生认识常见岩石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已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对岩石和矿物有所了解,并且对此还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在科学知识目标上,主要是初步建立矿物的概念,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但科学知识只是科学学习的载体,获得知识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矿物的共同特点,接着以学生常见的花岗岩作为典型引路展开观察,从而了解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这样的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提供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使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保障。
而教师要做的:
一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做、敢说,敢于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二是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环境。
在材料设计方面,准备一些常见的矿物标本、花岗岩、放大镜以及各种不同颜色的沙砾(主要是粉红色、白色、黑色)、胶水、一次性塑料杯以及量筒。
这些材料可以是师生共同准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发现矿物的组成特点;
●绘制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岩石的矿物组成;
●做矿物组成岩石的模拟实验。
知识与技能
●初步建立矿物的概念;
●知道岩石是多种矿物的混合物;
●能模拟矿物组成制作一块人造花岗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观察并做记录;
●愿意合作交流,分享合作带来的快乐;
●乐于探究,保持发现岩石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展览学生制作的岩石标本。
2评比优秀的岩石标本制作者。
【评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对于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教师更应该给予必要的鼓励性评价,这将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
二、观察矿物
1谈话:
认识这些石头吗?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
2分组采用各种方法观察,并填写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一一写在黑板上。
4思考:
这些石头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
6小结:
在大自然中,这些成分集中并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
它们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评析】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主,但在学生对事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给他们科学术语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谈话: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不信我们来仔细观察花岗岩中矿物的组成。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绘制在放大镜下看到的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3学生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绘制的作品。
4讲解:
花岗岩中红的是长石,白的是石英,黑色的是云母。
花岗岩是由这三种矿物构成的。
【评析】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本环节让学生再次观察花岗岩的目的是便于他们了解岩石和矿物的关系;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有助于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
四、模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谈话:
了解了花岗岩的组成,我们也可以制作一块人造花岗岩。
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
怎样制造?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介绍材料超市准备的物品。
4学生根据需要有序地领取材料进行制作并贴上标签。
5作品展评。
【评析】本环节让学生在掌握概念后运用所学知识,并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片断赏析
“讨论并建立‘矿物’概念”教学片断
师:
经过刚才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石头的特点?
生:
我发现它们的颜色不同,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花的……
生:
我发现这些石头摸上去都不光滑,有点粗糙。
生:
我发现黄铜矿里面有一粒粒黄色的铜在闪闪发亮。
生:
黄铁矿里面有一粒粒的铁。
师:
你怎么这么肯定是铁?
生:
因为它的名字叫黄铁矿石,所以我这样想。
生:
我发现方铅矿石里面有点亮。
生:
赤铁矿里有一粒粒红色的东西。
生:
石英有点透明,形状是六边形的……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六边形和一个六方柱形):
你说的形状到底是哪种?
生(指着六方柱形):
这种。
师:
这种形状我们就叫它六方柱形,好吗?
生:
好的。
石英的形状是六方柱形,东西放在石英下面会放大。
生:
我觉得这些石头的组成就像拼图一样,是由几种不同的颗粒拼成的。
生:
我觉得他的比喻有点不恰当,我认为这些石头都是由一粒粒颗粒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生:
我补充,我知道一些碎沙子慢慢融合在一起,最后变成了岩石;而岩石在大自然中热胀冷缩又变成了沙子。
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是这样不断变化的。
师:
你的知识真丰富!
这些石头的成分比较集中。
在大自然中,这些成分集中、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
(板书:
矿物)它们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片断评析】本环节材料的准备、观察和探究都是围绕概念进行的,否则一切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在强调学生自由探究的同时不应忽视教给学生“科学术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科学语言有助于学生思考更精确、更有条理。
在这里,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梳理事实,在学生建立大量表象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科学概念,可谓是恰到好处。
教学手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靠死记硬背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他也并不一定会产生愉悦感,甚至厌恶学习。
如果学生通过理解,掌握了知识点,那么学生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愉悦感;如果学生自己发现了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并进一步探究它,发现了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知识,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存在于学生心中的就不仅仅是愉悦和满足了,还有自豪感,他们会认为自己了不起。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简单地把“矿物”概念简单地像流水一样从高处往低处灌给学生,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让学生尽可能多经历一些科学活动,以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以及自我实现的乐趣。
(曹燕琴)
2岩石和矿物 B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中的第2课。
本课让学生观察、认识一些石头(矿物),并能发现它们成分集中并有一定的结构,从而理解矿物的含义;知道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再具体研究花岗岩,绘制花岗岩矿物的组成图,并将自己描述、记录的观察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到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最后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拟花岗岩,体验岩石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
建立起矿物的概念,了解矿物与岩石的关系,学会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通过对前一课《认识常见的岩石》的学习,知道了岩石的分布、种类及在生活中的用途,为对岩石内部的研究,作了较好的铺垫。
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用绘图方法描述岩石结构,用模拟方法制作人造花岗岩,深刻理解岩石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并互相分享探究的乐趣,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受。
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我们这样处理教材:
在教学目标的处理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对两组石头的观察、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共性,归纳出矿物的含义;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重点以花岗岩为例,通过绘制、模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进一步理解岩石与矿物的关系,并意识到绘制、模拟等都是探究的好方法。
重点目标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矿物的含义及与岩石的关系上。
如果这些目标解决了,那么重点也就得以落实。
在材料设计方面,选择有利于观察、便于有所发现的石头,来为学生理解矿物的含义服务。
首先让学生回去搜集有关岩石与矿物方面的资料,以备上课时用。
接着为学生提供两组观察材料:
第一组,选取花岗岩、砾岩等石头,让学生观察,说说名称;第二组,提供黄铁矿、石英、石膏、赤铁矿等能呈现矿物含义的有结构材料。
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后,学生会发现第二组石头的共同点,即成分集中,并有一定的结构,归纳出矿物的含义,出示一些珍稀矿物的图片,如金刚石、萤石、自然金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结构特点;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理解;再后提供各组小块花岗岩进行观察、绘制其矿物组成;最后让学生设计、模拟制作花岗岩。
这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胶水、搅棍、三色沙砾(白色、黑色、粉红色),并提供塑料量筒、90毫升纸杯和放成品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力求以简单、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研究的是岩石与矿物,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可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并依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山区的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而平原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到岩石,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总之,尽量采用实物教学,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为:
实物观察,对比分析——引导归纳,初步理解——绘图描述,实物分析——动手模拟,深刻体会——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目标达成上,以探究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并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同时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两组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
●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第二组石头的共同点,归纳出矿物的含义;
●能绘制并描述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能动手模拟制作花岗岩,从而真正理解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知识与技能
●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道成分集中,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矿物;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亲近岩石;
●体验到动手模拟实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实物观察,引导归纳
1(出示第一组观察材料)认识这些石头吗?
说说它们的名称,再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2(出示第二组观察材料)请仔细观察这一组材料,先认识这些石头,再观察讨论:
(1)这组石头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2)与第一组整体比较,说说第二组石头的特点。
(3)讨论、交流、汇报。
【说明】第一组可以是花岗岩、砾岩等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常见石头。
第二组为单质矿物如黄铁矿、石英等。
学生不知道的要做适当讲解,以便学生了解、认识。
3归纳出矿物的含义。
4用投影打出几种珍稀矿物的图片,再说说矿物的含义。
5通过两组岩石对比,启发学生思考矿物与岩石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出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6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理解。
7明确岩石可以由一种矿物组成(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也可以由多种矿物组成。
【评析】本环节一开始呈现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观察,说名称,分类,是为了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为本课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同时也为了与第二组材料进行对照。
第二组材料是为理解什么是矿物服务的。
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第二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对比,从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成分集中,有一定的结构。
关于这一点,与第一组材料对比是不难发现的,从而归纳出矿物的含义,理解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交流搜集的资料,可以互通有无,进一步理解矿物与岩石的关系,知道岩石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这样的理解可以更全面些。
二、绘图描述,深化理解
1谈话: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些岩石的具体矿物组成情况。
2研究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明确观察任务。
先用放大镜观察,同时要将观察到的矿物组成情况在课本第88页的方框里画出来,并用彩色笔上色,比一比谁画得像。
(2)交流评价。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语言把其矿物组成描述出来,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说明】在观察、绘图前,明确观察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里教师可以直接作出要求。
小结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三种矿物的名称。
(3)引导小结。
花岗岩是由白色、粉红色、黑色三种颗粒状的矿物组成的,这三种矿物分别叫石英、长石、云母。
【评析】在观察花岗岩之前,学生对花岗岩的总体印象是花黑的,对其矿物组成很模糊。
通过绘制放大镜下的矿物组成,并用彩色笔上色后,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它基本上由三种颜色组成,并有一定的结构,从而知道了花岗岩是由三种矿物组成的。
学生经历这一活动,将会意识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绘图,可以发现岩石的许多秘密,体会到运用这些方法,将有利于自己的探究。
三、动手模拟,深刻体会
1谈话:
假如让大家动手模拟,做一块“花岗岩”,想一想可以怎么做?
2讨论:
哪种矿物成分应多些?
哪种矿物成分应少些?
为什么?
3教师指导学生模拟制作“花岗岩”。
(1)用塑料量筒分别量出:
15毫升粉红色的沙砾(代表长石),5毫升的白色沙砾(代表石英),25毫升的黑色沙砾(代表云母),5毫升的胶水。
(2)把5毫升的胶水倒入纸杯中,用搅棍搅拌直到完全混合。
(3)不同颜色的三种沙砾倒进一个90毫升的纸杯里,然后混合。
(4)写好组别、姓名,将标签贴在纸杯上。
(5)将纸杯放在实验室存放角,放置一天,直到“矿物”完全干了。
【注意】胶水应选用强力的无毒胶水。
搅拌时要小心,不可让胶水翻出。
这里,小组的分工合作显得非常重要。
4教师讲述:
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花岗岩”产品做得如何。
【评析】从初步观察矿物——重点观察花岗岩,绘其矿物组成图——动手调配“矿物”,做“花岗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理解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教学将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高潮。
动手做是学生喜欢的,在做中他们将体验到做“岩石”的乐趣,并把非常抽象的矿物、岩石的组成等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可以感知。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说明:
下节课我们来看看自己做的花岗岩,还要用放大镜观察、绘图,看看是否与今天画的矿物组成图相似。
2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
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今后可以怎样去研究岩石的矿物组成?
3反思:
大家在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注意】鼓励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应作针对性的评价。
4拓展:
下面布置任务,回家运用今天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你们所认识的一些岩石的矿物组成,下节课进行交流。
【评析】让学生总结自己所学到的内容,能起到一种巩固的作用。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等于给学生一把评价的尺子,肯定的地方、要改进的地方,自己最清楚。
教者可从中了解到真实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最后的拓展能让学生乐意用所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其他岩石的矿物组成,使探究活动无形中延伸到课外,成为自觉意识的过程。
教学片断赏析
“引入学生观察第一组岩石”教学片断
师(出示各种岩石标本):
你们看见过这些石头吗?
在什么地方看见的?
生:
看见过。
我家住在茅山脚下的薛埠镇,我们那里石头很多。
生:
第一块是花岗岩。
我还知道花岗岩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
师:
很好,我们上节课已初步认识了岩石,看样子学得不错。
生(急忙举手):
老师,我家是开大理石厂的,我知道花岗岩有好几种。
那种有点红的花岗岩,可以用来装饰地面;还有黑的,可以用来做厨房灶台的面子。
师:
呵,知道的还真不少!
生:
第二块是泥沙沉积岩。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这种岩石外表看上去很明显,是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
生(急着补充):
我以前在沙堆上玩的时候,常捡到这种沙岩。
部分男生(小声嘀咕):
我也捡到过。
师:
好的,那第三块呢?
生:
好像也是沙岩,但看上去岩石碎屑成分多些,其他成分少些。
生(争辩):
不对,我知道它叫做砾岩。
生:
反正它们形成的原因都是沉积作用。
生:
虽然成分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沉积岩。
师:
说得有道理!
……
【片断评析】学生进入科学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
四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和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我们开展科学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本环节中,教者对此不仅没有忽略,而且还采用了平等、民主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后面的探究学习。
教学手记
1“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特级教师、苏教版小学《科学》主编之一路培琦语)生活是科学学习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对两组岩石进行对比,从而引起了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研究石头看似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能给学生启示:
身边就有科学,熟悉的东西也含有科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所不变,即生活时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永远解读不完的鲜活教材。
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生活作为科学教学丰富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处处关注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自然事物开展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用自己的探究活动验证科学的结论,从而发现自然事物更多的奥秘。
2新课改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
对科学教学而言,这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提出多种见解。
因此,为学生树立个体自主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克服传统提问应答时的被动接受心态,这就要求教师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经常如此,就会使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一点教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戴振华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