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考押题卷
(二)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社会共识指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是大多数人同意或愿意接受的价值选择和遵循的社会规范。
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
所谓社会共识,首先是关于社会合作意义的共识。
有了全社会渴望形成社会共识的需求,接下来是达成关于合作规则的共识。
形成合作规则的共识后,还需建立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即社会成员应当明确任务是什么、步骤如何进行,以便相互配合,形成合理预期。
例如,在当下,我们至少要逐渐形成这些方面的共识:
社会发展的任务为何?
发展的方式应该怎样?
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②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
它是鲜活的、流动的、弥散的,不断与个人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相互建构。
当我们观察一个社会、观察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从个人的价值偏好到与人交往的规则,从市场的交易到群体性事件,都能感受到他们背后存在着一种牵动着、引导着、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力量,若隐若现。
这就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抑或社会类别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的心境状态。
在社会稳定演进时,这种心境状态表现为一种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或“时代精神”;而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它则可能快速变化,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成分和形态,如同一种基调,衬托着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内心状态,又被这些个体和群体的内心感受和意愿、行为预期和选择不断涂抹添减,从而汇聚成为一曲整个社会的精神“合声”。
由此可见,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
③然而,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的共享的现实,又可能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行为意向有一定的距离。
在社会转型时期,这样的特性,使社会共识的建构更为困难。
④从社会心态的培育角度来看,积极的社会心态是推动社会共识建立的基础。
当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抱怨和观望的情绪就会流行。
而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对积极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共识的构建有着深刻影响。
“抱怨”的主体往往会假设有全能的力量应当对现状负责,是消极的情绪;而“批评”则往往带有积极的色彩,它力图找出问题、甄别情况、警告风险,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
“观望”是对全能的力量的失望;而“参与”则是通过介入,改变现状,摸索出路,是社会共识在“尝试——错误——再尝试”中的必要过程。
积极的社会心态离不开社会成员意识的养成。
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不应是社会上下结构中的从属,也不应是权力结构中的支配者或者被支配者,而应当是以平等关系赋予的成员资格。
⑤社会心态是社会之心,社会共识是社会之心的良知良识。
凝聚社会共识,要有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心态做基础,成熟的社会共识,也将是社会心态的准星和基调。
(选自杨宜音《作为社会共识表达方式的社会心态》,有删改)
1.下列对于“社会心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心态是牵动、引导、左右社会或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的精神力量。
B.社会心态由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
C.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能加速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D.社会心态不能等同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等。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先介绍社会共识的概念、形成过程,并列举当下所需要的社会共识的内容来具体说明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
B.第②③段先依次阐述社会心态的概念、呈现方式、变化特点、作用,最后指出社会心态对社会共识的构建的影响。
C.第④段介绍如何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分析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与影响,提倡养成社会成员意识。
D.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⑤段总结全文,先明确社会心态与社会共识的关系,再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社会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包括社会合作意义、合作规则以及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等。
B.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
它可能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时代精神”,或社会的精神“合声”。
C.“抱怨”“观望”是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流行的消极情绪,“批评”“参与”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与过程。
D.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能推动社会共识的建立,而社会共识是社会心态的良知良识,是社会心态发展的终级目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
“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
“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
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
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
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
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
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
它在责备自己。
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
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5.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分)
6.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
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在那屈辱的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
填沟壑”的国殇。
喜欢读唐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年,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
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
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不过,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
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
于敏虽然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
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当氢弹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
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
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
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
“与理论预估的完全一样!
”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爆炸成功后,氢弹需根据实战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和武器并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他说。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
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
果不其然,1992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
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
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
因此,于敏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
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
忙。
女儿总算找到了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
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人说ρ(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
“今天有肉吃了!
”
于敏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
“文革”期间,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
“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
我宁愿现在挨整,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
于敏,在这个世上大多“沉默无闻”,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与往年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致辞不同,于敏没有做获奖答词。
因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
(陈海波叶乐峰《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速写》)
②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
(XX百科)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感动中国颁奖词)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于敏毕其一生“献宏谋”,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多年的付出,却并不是为了赢得荣耀和赞誉。
C.于敏虽然没有留学背景,可是凭借勤奋、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功勋卓越,成为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D.甘愿一生献宏谋的理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的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敏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使他下定决心成为核武器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不仅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而且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
B.于敏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C.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D.于敏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为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他一直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
E.“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分别才从对党忠诚、卓越贡献、淡泊人生等方面对于敏作出了高度评价。
9.于敏毕生信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淡泊”“宁静”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2、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
建炎初,登进士第。
调临安府司理参军。
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
为饶州教授,摄郡。
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诏勿问。
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
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
“释是则何以服他人。
”卒役之。
通判江州。
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
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
“吾宁得罪,不为不祥。
”常先白桧,罢去。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枢密汤鹏举效桧所为。
植其党周方崇、李度,置籍台谏,锄异己者。
义问累章劾鹏举,有“一桧死一桧生”之语,并方崇等皆罢之。
又言:
“凡择将遇一阙,令枢密院具三名取上旨,则军政尽出掌握。
”
上闻金有犯边意,遣义问奉使觇之,还奏:
“彼造舟船,备嚣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之。
”会主亮果南侵。
命视师,义问素不习军旅。
至镇江,闻瓜洲官军与敌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沟,植木枝为鹿角御敌,一夕潮生,沙沟平,木枝尽去。
会建康留守张焘遣人告急,义问乃遵陆,云往建康催发军,市人皆媟骂之。
又闻敌据瓜洲,采石兵甚众,复欲还镇江,诸军喧沸曰:
“不可回矣,回则有不测。
”遂趋建康。
已而金主亮被弑,师退,义问还朝,力请退,遂罢。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论义问“顷护诸将几败事,且以官私其亲”。
谪饶州。
乾道元年,诏自便。
六年卒,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教授,文中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的“教授”不相同。
C.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吴、东晋等王朝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D.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部下杀上级,子杀父母,奸臣杀忠臣等。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义问为官正直,关爱百姓。
任职期间,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旱灾之年,又以便宜的价格发售粮食,救济百姓。
B.叶义问不畏权贵,坚守道义。
对于秦桧的亲友,他同等看待,令他们正常服役;受命拦截张宗元的船只,他却说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
C.叶义问关心朝政,尽心奉主。
他发现汤鹏举仿效秦桧结党营私,便上奏皇帝,弹劾汤鹏举;又提议皇帝改进选将方式,掌牢军政大权。
D.叶义问不熟战事,治军无方。
在其视察军队期间,了解敌情后惊慌失措,修筑无效防御工事;在军情紧急之时,竟决定撤退,遭到非议。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5分)
⑵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小松
唐代·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
宋代·仲皎②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①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
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
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15.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琵琶行》中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结束了对琵琶曲的描写,启下转入琵琶女自述身世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马说》中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日,彭丽媛来到贝尔格莱德西罗戈伊诺特殊教育学校观看舞蹈表演,期间她不时竖起大拇指,赞赏孩子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②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中国学子何江作为哈佛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他搜索枯肠写就的稿子赢得一片喝彩。
③最近一两个月,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急剧减少,台湾的民宿、运输、餐饮、艺品店都呈现出一派惨淡经营的模样。
④为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⑤近年来,止咳药水、新康泰克等处方药因为市场监管不善,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肆意横行,已然成为亚毒品。
⑥直到5月9日成功移植志愿者捐献的心脏为止,美国小伙拉金已经依靠人工心脏生活了555天,这不禁让人感慨科技的一日千里。
A.②③④B.①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湖北省政府原秘书长焦俊贤在任荆门市委书记时,就利用职权,唆使有关人员为他的情妇陈丽伪造假文凭和国家干部身份。
B.我党反腐的实践证明,只有形成并完善纪律处分、组织处理、法律制裁全覆盖的终身追责体系,才能真正构成严密的反腐。
C.这6份被点名的较差环评文件之所以引来如此关注,原因在于这些劣质报告问题较多,一句纰漏、失职恐怕很难说服公众。
D.这也提醒国内出版行业,要努力为儿童阅读提供更多优秀读物,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精品绘本,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19.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 )(3分)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
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①挽伯母 ②挽岳母 ③挽母 B.①挽岳母 ②挽母 ③挽伯母
C.①挽母 ②挽伯母 ③挽岳母 D.①挽伯母 ②挽母 ③挽岳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
丰富的松散土体决定了泥石流规模及破坏力的大小,①,再大的暴雨也只能形成洪水,其破坏力及对河道的侵蚀力都远低于泥石流。
②,使得泥石流流体具有足够大的势能,对泥石流的流速及冲出距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没有水就不会启动并形成泥石流,多数泥石流的水动力来自于强降雨的过程。
21.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
根据下图,简要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90字。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