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525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 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docx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易混考点整理

2020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易混知识点整理

1、考点: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2、考点: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由统治阶段支配)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教育制度由政治制度决定)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由政治制度决定)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考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原因:

内发论和外铄论

①内发论:

孟子“性善论”、

基督教“原罪说”、

柏拉图“人分三等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高尔顿“优生学创始人和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②外铄论:

墨子“人性素丝说”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类型的人”

斯金纳“强化与惩罚”

4、考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5、考点: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掌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上,理解各个的概念;可以根据案例对其所对应的知识点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习的难点在于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考点1:

定义考察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例如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教育目的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即指教育要达到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考点2:

联系与区别

联系: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体现的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说二者在性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区别:

(1)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着“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也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者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单选真题再现

①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D)

A.教育途径B.教育内容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②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C)

A.教育大纲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

③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总规定,这是(A)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

6、考点:

教育目的理论(以教育目的的价值倾向为标准分类):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康德、奈勒、马斯洛、罗杰斯)、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孔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

教育无目的论或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其他目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

7、考点: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当前的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纵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

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然而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一、旧中国学制

1、壬寅学制,1902年由政府颁布,也叫《钦定学堂章程》。

虽然颁布这一步学制,但是最后并未实施。

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现代学制,它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编订的。

2、癸卯学制,1903年由清政府颁布,1904年实施,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且规定了男女不可同校,轻视女子的教育。

癸卯学制有一大特点就是修业年限长达21年,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编订的。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例: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一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答案:

B。

解析:

A项,壬寅学制是第一次颁布但并未实施的一部学制。

本题考查的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区别。

3、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由蔡元培主持颁布的。

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突出了两种教育:

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编订的。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除去自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

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

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均为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各类。

4、壬戌学制,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布的,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规定了小学读六年,初中读三年,高中三年,所以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是沿用时间最长的的学制。

壬戌学制还可以称为“1922学制”。

壬戌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壬戌学制是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

例:

在我国历史上,规定男女不可同校,且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答案:

B。

解析:

规定男女不可同校,指的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规定了男女可以同校。

本题中修业年限最长的是癸卯学制,长达21年。

二、我国新学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是1951年由新中国政务院颁布,规定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四段六级的内容。

1、幼儿教育,3-7岁,四年的修业年限。

2、初等教育,7-12岁五年,在这一阶段实施全面基础教育。

3、中等教育六年,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4、高等教育二到五年,包括大学、专业学院和专科学校。

(二)《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这次的指示颁布主要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的积极因素”。

1、办学方针:

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并行的双轨模式。

2、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三个结合:

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

在具体的办学形式上,各地要采取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

(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中共中央对教育的体制做出了相应的改革,确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1、根本目的: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主要内容: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高等教育改革。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实行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决定中提出“两基”的目标,即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常考知识点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1、工作方针: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例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D)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A.以学生为主体B.以教师为主导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D.育人为本

2、战略目标及战略主题

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例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A)。

A.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B.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D.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8、考点:

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阶段共有五个阶段理论,考查题型为识记和理解类选择题为主,少则会考查到简答题与论述题。

五个阶段理论各有各的考查方式,在此做一总结。

(一)福勒和布朗教师成长三阶段

1.关注生存:

此阶段为新老师,更加关注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职业生存,作为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2.情境关注:

此阶段老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关注自己的课堂效果,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

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

此阶段老师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上为三个阶段的阶段特征。

而傅乐提出这三个阶段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

在考查题目中首先会考查得出该阶段理论的方法,即“问卷调查”;其次会考查到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所以需要把每一个阶段的特征理解并记忆;最后还需要注意一个细节,能否自觉的关注学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例如历年考题:

在傅乐的教师成长阶段理论中,老师会经常考虑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对学生管用,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这种考虑涉及到哪一个阶段?

因题干中提到了考虑学习成绩,所以选择情景关注阶段。

(二)“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五阶段论

1、“非关注”阶段。

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这一阶段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这一阶段专业发展的主体的身份是学生,至多只是“准教师”。

3、“生存关注”阶段。

指入职初期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其突出特点是骤变和适应,指向的内容主要是生存技能。

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教师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关注教学上来。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再受到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开始拓展个人实践知识。

(三)柏林纳教师成长五阶段

1.新手水平:

优势:

理论扎实;缺陷:

刻板依赖规范;

2.高级新手水平:

优势:

理论联系实际;缺陷:

不能把握重难点;

3.胜任水平:

优势:

能把握重难点;缺陷:

教学不灵活流畅;此阶段是教师发展基本目标;

4.熟练水平:

较强直觉判断能力;认知自动化水平;教学灵活流畅;

5.专家水平:

直觉判断能力强;教学灵活多样;处理问题有审慎的态度;此阶段是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

以上为五个阶段的阶段特征。

在考查题目中首先会考查到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所以需要把每一个阶段的特征理解并记忆,但是可以从上述特征中看出前面三个阶段都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并且前一个阶段的缺陷会发展为后一个阶段的优势,所以可以通过这一规律来记忆其阶段特征;其次会考查到胜任水平是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及专家水平是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

例如历年考题:

(1)柏林纳认为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2)在柏林纳的阶段理论中刚入职的新老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缺乏教学经验,此时处于哪个阶段?

(四)休伯曼教师成长五阶段

1.入职期:

教师有工作热情但人际关系和教学经验不丰富的矛盾出现;

2.稳定期:

此阶段中以上矛盾消失;

3.实验和歧变期:

教师对职业的认识会发生两种变化,一方面会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能力;一方面会出现教师职业倦怠;

4.平静保守期:

教师经验丰富但会失去工作热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5.退出教职期:

教师职业终结。

以上为五个阶段的阶段特征。

在考查题目中首先会考查到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所以需要把每一个阶段的特征理解并记忆,尤其是实验和歧变期出现了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特征和费斯勒教师成长八阶段理论中的生涯挫折阶段的特征一致,可以结合记忆。

(五)费斯勒教师成长八阶段

1.职前教育:

大学培训、在职培训;

2.引导阶段:

处理关系、寻求接纳;

3.能力建立:

提高教学能力;

4.热心成长:

满腔热忱,对工作负责;

5.生涯挫折:

出现教师职业倦怠;

6.稳定停滞: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7.生涯低落:

准备离开、心有不舍;

8.生涯退出:

离开岗位、颐养天年。

以上为八个阶段的阶段特征。

而费斯勒提出这四个阶段是采用了“访问晤谈”的方式得出

在考查题目中首先会考查得出该阶段理论的方法,即“访问晤谈”;其次会考查到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所以需要把每一个阶段的特征理解并记忆,尤其是“生涯挫折阶段和稳定停滞阶段”的特征是经常考查的两个阶段。

例如历年考题:

在费斯勒教师成长阶段理论中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阶段是哪一个?

通过识记,可得出属于生涯挫折阶段。

9、考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

【考点讲解】

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征包含五组。

在这五组里面,有两组经常考,属于高频考点,它们分别是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有一组容易混淆,它们是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有一组极少考察,它们是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了解即可;还有一组属于一般性考察内容,理解难度一般,它们是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那么接下来,就一组一组为大家详细解读。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

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

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

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

再者,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

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

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

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习题演练】

1、陶行知说: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体现了教师职业劳动的(B)(2016山东真题)

A、创造性B、综合性C、长期性D、示范性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反应了教师劳动的(B)

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

3、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和说话方式。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

A、复杂性B、示范性C、持续性D、长期性

4.孔子在面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相同问题时总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答,如某生生性犹豫,孔子鼓励他立刻行动;某生生性鲁莽,孔子叫他三思而后行,这说明教师职业的特点是(D)(2016山东真题)

A.专业性B.多角色性C.复杂性D.创造性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做出及时而智慧的反应,即具有教育机智。

这主要体现了教师劳动(C)的特点。

(2016临沂真题)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专业性

6.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非显性的物质财富。

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C)特点。

(2017德州经开)

A.创造性B.长期性C.间接性D.示范性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的教师劳动特点是(C)(2017菏泽真题)

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期性D、示范性

8.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D)(2015菏泽真题)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9.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D)的特点。

(2013济宁嘉祥)

A、复杂性和创造性B、主体性和示范性C、长期性和间接性D、连续性和广延性

10.学校经常开展教学观摩课,听课教师通过这种活动学习到了许多教育教学方法。

但是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的特点。

A、创造性B、示范性C、连续性D、长期性

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自己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鲜明的(C)

A.长期性B.复杂性C.示范性D.创造性

1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因材施教,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D)(2015济南)

A、长期性B、示范性C、主体性D、创造性

1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