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499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docx

完整word版《汉语与写作1》复习材料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疑难句子简析:

1、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简析:

大都:

“大都城”的省略。

中:

“中都城”的省略。

小:

“小都城”的省略。

五之一:

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

九之一:

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度:

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

非:

违反。

制:

先王之制。

堪:

忍受。

参考译文:

先王制定的制度:

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五分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九分之一。

今天京城城墙的规模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之制,您将不能忍受。

2、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简析:

何厌之有:

“有何厌”的倒装句,“之”的作用是把宾语“何厌”提到“有”之前。

厌:

通“餍”,吃饱,在文中引申为“满足”。

后一个“之”是代词,代“京城太叔”。

无:

通“毋”,不要。

参考译文:

姜氏会有什么满足?

不如早一点替京城太叔安排一个合适的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开来。

3、不义不暱,厚将崩。

简析:

庄公与京城太叔是君臣关系,京城太叔“收贰以为己邑”是“不义”的。

庄公与京城太叔又是兄弟关系,京城太叔这样做又是“不暱”的。

厚:

引申为“土地扩大”。

参考译文:

京城太叔对庄公这样做既不符合君臣之义,又不合乎兄弟之亲,即使地盘再扩大也将垮台。

4、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简析:

兵:

兵器。

启之:

用作为动用法,即“为之启”,“之”指代“京城太叔”。

参考译文:

京城太叔修筑城墙、聚集百姓,修缮铠甲和兵器,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的国都,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

5、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简析:

克:

战胜,但一般用于国家之间。

郑志:

意为“除去京城太叔是郑庄公的本意”。

参考译文:

京城太叔不遵守悌道,因此不称他为“弟”;京城太叔和郑庄公像两个国家的国君(之间打仗),所以称之为“克”;不称郑庄公而称郑伯,这是讥讽郑庄公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说除去京城太叔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说京城太叔“出奔”,这是为了责难郑庄公。

6、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简析:

何患:

担忧什么。

然:

指郑庄公发誓: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参考译文:

您担忧什么呢?

如果掘地挖到泉水涌现,挖条隧道和您母亲相见,难道谁会说您没做到自己的誓言?

7、《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简析:

匮:

缺少,穷尽。

锡:

通“赐”,赐予。

尔类:

你们。

其:

猜测语气副词,大概。

之:

助词,宾语“是”提前的标志。

是:

代词,指代“颍考叔的孝心影响到庄公,使庄公也产生了孝心”这件事。

参考译文:

参见教材。

《国语·句践灭吴》

一、相关资料

1、关于《国语》的书名

《国语》二十一篇,《汉志》虽载《春秋》后,然无《春秋外传》之名也。

《汉书·律历志》始称《春秋外传》。

王充《论衡》云:

“《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左氏》传经,词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词以实之。

”刘熙《释名》亦云:

“《国语》亦曰《外传》。

《春秋》以鲁为内,以诸国为外,外国所传之事也。

”考《国语》上包周穆王,下暨鲁悼公,与《春秋》时代首尾皆不相应,其事亦多与《春秋》无关。

系之《春秋》,殊为不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一)

2、句践灭吴的背景

(阖庐)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槜李。

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

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

吴王病伤而死。

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

“尔忘句践杀汝父乎?

”对曰:

“不敢!

”三年,乃报越。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

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

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

(《史记·吴太伯世家》)

3、吴越争霸形势图

二、重点字词解析

(一)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1.宦士三百人于吴(宦: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仆隶)

2.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

使…受辱,使…耻辱)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洁:

使…干净;美:

使…美丽;饱:

使…充足)

4.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使…退兵)

5.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

使……臣服,使……屈服)

⏹名词作状语

1.又郊败之(郊:

在郊外)

2.必庙礼之(庙:

在庙堂上)

(二)古今异义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爪牙:

本文是勇猛武将的意思,今义作走狗、帮凶。

2.丈夫二十不取

丈夫:

本文是男子的意思,今义作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暴露:

本文是露在外面的意思,今义作隐蔽的问题、缺陷等显露出来。

中原:

本文是原野的意思,今义一般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4.亿有三千

  亿:

本文是十万的意思,今义作万万。

三、难句翻译: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参考译文: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岂不是太晚了吗?

2.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参考译文:

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或:

我请求你们让我改正错误)。

3.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参考译文:

然后谦卑地服侍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

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参考译文:

对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5.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参考译文:

古代贤良的君主,不担心他的民众人数不够多,却担心他们的志向操行缺乏知耻的精神。

6.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参考译文:

我不需要单凭个人血气逞能的那种勇敢,我需要他们与众人共进共退。

(王晓骊整理)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疑难句子解析:

1、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简析:

巴:

今四川省东部。

蜀:

今四川省西部。

汉中:

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

代:

今河北、山西省北部。

以产良马闻世。

巫山:

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黔中:

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

肴:

同“殽”,殽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函:

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参考译文:

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地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

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

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然府库”,(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

2、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参考译文:

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

3、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

简析:

至道:

最重要的道理;惽:

糊涂,不明白。

参考译文:

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最重要的道理,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却被说客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沉溺在他们的诡辩之辞中。

4、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参考译文:

没消耗一斗军粮,没征用一个兵卒,没派遣一员大将,没有用坏一把弓,没损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比兄弟还要亲近。

5、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参考译文:

能运用政治手段,而不必用武力征服(来解决问题);能在朝廷上运筹帷幄,就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

6、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简析:

特:

只不过。

廷:

在朝廷上,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

况且苏秦此人,只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掘墙做门、砍桑做窗、用弯曲的木头作门框的人罢了,(而现在却)坐着战车,骑着大马横行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能与他对抗。

(高鸿整理)

《庄子·养生主》

一、背景知识:

《史记》评论: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是借寓言的力量,来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主张的高手,其任自然、齐生死、绝圣弃智、避世养生的主张,无不通过寓言表现出来。

《秋水》含蓄地说明了不要囿于一孔之见、闭目塞听、目空一切、盲目骄傲的道理。

鲁迅先生曾说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笔下的牛,一面喻外在的世间,一面也喻内在的世界。

能顺事物的自然组织去作,不为物所困,不受欲所迁;顺乎天理,而任于自然。

“解牛”即以我们精神的刀,游刃于内外的世界,才能迎刃而解,勿强行、勿妄为。

二、疑难句子简析:

1、缘督以为经

简析:

督:

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

常。

参考译文: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处事的常法。

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简析:

神:

精神,心思。

官:

器官,这里指眼。

知:

知觉,这里指视觉。

参考译文: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臣下只是用心神去接触,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全靠精神意念在活动。

3、依乎天理,批大郄,道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参考译文:

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引到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连筋骨结聚的部位和肌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也没碰到过,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参考译文:

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刀刃的转动和回旋是宽绰而有余地了!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5、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参考译文:

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小心轻微。

等到牛体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

6、是何人也?

恶乎介也?

天与,其人与?

简析:

介:

独,只有一只脚。

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参考译文:

这是什么人?

怎么只有一只脚呢?

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

7、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简析:

是:

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

独:

只有一只脚。

与:

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

一说“与”当讲作“赋予”,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予。

参考译文:

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

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8、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

简析:

至人:

和老聃一样超脱物外的得道之人。

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参考译文:

原来我认为老聃的弟子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得道之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9、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简析:

遁:

逃避,违反。

倍:

通“背”,背弃的意思。

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忘其所受:

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参考译文:

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之谓背离自然的过失。

10、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简析:

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

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

“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

参考译文: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吴敏整理)

李斯《谏逐客书》

一、背景资料

1、郑国渠与秦之逐客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

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因命曰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史记·李斯列传》)

2、李斯其人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於荀卿曰: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

太史公曰: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

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史记·李斯列传》)

二、疑难句简析

1、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

简析:

所以……者:

用来……的东西。

娱、悦:

这里都作使动用法,使……高兴,使……愉悦。

这是作者从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来说明“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的道理,并以此与秦王逐客的用人政策作对比。

参考译文:

凡是用来装饰后宫、充当侍妾,使心里高兴、耳目愉悦的东西,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用,那么这些用宛地出产的珠装饰的头簪,镶嵌着玑珠的耳饰,东阿绸绢做成的衣服,织锦刺绣之类的装饰,就不会献到您的面前;而随着世俗风尚的变化来打扮自己,容貌艳丽、体态优美的赵国女子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

2、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简析:

快意:

使人心意愉快,这里做名词,指让人心意愉快的东西。

参考译文:

使人心意愉快的事物摆在面前,总是选取那些最适于观赏的罢了。

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简析:

所以:

用来。

参考译文:

这不是用来占据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啊。

4、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简析:

让:

辞退,这里作拒绝的意思。

择:

选择,这里也是舍弃的意思。

明:

使……昭著、明白、了解。

参考译文:

因此泰山不拒绝细小的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恢弘;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邃;君王不拒绝众多的人才,所以能使他礼贤下士的美德被众人所了解。

5、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简析:

损民以益仇:

这是指减少本国人口(一说指人才)而增加敌国的人力(人才)。

在地广人稀的先秦时期,人口(人才)之多少往往决定了一国国力之强弱。

外树怨於诸侯:

对外与诸侯结下怨仇,意思是说被逐出者必定痛恨秦国,这样等于派了很多仇敌到国外去反对自己。

参考译文:

现在您驱逐客卿而资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敌人力量,对内使自己陷入空虚,而对外又与诸侯结下怨仇。

这样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那是办不到的。

三、《谏逐客书》说理艺术简析

据《史记》记载,李斯这篇奏章写于公元前237年,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十六年。

适值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国作间谍,被秦发觉,秦王听从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李斯本人也在逐客之列。

这篇奏章写于此形势紧急之时,对于李斯来说,成则继续为秦之客卿,享荣华,得富贵;败则失意而归,处卑贱之位,陷困苦之地,后者无疑是作者所不能忍受的,这在他辞别老师荀子时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所以李斯作此文,一气呵成却处处用心,凭借着对秦王吞并天下的心理的洞察,凭借着对其虽暴虐却并不昏聩的个性的把握,成功地说服了秦王,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本文的说理艺术值得借鉴。

(一)立意高远,置身事外的理性态度。

李斯说服的对象是至高无上而又年轻气盛的秦王,而自己则置身被逐之列,作者与对方特殊的利益关系使论述显得尤为困难。

如果作者纠缠于自我情感或利益,对自己为秦国立下的功劳念念不忘,就很有可能增大秦王对他的厌烦之心,从而加剧彼此的对立情绪,也就无法达到目的。

本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李斯把自我利益剔除在论述范围之外,而紧扣对方内心的欲望和喜好,高屋建瓴,从诸侯逐鹿的大环境、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野心出发,处处为对方着想,字字打动对方心理,从而有效地获得了对方在心理上的认同,成为说服对方的前提。

(二)清晰完整、详略得当的结构布局。

这篇文章的结构并不复杂,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中心论点

事实论据

(历史事实)

事实论据

(日常生活)

理论分析

总结全文

这一结构在议论文中最为常见,而结构之优劣不在于其复杂与否,或是新颖与否,而在于其效果。

简单而清晰的结构方式,最能在仓促之间切中肯綮,从而达到效果。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并不一味求简洁清晰,而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铺张扬厉,或惜墨如金,可以说通篇无赘文而有铺陈,说理透辟而气势充沛,观点鲜明又有无限曲折,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作。

我们可以举一点例子:

文章一开始,作者以11字揭开题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没有寒暄,也没有铺垫,直接引入正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就是要引起秦王的高度重视。

此外,秦王性褊急,不耐繁文缛节,所以这样有力而简洁的开头是投合秦王个性的。

并不是说所有的开门见山都妙,而本文创作的特殊背景,使这一开头具有意想不到的力量。

这是惜墨如金的例子。

文章第三段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实进行论证,则不厌其烦,或铺陈罗列,或正反对比,色、乐、珠、玉,排比句、对偶句,联翩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以营造充沛的气势。

这是其繁称文辞之处。

而这些繁复之处,作者并没有让文辞掩盖思想,相反,他处处紧扣主题,反对逐客的主张往往以要言不烦的尖锐和透辟直透人心。

思想的穿透力和文辞的感染力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事实论据的精选。

事实论据的选择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首先,所选事实必须为对方所熟悉。

在运用历史事实进行论证时,作者没有远徵前代或他国的史实,只以秦国的图强之主为例,无疑对秦王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秦王性好奢侈,故李斯“用纷华声色之美动其心”(《古文观止》语)。

不管是历史事实和生活事实,李斯都紧扣说理对象的心理和性格,选择对方熟悉却未能深思的事例,由此增强说服力。

其次,所选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但李斯只选择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王,因为他们是秦国历史上功业卓著的君王,同时又是因重用客卿而达到目标的,因此以他们为事实论据,最能说明问题。

(四)正反并论的对比论证。

《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并不复杂,主要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

以纳客之利和逐客之害两相对照,从而突出作者的主旨。

文章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民与益仇,统一与亡国的多重对比。

这些对比不仅内容是切中要害的,而且对比本身,大大彰显了是与非、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明显区别。

(五)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纯熟使用。

《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

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同时,在使用铺陈手法时,作者也很注意角度、句式和用词的变化,与排比句、对偶句相结合形成了整齐而跳跃的节奏韵律之美。

(王晓骊整理)

《史记·张释之列传》

一、疑难句子解析

1、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简析:

调:

升迁。

参考译文:

化钱财成了骑郎,侍奉孝文帝,十年没有得到升迁,也无以出名。

2、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简析:

卑:

下也,与高相对。

意思就是实际一点。

令:

让。

参考译文:

文帝说:

“降低点调子,不要高谈阔论了,让你说说现在就可施行的事吧。

3、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简析:

对:

回答。

能:

才能。

参考译文:

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皇帝提出的关于禽兽簿上的禽兽的问题,答得极详尽,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回应敏捷、滔滔不绝的才能。

4、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简析:

且:

况且。

刀笔之吏:

指舞文弄法的吏。

相:

互相。

参考译文:

况且秦代因为重用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互相比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使断案成了空具其文的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百姓的实质。

5、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简析:

陵迟:

本指斜坡缓延,引申指逐渐衰退。

参考译文:

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6、以北山石为椁,用苧絮斮陈,蕠漆其间,其可动哉?

参考译文:

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

7、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简析:

属:

交给。

参考译文:

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

8、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

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简析:

令:

假如。

固:

难道。

参考译文:

文帝发怒说:

“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会摔伤我吗?

可是廷尉却判处他罚金!

9、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简析:

更:

更改。

参考译文:

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应这样判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

10、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简析:

平:

天平。

参考译文: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好比是天下的天平,稍一倾斜,那天下所有官员执法时都会任意轻重,老百姓岂不要手足无措?

愿陛下明察。

11、良久,上曰:

“廷尉当是也。

简析:

是:

对,正确。

参考译文:

许久,皇帝才说:

“廷尉的判决是正确的。

1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参考译文:

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的偷盗宗庙里帝王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那人死刑。

13、上大怒曰: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简析:

乃:

竟然。

参考译文:

皇帝勃然大怒说:

“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判他‘弃市’的结果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供奉宗庙的本意啊。

14、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抷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参考译文:

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

“依照法律这样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