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411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1

第一课时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

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

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

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

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课堂小结: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作业布置: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搜集你所学过的李白的诗?

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孤独

授课日期:

教学后记:

 

2

第二课时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咱们一起去看看。

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指名生说:

师引导: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课堂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作业布置: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授课日期:

教学后记:

 

3

第三课时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忆江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

2、有感情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出示江南春景图,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你能背得几首?

(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使学生对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3、诗词对比巧识词牌

师生交流对词的认识。

除了预习提示中提到的以外,还要让学生知道:

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4、提示学法:

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题意、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好的

方法。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4、指导学法。

(1)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

(交流:

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迁移学法: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7、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1)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2)质疑:

谈自己的独特理解或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对比赏析

师生共同回顾曾熟悉的描写江南的诗句。

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3)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此刻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反复朗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

读出感慨、赞叹!

读出眷恋、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2、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赏读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品读。

(3)当江南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啊。

了解诗人曾写于洛阳一首《魏王堤》七绝: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对比感受,诵读。

3、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这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我们“能不忆江南?

(1)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创设情景读: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能不忆江南?

(反复读,一遍比一遍感情强烈,读出反问句的味道,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强烈的赞叹和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

”收束全词,通过反问衬托出生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作业布置:

推荐一个“诗酒旖旎忆天堂”的网站,课下赏读。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授课日期:

教学后记: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4

第一课时

课题:

2桂林山水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生子、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

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

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

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边读边思:

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一)自由读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词

波澜壮阔无暇兀立攀登山峦屏障骆驼罗列连绵不断泰山

2、指读,认读后听写词语。

(二)自由读文

1、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总写山水?

(2)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总写山美?

(3)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总写水美?

2、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

3、学习第1、4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讲第一自然段哪句话高度归纳桂林山水的特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

(3)出示小黑板完成练习: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应选()

A、第一B、动物身上的硬壳C、军人护身衣服

(4)拓展练习:

根据老师提示的词汇仿例句写写

(黄山奇石长城壮美泰山雄奇)

(5)小结:

“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这山这水怎样完美地形成天下奇美之画,再读第4自然段。

(6)自由读第4自然段。

画出比喻句,了解“画卷”指的是桂林的山水。

A、文中的“画卷”是怎样的?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江上竹筏小舟)

B、这样的画卷给人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美丽、优美、奇丽)

C、大家对这画卷的美认识很深刻,现在,请大家用抒情赞美的口气来读这

美丽的“画卷”,读出对桂林山水的爱来

D、找出你最喜欢的优美的词、句,读一读。

读了1、4自然段,我们了解了桂林山水的总印象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第1、4自然段与中间段的关系:

分别起总起与总结的作用

(7)背诵第1、4自然段

课堂小结:

这画卷上“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到底是怎样的山?

怎样的水?

我们下节课通过学习中间两个自然段来细细体会。

作业布置:

背诵第1、4自然段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1       总写山水美甲天下总(起)

2         写水美↓                    ↓

3         写山美分前后照应↓

4总写山水美画卷总(结)

授课日期:

教学后记:

 

5

第二课时

课题:

2桂林山水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

解、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

解、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

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二、学习新课

1、 昨天我们了解了桂林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 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

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

3、第三步:

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

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课文写了

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汇报

4、 教师归纳并板书

水——静、清、绿

5、师引导:

(1)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词汇?

学生汇报: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

可作者说“从

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引导: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就是要告诉读者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

比,显得怎样?

(更美)

(3)师肯定:

这么美的大海、西湖与漓江该怎样读,读一读。

(强调“从

没看见过”)

(4)作者用上了相同的句式来写漓江的水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

(5)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静啊

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6) 江水的三个特点是:

“静、清、绿”,为了强调江水真的很静、很清、

很绿,所以作者用了三个“真”,大家用赞叹的口气来读一读江水的三个特点。

(7)个别读、集体读

(8) 背诵这个排比句

(9)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找出比喻句。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

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读一读。

(10)现在大家仿照比喻句写一写江水的静、清。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是安睡的仙女。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仿佛是晶莹的钻石。

(11)想一想,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平啊,平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

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漓江的水真甜啊,甜得像一罐清香的蜜糖。

漓江的水真软啊,软得像一匹轻盈的绸缎。

……

师小结:

这样的水只有漓江有,见过这样的水,你就忘了大海,你就忘了西

湖,见过这样的水,你就知道为什么说漓江的水甲天下。

现在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

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7)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山。

(8)背诵第2、3自然段。

(采用填空提示法)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

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课堂小结:

清悠碧绿的水,奇伟壮丽的山,让人领悟的是桂林挡不住的诱惑。

同学们,

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向往齐读《桂林山水》的第1自然段。

作业布置:

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试着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授课日期:

教学后记: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6

第一课时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生子、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

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