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349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5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感受人物的品质”共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篇略读课文《黄继光》,一次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一次习作“我的‘自画像’”,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中的《芙蓉楼送辛渐》写了王昌龄送别辛渐,托辛渐给洛阳亲友报个平安,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塞下曲》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的边塞将军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领的赞赏之情。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文言文二则》选取了两篇文言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启示我们要有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精神。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然而至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以身殉职。

《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他用自已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充分表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品质。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说出课文大意,感受每课人物的品质。

4.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重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难点

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古诗三首》3课时

《文言文二则》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2课时

《黄继光》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高贵的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诗人表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塞下曲》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的边塞将军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领的赞赏之情。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借助注释自学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但要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需教师引导。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方法,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质。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身上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

能通过不同的读诗方式,理解体会诗意,感受人物品质。

教师:

课件。

学生:

课前预习。

3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表达的精神品质。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精神品质。

一、激趣导入

1.大家还记得的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

2.学生齐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作者表现的精神品质。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芙 蓉 洛 壶

6.检查指导朗读古诗,边读边想:

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精神品格。

三、理解感悟

(一)学习前两句。

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把诗意说完整)

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句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夜”和“平明”。

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

(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

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龙标镇的位置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再读前两句。

(二)学习后两句。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洛阳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在洛阳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他为什么还不回来?

是否吃饱穿暖?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冰、玉有什么特点?

(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4.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达什么?

(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5.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指名读。

但王昌龄依然是:

“一片冰心在玉壶。

6.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近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还擅长写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塞》,课后搜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 楚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玉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塞下曲》,理解诗意。

2.体会诗句表达的精神品质。

3.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精神品质。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诗吗?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同桌互改。

3.导入新课:

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读好古诗,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夜晚,匈奴的首领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军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

纷纷的大雪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这里代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唐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弓刀上就落满了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写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紧张的气氛、情绪有力地描写出来了。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

遁逃

逐 大雪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墨梅》,理解诗意。

2.体会诗句表达的精神品质。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诗,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松、竹、梅)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

(指生背)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和绝句、律诗之分,《墨梅》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并进行交流。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画中的梅花为什么是“墨梅”,而不是鲜艳的梅花?

(2)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3)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

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的表现。

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1)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

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

(课件:

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

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2)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

淡墨;痕迹比较浅;颜色不够骄艳……

(3)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

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

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4)指导朗读:

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读。

指点:

“淡墨痕”,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

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淡雅,貌不惊人,也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1)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梅花?

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的意思了吗?

指生说。

(2)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树啊!

(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雅的梅花树啊!

(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树!

(齐声读。

3.品读。

过渡:

(对照板书)这梅花虽是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

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回答。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

(生自读。

(2)把书反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象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

(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师引读。

(配乐)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

五、品诗人

过渡:

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

可诗人真的只是在写梅花吗?

(不是)那诗人这么写又为了什么呢?

(生发言)师总结:

大家的发言可以总结为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大家可真棒。

(板书:

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通过上面的分析,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

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

王冕资料。

指生读。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

(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对呀!

王冕曾说: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可见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

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

生回答。

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

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借物言志——

在教学这三首古诗时,我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同时我还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与诗人对话,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现的精神品格。

《文言文二则》选取了两个关于读书学习故事。

《囊萤夜读》讲述的是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启示人们应该努力学习,并且要学会利用周边的事物,使逆境转变为顺境。

《铁杵成针》讲了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不认真读书,看到老妇人要将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场景,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完成学业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字数虽少,但能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畏难情绪,特别是对文中字词的理解。

需要学生结合注释,相互交流。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古人云: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适当断句,读通读懂句子,并结合这两个故事的译文,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朗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车胤勤学苦读的精神。

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做好。

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难点

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老师:

本课课件。

学生:

课前阅读与两个故事有关的资料。

2课时

 

学习《囊萤夜读》。

借助注解,先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一、图画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教师谈话:

同学们,这两幅图片讲了哪两个故事?

谁能说一说。

2.学生讲述故事。

3.教师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则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学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帮助学生朗读。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中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如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之间既可以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的疑问。

4.交流:

车胤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力求正确、流利

1.同桌互读。

2.全班展示读。

囊萤夜读

勤奋、刻苦

学习《铁杵成针》。

1.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明白只要下功夫,就必定会有收获的道理。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

针、铁棒。

)问:

这是什么?

说说针和铁棒的样子,很粗的铁棒能被磨成针吗?

2.揭示课题:

《铁杵成针》。

生读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

(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气。

5.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

2.组织交流。

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3.课件出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解释加点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

……

还卒业。

(2)课文中李白因为什么又回去完成了学业?

4.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四、分享交流,感悟寓意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们从课文中获得什么启示?

2.学生交流。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

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成语小故事。

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铁杵成针

做事情→下苦功→成功

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我没有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而是由学生先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教学观念。

我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3.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再到句子的理解,从而理解整篇课文。

最后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

熟读、理解、感悟。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在“诺曼底号”轮船遇险过程中,哈尔威船长为了救援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表现哈尔威般长临危不惧、沉着果敢、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小说体裁的文章还不太熟悉,但对于小说类课文很感兴趣,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人物的伟大品格呢?

为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媒体课件,读好人物对话,让学生从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中,有所体会。

1.读好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通过读好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2.通过对重点语段的理解感悟,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好人物的对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质疑、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从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中,对生命有所认识。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了解作者雨果及其作品。

预习课文。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人物对话。

一、导入

1.同学们,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居住在四分之三以上是海洋的蓝色星球——地球上,人类是幸福的;对于我们部分同学来说,能够沐浴着海风,在海边长大,也是幸运的。

(请同学们说说对大海的认识)

大海孕育着万物,体现了博大,展示着宽广,昭示着伟大,为人类创造无数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提供了条件。

可是,人类似乎永远也摆脱不掉一个虽不愿触及,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话题——海难。

2.展示部分海难图片或者录像资料。

3.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诺曼底号”遇难记》,在他所描写的海难中,我们会看到惊心动魂的灾难场面,悲壮感人的英雄壮举,我们会看到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面对着汹涌湍急、势不可当的海水,面对着死亡威胁时,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海难,诠释着生命的伟大。

二、对照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媒体展示)(看学生预习情况)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弥漫(  ) 英伦(  ) 凌晨(  )

鱼腹(  )汹涌(  )窟窿(  )

嘶(  )维持(  )秩序(  )

可卑(  )岗位(  )主宰(  )

调遣(  )践行(  )

2.请解释并积累词语。

3.请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作者雨果的情况。

(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整体感悟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录音范读。

(配乐:

建议用贝多芬交响曲《命运》),学生听。

2.学生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3.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写得最好,或给你印象最深,或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或场面是哪些?

反复品读,体味语言之美。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讲座,最后在全班交流)

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航行的?

(2)“诺曼底号”遇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遇难时船上出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

(4)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果断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灾难的结局是什么?

5.理清故事脉络。

开端:

(开头至“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写了“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发展:

(“突然”至终于停了下来)写“诺曼底号”被撞。

高潮:

(“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至“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写哈威尔船长果敢指挥救人。

结局:

(“哈尔威船长”至篇末)写哈威尔船长以身殉职。

6.画出文中人物的对话。

四、课堂小结

小说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灾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

准确生动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会给同学们深深的震憾和启迪。

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诺曼底号”遇难记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读好人物的对话。

2.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英雄品质。

3.从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从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一、导入

1.以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入手,请学生说说自己最感动的画面及原因,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多数学生会抓住沉船时哈威尔船长沉着指挥的场面以及表现他至死不渝、坚守职责的特写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2.朗读方法指导:

(1)要注意语气、语速、语音和重音的把握。

(2)要理解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二、研读赏析

1.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完成研读题。

媒体出示:

(1)文章中有哪些场面描写,标记出来并读一读。

提示:

夜雾中航行的场面、被撞后失措的场面、众人一拥而上的场面、船长随船沉没的场面,等等。

(2)导致海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谁是肇事者?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小说开头写夜色,写浓雾,目的是什么?

(4)找出你认为需要深入理解却难以理解的语句,并交流看法。

2.感受撞船。

(1)师引导:

“诺曼底号”轮船在自己的航线上正常的行驶着。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在悄悄地逼近。

黑暗中,快速行驶的“玛丽号”像一个幽灵,朝着“诺曼底号”笔直地撞了过来,在“诺曼底号”的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