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320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谭嗣同传教案1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谭嗣同传教案1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谭嗣同传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悉梁启超“新文体”的文体特征。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有《饮冰室合集》传世。

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2.内容提示

本文是《戊戌政变记·殉难烈士传》中的一篇。

作者本人是“百日维新”的重要人物之一,与传主谭嗣同的接触较多,故对其思想与经历有较深的认识。

本文通过一些有说服力史实——撰述《仁学》、参预湖南新政、人京参政、谋划救主、以身殉主等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学术精进、新政有为、死难无惧的维新志士形象。

作者在叙述上述史实的时候,善于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对史实进行详略不一的处理。

对谭嗣同建议皇上施恩袁世凯,并亲身劝说袁世凯救主的过程记载甚详,对谭嗣同被捕的经过也有较为详实的交代,这些都是谭嗣同一生做过的光辉照人的大事,最能见出他的情怀与品格。

谭嗣同立场坚定、敢作敢为、忠于圣主、视死如归的气魄就是在这些事情中得以表现的。

不仅如此,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以对话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一点在谭嗣同面见袁世凯的段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谭嗣同与袁世凯密谋救主,作者何以得之其时情状,作者没有说明。

此事除非当事人告诉,外人无从知晓。

但作者善于运用司马迁撰写《史记》以来史家常用的笔法,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悬想事实之间的情境关系,把谭嗣同、袁世凯、袁幕府某对话的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甚见叙述的功力。

从这些对话中,谭嗣同的果敢、智慧、焦虑,袁世凯的奸诈、多变、阴险,袁幕府某人的欺诈、虚伪,尽现笔端。

而谭嗣同不避灾难的态度、在死亡面前神气自如的表现,更令人动容、敬佩。

他对作者托付后事时说过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对劝其东游者说过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的狱中题诗,足见他变法救国的忠诚,令人敬仰。

三、作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

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立宪政体。

1907年10月,与蒋智由等人在东京建立“政闻社”,并派人回国直接参加立宪活动。

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梁启超的活动非但不为清朝统治者所容纳,反而遭到忌恨,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但因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劝说无效,遂反对袁氏称帝,与之发生冲突。

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先后担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都参谋,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等职,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逐渐成为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梁启超认为“护国”成功,遂主张解散军务院,依附段祺瑞。

他拉笼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

梁启超拥段有功,受到重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段祺瑞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出卖主权,遭到全国民众反对,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并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农运动的兴起,也使其深感不安。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早年曾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

1901—1902年,又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

他一生又热衷于文化学术,在文化学术上的业绩,远远超过政治上的成就。

特别是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20年后,先后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等校执教,并到各地讲学。

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成绩。

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1.1政论:

变法通议自序

论不变法之害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少年中国说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2传记:

戊戍六君子传

1.3随感:

三十自述

驳孙文演说中关于社会革命论者

英雄与时势

1.4书信:

致孙逸仙书

致康有为书

袁大总统书

给孩子们书

1.5诗词:

去国行

读陆放翁集四首

2.重点作品

2.1《少年中国说》

1900年,因维新失败而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公开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和野蛮侵略及清王朝的投降卖国,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的危局,出现了由康有为做主帅,梁启超为其重要助手的百日维新运动。

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远游美澳,撰写大量文章,成为舆论界的“骄子”。

《少年中国说》就是他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

文章以充畅的气势,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并鼓励他们奋然而起,努力从事于改造旧中国的战斗,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全文一泻千里,酣畅淋漓,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

语言通俗畅达,无所顾忌。

表现技巧上,熟练地运用了重叠、排比、递进的旬式和一系列比喻,使文章论说有力、观点明白。

这是一篇体现梁启超新文体的典型作品。

2.2《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写于1920年,是有关清代学术的第一部专著。

它系统评述了明末至梁启超以来200多年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就有清一代的哲学、经学、史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论列,把每一时代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探讨起因,分析点,剖析衰落之根源,并对各个时代、各学科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详尽阐述。

2.3《变法通议》

梁启超在主办《时务报》之时,发表了大量鼓吹、宣扬维新变法的文章,其中以《变法通议》最为著名。

《变法通义》洒洒洋洋共7万多字,分为《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论学校余论》、《论译书》、《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金银涨落》、《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14篇文章。

前11篇先后发表于1896年—1897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时务报》各期,后3篇为变法失败后之作。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反复强调和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比较全面、系统和详尽地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

这个主张涉及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开宗明义地写道: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

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既然“变”是公理,对中国来说,又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无以图存,那么从哪里入手,变法的根本又是什么?

梁启超说:

“吾今一言一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就是《变法通议》的主旨。

五、创作背景

本文是《戊戌六君子传》之一,本在《戊戌政变记》卷六第六篇中。

作者熟知传主的经历与性情,故所述真实可信感人。

传记以翔实的史实,记述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高度颂扬了谭嗣同为变法维新鞠躬尽瘁、临危不惧、杀身成仁的精神。

是后人了解谭嗣同的重要文献之一。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全文共分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1部分交代谭嗣同的生平事迹,第2部分写作者对谭嗣同的评论。

其中第1部分以下“国是之诏”为界分为两块。

之前,谭嗣同游学四方,甲午战争后则倡新学、办实务,是略写;之后,定国是之诏既下,则积极投身新政,谋求变法改革,及至维新变法失败而从容就义,是详写。

下面具体分析每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

内云: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参考译文】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

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

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谭嗣同小时候就丧母,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

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

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

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民情,物色英雄豪杰。

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

第2自然段,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

【补充注释】

①[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甲午战败之后,谭嗣同曾经著文提出必须酌取西方富国之术,进行彻底变法的主张。

他的变法具体主张有:

变衣冠,迁都中原,与天下更始,改革漕务、河务,讲求水利,废除科举,创办各类学校,举办铁路、矿业,振兴工商业,改用钞票等。

【参考译文】

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谭嗣同更加发奋提倡西方的新学,起始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征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琢磨学问品性,这实际上是湖南全省新学的起点。

当时,康有为先生正在北京与上海倡设强学会,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奔走响应。

谭嗣同于是从湖南沿江而下,到上海,再游历北京,打算拜谒康先生,可是先生正好回广东,所以没有见到。

我正在北京强学会任编辑工作,始与他相见,告诉他康有为讲学的宗旨,治理国家的思想,他听了很受感动,十分欢喜,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从此学识更加长进。

当时中日议和的《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有振作。

他慷慨激昂,大声疾呼。

海内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听到他的言论,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

因父亲的要求,他做了候补知府,在金陵等待补官一年,闭户静心读书,深探孔子、佛家学说的精奥之处,融会贯通群贤的思想方法,推广康有为的学说宗旨,写成了《仁学》一书。

又经常到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大事,未曾与污浊的官吏接触。

他经常自己说“做了一年的官,无异于躲人深山隐居一般”。

第3自然段,介绍谭嗣同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适拜]恰好就任。

②[某某]这里缺名,怕的是牵累别人。

据王蘧常《梁启超选集》注的考证,大约是皮锡瑞、唐才常、熊希龄三人。

③[蹈厉奋发]精神振奋,行动积极。

【参考译文】

这时陈宝箴做湖南巡抚,他的儿子陈三立辅佐他,慷慨激昂,将湖南的开化当作自己的使命。

1897年6月,黄遵宪恰好就任湖南按察使,8月,徐仁铸又来督办湘学。

湖南绅土某某等精神振奋,行动积极,提倡新学于家乡,有志之士逐渐会集于湖南一带。

陈宝箴父子与前任学政江标,打算在湖南大集豪杰,一起出力经营,做其他省的先导。

于是聘任我及某某等做学堂的教习,召集某某回来练兵。

谭嗣同也是被陈宝箴所敦促,辞官回家,把家属安置在浏阳家乡,一个人留在长沙,与众多志士一起办理新政。

于是湖南倡办的事,像内河小轮船、商办矿务、湘粤铁路、时务学堂、武备学堂、保卫局、南学会,都是他提倡论证策划的,这中间以南学会最为盛大。

开设南学会的用意是,打算集合南部诸省的志士,联结为一气,相互讲述爱国的道理,谋划救亡的办法,先从湖南一省开办,这实际上兼有学会与地方议会的规模。

地方上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议定而行,这其实是议会的意思;每七天,大型集结众人,进行讲学,演说各国的大势及政治原理,这其实是学会的意思。

这个时候,谭嗣同其实是学会的学长,担任演说的事务。

每次会议集合有几百上千人,他慷慨激昂,谈论天下大事,听的人无不受到感动。

所以说,湖南全省风气大开,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第4自然段,介绍谭嗣同受诏北上参预新政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扶病入觐]带着病朝见皇上。

【参考译文】

1898年4月,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下达,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调入京。

正巧生了大病不能成行,直到7月才带病朝见皇上,应对合乎皇上的旨意。

皇上越级提拔他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号称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的人,好比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皇上打算重用康有为先生,却害怕西太后,不敢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几个月以来,皇上有什么要咨询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旨,康先生有什么要陈奏的事,只好写在要进呈的上书之中。

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皇上与康先生的心意才开始稍微容易互相传达,皇上才锐意要进行大的改革。

可是西太后及贼臣更加嫉恨他们,还不到十天,就起了变故。

第5自然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

②[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指光绪二十二年(1896)胡景桂(当时任御史)参劾袁世凯克扣军饷一事。

参劾,弹劾(上奏章揭露某人的缺点)。

③[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而自己查办洗雪慰帅的罪名来讨好慰帅。

日本内藤顺太郎《袁世凯传》: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御史胡景桂论小站之兵事,谓浪费国帑,诛戮无辜,于是北京政府派荣禄仔细检阅,覆奏具称军队甚为整备,袁蒙温谕。

”市恩,把私人的恩惠来讨好人家。

④[操、莽之才]曹操、王莽一样的人才。

⑤[丁宁]郑重嘱咐的意思。

⑥[漏三下]打三更。

⑦[变遂发]戊戌政变就爆发了。

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后,荣禄连夜进京见西太后,第二天(9月21日,即初六日)清晨,西太后囚禁光绪皇帝,随即垂帘听政(亲自执掌政权),大肆捕杀、通缉、罢免维新派人员,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参考译文】

起初,谭嗣同刚人京城,有人对他说皇上没有实权,西太后阻挠变法的事,他还不相信。

等到7月27日,皇上打算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令他草拟圣旨,先派遣内侍拿着历朝圣训交给他,传话说,皇上讲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旧事,要他查出引入到皇上的圣谕中,打算28日亲自到颐和园向西太后请命。

他退朝,于是告诉同人说:

“现今我知道皇上真的没有实权了。

”到了28日,朝廷中人人都知道了开设懋勤殿的事,以为今天将下达圣谕,可最终还是没有下达,于是更加知道西太后与皇帝互相不能相容的事实。

29日,皇上召见杨锐,赐给密诏,有“朕位几乎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的话。

谭嗣同与康有为捧诏大哭,皇上手无寸柄,没有什么办法。

当时诸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期驻守朝鲜,了解中外之事,力主变法。

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以恩遇交结袁世凯,希望多少可以相助,语言极为激切。

8月1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意赏赐侍郎的官位。

八月初二日又一次召见。

初三日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暂时居住的法华寺,直接问袁世凯说:

“您说皇上是怎样的人?

”袁回答说:

“是当代没人比得上的圣主啊。

”谭说:

“天津阅兵废帝的阴谋,您知道吗?

”袁回答说:

“是,当然听到了一些消息。

”谭嗣同于是直接拿出密诏给他看,说:

“今天可以救出皇上的人,只有您了,你要想救就赶快救吧。

”又拿手抚摸自己的脖子说:

“如果不打算救皇上,请到颐和园告发我,然后杀了我,可以得到大富大贵。

”袁世凯庄重严厉地说:

“您把我袁某人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一起侍奉的主子,我和您同样受过皇上的非常之遇,救护的责任,不独在您,如果有救助的办法,我很愿意听一听。

”谭说:

“荣禄的秘密谋划,全在天津阅兵之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的部队,都受到荣禄的节制,将挟持兵力来干大事。

虽然如此,董福祥、聂士成不足以道,天下最有力的只有您。

如果废除皇上的政变发生,您拿一军抵挡他们二军,保护皇上,恢复国家大权,清除国君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指挥若定,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啊。

”袁说:

“假若皇上在阅兵的时候跑到我的军营内,传下号令让我诛杀奸贼,那么我一定能跟从在你们这些君子的后面,竭尽死力来补救皇上。

”谭说:

“荣禄待您很优厚,您怎么对待他呢?

”袁笑着不说话。

袁幕府的某人说:

“荣贼并不是真心对待慰帅的。

从前有人要扩充慰帅的部队,荣禄说:

‘汉人不可给大的兵权。

’大概向来不过是笼络罢了。

就像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克扣军饷的事,胡景桂是荣禄的人,荣禄让他弹劾慰帅,而自己查办洗雪慰帅的罪名来讨好慰帅。

不久胡就被外任宁夏知府,很快又升任宁夏道。

这是荣贼心计险恶,巧于应对之处,慰帅怎能不知道呢”谭于是说:

“荣禄本是曹操、王莽式的人才,是绝代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袁怒目而视,说:

“如果皇上在我的营盘,那么杀荣禄就好像杀一条狗一样简单。

”于是十分详细地相互商量救助皇上的具体环节。

袁说:

“现在我军营中枪弹火药都在荣贼的手中,而营哨的各级官员也多是荣禄的人。

事情很紧急了!

既然已经确定了策略,那么我必须赶快回归大营,重新选派将官,储备弹药才行啊。

”于是郑重嘱咐了一番才离开,这时已是八月初三夜间三更天了。

到初五日,袁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

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第6自然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擘(b6)划]计划、布置。

②[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它难做,却尽力去做到它。

③[伊藤氏]伊藤博文,曾任日本首相,执政期间曾发动侵华战争,当时来华访问,以探明中国政局。

④[侠士]指当时北京的豪侠之士大刀王五。

⑤[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1898年9月29日(八月十三日是夏历)杀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于北京南城菜市口,谭嗣同等六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参考译文】

当时,我正拜访谭嗣同的住所,我们对坐在床榻上面,有所计划、布置,而抄捕康有为住所南海馆的报告马上到了,不久听到了垂帘听政的圣谕。

谭嗣同从容对我说:

“从前要救皇上,已经无法救助;现在要救康先生,也无可挽救了,我已经没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

虽然如此,天下事明知它难做,还是要尽力去做到它,您试着进入日本使馆,拜会伊藤博文,请他致电上海领事来救助康先生吧。

”我这晚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一天没有出门,静待拘捕他的人。

拘捕他的人没来,就在第二天来到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东游日本,并且带来了他著的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箱托付给我。

说:

“没有出逃的人,无法谋划将来;没有赴死的人,无法酬答皇上。

现今,康先生生死难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就由我和您分别担任吧。

”于是相互拥抱分别。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还与侠客谋划救助皇上,事情最终没有成功。

初十日,便被逮捕。

被逮捕前一天,好多日本志土苦苦哀劝他东游日本,他就是不听。

多次强迫他,他说:

“各国变法,没有不从流血才成功的。

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的,这是国运不昌的原因。

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最后还是没离开,所以最终遭难。

谭嗣同被关到监狱以后,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了下面一首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还是挂念康有为先生啊。

在八月十三日被斩于菜市口,年龄三十三岁。

就义的那天,观看的有上万人,谭嗣同慷慨激昂,神气没有什么变化。

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叫刚毅上前,说:

“我有一句话!

”刚毅离开不听,于是从容被杀。

唉,真是惨烈啊!

第7自然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

【补充注释】

①[格致]《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

”朱熹注:

“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因此清末称物理、化学、博物等叫做格致学。

②[持躬严整]修身严肃齐整。

③[面棱棱有秋肃之气]面部棱角分明,有端庄严肃的气质。

【参考译文】

谭嗣同天资超人,在学问方面无不探究,以日日求新作为求学的宗旨,所以能做到无所拘束,善于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他的学问每天都有进步。

每隔十天不见面,他的议论学识一定会有所增长。

他少年时曾做过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也喜欢谈论中国古代的兵法。

30岁以后,这些都放弃了,专心探究西方天文、自然科学、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学问,都很有心得。

又细心研究宗教,他和我最初相见的时候,十分推崇基督教兼爱的教义,却不知有佛教,不知有孔子,不久,听到康有为所发明的《易》《春秋》的义理,彻底了解了大同太平的道理,体会到乾元统天的精妙意思,就十分佩服。

又听到《华严》性海的学说,领悟到世界没有限量,现身没有限量,无分人我,五分去住,无分垢净,除了救人之外,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道理。

听到相宗识浪的学说,领悟到众生学佛的能力没有限量,所以说法没有限量,种种差别,和法界圆融,常住不灭的道理,更加佩服。

从此豁然贯通,能融会万法为一,能衍绎一法为万,无所牵挂,做事的勇猛劲头更加明显。

在金陵等待做官的一年,日夜用心探究孔佛之书,金陵有个居土叫杨文会,博览三学教典,熟悉佛教义理,以流通佛经为自己的使命。

谭嗣同经常和他在一起,于是得以看遍佛家的经律论三藏,收获日益精深。

他的学术宗旨,主要的思想见于《仁学》一书,又有一些散见于和友人讨论学术的书信中。

他所著的书除了《仁学》之外,还有《寥天一阁文》二卷,《莽苍苍斋诗》二卷,《远遗堂集外文》一卷,《兴算学议》一卷,这些都已经刊刻。

《思纬吉凶台短书》一卷,《壮飞楼治事》十篇,《秋雨年华馆丛脞书》四卷,《剑经衍葛》一卷,《印录》一卷,并《仁学》都收藏在我这儿。

还有发表在《湘报》上的几十篇政论,以及与师友论学论事的书信几十篇,我将和他的好朋友一起搜辑,编为《谭浏阳遗集》若于卷。

他的《仁学》一书,先选择其中稍微平易的部分,附印在《清议报》中,公诸于世。

谭嗣同平生没有什么嗜好,修身严肃齐整,面部棱角分明,有端庄严肃的气质。

没有子女,妻李闰,是中国女学会的创办董事。

第8自然段,以大乘思想的角度理解谭嗣同。

【参考译文】

论曰:

谭嗣同的行为磊落,感天动地,这是大家所共知的,所以不再细说。

且说说他的学问。

自唐、宋以后,儒生们以一己偏见诽谤佛法,这本不足说。

而中国末法流行,几百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