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286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docx

三步八环三步六环四步八环

诠释:

一、“三步八环”指课前、课上、课下三个时空段及所包含的八个环节,它们因果相承、循环跟进、螺旋攀升。

二、操作流程:

1、课前:

“能动预学”贵在“能动”二字,指学生没有外在压力便能自主学习,达到这种境界时,学生便不再满足于只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而是想方设法多渠道、多角度搜集信息,力求比别人提前知道得更多一些,更广一些。

2、课上:

①精巧导入:

导入方式多种多样,贵在“精巧”,一个精巧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具有引人入胜之妙用。

②预学展示:

面要广,不要只“垂爱”那些优生,要让学生广泛展示自己课前预学的收获,从而“星光灿烂”。

③目标呈现:

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应紧扣课标,明确具体,含金量高,达到引领知识,培养能力之目的。

④研讨交流:

就呈现的目标或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广泛深入地研讨交流,从而达成共识,成功地解决问题。

⑤强化巩固:

意在通过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提升答题技巧,从而提高认知水平。

⑥拓展迁移:

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性、开拓性、创新性的试题,使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认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课下:

延伸体验:

“课下”是课上教学的有效延伸,学生在课下就课上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校内、校外、动手、动口、动脑)加以检验、印证、丰富、发展,从而深刻体验知识,达到反思升华之目的,这样才算是“活学活用”、“受益终身”。

  “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六环三步”教学模式

一、“以问题为中心”理念之下的“六环”“三步”:

   

(一)“六环”  六个环节:

一、提出问题  二、整合问题 三、解决问题 四、归纳概括  五、拓展应用 六、生成创新

   

(二)“三步”:

解决问题分三步: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二、“六环”具体实施方法:

    1、提出问题,涉及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途径:

(1)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

     

                  

(2)通过预习,产生问题并提出。

    

                   (3)学生直接进入教材,产生问题并提出。

      

                  (4)教师预设问题,并提出。

    2、整合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产生问题链,确定解决顺序、时机,通过什么办法解决。

    3、解决问题,分三步: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同桌或小组)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4、归纳概括:

把前面的问题解决后概括出规律、法则、定理、概念、规律性的东西,学法、知识体系结构。

    5、拓展应用:

把规律让学生在实际中去应用,达到巩固训练提高的目的。

    6、生成创新:

通过教学,使教师、学生产生更高更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入新的探索空间。

三、“六环”“三步”之间的关系

     1、 “六环”:

 提出问题是前提    整合问题是基础    解决问题是核心  归纳概括是重点  拓展应用是关键   生成创新是难点

     2、“三步”:

自主学习是基础   合作学习是重点   教师点拨是关键

     3、 注:

教学过程中不能跳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来研究。

四、如何运用好“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

    1、“六环三步”的模式是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下提出来的,要贯彻体现这个理念,所以形成一种教学模式。

    六个环节是模式,不是方法。

    三步:

学生是主体,是主人。

  “三步”整体是模式,单个是方法。

    2、要想开展好这种模式,要开展好校本教研。

   3、要抓好单元整体备课,以单元、章、节确定知识体系。

   4、抓好教学反思。

   5、“六环”“三步”应用中不能僵化,套用。

      但一个完整的课时,绝不能跑出前三个环节。

      文理科分开,不能应用的不要套用,如“古诗”。

   6、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依据。

 

(2)实施“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每一个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3)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如何开展好校本教研?

 (4)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如何开展单元与章的集备?

 (5)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如何进行个人备课?

 (6)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如何实行个性化的教案?

 (7)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如何开展好教学反思?

 (8)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更高更新的要求?

 (9)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10)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11)贯彻“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哪些变化?

“以学定教,四步八环”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能否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课堂教学是关键。

兰·本达说:

“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是以老师活动为主,你是个不及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部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

”可见,教学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

为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从2001年开始探索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以学定教,四步八环”课堂教学模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约5分钟)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原则,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找到旧知和新知的接触点,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2.展示目标,提出要求。

教师通过小黑板,或者多媒体投影,也可以刻印下发,准确具体地展示课堂教学的目标;接着,提出自学指导要求,使他们明确自学的方法、具体要求和达到目标,以引导学生很快地驶入自学的“快车道”。

二、自学实践,释疑解惑(约20分钟)

3.自主学习。

江苏省洋思中学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

现行教材中80%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学;现在80%的学生,能够自学教材。

学习方式改变,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生陶先生指出: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

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

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

简言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学教材相关内容,用笔圈点勾画答案,标出自己不明白或不明确的问题。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

可给“走错”路或“走岔”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自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

马斯洛说:

“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所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

”而对那些缺乏自持、缺乏自律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监督就成为一种必要。

但教师不要过分深入到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去,过分的参与就意味着干涉。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力争都要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果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果没有路标,就可能走上岔路。

教师就是“引桥”,教师就是“路标”。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4.小组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采取“兵教兵”、“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由小组长检查自学内容掌握情况,帮助后进生学会掌握自学目标;围绕自学中疑难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将本组不明白或不明确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传给巡视督察的教师。

期间,教师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掌握了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认真分析,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案,为下一步有的放矢地辅导指明了方向。

5.点化释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根据各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要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坚持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

三、检测反馈,矫正补标(约15分钟)

6.课堂训练。

教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

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运用。

在“课堂训练”中,要严格时间,规范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尽量当堂批阅。

训练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像竞赛、像考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分层要求,各有所获。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为此,课堂训练可分三部分,一是必做题,即巩固部分,侧重考查知识与技能;二是选做题,即拓展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与方法;三是思考题,即深化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课堂教学就真正达到了“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成绩差的学生吃得了”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人人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培养了学生的抱负水平,逐步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7.课堂反馈。

教师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富有针对性地点名解答问题,胸有成竹地激发质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着力强化矫正学生做题中错误行为,查漏补缺训练中尚未完成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收获,畅谈得失(约5分钟)

8.课堂总结。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不一样的话,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教学目标,畅谈课堂教学得失,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

雄鹰,要给它翱翔的天空,否则永远成不了雄鹰;骏马,要给它驰骋的大地,否则永远成不了骏马。

课堂,就是学生翱翔的天空,驰骋的大地。

要求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问题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伴随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探讨,有关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其实,很久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建国以来,在历次课程改革理论实践的探究中,我们不乏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背后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因素?

这些共同的成功因素是否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呢?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对国内建国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进行了梳理、比较和研究。

一、从理论层面梳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流派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小学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学流派共有9个,分别是:

1. 卢仲衡:

自学辅导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邱学华:

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 黎世法:

异步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场所

4. 张熊飞: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5. 李吉林:

情境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

6. 王敏勤:

和谐教学——帮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规律

7. 张思中:

十六字教学法——利用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8. 马  承:

三位一体教学法——为学英语快速奠基

9. 顾泠沅:

青浦实验——来源于实践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面我仅就其中的四个和本话题关系比较密切的做一下简单说明:

(一)卢仲衡:

自学辅导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产生背景:

二十世纪中叶,“程序教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及教学模式。

主张用“小步子”和“及时强化”为原则来编写教材。

因为小步子学生才够得着,及时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才能得以保持。

卢仲衡的“中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最初其实就是对美国“程序教学”理论的再实验过程。

经过实验发现,尽管程序教学有很多优点,如体现了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等,但其实效性并不像国外有些报纸宣传的那样堪称“第二次产业革命”。

其实从20世纪若干年来移植国外教育理论成功不多的教训表明,西方教育理论不少是脱离中国国情的,很难在中国以其原有的形态扎下跟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使舶来的理论为我所用,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改造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卢仲衡结合“程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开始编写自学辅导教材,进行自学辅导进一步实验,并提出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2.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启、读、练、知、结”。

“启”和“结”是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的,占15分钟左右;“读、练、知”是在中间30分钟不打断学生思路的状态下进行的。

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到课本中指令做练习处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

具体说:

“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启发不是讲课,教师两不代替:

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

读、练、知三者可以交替进行,读懂课文就做练习,做完练习就对答案,又读课文、做练习、对答案,如此交替地继续学下去,直至老师小结才停止;“结”就是小结。

在小结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做题规范化,解决疑难问题,促使知识系统化。

3.自学辅导教学的优点

学生注意力集中。

每堂课在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以视觉为主,动手、动脑、动耳、动口,多感官相互作用,大脑各区域轮换地兴奋,学生就不会觉得疲惫,注意力就会始终保持集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如独立阅读能力、独立审题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

自学辅导实验的验收指标关注学科全面发展。

自学辅导实验验收四项指标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自学能力成长、自学能力迁移、学科全面发展。

强调数学学习不能挤占其他学科时间。

又称“三本教学”。

单独编写的课本,适合学生自学;特殊的练习本,留有空白的地方,便于学生做题(答案附于练习本后)位置固定,便于教师检查;测验本不附答案,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做练习的真实程度。

自学辅导实验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成效明显。

因为用视觉比用听觉更适应大多数学生。

尤其学习不好的学生,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

自学能力提高后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

(二)邱学华:

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1.产生背景:

1951年,在小学当代科教师的邱学华发现,教师先讲、学生听懂后才练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累,且教学效果不理想。

1956年,邱学华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并留校任教。

边教书边到附小搞教学实验,发现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效果比较好。

以此为起点,2000年完整提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形成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

2.尝试教学课堂操作模式——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其教学程序分七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练习。

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取“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到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

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解决方案。

第三步是自学课本。

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

自学课本之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

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

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

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

第五步是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讲道理,之后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讲解也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但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

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

第七步是第二次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

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

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

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利。

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

(三)王敏勤:

和谐教学——帮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规律

1.形成与主张:

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法”是融合暗示教学法和沙塔洛夫教学法而形成的。

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王敏勤认为,首先,和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随着研究和实验的深入发展,王敏勤又提出了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原则:

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总是先部分后整体。

而王敏勤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

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是先整体、后部分。

根据整体建构的原则,在一个学段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学期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单元(章)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而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及时回归到整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学完一册教材要及时回归到整个学段的知识系统。

在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学习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完成了主要任务再完成次要任务。

这样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各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

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

如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可以画一棵知识树,每一册教材也可以画一棵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一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

2.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八环节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

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

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在板书时要运用纲要信号。

艺术精讲还包括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

音乐如果用得好,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

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与原来的“三段八环”相比,更便于教师操作,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 青浦实验——来源于实践的有效教学策略

    1.产生背景与理论支撑:

     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青浦数学及格率仅2.8%。

作为青浦数学教研员的顾泠沅为了改进青浦数学教育而进行的一场实验改革。

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具体说是“实践筛选”的方法,在1980年青浦实验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概括为4条有效的教学措施: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处理教材,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序列;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