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084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知识讲座》上.docx

《诗词知识讲座》上

《诗词知识讲座》(上)

概述:

第一节诗歌的起源: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享誉世界的诗国。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内容丰富,诗人词家灿若群星,优秀作品浩如烟海。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诗歌。

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创作了不少劳动歌谣。

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集体口头创作。

我国在没有文字以前就有歌谣的流传。

《古诗源》中收录了许多远古时期的歌谣。

有一首《弹歌》据说是黄帝时代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还有一首《击壤歌》,据说是帝尧时代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等等。

说明了我国诗歌历史的悠长。

第二节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诗歌的代表作品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说为孔子整理、编辑而成,共计305篇。

作品大多以四言为主,内容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风土民乐,也称“国风”,计160篇;“雅”是王公、贵族们宴饮时的乐歌,计105篇;“颂”是祭祀宗庙、颂扬先祖的歌舞,计40篇。

《诗经》作品都可入乐歌唱,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楚辞是不同于《诗经》的一种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辞句式较自由,多为四、五、六字句,长短不齐。

多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写下了大量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诗篇。

代表作有《离骚》等。

第三节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气象:

这个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乐府诗、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是在民间歌谣和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五言只比四言多了一个字,但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世格律诗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等。

特别是三百多句的长篇五言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并逐步形成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诗体。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体,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体,还有太康体、永嘉体、永明体、齐梁体等。

永明体的代表人物周周颙著有《四声切韵》,沈约著有《四声谱》。

他们首次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把四声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韵上。

从此,诗人们在创作时开始自觉讲究平仄韵律,为五言诗向格律诗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世称陶体。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堪称千古绝唱。

另外还有谢灵运和谢脁,主要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称为山水诗。

魏晋南北朝诗体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

1、五言诗已经稳定,2、七言诗开始兴起,3、开始出现了类似后来词的长短体,4、律诗和绝句已在探索和准备之中。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优秀民歌,如北朝的《敕勒歌》等。

第四节唐代: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古体诗、近体诗完全成熟的时期。

唐诗特点:

1、数量巨大,作家众多。

康熙年间出版的《全唐诗》收录作品48900首,作家2200多人。

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补编》又收补2100多首。

2、诗体完备,古体诗、近体诗、歌行、乐府、短篇、巨制均达到高峰。

3、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4、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5、艺术技巧成熟,创作经验丰富。

唐代诗歌可分为四个时期:

1、初唐时期(公元618—713),约100年。

主要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

2、盛唐时期(公元713—762),约50年。

主要代表人物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笔力豪迈,语言奔放,能较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又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是我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人称做诗仙。

现存诗1000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是现实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诗反对权贵的专横,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被后世誉为诗圣。

杜诗格律严谨,艺术功力深厚,对后世影响很大。

存诗1400多首。

3、中唐时期(公元762—825),约70年。

主要代表人物是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和浪漫主义诗人李贺。

4、晚唐时期(公元825—906),约80年。

代表人物是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

第五节五代:

晚唐五代是词的发展时期。

词的创作趋于繁荣,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词是一种新诗体,是曲子词的简称。

南宋以后词这个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代时期主要词作家有晚唐诗人温庭筠,花间词派代表人物韦庄,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数后主李煜。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

其词的特点:

1、声调谐婉,不做拗体。

2、词意明畅,直抒胸臆。

如他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结构完美,词脉清晰、和谐。

4、在词的形式。

第六节宋代:

宋代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宋诗虽不及唐诗,但它独具面貌,也有很大成就。

而宋词则极为兴盛,被当作宋代文学的代表,形成我国诗歌创作上一个新的高峰。

宋诗的代表人物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其特点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苏轼诗最能体现宋诗特点。

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南宋诗坛有四人名气最大,他们是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

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陆游。

陆游(公元1125—1209),字务观。

陆游是古代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大家,现存诗9200余首,词130首。

其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畅晓。

宋词在我国词坛上达到最高峰。

《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共收录了1430多家词人的20800首词作。

北宋著名词人有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等。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

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

他是继欧阳修而起的文坛领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作家,其散文、诗、词、书、画成就都很高,特别是诗和散文的创作独步天下。

他是我国豪放派词作家的代表,有词作350多首。

主要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至南宋,发展到极盛阶段。

主要作家有:

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姜夔、吴文英、文天祥等,其中以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成就最高。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爱国主义主题,气势宏伟、豪迈悲壮,尤以岳飞的《满江红》词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诗等最为悲壮、激昂。

第七节元代:

元代时间较短,其文学成就主要是曲。

元曲是继宋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与唐诗、宋词并称于文学史。

元曲题材广泛丰富,创作视野广大深邃,反映生活图画鲜明生动,塑造人物形象丰满完整,语言通俗明白,格调清新自然。

所有这些,与唐诗、宋词相较都毫不逊色。

所以历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据《金元散曲》统计,元代散曲作者有220人,作品有4270多首,其中小令3800多首,套曲约470多首。

元曲的主要作家有:

元好问、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元好问。

元好问(公元1190—1257),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一颗巨星,也是第一个变词为曲、开创曲作的人。

其曲大都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开创了元曲本色派的先声。

元曲的另一流派被称作文采派,作品文采华美,辞藻綺丽,清俊典雅,以藻取胜。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八节明代和清代:

明清两朝约六百年,是我国戏剧和小说的兴盛时期。

明清的民歌和文人诗词也有一定的发展。

明代诗坛上前后出现了好几个流派,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派,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竞陵派等。

但他们的成就都不是很大。

清代诗歌虽不如唐宋,但超过元明,出现了许多作家和流派。

近代人徐世昌编辑的《晚晴簃诗》200卷,共收清诗6100家,27000多首。

清初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数爱国诗人顾炎武,他诗学杜甫,被后人称作“前明诗家之后劲,本朝诗家之开山”。

有清一朝,也是诗人辈出,流派纷程。

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流派有:

以王士稹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赵翼为代表的性灵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还有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改良派,还有清末民初柳亚子等人组织的南社等。

其中改良派诗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主张“第一要新意境,第二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

”而南社的诗人们则追随孙中山先生,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诗坛开了一代新风气。

总结一下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1、远古至先秦,诗歌产生发育期;2、两汉至隋末,古体诗发育成熟期;3、唐代,近体(今体)格律诗高度成熟期;4、五代至宋代,宋词的高度成熟期;5、元至明请,元曲发育成熟,诗词继续发展。

第九节现、当代1919年5月4日,我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中,革命先驱们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从西方引进了新诗体,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诗。

新诗基本上不讲格律,自由、散文化,在我国诗歌文学上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但先驱们在提倡新诗的同时,却对传统诗词采取了极左的、一律排斥和反对的不正确态度,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诗词受到压抑,处于低谷。

只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传统诗词才开始复苏,并逐步繁荣、发展起来。

当前,我国传统诗词发展势头良好。

诗韵和四声: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讲究格律的。

所谓“格律”,就是诗词的格式、韵律,包括它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

诗与词、曲、联等的格律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运用上则又不尽相同。

本章主要讲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等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诗韵:

一、韵和押韵:

诗是韵文。

押韵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首要特征。

从古到今,凡诗歌,不论它是什么诗体,都是必须押韵的。

否则,就很难称为诗。

什么叫“韵”?

南朝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

“同声相应谓之韵。

”《辞海》解释“韵”即“和谐的声音。

”可见,所谓“韵”,就是音的协调、和谐。

其作用是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节奏感和韵味,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押韵:

就是将“韵”依一定的规则用于诗中。

押韵的位置习惯上也叫韵脚。

它是专指诗歌创作中,把同韵同调的字用在句末以求声韵和谐的规律。

诗的押韵有四忌:

一忌出韵,二忌凑韵,三忌重韵,四忌同义韵(如花、葩,香、芳,忧、愁等)。

二、古韵和新韵:

现在人们使用的韵书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古韵,通常人们把它叫做平水韵;一类是中华诗词学会2004年颁布试行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新声韵(十四韵)。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和个人自行编撰出版的韵书。

鉴于目前国内诗词界使用古今声韵尚未统一的情况,中华诗词学会在其《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意见。

作为青少年同学,主要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当代新声韵,但对古声韵知识也应有所了解。

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古声韵的相关知识:

1、古韵:

在我国历史上,凡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个用韵的共同标准。

即使当时还没有韵书,诗歌作者也都会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来安排韵脚用字。

从诗歌产生起,诗人写诗都是这么做的。

如《诗经》中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惯汝,莫我肯顾。

……”用的就是“姑”(u)韵。

魏晋以后,始出现韵书。

相传有晋朝吕静编撰的《韵书》,南北朝时周颙编的《四声切韵》,沈约编的《四声谱》,隋朝人陆法言等人编的《切韵》,唐朝人孙愐编的《唐韵》,北宋人陈彭年编的《广韵》等。

据史书记载,这些韵书都分别是在总结前人韵书的基础上编撰的,就当时而言,一代比一代精细、严谨、实用,但都已失传。

到了十三世纪中叶,金朝平水(今山西临汾)人王文郁编撰刊行了一本《平水新刊韵略》。

约20年后,南宋刘渊(也是平水人)刊行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因为王文郁和刘渊都是平水人,后人就把他们编撰的韵书叫做平水韵。

后来,王文郁和刘渊编的韵书也失传了,但“平水韵”的资料,却保存在清朝初年经皇帝钦定的《佩文诗韵》一书中,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佩文诗韵》即平水韵,据统计共收入汉字一万多。

分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声又分上平和下平,但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在读音上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有些平声字数太多而分的,不象今天的阴平和阳平在读音上是有区别的。

平水韵的韵目共106个,其中平声韵目30个,4300多字;上声韵目29个,1850多字;去声韵目30个,2300多字;入声韵目17个,1800多字。

平水韵又把平、上、去、入分为平、仄两部分,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古代人写诗、填词、作曲,包括写对联,对用字的平仄声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词、曲对入声字还有更特别的要求。

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再一一的做些介绍的。

平水韵的每一个韵目都是采取用第一个字来代表这个韵目。

如:

上平声15个韵目为:

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15个韵目为:

先、萧、肴、毫、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tan)、盐、咸。

上声29个韵目为:

董、肿、讲、纸、尾、语、麌、荠(ji)、蟹、贿、軫、吻、阮、旱、潸(shan)、铣、筱、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减〕、琰。

去声30个韵目为:

送、宋、绛、寘、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个、禡、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17个韵目为:

屋、沃、觉、质、物、月、曷、黠(xie)、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韵目中有些韵,声调接近或比较接近的,称为邻韵,如东和冬、鱼和虞、先和元寒删等。

邻韵在古体诗中一般可以通押;但写近体诗时,要求就不一样了。

写近体诗只能在首句入韵的诗中,这个首句的韵可以用邻韵,而其他二、四、六、八句的押韵必须用本韵部的韵,不能通押。

通押了就算出韵或者叫错韵,就违反了写格律诗的规矩。

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咏制置李公芾》: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唱里,谭州城是铁州城。

这首绝句用的韵是“臣”、“云”、“城”三字,按平水韵的韵部分,“臣”属上平声十一真韵,“云”属上平声十二文韵,“城”则属于下平声八庚韵。

在严格的格律诗里,这样用韵是不允许的。

如果参加科举考试的话,只能算不合格。

再如鲁迅的《赠日本歌人》: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这首诗用了“行”和“神”两个韵。

“行”属下平声的八庚韵,“神”属上平声的十一真韵。

按平水韵的用韵要求也是不规范的。

鲁迅先生出这样的问题,大概为家乡的方言所误。

平水韵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变化,平水韵中有很多地方与今天的语言实际已不相适应。

因此,提倡诗词声韵改革、推行新声新韵的任务,便自然地摆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面前。

2、新韵:

当前各地编的新韵书很多,但不少比较粗糙。

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是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现就这个简表的有关问题,给同学们做一介绍。

因《简表》所列字数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复印了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并妥为保存,以备今后写作古诗词时查阅。

现将这14个韵部的平声第一个字介绍如下: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uei)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iou)

八寒:

anianuanüan

九文:

eninun(uen)ün(uen)

十唐:

angianguang

十一庚:

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十二齐:

ierü

十三支:

(-i)(*)零韵母

十四姑:

u

有几个问题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这份《简表》以普通话为读音的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

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

在这个十四个韵部中,除了阴平、阳平两部分的字属平声,剩下的便是仄声。

比起古平水韵来,学习和使用要简单、明了、方便得多。

第二、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

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就是韵身。

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

这样就是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头又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

韵母相同,自然同韵。

因此,同身等韵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

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和仄声两个部分。

用入声韵的词牌、曲牌,用新声韵时一律改用仄声。

第四、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创作旧体诗词,提倡用新声韵,也不反对用古平水韵。

但在同一首作品中,新韵和古韵不得混用。

新韵和古韵比较而言,新韵简单、宽泛、明了,而且容量也大,有利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写作古体诗词,有利于传统诗词文化的继承、发展、繁荣和弘扬。

第二节四声:

汉字是单音字,一字一音。

有的字虽有几种读法,但每种读法还是一个单音。

1、汉语声调:

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征,可能在它产生的时候就是这样。

有人统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05篇,其中有82%是按四声押韵的。

如《关雎》、《硕鼠》、《伐檀》、《君子于役》、《兼葭》等等,大体如此。

那时虽然没有韵书,但诗人们写诗已经知道押韵,知道诗歌用韵要顺口悦耳,自然和谐。

2、古代汉语四声:

上边我们已经讲到,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南朝人沈约编了一部《四声谱》,梁武帝问一个名叫周舍的人:

“何谓四声?

”周舍回答道:

“天子圣哲是也。

”周舍的意思是说,“天”是平声,“子”是上声,“圣”是去声,“哲”是入声。

如何区别古代四声?

明朝有个叫真空的和尚编了一个《玉鈅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意思是说,平声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

上声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嘹亮,并无尾音。

去声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尾音较短。

入声向上急读,其声既木且实,没有尾音。

古四声中最难掌握的是入声字,入声字读准了,四声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3、现代汉语四声:

现代四声与古代四声不同。

现代汉语四声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没有入声字。

古代的入声字按照“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原则,全部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

同学们都已学过了现代汉语拼音知识,对现代四声的掌握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要注意方言的误读,特别是我们沿淮流域的人,往往把平声读成三声,写作古诗词时就容易出错。

辨别四声是区分平仄的基础,更是写作古体诗词的必备知识。

按照传统的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

掌握了汉语的四声知识,并能运用它去正确辨别每一个汉字的声调,就为古体诗词的阅读、欣赏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题:

1.一般了解古平水韵的基本知识。

2.重点掌握中华新声韵(十四韵)。

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

1、选调须声意相谐:

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

北宋音乐理论家沈括就曾说过:

“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

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

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声与意不相谐”,由于填词者对每一曲调的声容不曾作过深入的体味,尤其在词体逐渐脱离音乐而不复可歌之后,学者只知按着一定格式任意“填”词,尽管平仄声韵一点儿不差,但最主要的各个曲调原有的声情却被弄反了,那当然是很难感动人心的。

譬如《六州歌头》,只适宜于抒写苍凉激越的豪迈感情,如果拿来填上缠绵哀婉、抒写儿女柔情的歌词,那就必然要导致“声与意不相谐”的结果。

南宋初期的程大昌就曾提到:

“《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

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

闻其歌,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

”(《词林纪事》卷九引《演繁露》)这就说明此一曲调的声情是只适宜于表达激越怀抱的。

现存宋人作品以贺铸为最早。

南宋初期此词填的最多,也恰恰反映了时代特点。

兹举贺铸和张孝祥所作各一阕为例。

(一)贺作: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

吸海垂虹。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

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

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

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东山乐府》

(二)张作: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于湖居士长短句》从这个词牌的声韵安排上来谈,它连用了大量的三言短句,一气驱使,旋折而下,构成了它的“繁音促节”,恰宜表达紧张急迫激昂慷慨的壮烈情绪。

贺铸掌握了这一特点,选用了音色洪亮的“东钟”韵部,更以平、上、去三声互协,几乎句句押韵,增加了它那“繁音促节”的声容之美,恰与作者所要发抒的奇情壮采相称,烘托出一种苍凉郁勃的不平之鸣,和元杂剧家关汉卿《不伏老》北曲散套的气派差相仿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张孝祥把这词牌用来抒写个人对南宋初期强敌压境而统治阶级却一味屈辱求和的悲愤感情,改用了清劲的“庚青”韵部,也能显示出本曲的激壮情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但他忽略了仄韵部分,对“繁音促节”的声容之美是较欠缺的。

和辛弃疾同时的韩元吉,也曾选用过这一词牌来表达个人的柔情别绪: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胭脂。

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销瘦损,凭谁问?

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南涧诗馀》作者只体会到“繁音促节”适宜表现紧促心情的一面,同时也了解到兼协仄韵是可以增加本调的声容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