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数学.docx
《如何学好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学好数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学好数学
刍议学好数学“四部曲”
作者:
赖呈钦 来源:
德化大铭中心小学 发表时间:
2009-6-1014:
28:
02 访问次数:
37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是,经历(感受)、体验、探索。
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务必让学生在“问”、“动”、“思”、“用”中学习使他(她)们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广泛获得的数学方法与经验。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觉融入数学思想,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问”学好数学的“催化剂”
“问”即问题,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
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从而使学生能够针对所学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
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就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有的学生说5把尺子长,有的说6支铅笔长,有的说约有7拃长‥‥‥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交流:
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相同?
你又有什么想法?
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动”学好数学的“助力器”
“动”即动手操作,其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化抽象为直观的过程。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现代教学论认为: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如果把一个教学方法融入小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之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
在教学“认图形”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性的活动,如折、剪、拼等。
让学生在折、剪、拼的活动中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或问题,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空间与图形”的愿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例如,用一张纸折五边形。
我先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折出一个“五边形”。
在充分交流不同的折法以后,再让学生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任选一张折出“五边形”、“六边形”,继续往下折,看折出的是几边形,再和同桌交流。
这样,用长方形纸折“五边形”的经验便能在后面的操作中充分地发挥作用,折法也更加多样和富有个性。
又如,用七巧板拼正方形,我先指定在七巧板中选两块来拼,在此基础上再从七巧板中自由选择几块来拼。
这样由易到难地组织操作,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又如,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通过动手操作,当学生发现得出的结果可能是五边形,也有可能是六边形或三角形时,就被图形的这种奇妙变化所吸引,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生在折、剪、拼等操作过程中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知和体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比起教师反复讲效果要好且省力。
三、“思”学好数学的“推进剂”
“思”即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所以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独创性。
因此,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孩子们积极思考的王国,我在有序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还注意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让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
正如赞科夫所提倡的那样: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
如:
在“可能性”教学中,我在给予孩子充分活动的同时,设置一些“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引发孩子在活动中动脑,在学生进行摸球实验后,先让学生猜一猜:
会从口袋里摸到什么球?
然后摸出来验证,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活动,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四、“用”学好数学的“发射器”
“用”即应用,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这是学好数学的最高境界。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是“行——知——行”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是“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基本概念的生动诠释。
《数学课程标准》不仅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且强调:
“面对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
在教学“乘加、乘减”后,我设计了如下实践练习:
“公园有两个入口,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5元,小孩每人3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4元。
现有两个家庭,1号家庭,妈妈带两个孩子;二号家庭,爸爸、妈妈带了一个小孩。
这两个家庭各应该从哪个入口进入比较省钱?
”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应从A入口进园只用11元,2号家庭应从B入口进园要用12元;还有的学生提出分散进园,大人从B入口进入,小孩从A入口进入。
这样,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关注学生在“问”、“动”、“思”、“用”中去学习数学,既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
让潜能在关注中“诞生”
作者:
张延治 来源:
晋江西园官前小学 发表时间:
2009-6-515:
48:
30 访问次数:
9
新课标指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造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大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
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教学方法、策略、技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让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稳定性不强,他们往住会被一些无关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以趣制动。
如教学新课时可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自然、亲切、易懂中接受新知,这样学习兴趣自然产生,从而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索中。
如:
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数学吗?
(喜欢)在数学王国里我们结识了很多朋友,老师今天请了几位朋友来我们课堂做客(出示三角板、圆、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同学们瞧瞧他们是谁?
师:
老师要把这些朋友分成两组,想想老师会怎么分呢?
(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师:
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样分?
(长方形等一组,它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它们都没有尖尖的角。
)
师:
同学们观察能力真不错!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没有)
师:
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奥秘,同学们愿意吗?
(愿意)(出示课件:
认识角)
二、提供机会,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
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在引导学生算一算准备必要的物品需要多少钱时,教师列出了一道小数乘法计算题4.5×7。
怎样算出它的结果呢?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自由探索并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想法,后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出以下结果:
生1:
45×7÷10(先把4.5看作整数计算,结果再缩小10倍)
生2:
4.5×7(根据书上介绍的方法)
生3:
4.5×10-4.5×3(10个4元5角减去3个4元5角)
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不同发展。
三、探讨交流,增强群体间协作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
“应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从着眼于儿童获得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创造能力,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增强群体间协作意识。
”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唤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再思考,老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抛硬币》这一课时,我授完新课之后请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句话,这时有的学生说:
“太阳一定从东方起来,从西方落下去”;有的学生说:
“地球一定绕着太阳转”;有的学生说:
“鱼儿一定离不开水”;有的学生说:
“一个箱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摸出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最妙的是用“不可能”说一句话时,有个学生竟然说:
“老师,我发现了用‘一定’说的句子都可以改成用‘不可能’来说,如:
‘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去’,这句话也可以说成:
‘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去’……”
四、灵活评价,张扬学生个性品质。
课标中指出: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方法内容也不同。
”
对于后进生既要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又要积极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
在评价作业方面,教师对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优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破格评优,同时可借助眉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不仅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地张扬了个性的学习品质。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苏霍姆林斯基论述:
“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唤起每一个学生人格的独特性。
”作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者:
张延治 来源:
晋江西园官前小学 发表时间:
2009-6-515:
45:
35 访问次数:
11
今天早上走进教室,看见学生开始为班级穿上“六一”节日的盛装。
当我要讲课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我这边,而是在想如何把班级打扮得更漂亮,如何来过个快乐的“六一”……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课堂里呢?
我灵机一动:
师:
同学们,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小红的妈妈为了让小红过个快乐的节日,决定买个蛋糕为他庆祝,小红征求妈妈的同意之后,邀请了八个同学一起来庆祝,小红为了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蛋糕吃,应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生1:
应平均分成九份,每份是九分之一。
生2:
我想应看小红家有几个,再加上八个同学,看一下总的多少个人,就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其中的几分之一。
生3:
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看法,我们庆祝节日的时候不能忘了我们的家人。
师:
第三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是啊,我们在庆祝的时候不能忘了让家人与我们同乐。
师: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看谁想得快,想得对?
同学们愿意参加吗?
生齐呼到:
“愿意!
”
师:
同学们想想,5/7+1/7=?
你是怎样的想?
生听完之后都积极进行思考,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手回答。
生:
5/7+1/7=6/7,我是这样想:
5/7里面有5个1/7;1/7里面有1个1/7。
5个1/7和1个1/7合起来就是6个1/7就是6/7。
师:
同学们同意这种想法吗?
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1:
我同意。
生2:
我想可以分母不变,把分子加起来作分子。
师:
同学们想想这样做行吗?
请举些例子验证一下。
生:
验证后这样做是对的。
师:
这位同学积极动脑筋,找到了一个计算的好方法。
……
学生没了注意力,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调控课堂,创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
互动,让课堂焕化生命力
作者:
廖海燕 来源:
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发表时间:
2009-6-59:
48:
41 访问次数:
14
对和谐数学课堂而言,互动是一门学问。
它不仅包括师生互动,而且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标下,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
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每个学生都能亲临其境的平台,让学生人人参与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
在探究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在合作中追求成功,查漏补缺;在交流中总结经验,建模导航。
而教师只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发现矛盾的见证者。
新课程倡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改变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被动学习,建立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主动学习,使课堂焕化生命力。
下面针对几堂课谈谈课堂互动方面的一些感受与体会。
一.动手操作,师生互动,在实践中感知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
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
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
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子上,有铅笔、水彩笔、文具盒等。
教师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
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
“我量的是铅笔的长度,8厘米多3毫米。
”生2:
“我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是l4厘米。
”……教师微笑着问:
“你是怎样量的?
”生1:
“我把铅笔的一头对准O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
”教师继续问:
“你又是怎样看的?
”生1:
“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1毫米。
这儿有8个大格,3个小格。
”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
接着是生2展示,他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
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
老师继续引导:
“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反馈:
生3:
“都是长度单位。
”生4:
“一个厘米是有lO个毫米。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新知。
生5借助投影演示介绍:
“一大格是l厘米,一小格是l毫米。
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l厘米=lO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
这样,在动手操作、师生互动中学生直观感知其特点,印象深刻,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二.小组学习,生生互动,在合作中获知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小组合作,生生互动,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
“观察物体”这节课中,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有:
1个、2个、3个、4个。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用准确的理由说服别人。
在学生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让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长方体 ()个面 ()个面 ()个面
正方体 ()个面 ()个面 ()个面
每次最多看到的面()个面()个面()个面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
从一个角度观察时,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用这种方法学习,在生生互动中,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掌握获取知识。
三.利用教具课件,形成互动,促进过程生成
教具对课堂教学有辅助作用,这种作用对成功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适当地选择、设计和使用教学媒体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问题和及时的反馈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教学上常选择制作课件。
如,教学加减运算时,设计应用题,先设计6只鸭子在河的一边,然后有2只鸭子游过对岸,问还有多少只留在原处?
讲解时,展示画面,让学生数一数没有走动的鸭子有几只,问题就解决了。
这种教学方式充满趣味、生动,适合于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的学生。
又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借助两个挂钟,一个用于展示上课时的时刻,以便到下课时可以提问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另一个用于教师演示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特征,弄明白时针往哪边转,哪根针走得较快或较慢些等等。
这种直观教学,对抽象思维很弱的小学生是非常适用的。
它能提高认识,加强记忆。
人与人之间有效的互动,人和机与物之间的交流,必能构成和谐的、高效的互动,使课堂焕化了生命力。
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人人都开心地、愉快地学习,感受到了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互动能力,养成良好主动习惯,就会增强学生合作意识,那么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就会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谈班主任的爱
作者:
林萍蓉 来源:
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发表时间:
2009-6-810:
47:
45 访问次数:
47
马卡连柯说过: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的确,没有的爱的教育就和没有水的池塘一样。
但是,到底要怎样爱才能为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呢?
为什么有的老师在付出那么多的关怀与爱心后,仍得不到理解与尊重,反而是无礼、数落、不尊重和冷漠对待呢?
为此,我曾苦恼过,也曾反思过。
后来,我明白了,原来老师的这种爱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爱。
他们在所谓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的爱的理论”下,或过于严厉,或过于随便,或冷嘲热讽,或恨铁不成钢,却从来未曾要去想一想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就拿“家长型”的爱来说吧,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己和虚荣的基础之上,他们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评训斥,甚至辱骂体罚。
想想,这种爱能被学生理解和认同吗?
再比如“暖水瓶”型的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导致最后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此外,还有对学生近乎溺爱的“保姆型”和重视优生,忽视差生的“嫌贫爱富”的“势利型”,都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的错误理解,它们会带领老师进入一个无人欢迎的禁区而不知所措。
希望老师们不要一意孤行,否则,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是零,我们的怨气也会不断增多。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爱才能得到学生的心呢?
一个字——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真心实意地对学生,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真爱。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的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
班主任的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因此,班主任要慎用爱,要爱得适当,爱得广泛,千万不能自以为是,爱得没有原则。
这种真爱具体表现在:
一、老师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走进学生的中间,去感受他们的每一份快乐和忧伤,与他们做朋友,让他们信任你。
新课程也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心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爱他们的。
这样,他们才会相信你,爱戴你。
我班有一位学生,他是弱智的,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侮辱。
有一次,他病了,进医院动手术,我和班里的一位同学支看望他。
记得当时,他感动得只是一直跟我傻笑,病好以后,他回校了,没想到的是,每次看到我,他都想跟我亲近,以前不敢。
班里的同学也不再欺负他了。
看到这种情景,我在心里欣慰地笑了,也颇有感触:
学生是脆弱的,也是可爱的。
在他们心里,不管是优生或是差生,是多么需要每一位老师的理解与关心啊!
也许,在老师眼里,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关爱的举动,微不足道,但对学生来说,却重如千金,一旦我们付出了,学生就会用他们那颗质朴、纯真的心来回报我们。
二、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赞可夫说过:
“一旦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这就是说,当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你对他们的所有教育才将得到认同。
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年龄越是增长,越需要别人的尊重,需要鼓励。
这时,教师如果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而是一味地践踏他们,怀疑他们,学生就会反抗你,背叛你,甚至怨恨你。
那么,你的一切教育在他们眼里都会是一堆废话,一堆垃圾,毫无吸引力。
即使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他们也不会领情;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你的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
班主任的教导与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的教导就会无动于衷,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试问,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我就有这样的体会:
那是一个早晨,不知为何,我脾气暴躁得很。
刚好,一位学生犯了个错误,我便发怒了,口不择言地把他骂了一顿,可能是骂得太猖狂了,也可能是他自尊心过强,我伤害了他。
他竟跟我对抗起来,我说一句,他顶一句,气焰还很嚣张。
我气急败坏,本想扇他一巴掌,但还是忍住了。
最后,我愤愤地从他身边走开,不管他。
以后,他见到我,也总离我远远的。
那一次,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千万不能盛气凌人,不能在教育教学中以权威自居,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而应该时时刻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仰及行为处世的方式,即使他们犯了错,也不能简单地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
三、严格地要求学生,不放纵学生。
这里的严不是严厉,而是指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对他们提出适当的要求,鼓励、鞭策他们,让他们不断进步。
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很聪明,头脑灵活,上进心强,但叛逆心也强,个性倔强。
只要他想做的,不管是对是错,没有能改变他。
也因为如此,他在学校期间,犯了很多错误。
一次,他竟敢和同学一起跑到学校的体育室拿体育器材去卖,被校长叫到办公室。
当时,我气得肺都快炸了,但我却压住了心头的火,不想训斥他,也不想跟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