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960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水

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

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

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展示图片)

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

教师点拨:

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

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

4、活动体验

(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

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

②对一只手吹气

③甩动一只手

(2)活动手册

活动

体验

探究

手心向下,手背向上

对一只手吹气

甩动一只手

……

(3)教师小结: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二、探索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教师点拨:

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

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

③晾干衣服

④吹干湿发

……

三、模拟实验

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

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

3、实验

(1)

(1)实验过程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

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

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

(3)研讨

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

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现象

怎么解释

依据

封口水杯

开口水杯

教师点拨:

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

(2)

(1)实验过程

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

②放置一段时间

③观察盒中变化

(2)研讨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教师点拨:

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5、思考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师点拨:

相同点:

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

水是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

四、拓展提高:

动脑筋,想一想

为什么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会感觉冷?

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

教师点拨:

蒸发的过程会吸收热量

五、作业布置

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

怎样减少蒸发?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第一单元水

第2课时水沸腾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教学难点】

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

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清楚一些。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探索

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

讲解:

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

《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

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认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

1)介绍: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

2)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最好要盖两次,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A.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教师要边讲解边示范,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或是视频播放来进行讲解。

4)安全教育

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教育。

用课件出示书中的提示:

A.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D.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三、研讨

1.实验一: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1)出示活动手册表格

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时间

温度计的示数

水的变化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师生总结:

水在没加温时是常温,当水温上升到100摄氏度时开始沸腾,继续加温则水的温度保持在100摄氏度不变。

2.实验二: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活动手册表格

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

水沸腾时的温度

水沸腾时水中的现象

水沸腾时水面的现象

1)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

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水中有很多气泡上升;气泡在水面破裂逬出水花,水面的水会不停翻滚;水面上会有大量的水气飞向空中。

四、讲解

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正常大气压下为100℃)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2.水变成水蒸气后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

教师演示:

将套有排空气体的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水蒸气将袋子鼓起)

1)说明了什么呢?

2)讲解: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

第3课时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

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

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

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

(预设:

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

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

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

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

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

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材料准备:

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

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

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

实验发现

[材料准备:

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

它是冰吗?

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

它是哪里哪里来的?

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

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材料准备:

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

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

可以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