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034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

《5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5.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课题

《老子》四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提起道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道家思想是玄而又玄的学说,难于理解。

但其实,我们看看下面一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就明白道家的一些思想认识,至今还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

出自《老子》的成语

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虚怀若谷绝圣弃智

自知之明功成不居

大智若愚宠辱若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出自《庄子》的成语

越俎代庖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贻笑大方

莫逆之交相濡以沫吐故纳新望洋兴叹

沉鱼落雁失之交臂邯郸学步庄周梦蝶

……

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

【老子其人】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

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修养深厚。

《史记》中还记载: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子说鸟、鱼、兽虽然会飞、会游、会跑,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无法对付的。

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

【《老子》其书】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所以又叫《道德经》。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他们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

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

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第十一章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注意读准字音。

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①辐:

是指车轮上的车条。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上车条(辐条)的数目(见图示)。

②毂ɡǔ:

“毂”是什么?

就是车轮的中心部位,中间有圆孔来安装车轴。

毂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

③无:

指车毂的中空处。

这一章的三个“无”,都是“中空”“空无”的意思。

④埏埴(shānzhí):

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

埴,黏土。

⑤户牖(yǒu):

指门窗。

【解说大意】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具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让它们发挥了的作用。

古代的车轮都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

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

“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诗经》里有一首有名的诗叫《伐檀》,大家学过吧?

里面说: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

”这几句就是写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车轮的艰苦劳动。

三十根辐条共同聚合在毂上。

“毂”的中间必须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如果是实心那车轮就无法转动。

正因为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以转起来,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

所以有人戏说:

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同样道理:

器皿如果没有中间挖出“空虚”部分,没有“无”,也不能用来装盛东西。

房屋如果没有凿出门和窗的“空处”,来供人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

可见,事物之所以有用而能给人以便利,都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它们的价值和作用。

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探究章旨】

『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眼前事物“实”和“有”的部分及其作用,而忽略事物另一面“空”和“无”所起的作用,只会利用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道这“有”的功用正是“无”造就而成的。

因此,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突显出来。

他用三个具体的生活器物,形象论述了“有”与“无”的相互关系:

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相成,不可分离,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老子让人们明白了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的道理,这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思想。

『学习任务』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

站在历史的角度,在那样一个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提醒世人要重视那些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一面,这为当时的世人指出了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对社会和人生都具有启发意义。

老子在第二章强调: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他认为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

人们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的事物中获得力量。

这些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任继愈先生的自选集中《竹影集:

任继愈自选集》说:

“《老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

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

“以无事取天下。

”(五十七章)(执政者要用不干涉的方法去治理天下。

“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我执政者没有贪欲,人民就能自己纯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因此圣人施行不干涉的无为治理,推行无言的教化。

)……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

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zhuàn]尚刚健体系并峙。

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任继愈先生同时认为:

“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

……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

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这些解读,能够帮助同学们从历史角度来初步认识老子关于有和无、关于“无为”思想意义和影响。

【经典之用】

『学习任务』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

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请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分享。

参考示例1:

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

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

这样做一周不到就会崩溃。

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

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

读书也是如此。

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参考示例2:

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

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

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

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

之后这样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第二十四章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二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第二十四章)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疑难词句。

①企: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

②跨:

跃,加大步伐,阔步而行。

不行:

不能走远。

③彰:

明显,彰显。

⑥余食赘行:

这是个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老子这里所说的“余食赘行”,针对的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包括企者、跨者)等行为。

⑦物或恶(wù)之: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物:

代词,这里指常人。

【解说大意】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走远,自我炫耀的人得不到显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

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探究内涵】

『学习任务』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得“道”的行为表现——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不立——踮脚跟的人,没办法长久站立,为什么?

——因为全身重力落在脚尖上,它无法支撑身体平衡,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

如果用脚尖直立身体,必然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不行——迈大步的人,即便走也走不远、走不长久,为什么?

——大步跨行不是人体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所以企立和跨行,都是不符合人体自然规律、打破行走平衡规律的行为,只有自然平衡的状态才是最适合、最舒服、最好的行为。

为什么有人还要企立、还要跨行呢?

错误根源就在于人内心的主观愿望。

为了站得高看得远,就踮起脚;为了走得快走得远就跨大步前行。

这些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主观妄动,是想要突破人体的自然状态,是急于求成、内心焦躁的心理反映,所以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由此,老子还指出了四种相似的不良行为后果: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人性中的通病,其本质都是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过于看重自我,急于表现,自我夸耀,贪功冒进,这同样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老子列举这些事例,意在说明这些错误行为都是事情做过了头,是余食赘行,令人厌恶,完全不符合“道”的原则,有道之人决不会这样做。

【以经解经】

第四十五章(节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笔直的东西(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标准),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探究内涵】

(1)完美人格:

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过外见。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

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由此,我们也进一步明白,老子为什么认为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是余食赘行,令人厌恶的了。

【练习作业】

『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

『练习三』思考: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5.1<老子>四章》导学案

课题

《老子》四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朗读《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

『学习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给划线的词注音,并解释意思。

1、凿户牖以为室

2、埏埴以为器

3、曰余食赘行

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学习任务三』说说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的大意,并记下疑难问题。

『学习任务四』阅读下面《老子》第二十二章,作为互文性拓展阅读,思考它与第二十四章有什么联系。

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展;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有功;不自我矜恃,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学习任务二』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

『学习任务三』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

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请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分享。

『学习任务四』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得“道”的行为表现——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推荐的学习资源

1.中国哲学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

多年来一直沿着这条思路考察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踪迹昭然、历然。

老子首先提出了“无”作为最根本的范畴,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

人类认识外界,总是经历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近半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发展较快,研究儿童认识外界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经过观察、实测、比较,得出大体可信、比较接近儿童思维成长的实际状况。

一个民族思维成长的过程与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大体相似,至少从中可得相关的昭示。

儿童认识外界先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开始。

由近及远,先认识母亲,后及家人,扩大到身外的食物、玩具,再扩大到鸟兽草木虫鱼等目力所及更大的范围。

如高山、大河、天空、气象风雷等等外界虽在视听范围之内,并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

日月星辰先被认识,日月依附着的更大的“太空”则较后才会引起注意。

朱熹儿时,其父向他指示天空曰“天”,朱熹问其父“天之上何物?

”这被看作特异儿童的表现,所以古人特别记上一笔。

古今中外千千万万儿童,是很少关心“天之上有何物”的。

儿童教育家还发现,小学生春游旅行,虽然喜欢爬山、涉水,但不懂得欣赏山水风景,朝辉落霞之美。

认识过程总是由具体事物开始,由微细到宏大。

儿童学习数字计算,也是先学计算一个两个实物,然后形成“1”、“2”……的数的概念。

先有自然数的实数,“零”的概念形成较后。

因为“零”没有形象,也找不到与零相当的对象(实体)可供抽象。

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竟与儿童成长过程有惊人相似之处。

人类认识从有形开始,逐渐由分到合,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了“有”(存在)的概念。

“有”有形象(大小、形色等),“有”有性质(坚软、轻重、香臭等),“有”有结果(得到或未得到),各种“有”都可见闻,可感知,可推得结果。

这些都属于人类认识的幼年期。

随着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深化,从“有”进而认识到“有”的对立面——“没有”。

“没有”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

打猎、捕鱼,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而且出现的频率很高。

把“没有”抽象到概念的高度,也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达到这个认识水平,只在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这种可能。

“没有”在未上升到概念时,只是一次性的客观描述。

提出了“无”,是认识的一次大飞跃。

由于“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

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它不同于“有”,所以“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对这一最高的负概念给以特殊名称,有时叫做“无”;因为它具有规律性,也称为“道”。

在一定情况下,“无”与“道”同义,有时“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老子的“无”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没有”的认识阶段。

“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而是有它实际多样肯定性的涵义,有现实作用,有可以预测的后果,也经常用作对待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的一个原则。

“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史开了新生面,的确非同寻常。

《老子》书经历史上老学传人的补充、完善,现存的定本共五千七百字左右。

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

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日常生活中认识“无”的功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

“取天下常以无事。

”(四十八章)

“以无事取天下。

”(五十七章)

“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六十三章)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六十九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

“为无为。

”(三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十章)

“道常无为。

”(三十七章)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三章)

日常行为准则也离不开“无”的原则指导: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二十七章)

“无”也是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十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章)

老子由“无”衍生出一系列否定概念的积极涵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

处理人际关系,要遵循“无”的原则,以退让、收敛为原则:

“不目见,故明;不目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目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善于从纷乱多样性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

其可贵处在于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

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

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人类认识总是在旧的认识基础上提出新见解。

新见解对旧知识来说,是一次进步。

同时,这新见解往往成为后来更新见的障碍。

《荀子·天论》篇中曾指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老子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位置,是老子的贡献。

如果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反倒背离了真理。

比如,老子指出建房屋供人使用的地方是墙壁中间的空间部分。

但也应看到供使用的空间部分是在墙壁、梁柱等实体支持下才能供居住。

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

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

(选自《竹影集:

任继愈自选集》,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课后练习

『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

『练习三』思考: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5.1<老子>四章》导学案

课题

《老子》四章(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

『学习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给划线的词注音,并解释意思。

1、强行者有志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4、常于几成而败之

『学习任务三』说说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的大意,并记下疑难问题。

『学习任务四』对照阅读《老子》第二十二章,深入理解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的用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老子以道的观点来评价,有道者是怎样做的呢?

如何理解本章的主旨?

『学习任务二』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请联系实际简要作答。

『学习任务三』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学习任务四』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学习任务五』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习任务六』请你用三个成语来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并给同学们分享。

『学习任务七』小结《老子》四章中蕴含的老子思想要义

『布置作业』

学者柳诒征指出:

“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

”(《中国文化史》)《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即是讲“对待”的关系,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