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学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012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笔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笔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笔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笔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笔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笔学习.docx

《五笔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笔学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笔学习.docx

五笔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义乌三中张小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哪里来?

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

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炮打”语文教学的文章屡见报端,甚至有人喊出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是“语文”的口号。

语文教学再次陷入了困境,走向了低谷。

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此外别无他途。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939年勒温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等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主张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揭开北大状元的心理秘密棗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一文中谈到,高考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

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

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先坐下思考一下”。

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

可先让回答错误的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或请大家来讨论。

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

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

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或站在教室外面。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教育优秀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后进生;教育后进生要自强不息,不自卑,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

否则,独断专行,家长制的作风,只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压抑,只会使学生不断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要注重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满堂灌,一支粉笔、两块黑板),教学思路的程式化(导语、解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字词句、语修逻、段落大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思考练习等等)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语音室、实物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

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

如学生在读了《祝福》之后,对文中有关祥林嫂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描写的片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学中可首先让学生找出全文十多处有关眼睛的描写语句或段落,然后对其细加分析,从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及其成因,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主题。

有时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

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可让学生扮演林黛玉,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进府路线,所见到的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在介绍中体会贾府环境的特点及其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出场的描写方法。

有时可从思考练习契入。

如在教《一个好树种棗泡桐》时,可直接让学生完成思考练习一的表格,这样既理解了内容,又解决了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问题。

因材施教,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之创新之火点燃学生之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

“思生于疑”。

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小到字词的形、音、义,大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

如我在教《琐忆》一文,介绍鲁迅《自嘲》这首诗时,故意把“华盖运”解释成为“好运气”。

有位同学认为我的解释不符合上下文意,尤其不符合鲁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并且援引《辞海》中的条目来加以证明,后来写成了《“华盖运”是好运吗》一文,发表于1999年《语文报》第176期上。

《项链》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般被认为是追求虚荣、贪慕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但抛开历史的成见,重新审视这一形象,便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有的同学在反复研读了课文、查阅了许多资料后,写了一篇《读〈项链〉谈得失》的习作,提出了玛蒂尔德在“失去十年青春”的同时,也“得到了善良与诚实”棗她不变的本质,并且得出“得是失之由,失是得之始”的得失观。

习作观点新颖,持之有据,说理辩证,最后发表于1999年《语文教学周报》第9期上。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大胆鼓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求索精神。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必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其实是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

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份之一。

吉尔福特说:

“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

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

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

如1999年《扬子晚报·学习导刊》第67期“作文园地”提供的一则材料大意是:

一位法国老人退休后坚持学习绘画百岁后轰动巴黎,自成一家。

就这则材料我们可运用关系分析法从以下角度立论:

(1)成功与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与恒心(恒心架起成功桥);(3)成功与志向(有志者事竟成);(4)成功与求知欲(求知欲棗成功的源泉);(5)成功与学习态度(学无止境);(6)成功与学习方法(提倡“不耻下问”);(7)炫目的成功与平凡的劳作(伟大寓于平凡);(8)成功与年龄(有志不在年高;只要“起步”,永远不晚;永葆一颗年轻的心);(9)成功与兴趣(走快乐成才之路)。

真可谓“一树梅花万首诗”。

在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人云亦云,力求观点的新颖独到。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说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

又如“弄斧必到班门”“酒香也怕巷子深”“‘东施效颦’好”“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有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兴趣”。

同样,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们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人物专访、社会实践等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

事实表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等比赛中频频获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中,学生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习作达109篇之多。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稠江中学吴功元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他还说: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性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因此,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创造教育的诸多形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的要素、品质、思维的方式、方法和类型的综合。

简单地说,就是在前人(或个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

而发散式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笔者结合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首先要正视现状,充分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这样评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

“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

它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

”这样的评价绝非危言耸听,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客观事实。

在教学中,课文教学唯教参是从,作文教学大搞新八股,考试答案坚持唯一标准。

这样的教学,不仅搞得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有人担心,语文教学的误区,最终可能使学生所受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误入歧途。

如果真是这样,那语文教学真是误尽天下苍生,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这种山穷水尽的情形,只有正视现实,力求改革,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仁人志士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上下求索,他们通过潜心研究和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分析他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就会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他们教改的核心。

如上海钱梦龙先生的“自读椊潭翖讨论椬饕怠钡慕萄J剑菏樯?

“四遍八步”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等。

这些教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了解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

俗话说,治病须治本。

只有真正了解致病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

据研究分析,阻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从客观上讲,这种阻碍是来自家庭、社会和教育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根本不需要创新;再者,现行的考试制度也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从主观上看,主要有动力性障碍和认知障碍两大类。

前者表现为学生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缺乏好奇心、求知欲,缺乏坚毅、韧性。

后者表现为功能固定性(人的心理具有把某种东西常见的功能固定下来而排斥其他功能的倾向)和思维固定性(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内含着一条思路,它沉淀于脑中,固定下来,在遇到类似问题,便按原思路思考而排斥堵塞其他思路)。

客观的障碍需要全社会长久的共同的努力,但主观性障碍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的。

只要我们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打破影响他们创造思维发展的心智枷锁,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就能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格森曾说过“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

”每个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教育可以用粗暴的方式扼杀天才,也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大家”。

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

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的为师之道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能是承传社会道德,传授文化知识,从而达到解除疑惑的目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无问题为终极目的的。

但谁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序地组织讨论是“发现问题棗解决问题棗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创造性思维细胞被激活,他们就会积极地思索,敏锐地发现课本或讨论中的不足,从而会多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允许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学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励,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丧失的,而学习的内驱力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涨的。

陶行知说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只有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生培养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饱满的学习情绪和热烈的讨论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

想象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想象。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

“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

”而我国中学生的想象力现状如何呢?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发明比赛中,中国派出了许多重点中学的尖子选手,结果仅获得了一个纪念奖。

《中国青年报》为此大声疾呼: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去了?

是啊,曾经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为什么会在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科技发明方面输给了外国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拓展学生的想象

现存的教材虽然在编排、选材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教材的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若要等到新教材出来以后再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在众多的国际比赛中,我们不知又要输掉多少回了。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挖掘现有教材的价值,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想象,这些训练,都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项链》时,我在赏析完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即当路瓦栽夫人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自学高中第一册单元训练中的《人,又少了一个》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叙那个中年妇女由一个自食其力的大学生沦为乞丐的悲惨经历。

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词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刃,思接千载”。

2)借助一些抽象图形,驱遣学生的想象

1995年高考的小作文,曾要求考生对一个司空见惯的“圆”展开想象。

这道题目设计新颖,很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考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许多学生的思维呈现出陈旧、单一、雷同的特点。

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就经常利用一些简单抽象的图形,如关于“圆”、关于“0”等,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几秒钟后,就产生了十几种很有意思的想法,后来居然有人说,这是一个和尚在看报纸,把不问红尘俗事的和尚和传达时事信息的报纸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新时代和尚的特点,这样的想象不可谓不新颖,不可谓不独特。

在训练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从正面观察、侧面观察,有的甚至对图形进行立体观察。

在紧张的想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领域拓宽,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产生了新的连接,一个个新的意念就会产生。

历史上的许多大发明、大创造往往都是从不合常理、不合情理开始的。

3)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

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起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

例如,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

我们还可以进行音乐作文,让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古筝音乐,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想象一幅夜景,并据此想象作文。

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到“触发点”、“着火点”。

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语文教学不止于学校,更不囿于小小的课堂。

课外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天地。

我们可以开展如“文艺沙龙”、“格言赠送、”“化装朗诵”、“专题辩论”、“知识竞赛”’“调查采访”|等多种活动。

在课外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稠江中学吴功元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他还说: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到,回答不出来,脸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

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暗示。

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很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改变这种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

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出五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标准进行分类,而后围绕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二、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制”,就是“用小孩教小孩”,“用小孩教大人”,是陶行知先生早年为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

然而这种信任学生,激发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做法对改变当前陷入误区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具体做法是:

把内容或手法相似的课文或时文放在一起,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其中的一篇,教师主要在学法上进行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把其它课文交给学生自学。

教师事先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篇文章。

各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选派小先生到其它小组辅导同学学习,并组织讨论。

教师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讨论结束后,教师召集全班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总结。

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