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004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docx

人教四上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备课计划

本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来组合内容的,共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精读课文,《乌塔》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略读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讲述了著名作家肖复兴通过1963年与叶圣陶先生的接触,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引发我们对于少儿教育的反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书信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与人和睦相处。

“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口语交际·习作”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习作以交际为基础。

“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日积月累”的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古人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

“展示台”主要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以来的学习收获。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课文,体会成长的意义;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1.识记生字词,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3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3课时

《乌塔》——1~2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2课时

语文园地七——2~3课时

1.朗读感悟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情境、悟出感情,在读中感悟情感和方法。

2.讨论交流法。

如通过讨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习作的方法,体会其妙处,培养学生讨论、修改、交流的能力。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陈沚(zhǐ)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成的。

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时光。

在这里,少年周恩来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基础。

2.相关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1917年他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20年他到法国勤工俭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政府总理兼首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等职。

3.导入设计

(1)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句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书课文题目)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2)交流、介绍周恩来。

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有关周恩来的事迹。

课文题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词句已具备一定的文本理解能力,但对本文中的一些历史事物的名词(如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不大熟悉。

教学中应突出历史背景,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然后结合历史学习课文,这样就容易多了。

教学策略

讲述具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边悟的方式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教师再辅之以图片和讲解再现当时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模范、热闹非凡、帝国主义、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识记生字词,通过阅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理解生字词意思;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有关周恩来的人物图片、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导入法:

(问题导入)图片上的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

关于他,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

(师生交流人物资料)

2.揭示课文题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他的,课文题目就是他的一句名言。

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通过交谈,理解题目。

1.观看周恩来图片,交流周恩来资料。

2.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题目的意思。

微课设计:

将周恩来生平资料做成独立课件,以插图和音乐的形式展示,让学生了解周恩来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主诵读,识记字词。

(约10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向同学请教。

2.画出你难理解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1.自由读课文,认读字词。

2.品读课文,讨论难点。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预习赏读,交流感悟。

(约15分钟)

1.学生深入学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通过课文,理清结构,把握主旨。

(2)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周恩来问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2.学生反馈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1学生朗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和同学讨论。

2.集中整理问题,反馈给老师。

 

四、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2.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3.师生评价,讨论各部分内容。

给课文划分段落结构,在老师的点拨下分析个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约5分钟)

1.出示词语,听写检测。

2.朗读课文,明确划分三部分,理出结构,明确各部分内容。

 

1.听写、深入识记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理清学习思路。

二、第一部分。

(约10分钟)

学习第1—6自然段,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前6自然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1.边读边找答案。

2.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意志。

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意志。

提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

三、第二部分。

(约15分钟)

学习第7、8自然段,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两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四、第三部分。

(约10分钟)

学习第9—17自然段,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1.围绕问题,学习和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3.聆听老师解答,谈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四、课堂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妇女受洋人欺侮

     修身立志

五、教学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背景和事例阐述“中华不振”的社会现实,引导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从而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和精神,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读书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和壮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精彩片段

师:

(出示周恩来的照片)。

图片上的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

生:

认识。

(周恩来)

师:

关于这位伟人,大家都了解哪些内容?

生:

(介绍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的职务等)

师:

(补充相关资料,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就是这位伟人说出来的,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充满豪情壮志的话呢?

就让我们进入到课文里来看看。

(板书课文题目)

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豪迈的一句话啊!

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生:

为了国家的兴盛和强大而读书。

师:

谁为了国家的兴盛而读书?

生:

周恩来。

师:

没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

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

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读课文)

师: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生:

课文讲了有关周恩来的三个故事。

师:

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呢?

生:

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

师:

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的感受如何?

生:

疑惑不解。

师:

周恩来疑惑不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

他没有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

是啊,那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当时“中华不振”呢?

大家浏览课文,用铅笔标出相关段落。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走近作者——肖复兴

肖复兴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作者作品有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等。

2.导入设计

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在十五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那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

同学们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他们之间的故事吧。

(板书课文题目)

课文题目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事,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章一丝不苟、对人谦和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文章借物喻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意犹未尽,表达出作者对叶圣陶老先生的无限尊敬与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能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和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通过写事、写景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能更好地启迪学生从事和景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文本虽然大篇幅在叙事,但有一些句子含义深刻。

这些句子恰恰就是学生体会叶老先生为文为人的崇高品格的文眼。

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理解文章,体会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理解描写爬山虎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重点难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体会爬山虎所蕴含的意义。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题目。

(约5分钟)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导入法:

(谈话导入)肖复兴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关于他的成功,叶圣陶爷爷对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

(板书课文题目)

2.简介课文作者和内容。

3.指导朗读,交流作者。

4.说明写作背景。

1.自由朗读。

2.分析题目,提出质疑。

3.讨论并做好笔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5分钟)

1.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只要内容。

2.分析:

叶老先生修改文章;请“我”做客内容。

3.理清课文思路,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认读词语情况。

3.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找住关键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既有侧重点,又讲求方法。

三、学习字词,体悟阅读。

(约15分钟)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导读写。

2.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生字的方法。

3.结合字源讲解难点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5.总结方法。

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交流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3.根据老师提示识记生字词。

运用灵活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词。

四、质疑交流,探讨学习。

(约5分钟)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领会。

2.结合重点、难点讲解学生问题。

1.深情地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问题,汇总并提交老师。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温故知新,切入课文。

(约5分钟)

1.听写词语,检测学习效果。

2.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1.听写词语,纠错,总结。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引导阅读,感悟课文。

(约15分钟)

1.简介课文写作特点。

2.指导学生学习并汇报写作者感受的语句。

3.指导小组研读、讨论,说说感受和理解。

4.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含义。

1.带着感受反复颂读。

2.理解句子和重点词语。

3.讨论作者的感受。

4.理解爬山虎的含义。

5.画出写作者感受和议论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去读,让学生深刻体会。

 

三、借鉴方法,感悟深情。

(约15分钟)

1.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2.作者是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

课文哪几处地方具体描写了爬山虎?

谈感受,说关系。

1、1.品读课文的重点语句,交流体会。

2.汇报感受,谈理解。

在引读中让学生体会爬山虎青春常在,活力永存,体会爬山虎朝气蓬勃,不断攀登,真正让学生走进了叶老先生的为文为人的世界。

微课活动:

根据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篇自己的作文。

并交流。

四、课堂总结,作业设计。

(约5分钟)

1.再次读课文,说说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

2.说话练习:

叶圣陶是个怎样的人?

3.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

根据老师点拨和要求完成课堂总结和练习。

五、课堂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作品堪称楷模

邀请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六、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意境,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感受,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并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问题记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精彩片段

师:

请大家默读课文中侧面写到叶老先生的内容,并思考这个问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品质?

(生读课文)

师:

大家读完了课文,找到有关问题的细节了吗?

生:

叶老先生把作者的“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

生:

翻倒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

生: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是作者从侧面总起来写叶老先生的。

师:

很好。

我们来关注刚才大家找到的这段话:

“翻倒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

从这里我们感到叶老先生的认真外,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

细心。

师:

“细心”也是阐释“认真”的,再想一想。

生:

关怀。

虽然作者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关心。

师:

非常好。

作者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鼓励和赞扬。

这里也说明叶老先生关怀下一代的成长。

27乌塔

1.相关资料

佛罗伦萨:

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12世纪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城邦国家。

15至16世纪时,佛罗伦萨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

2.导入设计

(1)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

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最喜欢什么地方?

为什么喜欢旅游?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鼓励)

(2)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她独自一个人游欧洲,还计划要来中国游玩。

你喜欢她吗,愿意和她一起旅游吗?

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了解了解这个勇敢、独立的小姑娘吧。

(板书课文题目,揭示课文题目)

课文题目

乌塔

课文分析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写了“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她和“我”谈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旅游计划,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对旅游都很感兴趣,并且都有一定的旅游经历和感受,但是很少或者没有人像乌塔那样自立和勇敢,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乌塔的经历,从而培养自己开阔的眼界和独立的意识。

教学策略

本文是略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

(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

(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朗读,使学生感悟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初步识记生字词,朗读课文;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有关旅游的资料,电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问题质疑,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导入法: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猜大家和老师一样喜欢旅游吧,经常旅游,我们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可以瞻仰文化遗迹,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甚至结交更多的朋友。

有一个和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德国小姑娘,她也喜欢旅游,她游历欧洲,还打算来中国,只不过她是一个人旅游的。

她叫——乌塔。

2.交流旅游经历,提出阅读指导。

1.畅谈自己的旅游经历,说说自己和乌塔有什么不同。

2.根据提示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并和乌塔做对比,说说不同之处,谈体验,说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0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课文,交流感受。

3.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交流感受。

3.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阅读,交流探究。

(约20分钟)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乌塔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生活经验丰富——收拾东西、安排每天出行计划。

(2)性格特点——热情、活泼、健谈。

(3)生存能力强——自立、自主。

1.默读课文。

2.讨论问题。

3.交流汇报。

4.思考感悟。

通过读课文,交流体会,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巩固拓展。

(约5分钟)

1.启发学生学习乌塔独立、坚强的精神。

2.练笔:

学完课文,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说。

请你以“由乌塔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1.小练笔:

写作。

2.交流文章,修改文章。

口语交际:

指导学生说说自己最近的旅游计划,重点说说自己怎么做。

注意点要向乌塔一样有主见、有计划,但不能盲目。

(一个人外出要有充分准备,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五、课堂板书。

与乌塔相遇(第1—3自然段)

乌塔与乌塔交谈(第4—9自然段)

与乌塔告别(第10自然段)

六、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乌塔是一个独立、坚强、有主见的孩子。

文中通过直接描写与对比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女孩乌塔独自游历欧洲的事。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

教学时,侧重让学生从乌塔的语言中体会乌塔的性格。

问题记录

《乌塔》课堂精彩片段

师: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

乌塔这么小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太了不起了!

师:

是啊,乌塔才14岁,就可以一个人出国旅行,可真不简单。

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

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了不起,她是个勇敢的女孩,也是个独立的女孩。

师:

我们应向乌塔学习什么呢?

是否也应该像乌塔一样,背上旅行包去游历欧洲?

(情感渗透)

生:

学习她的勇敢、独立。

师:

领会得很到位。

我们要向乌塔学习,学习她自立、坚强的品质,从而培养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盲目地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至少我们得有旅游经验和充分的准备。

师:

大家读过课文,乌塔为了欧洲的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

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她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生: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自己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