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996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0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瘦肉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组成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单体是氨基酸

C.人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与精子形成相关的雄激素属于脂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精瘦肉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

B、对于植物细胞来说,组成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是多糖,其组成单体是葡萄糖,B错误;

C、DNA是人体的遗传物质,其组成元素是C、H、O、N、P,C错误;

D、与精子形成相关的雄激素属于脂质,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蓝藻无成形的细胞核,不同组织细胞分裂周期不同,生物膜系统均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D选项正确。

3.如图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内,过程②与过程①释放的能量一样多

B.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C.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也产生[H]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很多,A错误;

B、大多数的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过程①和④,少数的植物细胞能进行①和③,B正确;

C、由分析可知: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线粒体中能进行过程②,C错误;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D错误。

故选B。

4.教室里正常生长的吊兰,光照一段时间后,迅速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上,之后吊兰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C3的还原减慢,C5的生成也减慢B.ATP含量下降

C.O2的产生停止D.CO2的固定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突然遮光,导致光反应停止,C3的还原失去了还原氢和ATP而减慢,C5的生成也减慢,A正确;

B、由于遮光处理后光反应停止导致ATP的生成量减少,而ATP的消耗还在进行,故ATP含量下降,B正确;

C、由于光照停止,光反应停止,故O2的产生停止,C正确;

D、由于光反应停止,导致还原氢和ATP的产生停止,C3的还原减慢,C5的生成也减少,故CO2的固定速度减慢,D错误。

故选D。

5.细胞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坏死,A错误;

B、由分析可知: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B正确;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也存在细胞凋亡现象,C错误;

D、在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五个手指最初是愈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指间的细胞自动死亡,才发育成正常的手指,指间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

6.“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

下列对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的过程为提出问题→演绎推理→作出假说→检验假说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

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

D.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完成了杂交然后自交的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的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检验假说→得出结论,A错误;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没提出基因,也没说明基因的位置,B错误;

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

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C正确;

D、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完成了测交实验,D错误。

故选C。

7.某种动物存在胚胎致死现象,显性个体(相关基因用A、a表示)相互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中,显性个体;隐性个体=2:

1;某种雌雄异株植物x染色体上含有隐性基因(b)的雄配子致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动物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杂合子

B.该种动物致死个体的基因型为AA

C.该种植物不存在隐性纯合雌株

D.该种植物不存在隐性雄株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该种动物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杂合子,A正确;

B、分析显示:

该种动物致死个体的基因型为AA,B正确;

C、该种植物雄株不会产生Xb的雄配子,故不可能存在隐形纯合雌株,C正确;

D、植物群体中有Xb的雌配子,故该种植物存在隐性雄株,D错误;

故选D。

8.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基因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所示。

根据杂交结果判断,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至少受几对基因控制?

A.2B.3C.4D.5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两对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可知乙和丙、甲和丁满足了相关基因的互补关系而出现了F1全为红花,由各个杂交组合F2代的性状分离比可推出:

F2中红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81/(81+175)=(3/4)4可以看出各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故植物的花色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由F2中红色个体所占的比例可知植物的花色形状至少受4对等位基因控制,C正确。

故选C。

9.已知某雌雄异体动物的体色有红色和白色,其中红色是显性性状,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但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是未知的,在各种基因型的个体都可以提供的前提下。

下列哪些杂交组合(仅杂交一代)的实验结果能确立基因的位置

①纯合的红色雌性个体×白色雄性个体②纯合的红色雄性个体×白色雌性个体

③杂合的红色雌性个体×白色雄性个体④杂合的红色雌性个体×纯合的红色雄性个体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

①纯合的红色雌性个体与白色雄性个体杂交,无论基因在那种染色体上,后代均表现为红色,无法做出判断,①错误;

②应选择白色的雌性个体和红色的雄性个体进行杂交,若后代中的雌性个体全为红色,雄性个体全为白色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位于常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杂合的红色雌性个体与白色雄性个体杂交,无论基因在那种染色体上,后代均表现为红:

白=1:

1,且与性别无关,无法做出基因位置的判断,③错误;

④选择杂合的红色雌性个体(Aa或XAXa)与纯合的红色的雄性个体(AA或XAY)进行杂交,若后代中有白色个体且全为雄性,则说明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④正确。

故选D。

10.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不考虑线粒体和叶绿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所示过程均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都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甲所示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乙为转录过程,合成的产物前者是DNA分子,后者是单链RNA,A错误;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所示过程也在细胞核内进行,B错误;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需要解旋酶,乙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

D、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故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故可起始多次,D正确。

故选D。

11.唾液腺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答案』C

『解析』

【详解】唾液腺细胞为组织细胞,其具体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正确。

故选C。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的含量无关

B.体内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

C.进食30分钟后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动脉端的低

D.神经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依赖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与体内细胞的代谢直接相关,B错误;

C、进食30分钟后,由于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含量上升,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血糖在肝脏处合成了肝糖原,故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动脉端的低,C正确;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C。

13.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

A.激素的合成

B.胃蛋白酶催化蛋白质分解

C.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D.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的合成在细胞中完成,然后分泌到内环境中,A错误;

B、胃蛋白酶催化蛋白质分解发生在人体的消化道内,B错误;

C、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C错误;

D、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突触间隙液为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分,D正确。

故选D。

14.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人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B.血浆中的葡萄糖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组织液

C.组织液中的尿素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血浆

D.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绝对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A正确;

B、血浆中的许多物质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从静脉端回流进入血浆,故血浆中的葡萄糖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B错误;

C、组织液中的许多物质经过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尿素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C错误;

D、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1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外界环境摄人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①→②→肝脏细胞

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

D.肾炎导致①渗透压增加,②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从外界环境摄人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肝脏细胞,A正确;

B、由分析知:

①为血浆,其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B正确;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③淋巴,C正确;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渗出,故①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加,引起组织水肿②增加,D错误;

故选D。

16.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田径运动员跑完400米后,其血浆PH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②食物中碱性物质的中和作用

③通过呼吸系统不断排出CO2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

⑤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A.②B.①④

C.③④D.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O3和Na2CO3,NaH2PO4和Na2HPO4等可对血浆PH起到缓冲作用,①正确;

②内环境的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值,②错误;

③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以通过呼吸系统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③正确;

④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⑤正确,D正确。

故选D。

17.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到分析综合作用的部位是

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效应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

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产生兴奋的结构,A不符合题意。

传入神经是把兴奋传到神经中枢的,B不符合题意。

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到分析综合作用的部位是神经中枢,C符合题意。

效应器是受到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8.如图代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电流表的两电极均置于细胞外,x,.Y为刺激位点(Y为两电极中点),Z为突触间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中的液体属于血浆

B.刺激Y点,兴奋时主要是Na+内流

C.在Y点切断后刺激X点,A不能发生反应

D.刺激Y点时电流表指针发生2次偏转

『答案』B

『解析』

【详解】A、Z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A错误;

B、刺激Y点,Y点位于传入神经上,产生兴奋时,引起Na+内流,B正确;

C、在Y点切断后刺激X点,因X点在传出神经上,故A能发生反应,C错误;

D、刺激Y点时,由于Y点为两电极的中点,又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故电流表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错误。

故选B。

19.如果某人大脑皮层的w区受损,则会发生

A.不会书写B.听不懂别人谈话

C.不能口头表达D.看不懂文字的含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

大脑皮层的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若该区受损,某人则会表现出不会书写的症状,但是依然能听懂别人谈话、也能口头表达,还能看懂文字,A正确。

故选A。

20.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内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外

B.细胞内K+和Na+浓度均低于于细胞外

C.细胞内K+浓度低于细胞外,Na+相反

D.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Na+相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神经系统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随着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K+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K+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Na+通道使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说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均错;D正确。

故选D。

21.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ATP

B.②中的神经递质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释放至突触间隙

C.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结构④上的受体与递质特异性结合后,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结构①线粒体位于突出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

B、神经递质经的②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

C、当兴奋传导到③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

D、结构④上的受体与递质特异性结合后,膜外不一定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这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关,D错误。

故选C。

22.如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

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

请问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下丘脑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B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肌糖原水解

D.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胰岛B细胞,x的分泌会促进乙分泌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则X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乙分泌促激素,X不会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A错误;

B、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下丘脑细胞,x抑制乙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甲是胰岛B细胞,乙是肌细胞,x为胰岛素,能促进乙中肌糖原合成,C错误;

D、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胰岛B细胞,x(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乙分泌胰岛素,D正确。

故选D。

23.为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与对照组比较,会出现

A.耗氧量增加B.嗜睡,体重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D.机体产热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所以对照实验应是未切除甲状腺的正常幼年家兔,由于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代谢,并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摘除甲状腺的幼年家兔会表现出嗜睡、体重增加的现象,B正确。

故选B。

24.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肾性尿崩症和中枢性尿崩症。

如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一段时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I表示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变化,起对照作用

B.曲线II表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其体内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不足

C.曲线Ⅲ表示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偏高

D.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曲线I表示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变化,起对照作用,A正确;

B、曲线II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病因是体内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不足引起,故可知曲线II表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B正确;

C、曲线Ⅲ表示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与正常人相比,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偏高,C正确;

D、尿崩症患者尿量偏大,由于大量水分随尿液排出,会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D错误。

故选D。

25.下表为某成年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血糖

4.87

3.6——6.1

mmol/L

甲状腺激素

15.3

4.5——12.5

ug/dL

Na+

126

135——145

mmol/L

Ca+

2.39

2.02——2.06

mmol/L

A.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C.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D.会出现肌无力等症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进肝细胞,A错误;

B、由表中的结果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高,由于反馈抑制会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B错误;

C、由表中的结果可知,钠离子的浓度低于正常值,说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较低,故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C正确;

D、血钙过高可能会出现肌无力等症状,D错误。

故选C。

26.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A.肾上腺B.甲状腺C.胰岛D.性腺

『答案』C

『解析』

【详解】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有作用于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的促激素释放激素,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都较大,而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是神经调节,没有对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所以阻断后胰岛受到的影响较小,故选C。

27.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A.皮肤和黏膜B.淋巴细胞

C.抗体D.吞噬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A正确;

B、淋巴细胞参与第三道防线,B错误;

C、抗体是体液免疫的产物,是第三道防线,C错误;

D、吞噬细胞既可以参加第二道防线,也可参与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A。

28.1981年12月1日,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诊断出来,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而明确感染状况又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降低造成的

B.HIV在T细胞内进行逆转录所需的酶不是由T细胞提供的

C.各种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D.HIV侵入机体后,只有T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艾滋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主要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降低造成的,A错误;

B、HIV在T细胞内进行逆转录所需的酶是以HIV病毒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T淋巴细胞的原料和细胞器合成的,B正确;

C、淋巴细胞中的浆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

D、HIV侵入机体后,既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也会引起细胞免疫,故不只有T细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而且B细胞也会被激活而增重分化,D错误。

故选B。

29.早在19世纪末有医生发现,癌症患者手术后意外感染酿脓链球菌,其免疫功能增强、存活时间延长,从而开启了“癌症免疫治疗”的大门。

“癌症免疫治疗”的设计思想就是指通过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B.癌症免疫治疗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没有发挥作用

C.癌症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杀死癌细胞

D.患者免疫功能增强可能是因为酿脓链球菌侵入导致发生自身免疫而攻击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A、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A正确;

B、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故癌症免疫治疗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也在发挥作用,B错误;

C、由题意可知:

癌症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杀死癌细胞,C正确;

D、患者免疫功能增强可能是因为酿脓链球菌侵入导致发生自身免疫而攻击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B.

30.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成浆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抗体可以进人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D.切除胸腺的个体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转变成浆细胞,A错误;

B、除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外,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

C、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