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9599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生物学整理2.docx

海洋生物学整理2

1课前知识

盐度:

用‰表示。

海水的盐度为35‰,可以省略千分号,即海洋的盐度为35。

海洋中六种主要离子:

氯离子、钠离子、硫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四种次要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溴离子、硼酸、锶离子;

微量元素:

铁、锰、钴、铜。

海洋的重要性:

货物的运输通道之一;国防的重要领域;物质沉积;影响地球气候……

地球上大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离海岸线120千米的范围内。

海洋的危害:

疾病的爆发地;污损生物影响航速、破坏潜艇……

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的区别: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有机体与其物理化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海洋生物学marinebiology:

主要关注海洋生物本身,在细胞、机体和种群水平上,

研究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以及行为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

动物界的33门中,除有爪动物门之外的32门都有动物在海洋中生活。

海洋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

✧溶解性:

溶解大量营养物质;

✧透光性:

光合作用;

✧流动性:

扩大分布范围;

✧浮力:

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

✧缓冲性能:

维持环境稳定性。

近岸带(含潮间带、潮下带)

水层区海洋透光层(浅水区)海洋中水层(200-1000米)

大洋带海洋深水层(1000-4000米)

海洋无光层(深水区)海洋深渊水层(4000-6000米)

海洋的环境分区海洋超深渊水层(6000-10000米)

海岸带

浅海底(200米以上)陆架带

底层区深层带

深海底(200米以下)深渊带

超深渊带

海洋沉积物:

大陆边缘沉积(陆源沉积);

远洋沉积(深海沉积):

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生物量:

某一给定时间,一定水体中总细胞数、总细胞群数以及叶绿体的量。

现存量:

某一时刻,一定水体总植物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

每天每平方米水体碳吸收量。

光合作用速率:

每小时每个细胞所吸收的碳量。

总初级生产量:

总碳吸收量。

净初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非生物因子:

光强、水温、水的密度、光的波长、日照时间、营养的可获得性、垂直混合、湍流及深度……

生物因子:

光合速率、浮游植物产量、捕食……

临界深度和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植物的光合等于植物的呼吸)有机物总量减少,补偿深度(植物的光合等于所有的呼吸)有机物总量不变。

恒温动物产生的意义:

✧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进入了更高的水平;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体内各种酶的活动,使各种酶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新陈代谢的水平;

✧较高的代谢水平和快速运动的能力,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不仅增加了在夜间和寒冷地区的生活能力,还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产热机制:

甲状腺作用于产热器官(肺、肾、肌肉),激活ATP酶(通过钠离子、钾离子),使ATP分解而释放能量。

后口动物:

口肛不合一;原口动物:

口肛合一。

乌贼是原口动物。

2鸟类

鸟类:

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脊椎动物。

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新陈代谢旺盛,比两栖类和爬行类更能适应环境。

种类数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

鸟类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具有单个枕髁:

因此鸟类头部可转动的范围大,人类有两个枕髁,则转动范围小;

✧产大型羊膜卵;

✧尿液中具有尿酸;

✧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

进步性特征:

✧高而恒定的体温——42.0~44.6℃;

✧良好的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

⏹产热机制:

甲状腺作用于产热器官(肺、肾、肌肉),激活ATP酶(通过钠离子、钾离子),使ATP分解而释放能量。

⏹体温协调:

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协调体温,同时羽毛和气囊系统也可起保温的作用。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助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迁徙:

季节性、方向性、长距离、规律性。

鸟类迁徙的危险性:

风险高、体能、天敌、人类活动、繁殖环境等。

(北极燕鸥每年来回40000公里的迁徙)

鸟类根据不同的迁徙习性可分为:

✧候鸟:

随季节不同、气候冷暖而迁徙;(冬候鸟:

大雁、野鸭;夏候鸟:

家燕、杜鹃)

✧留鸟:

终年栖居某一地,不迁徙(麻雀、喜鹊);

✧旅鸟:

迁徙途中暂时停下休息(灰鹤);

✧迷鸟:

受气候影响偶尔出现在某地(埃及雁)。

2.1鸟纲的形态特征和身体机能

✧外形:

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翅;

✧皮肤:

缺乏腺体、仅具两个尾脂腺、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衍生的多种角质物,如羽毛、角质喙、爪、鳞片;

重点--羽毛:

鸟类的典型特征之一,具有保温、飞翔、保护和感觉的作用;分为正羽、纤羽和绒羽;

正羽:

大型羽毛、保持流线形体形、组成飞行器官;(飞羽:

翅膀上,对飞翔起决定作用;尾羽:

尾部,相当于舵,起平衡作用。

纤羽:

其他羽毛之间、触觉;

绒羽:

正羽下面、保持体温。

(正宗羽绒服应由绒羽构成,目前大多是人造羽或极少量绒羽)

结构:

正羽的羽小枝上有羽小钩,绒羽无小钩但顶端发出细长的丝状羽枝,纤羽似毛发。

分布:

羽毛生长于羽区,不生长处为裸区,这样有助于肌肉收缩。

换羽有利于完成迁徙、越冬及繁殖过程。

(婚羽即夏羽)

羽衣的功能:

隔热层,保持体温;飞羽和尾羽;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保护皮肤;对许多种类,在选择配偶方面起重要作用;保护色。

✧骨骼系统:

适应飞行——骨骼内具有充满空气的腔隙;

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已完全愈合,成为一个整体,上下颌极度前伸,形成鸟喙;

鸟类头部转动范围(由枕髁的数量决定)可达180°,猫头鹰可达270°;

胸骨具龙骨突起;

尾椎退化,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为一块尾综骨;

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具特有的叉骨;

腰带:

开放式骨盆,有利于产大型羊膜卵;

前肢:

特化为翼;

后肢骨。

✧肌肉系统:

背部肌肉、皮下肌肉退化,皮肤肌发达;

后肢具有树栖肌肉:

栖肌、贯趾屈肌和腓骨中肌;

具有特殊的鸣肌;(不能说话的原因:

无声带【待考证】)

✧消化系统:

角质喙,形态各异;牙齿退化;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口腔:

无齿,具有唾液腺,仅食谷的雀形目鸟类中具有消化酶;

食道:

细长管状,食谷和食鱼鸟类的食道基部膨大呈囊状,为嗉囊;

胃:

分为腺胃(前胃)和肌胃(沙囊);

肠;

消化腺。

✧呼吸系统:

气囊(鸟类一般有九个),双重呼。

肺;

气囊:

辅助呼吸,减轻身体比重,减少肌肉及内脏摩擦,调节体温等作用。

✧循环系统:

动静脉血液分开、完全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排泄系统:

无膀胱;肾脏常分为三叶;尿液主要由尿酸组成;海鸟具有特殊的盐腺。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脑及脑神经,小脑发达,视叶发达,嗅叶退化;

感觉器官中,视觉发达,听觉次之,嗅觉退化;

为适应飞行要求,鸟类视觉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结构上:

具瞬膜)。

✧生殖系统:

雄性:

一对睾丸和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

雌性:

多数鸟类仅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发达,右侧退化;

生殖腺活动季节性变化;

营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受精发生在输卵管的上端,下行过程中依次被输卵管分泌的蛋白质、壳膜和卵壳包围;

繁殖行为;鸡奸行为:

通过泄殖腔完成交配。

2.2鸟纲的分类

分类依据:

胸骨形状(有无龙骨突)、喙的形状、趾的排列、翅型(圆形、尖形、方形)、

尾型和尾羽数目、蹼型(蹼足、全蹼足、凹蹼足、半蹼足、瓣蹼足)、

雏鸟类型(晚成雏和早熟型)、羽毛颜色及其所形成的模样。

分类:

古鸟亚纲(化石种类,始祖鸟)、反鸟亚纲(化石种类)、今鸟亚纲(三个总目)。

2.2.1企鹅总目

潜水鸟类;前肢鳍状,不能飞翔;鳞片状羽毛;具龙骨突;

趾间具蹼;骨沉重,不充气;无裸区;直立行走;皮下脂肪发达。

2.2.2凸胸总目

现存的绝大多数鸟类;翼发达;善于飞翔;具龙骨突;骨骼充气;有裸区、羽区之分;有羽片。

鹈形目:

大型食鱼游禽;鸥形目;鹳形目;

2.2.3海滨鸟类

腿长,喙薄而长;体被颜色深,腹部颜色浅(反荫蔽,保护机制)。

(海鸥、鹈鹕、军舰鸟、信天翁等)

3哺乳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胎生,恒温,哺乳。

哺乳动物与鸟类的卵——均为羊膜卵:

✧相同点:

均有羊膜、胚、尿囊、卵黄囊;

✧不同点:

哺乳动物有胎盘、绒毛膜和脐带,鸟类有卵壳。

毛发为哺乳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

✧表皮角质化的产物;

✧与爬行类的角质鳞片和鸟类的羽毛同源;

✧保温(针毛)、保护(绒毛)和触觉(触毛)作用;

皮肤腺特别发达:

✧皮脂腺:

分泌皮脂;

✧汗腺:

分泌汗液;

✧乳腺:

变态的汗腺;

✧味腺:

汗腺和皮脂腺的变形,分泌特殊物质来吸引异性、识别同种或用以自卫;

还具有爪、角、蹄、指甲等皮肤衍生物。

鲸目;鳍脚目;海牛目。

海獭也是哺乳动物。

海牛和儒艮:

均为草食性(or混食性),儒艮为濒危动物,尾部锯齿状,头大于海牛。

鲸类:

具有喉;肺和脑适应潜水;新陈代谢和心率缓慢;浮窥;尾部拍水。

(海豚:

回音定位)

4底栖生物

栖息于海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叫做海洋底栖生物。

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德国学者E.H.赫格尔首先使用底栖生物这个名词。

最大的海洋生物类群,可分为海洋底栖植物和海洋底栖动物。

采集可使用潜水器、抓斗、挖泥器等工具。

4.1海洋底栖植物

只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浅水区(真光带)。

大型植物:

热带红树林(耐盐乔木和灌木);沼泽植物;海藻床。

大型藻类:

墨角藻和马尾藻(岩岸潮间带常见种类)。

4.2海洋底栖动物

除深海带喜硫动物和深海底热液口动物群落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生物。

可分为:

底上动物(珊瑚、海绵、贻贝、螺类、藤壶、海星、某些海胆)、

底内动物(通常在软底质群落中占优势)、游泳底栖生物或浅海底生物。

4.2.1海绵

特征:

无组织、不对称、成体固着生活、营滤食。

体壁及其特殊细胞:

✧皮层:

多角形扁平细胞组成,扁平细胞间穿插有孔细胞,无基膜,内具能收束的肌丝;

✧中胶层:

类似蛋白质的胶状透明结构,内含几种细胞、骨针和海绵质纤维(又称“海绵丝”);

✧“胃层”:

为一层领鞭毛细胞(“领细胞”,水循环功能);

✧芒状细胞:

可能有神经传导的功能(速度极其缓慢);

✧成骨针细胞(“造骨细胞”):

能分泌骨针;

【分钙质骨针(大骨针-支持身体、小骨针-支持体壁中的管道部分)和硅质骨针;

按形状可分为单轴型、三轴型、四轴型、五轴和六轴型、多轴型、双盘型等几种类型。

✧成海绵质细胞;

✧原细胞:

尚有一定分化潜能,还能吞噬及消化食物。

水通过流入孔流入海绵腔,再通过孔细胞流出。

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最容易获得营养)。

两种无性生殖方法:

出芽和再生。

有性生殖:

大多雌雄同体;水温和光照时间长短的变化,是导致海绵有性生殖的主要原因。

作用及意义:

争夺生存空间(化学物质、海绵伪装蟹)、捕食关系、提供生存空间、人类采集、钙循环等。

4.2.2腔肠动物(刺胞动物)

特征:

辐射对称、水螅型(无性)或水母型(有性)结构、刺细胞(触手上)。

两层组织,一层表皮,一层胃肠,中间为中胶质。

神经系统:

有神经网络,没有大脑。

水螅纲:

水螅型和水母型均出现或部分消失,如桃花水母、僧帽水母、水螅;

钵水母纲:

生活史主要阶段是单体水母,如海月水母、海蜇;

珊瑚纲:

水螅型的单体,如海葵。

4.2.3蠕虫类

星虫、曳鳃动物、半索动物纲、腹毛动物、线形动物、棘头虫。

特征:

身体伸长、两侧对称、一般有头部、依靠静水压运动。

蠕虫已经出现细胞外消化。

(细胞外消化的特征是能够消化大型食物)

扁虫:

涡虫、绦虫、吸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