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970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docx

核医学要点归纳资料

核医学重点

绪论

1、核医学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第一章

1、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4、同位素

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如125I,131I、127I互为碘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衰变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称为α衰变,其他衰变同理

主要发生于原子序数大于82的核素,衰变后产生子核,母核的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

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

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衰变

β射线分β-和β+为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发生衰变后质子数增加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的质量不变

β+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因此β+衰变也叫正电子衰变,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

变为一个中子,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核素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β+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γ衰变

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太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本质是中性的电子流,不带电荷。

运动速度快,电离能力很小,穿透力强,对机体局部作用小于β-和α射线,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光子

发生γ衰变后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变,仅能级态发生改变,所以又称同质异能跃迁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

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

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0e-λt

12、指数衰减规律

N=N0e-t

N0:

(t=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

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半衰期(half-live):

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A)

定义:

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1Ci=3.7×1010Bq1Ci=1000mCi

国际单位为贝克(Bq),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每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

旧单位是居里Ci,1Ci表示每秒3.7×10(10)次核衰变

14、比放射性活度

定义:

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Bq/m3;Bq/l

15、电离

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的原子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发生电离

16、激发

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

道,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状态

17、散射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8、韧致辐射

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9、湮灭辐射

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的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力各自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20、光电效应

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21、核医学影像在医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优势

①、可同时提供脏器组织的功能和结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②、可用于定量分析

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④、安全无创

⑤、核素显像的不足之处1)组织结构的分辨率不及其他影像学方法

2)任何显像都需要显像剂

22、诊断用放射性药物

是用于获得体内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类体内放射性药物,也

称为显像剂或示踪剂

23、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是指能够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产生局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发挥

治疗作用的一类体内放射性药物

 

第五章体外分析技术

1、体外分析技术

以放射核素标记(或其他非放射性标记)的配体(Ligand)为示踪剂,以配体和结合体的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进行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技术。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应用面广、方法简便等优点。

2、放射免疫分析

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抗原(*Ag)和非标记(Ag)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Ab)进

行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

3、放射免疫分析的反应中主要包括三种试剂:

抗体,标记抗原,标准抗原

4、标记抗原

用于标记抗原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125I,14C,3H,用的最多的是125I

5、零标准管结合率(B0%)

即最大结合律,当标准抗原为零时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一般要求在30%~50%。

该指标主要反

映特异性抗体的质量是否稳定

6、非特异性结合律(NSB%)

是指不加特异性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10%。

NSB%增高,测

定结果的假阳性率增高

免疫放射分析

与放射免疫的主要区别在于用放射性核素(125I)标记的是抗体,而不是抗原,待测物与过量标记抗体发生反应,是非竞争性的免疫反应。

灵敏度和可测范围都优于放射免疫分析

7、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的区别

放射免疫分析

免疫放射分析

标记物

抗原

抗体

抗体量

有限

过量

结合方式

竞争

非竞争

原理

抗原与标记抗原的量是负相关

抗原与标记抗原的量是正相关

参加反应的抗原量

部分抗原参加反应

全部抗原参加反应

灵敏度

更高

共同点

建立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基础上

8、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是用化学发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反应以后,利用碱性条件下化学发光物质在氧化物作用下可以发生单光子放射。

检测光子的数量就可以反映复合物的量。

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是异鲁米那和吖啶酯。

基本类型有:

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②、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③、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第七章放射防护

1、照射量

照射量是以直接度量X射线或γ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来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物理量。

即表示照射

到某一定质量物质上的射线有多少。

其含义是:

X射线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形成的同种符号离子的总电荷绝对值与空气质量之比。

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C/kg(库仑/千克)。

旧的专用单位是R(伦琴)。

2、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是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其含义是:

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物质的平均能量与该单位物质的质量之比。

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是Gy(戈瑞),1Gy=1J/kg。

旧的专用单位是rad(拉德),1Gy=100rad。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称为吸收剂量率。

3、当量剂量

定义:

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是此组织或器官的平均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正两个方向

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γ光子而自身消失

4、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5、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6、核医学辐射的特点

①、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内照射。

②、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特殊分布,病人全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7、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①、实践的正当化

②、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③、个人剂量限值

1)为了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眼睛所受辐射不得超过150mSv,四肢皮肤为500mSv

2)为了限制随机性效应,放射工作人员全身均匀照射的年个人有效剂量限值为连续5年平

均50mSv,但可允许其中一年达到50mSv

8、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

①、直接作用:

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②、间接作用:

电离和激发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继发作用。

主要是水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损伤

作用

9、辐射防护的目的

①、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②、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③、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10、外照射防护措施(TDS)

时间(time)防护距离(distance)防护屏蔽(shielding)防护

11、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①、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放射性操作

②、避免场所及环境污染

③、定期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查和监测

④、对放射性物品进行屏蔽储藏

 

第八章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重要

1、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原理

碘是甲状腺合成TH的主要原料,其进入人体后能被甲状腺选择性摄取和浓聚,其摄取的速度和数量以及碘在甲状腺内的停留时间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131I与127I互为同位素,二者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131I属放射性核素,衰变时能发出γ射线。

给予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一定量的Na131I后,在体外用特定的γ射线探测仪探测颈部的放射性计数,即可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摄取率:

2小时为10%~30%,4小时为15%~40%,24小时为25%~60%)

2、131碘试验的适应证

①、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的剂量计算

②、甲亢和甲减的辅助诊断

③、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④、了解甲状腺的碘代谢或碘负荷情况,鉴别诊断高碘和缺碘甲状腺肿

⑤、用于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和促甲状腺素兴奋试验

禁忌症:

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外,可安全的用于任何人群。

3、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临床应用

①、甲亢的诊断和治疗:

大多数甲亢病人甲状腺摄131I率提高,部分甲亢病人摄131I高峰提前

甲状腺摄I131率诊断甲亢的标准有

1)各个时间点摄碘率均高于正常参考值

2)摄碘131高峰提前

3)2小时与24小时摄碘131率之比大于0.8,或4小时与24小时之比大于0.85

1+2或1+3可提示甲亢

②、甲减的诊断:

各个时间点的摄碘率均低于正常参考值的下限,高峰延迟出现,准确率不如甲亢

③、甲状腺肿的诊断:

处于碘饥饿状态,摄碘131高于正常值,但无高峰前移

④、甲状腺炎的诊断:

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摄碘131率明显降低,恢复期可正常或偏高

⑤、I131在甲状腺内有效半衰期测定

4、甲状腺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①、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②、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和良恶性的鉴别

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凉结节为10%左右。

1)超声检查结果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

2)进行亲肿瘤显像,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显像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

3)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③、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

④、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⑤、移植甲状腺的监测和甲状腺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

⑥、甲状腺大小和重量估计

⑦、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5、甲状腺静态显像原理(和131I试验的差不多

①、正常甲状腺组织能特异地摄取和浓聚碘离子用以合成和储存甲状腺激素

②、放射性碘引入人体后,即可被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所摄取

③、在体外通过显像仪(γ相机或SPECT)探测从甲状腺组织内所发出的γ射线的分布情况获得甲状

腺影像,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功能状态

6、甲状旁腺显影常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01Tl99mTc-MIBI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重要

1、心肌灌注显像的显像原理

放射性药物能被正常心肌细胞后者选择性摄取,且摄取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呈正比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心肌梗死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

通过显像仪器获得心肌影像,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成活状态。

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剂:

单光子核素显像剂:

201Tl,99mTc标记化合物

正电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剂:

13N-NH3,82Rb,15O-H20

2、201Tl显像再分布

①、静脉注射201Tl后5~10分钟,正常心肌摄取量即达平衡

②、而缺血心肌摄取减少,心肌局部显像剂分布稀疏,缺损

③、此后,由于正常心肌细胞清除201Tl明显快于缺血心肌细胞,在3~4h进行延迟显像,可见稀疏

缺损区有显像剂“再分布”,据此诊断心肌缺血,而梗死心肌无再分布

3、99mTc-MIBI无再分布

99mTc-MIBI可滞留在细胞内,一般可稳定存在5h以上,故心肌内无“再分布”,进行负荷和静息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时需在这两种状态下两次注射

4、99mTc-MIBI的代谢特点

99mTc-MIBI主要从肝胆系统和肾排出,注射30分钟后进食脂餐可加速其排泄,减少对心肌影像的干扰

5、心脏负荷试验原理

①、心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即使冠脉存在明显狭窄仍能使静息状态下心肌灌注现象无明显异常

②、在负荷状态下,如运动,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使用腺苷,双嘧达莫强

有力的扩张冠状小动脉,均可使正常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3-5倍)

③、而病变冠状动脉不能扩张,血流量不能增加或增加量低于正常的冠脉,致使正常与缺血心肌显像

剂分布出现明显差异,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④、心脏负荷试验分为——运动负荷试验,药物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约增加3-5倍,双嘧达莫和腺

苷介入(常用)可达4倍,多巴酚丁胺达3倍

6、运动试验方法

使用分级式次极量踏车运动方案,直至达到预计最大心率的85%(190–年龄)时,或患者出现心

绞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心电图ST段下移>1mm时,立即从静脉通道注射显像剂

7、药物试验名称

双嘧达莫试验,腺苷试验,多巴酚丁胺试验

8、心肌显像的正常图像

静息状态下,一般仅左心室显影,右心室及心房心肌较薄,血流量相对较低,故显影不清,负荷试验后可轻度显影

心肌灌注断层影像分为:

①、短轴断层影像,②、水平长轴断层,③、垂直长轴断层P89

9、心肌显像的异常图像

判断原则:

同一心肌节段在两个不同方向的断面上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层面出现异常

①、可逆性缺损:

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静息或延迟现象填充或“再分布”。

见于可逆性心

肌缺血

②、固定缺损:

运动或静息显像都存在分布缺损而没有变化为固定缺损,多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

或冬眠心肌

③、部分可逆性缺损:

负荷现象缺损,“再分布”或静息显像部分填充,心室壁可逆性缺损和固定缺

损同时存在,称为~~,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④、花斑型改变:

负荷及静息显像均见多处小范围,与冠脉分布不一致,严重程度不同的稀疏或缺损

区,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

⑤、反向再分布:

负荷显像分布正常,静息或延迟现象分布稀疏或缺损;或者负荷显像分布缺损,静

息或再分布显像缺损更严重。

常见于严重的冠脉狭窄,稳定性冠心病及急性心梗接受治疗后

10、冬眠心肌

由于长期冠脉低灌注状态,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减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

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血运重建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

11、顿抑心肌

短时间内血流灌注障碍(2~20分钟)引起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恢复血流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

恢复时间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冠脉血流的贮备功能

12、201Tl再分布/延迟显像或201Tl再注射显像

201Tl再分布显像出现分布缺损,再行18~24h的延迟显像,原缺损区有充填,提示心肌存活

13、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①、冠心病心肌缺血

1)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

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病变都能通过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显示病

变,了解病变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所在

2)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3)冠心病的预测

4)冠心病治疗疗效的评价

②、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灵敏度高达98%以上,通常在心肌梗死后6h几乎均表现为灌注异常

2)急性胸痛的评估

3)治疗溶栓治疗,早期估计预后

③、存活心肌的判断

1)疗效预测2)预后估计

④、其他心脏病

1)心肌病:

扩张型与缺血性均见心腔扩大,心肌壁变薄,扩张型分布异常为普遍性稀疏缺损,

而缺血性的异常则与冠脉血管分布一致

2)充血性心力衰竭:

预测病情,反映治疗效果,估计预后

3)糖尿病心肌损害4)微血管性心绞痛

14、心肌代谢显像原理

①、正常情况下:

心肌所需能量2/3来自游离脂肪酸,1/3来自葡萄糖

②、空腹时血糖浓度较低,心肌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脂肪酸氧化,脂肪酸代谢现象清晰

③、碳水化合物饮食或葡萄糖负荷后,则以葡萄糖为主要能量来源,葡萄糖代谢显像清晰

④、心肌缺血缺氧时,局部心肌细胞脂肪酸氧化代谢受抑制,主要以葡萄糖无氧糖酵解产生能量,脂

肪酸代谢的绝对减少,葡萄糖代谢的相对增加是鉴别心肌是否存活的重要依据

15、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的临床意义

①、心肌灌注显像所显示的缺血心肌部位氧供随血流减少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受到限制,只

能通过葡萄糖无氧酵解供给能量,葡萄糖成为缺血心肌唯一的能量来源。

因此在空腹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时缺血心肌仍摄取葡萄糖,表现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

标志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

②、坏死心肌禁食状态或葡萄糖负荷后均不摄取18F-FDG。

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

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摄取减低,葡萄糖的利用与血流量呈平行性降低,表现为灌注-代谢相匹配。

心肌节段呈不可逆性损伤,标志心肌细胞不再存活。

16、心肌代谢显像的类型

葡萄糖代谢显像、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有氧代谢显像、氨基酸代谢显像

17、反向运动

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18、心室收缩功能的参数(左或右心室射血分数EF)ejectionfraction

计算公式:

EF(%)=(心室舒张末期计数-收缩末期计数)/(心室舒张末期计数-本底)

WHO推荐正常参考值为:

静息状态下,左心室总EF(LVEF)>50%,右心室总EF(RVEF)>40%

负荷试验后EF绝对值应比静息时增加5%以上

19、平衡法心血池显像的临床应用

①、心肌缺血

②、心脏功能评估:

冠心病的疗效评价和预后估计,室壁瘤的诊断,化疗对心脏毒性作用的检测

③、心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

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慢阻肺与肺心病,心脏传导

异常

20、室壁瘤在心血池显像图上的特点

①、典型影像表现为心室影形态失常,心动点影局部有反向运动,呈囊袋状膨出

②、局部射血分数减低,心室轴缩短率呈负值

③、相位图示局部相明显延迟

④、相位直方图上在心室峰与心房峰之间出现附加峰,相角程明显增宽

⑤、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表现为心尖部大片缺损区

 

第十章PET/CT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1、葡萄糖代谢显像原理09考题

显像剂:

18F-FDG

原理:

18F-FDG经注射后转运至细胞内,磷酸化生成6-PO-418F-FDG,无法进一步分解代谢而滞

留在细胞内达数小时。

在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6-PO-418F-FDG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致,能反映体内葡萄糖的利用和摄取水平

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葡萄糖高代谢特点,胞内可积聚大量18F-FDG,因而经PET/CT显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及肿瘤内的放射性分布

2、葡萄糖代谢显像的临床应用08,09考题

①、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头颈部肿瘤:

有利于检出黏膜下或正常软组织内的较小癌灶,PET配合CT定位准确

2)肺癌:

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较高准确性

3)淋巴瘤

4)妇科肿瘤:

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影

②、在肿瘤分期与再分期中的应用

1)肺癌分期与再分期中的应用

2)结直肠癌分期与再分期中的应用

3)淋巴瘤分期与再分期的应用

4)鼻咽癌分期与再分期中的应用

5)妇科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的应用

③、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检测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第十二章骨、关节系统

重要

1、骨显像的原理

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摄取显像剂的多少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

②、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

③、成骨细胞活跃的程度

2、骨显像的显像剂

一类是99mTc标记的磷酸盐,主要是焦磷酸盐(PYP)和多磷酸盐(PPI);

另一类是99mTc标记的膦酸盐,主要有乙烯羟基二膦酸盐(EHDP)、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和亚甲基羟基二膦酸盐(HMDP)

4、骨动态显像

通常也被称为三时相骨显像,是一次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分别于不同时间进行显像,获得局部骨及周

围组织的血流,血池及延迟骨显像的数据和图像,分别称为“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

①、血流相:

反映较大血管的血流灌注和通畅情况

②、血池相:

反映的是软组织的血液分布情况

③、延迟相(静态相):

反映的是局部骨骼的代谢情况

5、骨静态显像正常图像与异常图像

①、正常图像:

1)正常人全身骨骼显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