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700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docx

粗骨料混凝土技术

(大)粗骨料

一、定义

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或集料,其中粒径大于5mm的骨料称为粗骨料,俗称大骨料。

普通混凝土常用的粗骨料有碎石及卵石两种。

碎石是天然岩石、卵石或矿山废石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大于5mm的岩石颗粒。

卵石是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而成的、粒径大于5

mm的岩石颗粒。

卵石和碎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二、技术应用

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技术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颗粒级配及最大粒径

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最大粒径。

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比表面积减小,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减少,故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尽量选大一些。

在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粗骨料的粒径不得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并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对于混凝土实心板,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并不得超过40mm。

泵送混凝土用的碎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3,卵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2.5。

2.有害杂质

粗骨料中所含的泥块、淤泥、细屑、硫酸盐、硫化物和有机物都是有害杂质,其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4685-2011《建筑用卵石、碎石》的规定。

另外粗骨料中严禁混入煅烧过的白云石或石灰石块。

3.针、片状颗粒

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过多,会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强度降低,故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混凝土工程施工

(一)、大体积(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但当平面尺寸过大时就形成为大面积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的而导致裂缝发生的混凝土。

1、施工操作工艺

1.1混凝土搅拌

1)先策划施工方案并根据施工方案的规定对原材料进行温度调节。

2)搅拌采用二次投料工艺,加料顺序为:

先将水和水泥、掺合料、外加剂搅拌约1min成水泥浆,然后投人粗、细骨料搅拌均匀。

3)计量精度每工作班至少检查2次,计量控制在:

外加剂±0.5%,水泥、掺合料、膨胀剂、水±1%,砂石±2%以内。

4)搅拌应符合所用机械说明中的规定时间,一般不少于90s,掺加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延长30s,以搅拌均匀为准,时间不宜过长。

1.2混凝土的运输

1)运送混凝土的车辆应满足均匀、连续供应混凝土的需要。

2)必须有完善的调度系统和装备,根据施工情况指挥混凝土的搅拌与运送,减少停滞时间。

3)罐车在盛夏应有隔热覆盖措施。

1.3混凝土浇筑

1)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斜面式薄层分层浇筑,利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凝土将钢筋推离设计位置。

2)大面积梁板或屋面混凝土浇筑作业应避开下雨和大风天气,在保证两天内天气无突变的情况下才开盘浇灌,所以要做到经常了解掌握天气预报情况。

3)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逐层上升。

浇筑时,要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避免产生冷缝,并将表面泌水及时排走。

4)浇筑混凝土的间歇时间可通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天气温度来加以控制。

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天气温度高时间歇时间就要少,天气湿度低时间歇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宜控制在2h~3h之间。

5)振捣混凝土应使用高频振动器,振动器的插点间距为1.5倍振动器的作用半径,防止漏振。

斜面推进时振动棒应在坡脚与坡顶处插振。

6)振动混凝土时,振动器应均匀地插拔,插人下层混凝土500mm左右,每点振动时间10s~15s,以混凝土泛浆不再溢出气泡为准,不可过振。

7)混凝土浇筑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对未初凝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排除因泌水在粗集料和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份和空隙,提高钢筋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减少混凝土内部微裂,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15%左右,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控制二次振捣在混凝土浇筑后约2h的恰当时间内进行。

8)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保证混凝土连续均衡供给,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点来保障:

①搅拌用水水池设于搅拌站内,避免阳光照射,防止水温过高。

②对堆场碎石进行淋水降温处理。

③净水河砂如果在堆场被晒掉水份后,温度过高也应淋水降温。

④输送泵管外壁四周包裹麻袋防暴晒,并经常淋水保持温润。

1.4混凝土的表面处理

1)处理程序:

初凝前一次抹压→临时覆盖塑料膜→混凝土终凝前1h~2h掀膜二次抹压→覆膜。

2)混凝土表面泌水应及时引导集中排除。

3)混凝土表面浮浆较厚时,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加人粒径为20mm~40mm的石子浆,均匀撤布在混凝土表面,并用抹子轻轻拍平。

4)混凝土整平抹面采用二次抹压工艺,在混凝土初凝后用铁抹子对混凝土表面实施二次抹压,消除混凝土浆体早期失水产生的微裂缝,控制混凝土表面龟裂。

二次抹压时间宜控制在混凝土表面上人仅留很轻微脚印或脚印不明显时进行。

5)四级以上风天或烈日下施工应有遮阳挡风措施。

6)当施工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表面处理。

7)混凝土硬化后的表面塑性收缩裂缝可灌注水泥素浆刮平。

1.5混凝土的养护与温控

1)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以前多采用冷却法,而目前蓄热养护法正被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效果也很理想。

其原理是,在混凝土表面采取保温或加热措施,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其内外温差不宜大于25℃,从而减小温度应力。

2)施工中应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工作主要是为了控制内外温差。

测温点的布置应便于绘制测温变化梯度图,可布置在基础平面的对称轴和对角线上。

测温点应设在混凝土结构厚度1/2,1/4和表面处,离钢筋的距离应大于30mm。

4)混凝土养护措施:

①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派专人加以养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避免被阳光暴晒,防止其水份过快蒸发。

B、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在冬季和雨季施工时,楼层板面需用塑料薄膜或草袋覆盖进行养护或保温。

为加强早期养护,最初7d要多淋水,使混凝土表面持续保持湿润状态,防止混凝土早期干缩变形。

C、浇水次数应能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

D、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E、对于梁、柱、墙的养护,待拆模后,可用专用喷雾器进行洒水养护,以保证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

②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表面应全部用塑料布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③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2、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

1)水泥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水泥,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

2)配合比设计时,可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长,荷载是逐步增加的,所以可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如?

45,?

60,?

90取代?

28的强度。

这样可以减少一定的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泥的水化热。

据测定,每增减10kg水泥,可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降1℃。

3)尽量选用连续级配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在保证可泵性的前提下,选用粒径较大的石子和粗砂,并控制石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砂子的含泥量不超过2%。

4)掺加一定数量的减水剂或缓凝剂,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

5)在混凝土中掺加少量的磨细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即可改善混凝土的可塑性和可泵性。

6)在可能的条件下,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数量的毛石,不但可以减少水泥用量,还可吸收混凝土中一定量的水化热,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良好措施。

7)在拌和混凝土时,还可掺人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8)采用分层分段法浇筑混凝土,分层有利于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失,还可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抗裂能力,使上下两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合良好;也可在下层混凝土的表面上预留沟槽,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连接。

9)改善配筋。

为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人员将分布筋作适当调整。

温度筋宜分布细密,一般用Φ8钢筋,双向配筋,间距150mm,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10)设置后浇带。

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带,以减小外约束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11)对于剪力墙结构混凝土施工,建议尽可能延长拆模时间,延长浇水养护时间。

因为保持模板的完全湿润可以使得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过程中,由于模板与混凝土界面之间可以蓄水,从而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补充水源。

12)做好测温工作,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确保混凝土结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之差不超过25℃。

3、混凝土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泌水和浮浆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采取分层浇筑,上下层施工的间隔时问较长(一般为1.5h~3h,即控制在终凝前),因此各浇筑层易产生泌水层,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尤为严重。

解决的办法是,可在结构四周侧模的底部开设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走,或利用正式设计的集水坑或人为的“水潭”,将多余水分集中后用专门的软轴泵或隔膜泵抽水排出。

对于墙体等竖向结构,可用调整配合比和坍落度的办法解决。

3.2后浇带的留置与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合理分缝分块,不仅可以减轻约束作用,缩小约束范围;同时也可利用浇筑块的层面进行散热,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另外,尚可满足绑扎钢筋、预埋螺栓等工序的操作需要,但接缝的处理必须满足防止渗漏水的要求。

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如设计无规定时,其间距一般为20m~30m,缝宽1m,可在后浇带形成40d后封闭,冬期可适当延长。

封闭前,应仔细凿毛,并将钢筋按设计要求连接好,再用补偿收缩混凝土(亦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将缝灌注密实。

3.3模板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模板承受着混凝土的侧压力及振捣混凝土的振动力,因此,必须保证模板及支撑体系的可靠性,防止模板产生过大的变形。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模板,不能完全套用一般常规方法进行配置,应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对模板、立柱、拉杆以及支撑系统的所有构件进行设计计算,并取足够的安全储备。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对模板的刚度要求高,在有条件时,宜优先使用钢模板。

采用木模时,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防止木模吸收混凝土表面水分后膨胀变形。

(二)、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

抗渗混凝土是指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级的混凝土。

1、施工准备要求

1.1材料准备

混凝土配合比应提前到试验室试配,由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计算检查混凝土浇筑所需的各种材料,提前备料。

水泥、砂、石子均应进行复试,试验报告合格后方可使用。

水泥超过三个月或受潮严重者不得使用。

石子粒径不宜大于40mm。

1.1.1水泥:

1.1.1.1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不低于32.5Mpa;

1.1.1.2采用低水化热水泥,水泥的7天水化热指标不高于275kJ/kg,不得使用带有R字样的早强水泥;

1.1.1.3水泥的碱含量须满足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总碱量不大于2.25kg。

1.1.2粉煤灰:

粉煤灰的级别不低于II级,不得使用高钙粉煤灰。

1.1.3粗骨料:

宜采用5~31.5mm级配均匀的机碎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

1.1.4细骨料:

为减小混凝土的后期收缩,宜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2.5~3.0。

砂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

1.1.5外加剂:

1.1.5.1外加剂应采用低碱、低水化热的外加剂。

掺量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

1.1.5.2具有早强性能。

1.1.5.3采用高效减水剂。

1.2机具设备准备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手推车、筛、串筒或溜槽等,并检查各机械设备是否正常。

1.3作业条件

1.3.1检查砼配料是否足够,核对数量,以免停工结料。

1.3.2混凝土各原料试验报告均合格,可以使用。

1.3.3检测上料计量器具,准备好专门投放外加剂工具,并将计量设备调整至配合比所需数量值。

1.3.4施工现场混凝土浇筑部位、模板、钢筋、预埋件等已施工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办理隐蔽手续。

1.3.5搭设好混凝土施工操作平台,并清理模板内的垃圾杂物,如使用木模应浇水湿润。

1.4人员组织及技术交底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合理组织人员,明确各岗位人员责任,并统一由技术人员做现场技术交底。

针对混凝土配比,施工先后顺序,混凝土操作工艺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施工有章可循,忙而不乱,避免盲目施工。

2、浇筑施工工艺

2.1混凝土浇筑前应考虑预留孔、预留洞位置,提前留设。

2.2抗渗混凝土由高处自由倾落时,高度不得超过1.5m,否则必须用溜槽或串筒。

2.3抗渗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30~40cm。

相邻每层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夏季可适当缩短。

2.4混凝土施工缝留设及处理

抗渗混凝土应整体连续浇筑,应不留或少留施工缝。

如施工需求或混凝土浇筑时被迫留设,应做成如下几种形状:

任何一种施工缝在浇筑下步混凝土前应对表面进行凿毛清除浮料后,用水冲洗,然后铺设10~20cm厚水泥砂浆,然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2.5混凝土振捣

抗渗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浇筑时,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捣点间距不得少于30s,应视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冒出气泡为准,每点振捣不得少于2遍,振捣上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的50~100mm且应在初凝前进行。

对于钢筋较密实部位应采用同标号细石混凝土填充,并用直径较细的捣棒进行振捣。

2.6抗渗混凝土浇筑顺序

因抗渗混凝土不得随意留设施工缝,故在抗渗混凝土浇筑前应合理确定浇筑路线,以免因混凝土供应不上无法接槎,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形成施工缝,浇筑大体积平面结构更应注意。

确定混凝土浇筑路线时应综合考虑混凝土初凝时间,搅拌机单位时间出料数量,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及其他施工中基本先后顺序,既要保证上步混凝土在初凝前与下步混凝土接槎,又要科学合理,施工方便。

2.7为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干缩裂缝,在混凝土终凝前将混凝土表面抹压两遍以上。

2.8各种预埋件穿墙管道,套管等与混凝土接触部位节点构造符合设计要求。

3、抗渗混凝土施工要求

3.1抗渗混凝土对模板技术要求

3.1.1模板构造应牢固稳定,可以承受施工中出现的各种荷载,杜绝胀模跑模现象。

3.1.2模板拼装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且吸水性要小。

3.1.3当采用穿墙构件固定模板,如预埋套管、对拉螺栓等,应在其中间加焊至少一道止水片,以下对拉螺栓为例:

对拉螺栓中间焊接三道止水片。

止水片与螺栓部位应满焊严密,两端止水片之间加垫木或橡胶垫。

拆模后将胶垫抠出沿两端止水片将对拉螺栓杆切割,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封堵并抹平压光。

3.2抗渗混凝土对钢筋技术要求

3.2.1钢筋保护层不得有负误差且严禁以钢筋头代替垫块。

3.2.2钢筋绑扎用的绑丝、马凳、排架、S型拉钩等不得与模板接触,且不得在内侧用铅丝、铁钉等加固模板,以防水沿如上物品渗入。

3.2.3预埋钢筋或地脚螺栓,不得贯穿混凝土,且应在混凝土内部端头加焊止水片,具体如下图示:

3.3抗渗混凝土上料搅拌

3.3.1上料顺序:

石子→水泥→砂→入搅拌机后上水。

掺和料粉状外加剂应同水泥一同投料,液态外加剂按照同水比例均匀拌制在水箱中,同水一齐加入搅拌机。

砂石上料前必须严格按混凝土配合比的砂石级配要求过筛。

3.3.2外加剂的投放设置由专人负责,应严格控制其用量。

3.3.3严格掌握砼配比,并在搅拌机旁挂牌公布,以便随时检查。

因试验室试配的配合比均为设计配合比,砂石均按干料考虑。

现场施工中应根据砂石实际含水率对砂、石、水用量进行调整,尤其出现雨雪天气时,粗细骨料含水率变化较大,应根据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以保证砼水灰比、坍落度及砂率。

3.3.4上料计量器具应定期校核,保持其准确性。

原材料上料数量应随时检查,并符合下表规定。

混凝土各组分上料允许偏差(%)

材料名称

允许偏差

备注

水泥、混合材料

±2

粗细骨料

±3

水、外加剂

±2

3.3.5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及坍落度。

3.3.6抗渗混凝土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略长,一般不少于120s,具体由施工现场测定。

3.3.7混凝土搅拌前,先加水空转数分钟,使筒壁充分湿润,第一盘搅拌考虑到筒壁上砂浆损失,石子用量应取半,搅拌必须均匀。

3.4抗渗混凝土运输

抗渗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可选用人工、泵送或其他机械运输,并应注意防止产生离析泌水现象,运输时间常温下不得超过半小时。

高温时应适当加入缓凝剂。

初凝前混凝土必须浇筑完毕,当发生离析现象后,可加入适量与原水灰比相同的水泥浆,复拌均匀后方可使用。

3.5抗渗混凝土养护

抗渗混凝土应早期养护,进入终凝后(4~6)h即应覆盖并洒水养护,洒水遍数应使混凝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且洒水养护不得少于14d。

3.6抗渗混凝土拆模

由于抗渗混凝土养护较为严格,故不宜过早拆模。

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必须在70%以上,且各部位应同时符合普通混凝土拆模强度标准。

另外注意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度温差不得大于15℃,否则易产生裂缝。

3.7混凝土试块的留设

3.7.1混凝土应按普通混凝土要求留设抗压试块。

3.7.2抗渗试块留设:

抗渗混凝土试模尺寸为上口直径175mm,下口直径185mm,高度180mm。

抗渗试模应提前准备。

3.7.3抗渗试块组数,同一单位工程不少于2组,同一混凝土强度标号,同一抗渗标号,同一配比,同一材料每单位工程不少于2组,每6块1组。

3.7.4试块应在浇筑点制作,至少一组试块应在标准条件下养护,其余均与构件同条件养护。

3.7.5试件应在搅拌的第三盘到搅拌结束30min内取样。

3.7.6抗渗抗压试块必须取同一拌制的拌合物。

4、质量标准

4.1抗渗混凝土强度观感等方面应符合普通混凝土质量要求。

4.2外加剂的投放计量准确。

4.3混凝土必须有抗渗试验报告单,经试验合格,整体无渗漏现象。

4.4混凝土表面不允许产生裂缝。

4.5各种穿墙管线、预埋件等与混凝土封闭严密,无渗水漏水现象。

4.6混凝土坍落度必须满足配比要求,每工作班至少核测2次。

5、成品保护

5.1混凝土浇筑后上表面必须加以保护,早期强度到1.2MPa以后方可在上面进行操作。

5.2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部位。

5.3混凝土成型后严禁用重物敲击,以免损坏砼。

5.4预留洞应事先留设,严禁事后开凿。

6、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抗渗混凝土质量应采取如下措施:

6.1抗渗混凝土施工前进行试配,选择合理的配比。

6.2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严格控制控制配比及坍落度。

6.3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路线浇筑,控制浇筑先后顺序尽量减少施工缝的留置,如已留置则必须按工艺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浇筑。

6.4抗渗混凝土振捣严格控制,避免出现欠振,漏振现象,振捣确保密实。

6.5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相应原因:

6.5.1蜂窝:

原因是振捣不实,水泥浆损失过多。

6.5.2露筋:

钢筋垫块位移或间距过大或砼振捣不实。

6.5.3麻面:

模板刷隔离剂或湿润不够,拆模过早亦导致麻面。

6.5.4孔洞:

钢筋较密集砼被卡,未经振实就继续浇筑。

6.5.5缝隙夹渣层:

施工缝未清理干净或未浇筑底部水泥等。

6.5.6尺寸偏差过大:

模板刚度不够或未认真检查模板尺寸,胀模、跑模等。

6.5.7表面不平整:

施工中未严格控制标高,表面未及时用木抹子压平。

6.6专门成立混凝土抗渗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小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砼浇筑施工是否符合工艺标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事后总结记录,奖罚严明。

严格样板引路制度,以样板工程指导施工。

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

认真抓好职工质量意识教育,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三检制,即在各班组自检互检基础上进行交接检,上道工序不合格决不允许下道工序施工。

三、抗冻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

抗冻混凝土是指在使用环境和设计使用年限内具有抵抗自然冻融破坏能力的混凝土。

抗冻等级是采用龄期28d的试块在吸水饱和后,承受反复冻融循环,以抗压强度下降不超过25%,而且质量损失不超过5%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确定的。

抗冻等级分为:

F10、F15、F25、F50、F100、F150、F200、F250、F300共九个等级。

平常一般是将抗冻等级≥F50的混凝土称为抗冻混凝土。

1、一般规定

1.1凡处于我国北方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水位变动区混凝土,以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但有偶然受冻情况的水位变动区环境中的混凝土,应按照抗冻混凝土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1.2抗冻混凝土的抗冻等级为标准试件(100mm×100mm×400mm)在静水(20±3℃)中标准养护28d后,投入冻融试验中所承受的最大的冻融循环次数。

1.3有抗冻要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分为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试验检测质量控制和冻融试验质量控制。

其中: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和冻融试验质量控制由试验检测中心负责;原材料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试验检测质量控制由项目部及其施工管理部门负责。

2、原材料质量控制

2.1水泥

2.1.1混凝土所用水泥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9)。

2.1.2配制抗冻混凝土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水泥熟料中铝酸三钙含量在6%~12%范围内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

2.1.3水泥进场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并应按规定进行抽样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2.2骨料

2.2.1混凝土所用骨料应采用砂石生产场或材料供应站供应的集料,并附有质量证明。

对进场的集料应按规定进行抽样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2.2海水环境的混凝土严禁采用活性骨料(即在碱性环境中能与水泥中碱发生反应的集料),淡水环境的混凝土不得不采用活性骨料时,应使用含碱量小于0.6%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2.2.3混凝土所用细骨料应使用质地坚固的天然中砂(河砂)。

其质量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2001)、《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2006)和《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1996)的规定。

一般情况严禁使用海砂,如确须要采用海砂时,要注意检验其氯离子含量并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2.2.4混凝土所用粗骨料以上使用质地坚固的石灰岩碎石及花岗岩碎石或河卵石。

其岩石挤压强度、压碎指标、软弱颗粒、针片状、山皮水锈颗粒、杂质含量等应分别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和《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1996)的规定。

2.2.5粗骨料的级配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和《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1996)的规定。

对于抗冻等级≥F250的混凝土,应采用二级配。

2.2.6粗骨料最大粒径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和《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1996)的规定。

2.2.7预拌混凝土场、预制构件场和大中型工程施工现场应配备筛洗设备,混凝土用碎石应经筛分和筛洗;小于工程所用的碎石,当粘土及微细粉末含量超过规定时应进行筛洗。

2.3掺合料

2.3.1混凝土所用的掺合料应有质量证明,并应按规定进行抽样复检及试验论证,合格后方可使用。

2.3.2粉煤灰应采用Ⅰ级或Ⅱ级灰,其品质应符合现行规范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技术规范》(GBJ146-90)和《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