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54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docx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

2019-2020年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推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儿童在生活里,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

有许多内容,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基本上能推断出正确答案,但对推断的理由,在清晰、有条理的表达上需加强练习。

例题的教学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着重强调用数学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数学卡片、练习纸、数学书、文具盒等。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引入新知、激活思维。

1、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猜一猜!

(板书:

猜一猜)请你们来猜一猜老师今年有多少岁?

(30,26………..)

2、你们猜有这么多种可能啊!

照这样瞎猜下去可要猜一节课了,这样吧,老师给你们一个条件。

板书:

我可能是24岁,也可能是25岁

说一说老师给了几种可能?

(也就是说我不是24岁就是25岁,不是25岁就是24岁)

你们再来猜一猜。

(24、25)

3.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猜中呢!

想不想一次性猜中?

那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条件,板书:

我不是25岁。

现在你们猜一猜。

(24岁)能确定吗?

为什么?

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年龄的过程中,是瞎猜猜中的,还是根据条件得出来得?

像这样根据一个或几个条件,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叫推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简单的推理。

(板书课题:

简单的推理)

4、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简单的推理题。

如:

某某不是男生,就是女生

我们写字不是用右手,就是用左手

苹果和梨,我不是喜欢吃苹果,就是喜欢吃梨

小明和大明是兄弟,小明不是哥哥,就是弟弟

5、同学们回答的真利落,你们会用不是,就是说话吗?

我们来动动口,动动手,比比谁的反应最快,记得用不是()就是()回答。

(举手,拍肩,摸耳)

小结:

像这样有两个条件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二选一,不是第一种就是第二种。

二、创设情境,实践探究,感受“推理”

1、有一个小伙伴看到同学们玩的这么开心,也想加入。

快看看它是谁?

(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也想考考大家,快看看它的考题。

板书题目,读一读

2、读完题目,谁来说一说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有几种可能?

3、想一想你觉得右手是什么?

为什么?

4、我们来验证一下,动手试试。

注意左手不是文具盒!

小结:

人只有两只手,文具盒不在左手,就在右手。

5、恭喜大家通过了海绵宝宝的考验,海绵宝宝打算奖励我们班的同学,它带来了一箱子礼物。

但是箱子需要密码才能打开,所以我们需要得到密码。

(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6、小组合作,组长记录,其他同学合作摆一摆。

7、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

(213、312、231、321)

8、到底是哪个?

能确定吗?

再增加一个条件,板书。

再次摆一摆,确定密码。

小结:

我们再遇到有三个条件的时候,把能确定的先确定下来,再来想刚才一样进行二选一。

三、拓展运用,深化思维。

1、密码打开了,海绵宝宝准备了四件礼物。

它打算奖给四个组的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听听你们得到的分别是什么礼物?

第一组不是苹果,不是西瓜,第三组是葡萄。

2、想一想你们组得到的是什么礼物?

为什么?

四、新课小结,谈谈收获。

同学们玩的开心吗?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发展练习,说一说理由。

小刚、小西、小南、小北一起排队进游乐园。

(1)小刚在小西和小南的中间。

(2)小北在最后。

(3)小南不是第一个。

请把他们的名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写下来。

2、做一做课本101页。

3、

附送:

2019-2020年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

(一)》教案

一、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同时,表内乘法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是相同数相加法。

3.使学生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称。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形如:

4+4+4+4+4+3,  4+4+4+4-4算式如何式。

四、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说明:

此部分创设情境即可创设现实情境,也可以创设数学情境,如写好多3+3+3+3+3+3=(    ),能不能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表达这个算式

2.在多种活动中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

理解乘法与同加数加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首先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连加算式,进而选择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1)理解并熟悉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同乘法算式之间的转化。

5+5+5+5                                   4×5

4+4+4+4+4                                5×4

特殊:

3+3+3+3+4=3×4+4=3×5+1

(2)在练习中要理解乘法算式的多种表达方式。

3个5相加

5个3相加

3+3+3+3+3

3×5

5×3

5+5+5

3乘5

因数是3和5

五、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课

1、让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4、通过介绍乘号的产生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课件

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教科书P46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几个几”

1.结合情境图,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1)

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想一想:

共有多少人?

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列式:

3+3+3+3+3=15

观察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加数相同,都是3)

(2)小火车里有多少人?

 

出示上图,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求4个6是多少,用加法算式表示。

板书:

6+6+6+6=24

(3)过山车里有多少人?

 

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

这是几个几?

让学生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

2+2+2+2+2+2+2=14

2.比较概括

3+3+3+3+3=12

6+6+6+6=24

2+2+2+2+2+2+2=14

比较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得出都是加数相同的加法。

三、认识乘法

1.引入:

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2.板书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3.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认识乘号。

教师指出:

7个2相加,用乘法算示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

4.算式对比,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5.尝试把上面的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学生试写。

四、应用

1.

()个()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

2+2+2+2+2=□*□

18+18+18=□*□

3.挑点自己。

9+9+9++9=□*□

5、全课总结

6、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5*3(5个3)

2+2+2+2+2+2+2=2*7(2乘7)

或7*2(7乘2)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饿数学思想和法.

3、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能同时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个内容

难点

能同时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个内容

教具课件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情况写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

你能举个例子吗?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3组气球,每组气球有5个

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示吗?

(3个5)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

5+5+5=15(个)

               5×3=15(个)

问:

你是怎么想的呢?

为什么可以乘法表示呢?

你们喜欢那种算法?

为什么?

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字吗?

板书:

          

5   ×    3 =  15

因数 乘号 因数  积

2、同桌互相读一读,并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习:

1、P48,做一做

2、练习九,第5、6、7题。

板书设计

5   ×    3 =  15

因数 乘号 因数  积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

练习九

课型

复习课

1、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2、通过习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巩固新知。

3、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重点

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难点

通过看图和画图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课件

习题

教学过程

1、看题写乘法或加法算式。

这道题的重点是: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要让他们结合图意,说说两个乘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2、按要求先画图再列式。

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很直观地经历加法和乘法的内在联系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同样学生在独立完成后,要说说两个乘数分别表示什么。

3、基础训练题(3、4、5、7、9)

4、第6题

第一小题,特别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所以求相同家数的和可以用乘法。

5、画图题(8、13)

这两个题目看似雷同,实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第8题直接有画图的指令,但13题则完全要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抽象的试题通过画图形象出来,要求上了一个台阶。

6、第十题。

这个题目通过试题的对比,让学生加深了“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才能用乘法”的理解。

7、第11题

8、第12题

通过同一个式子的不同语言表达,进一步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9、用加法算乘法得数。

在学生还没学习乘法口诀时,这道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加法和乘法关系的认识,更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没有板书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难点

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课件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的意义:

师:

我们每天做几次眼操?

(2次)那一个星期做几次眼操呢?

(指明说)

生:

加法计算   2+2+2+2+2+2+2=14(次)

生:

乘法计算   2×7=14(次)

师:

为什么算得一共是2×7=14次?

(7个2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2×7”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答)

二、新授:

师:

鼓掌表扬一下双修日也能坚持做眼操的同学(学生鼓掌)

师:

小朋友的掌声真响亮,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

一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呀?

(5个手指头)2只小手加起来又有几个手指头呢?

(10个手指头)你是怎么算的?

生:

5+5=10(个)   

师:

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2×5=10(个)  或5×2=10(个)

板书:

5   +5    10

     2×5=10      5×2=10

那三只小手呢?

(指名列式)

板书:

5   +5    10   +5   15

     3×5=15      5×3=15

通过推理得出:

4×5=20      5×4=20     5×5=25

小组讨论: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和上面的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交流结果,指名回答)

生:

算式的得数是连续加5的。

生:

算式里都有一个因数是5。

生:

它们的得数(积)有规律:

是5、10、15、20、25来排列的。

师:

那你们能按照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生讨论编口诀,并把它们写下来)  

(指名来说说乘法口诀,带领大家读一读)

教师边板书: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对5的乘法口诀

2、以4人小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

“一五得五”,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伸两只手

  “三五十五”,2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

3、做一做课本练习3、4、7、8题,并指名对答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能把5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一起站起来背一背。

板书设计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教学反思

第5时

课题

2、3、4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重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难点

明确口诀的含义和来源,理解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教具课件

课件、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

小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葵已经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

多可爱的小苗啊!

你发现每棵幼苗上面有几片小叶?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

1棵幼苗上有2片叶子,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2×l=2 1×2=2。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

“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

”并板书:

“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棵幼苗,问;“这是几个2?

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

”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

“2个2的得数是4。

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

”并板书:

2×l=2。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每行有多少棵向日葵?

可以说成几个3?

要求一共有多少棵幼苗,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

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

一三得三。

如果有2行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口诀是什么?

如果有3行呢?

2)引导学生对2和3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

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

“三三得九”。

3、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

 1×4=4 4×1=4 2×4=84×2=83×4=124×3=124×4=16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一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

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第3题,是对口令游戏题。

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

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4题,让学生看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

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

2×l=2一二得二1×3=3一三得三1×4=4一四得四

2×2=2二二得四2×3=6二三得六2×4=8二四得八

3×3=9三三得九3×4=12三四十二

4×4=16四四十六

教学反思

第6时

课题

练习十一

课型

复习课

1、在练习中加深对乘法和加法的联系的认识。

2、通过练习使学生有意义地掌握乘法口诀,灵活地记忆乘法口诀,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与积极性

重点

在记中练,在练中记

难点

在记中练,在练中记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1.边画边说口诀

画线段图,很形象地感受到乘法口诀,其实就是一个数的叠加过程,这样就更有利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识记。

2.用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平时做题时,一般都是通过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而这个题目却先有利口诀,再写出算式。

这样的逆向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口诀与算式的互依关系。

3.通过式子对比,进一步理解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区别。

4.看图先写出乘法算式,再想口诀。

这个题目架起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之间的桥梁。

第5题同样达到了这个目的。

5、通过昆虫采蜜这样的图形,乘法算式变得更有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对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探究兴趣。

6.打乱了乘法口诀的顺序,要求学生活记乘法口诀、活用乘法口诀。

7.通过荡秋千的直观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叠加意义,跳出了乘法口诀的框架。

板书设计

不用板书

教学反思

第7时

课题

乘加乘减

课型

新授课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重点

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难点

乘减算式的理解

教具课件

投影、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题图:

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

根据这个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生1:

一共有几株玉米?

列式为lX4=4(株)

 生2:

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

列式为2X3=6(只)

 当学生提出:

“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时,

 师: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你们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a.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学生说教师板书:

3X3+2=11  3+3+3+2=1 

         4X3-1=11  12—1=1

         4X2+3=11  4+4+4—1=11 ·

         2X5+1=11  ……

         2X6-1=11

b.生根据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c.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师:

(指算式)这些算式中有连加、连减混合、减法……你们猜这几个算式叫作什么?

(乘加乘减)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

(板书课题)

三、练习体验,实际应用

1.出示“做一做”第一题

师: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

桃子一共用多少个呢?

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4X3+2=14   5X3-1=14

3X4+2=14   3X5-1=14

2. 实际操作:

学生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学生在投影前展示

3. 利用学生上课时的座位进行练习:

算一算左边3组同学一共有几人?

右边组里的女同学共有几人?

列式计算.

4. 口算比赛.

 学生活动:

a.各组同学进行轮流口算,组长统计做了几道.

b.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四、课堂小结

互评表现。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X3+2=113X4-1=11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学反思

第8时

课题

练习十二

课型

复习课

 

进一步对乘加、乘减算式的理解,并能解决生活问题。

重点

进一步对乘加、乘减算式的理解

难点

进一步对乘加、乘减算式的理解

教具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1.第1题

5ⅹ3-5=5=       5ⅹ3+5=      5ⅹ4+5= 

5ⅹ2=         4ⅹ5=        5ⅹ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