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22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注】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

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词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19分)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

“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

‘谁不如锷?

’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

“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

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

“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

“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B.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

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

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6分)

临江仙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①,天涯节序②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本篇为宋室南迁,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

②节序:

节令。

③戎葵:

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8.下列选项中对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以“高咏楚词酬午日”开篇,借用屈子的史实,透露出诗人自己在端午佳节时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

B.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同时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

C.下片“戎葵凝笑墙东”,作者虽为自己身老而悲叹,但也会这戎葵一样永远不改自己向阳的夙志,爱国的热情。

D.下片“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作者酹酒湘江水,并联想这杯中之酒一定会带着自己的乡愁流到家乡。

9.下列选项中对词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借事(端午节对屈原的凭吊)、借物(榴花)来抒发作者的失意与痛苦。

B.上片将榴花比作红舞裙,将红舞裙来喻词人过去的春风得意以及当年宋室的繁华。

C.“戎葵凝笑墙东”中的“凝笑”二字,运用了移情手法,是词人忠贞的心灵写照。

D.“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感喟深远。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11分)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唐)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①,看竹何须问主人②。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③。

【注】①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嘲讽嵇喜是“凡鸟”。

②“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③龙鳞:

谓古松躯干如龙鳞。

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如何表达的?

(5分)

11.分析颈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体现王维“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诗歌风格的。

(6分)

(四)名言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叶嘉莹: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

“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从启蒙到“能自建树”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

“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

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

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

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弱德之美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

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

“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

”熊烨说。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

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

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

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

“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

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

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

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

“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

”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

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

”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

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

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

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

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

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

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0日第3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B.因为叶嘉莹既精通英语,又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加之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所以她能“信、达、雅”地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向西方世界。

C.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

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D.可以说,叶嘉莹是一位诗人、美学家、哲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她一直在努力践行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E.“弱德之美”,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一种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隐曲姿态的美,其外形虽“弱”,却内蕴“德”之坚强。

(2)文章末尾说叶嘉莹“早已找到答案”。

她找到了什么“答案”?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3)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语言基础知识(9分)

1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假疫苗这样耸人听闻的事件引起人们的反思:

我们的道德为何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

B.一到年关,各种蔬菜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飙升不止,令广大菜农和商家大喜过望。

C.莫言一生潜心为学,执着于名山事业,为世人奉献出一部部力透纸背的宏伟巨著。

D.这位江南女子的雍容华贵,堪称天香国色,在众多入选的美女中,这种气质最能彰

显中国古典女性的风范。

1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B.如何让大家都富起来?

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电子工业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还在于加速培训并造就一批专门的人才。

D.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调到北京去了,他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奉献。

1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除了钙的作用,乳品中富含的色氨酸在体内可转化为一种叫“血清素”的物质,血清素能作用于神经,使人感到安宁和放松,促进情绪的稳定,,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

因此,如果人体内的血清素充足,就容易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A.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被控制

B.控制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

C.把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控制住

D.使人体的愤怒感和攻击性得到控制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读书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欧洲、北美有良好的读书风气,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

我们相反,。

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反映。

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

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

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

此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水煮蛙的实验”:

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青蛙一碰到沸腾的热水,立即奋力一跃,从开水中跳出来,安然逃生;接着又把这只青蛙放进装有冷水的锅里,青蛙如常在水中畅游,然后慢慢将锅里的水慢慢加温,当水烫得无法忍受时,青蛙再想跃出水面逃离危险的环境却已四肢无力,最终死在热水中。

要求: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拟标题;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参考答案】

1.D(关系颠倒。

“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2.A(或然变必然。

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3.D(曲解原意。

前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

4.A

5.B(“未冠”不是“弱冠”)

6.A(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

7.

(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

(“假”,授予,1分;“谓”,说,1分;“与”,给、授予,1分。

译出大意给2分。

(2)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忘记了躯体、无所顾忌了。

(既,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失志”,被贬,1分;“浮屠”,佛道1分;“若”,好像,1分。

译出大意给2分。

8.D。

作者虔诚地祭酒,并联想这杯中之酒一定会流到汨罗江,是表达自己对屈原的凭吊,而非思乡之情。

9.B。

榴花是对比“舞裙红”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宋室南迁的凄然悲愤。

10.①这首诗写出了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竹、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又充分表现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思。

(2分)②作者通过虚实相生、寓情于景、借用典故抒情的方法来表达情感。

(答出任意一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得3分。

11.“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

(2分)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

(2分)诗歌选取自然景观,不事雕琢,青山、流水、松树皆为隐逸之意,描写清新,意境淡远,格调高雅,颇有情味。

(2分)

12.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3.

(1)DE(D项3分,E项2分,B项1分)

(2)①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被关警察局、走廊打地铺,学会了淡然达观面对生活困苦烦忧,从而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并不十分在意。

②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弱德之美”的学说,整理出版《顾随文集》,录下戴先生的诗歌吟诵并在内地推广,献身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每点3分)

(3)①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

②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

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

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讲课非常生动。

(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4)①家庭熏陶。

出生于书香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