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40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docx

会计基础考点总结2

会计概念与特征

会计(特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也使用实物单位和劳动单位进行计量单位,但最后必须运用货币单位进行综合度量)

会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

核算(反映)和监督(控制)

13世纪意大利一位名叫卢卡.巴其阿勒的数学家,通过一本名为《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的数学著作,系统地介绍了迄今流传500多年仍在使用的会计方法---复式记账法

一般认为现代会计产生的标志性事件是会计发展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

会计对象与目标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资金的静态表现,其内容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资金的动态表现:

资金运动程序可分为三个环节:

1.资金投入:

是资金运动的起点,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

2.资金的运用(循环与周转):

包括供应、生产、销售环节

3.资金退出:

包括偿还债务,上交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经法定程序减少资本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包括两个方面:

1.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主要是税务机关),社会公众等)

2.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

会计职能与方法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在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真实性是指检查各项会计核算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

合法性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合理性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会计的拓展职能主要有: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会计核算方法:

填制和审核会计作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起点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

其意义: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

1.法律主体:

有资格在法院打官司的单位(成为原告和被告的)

2.会计主体:

所有要进行会计独立核算的单位和组织

所以会计主体包括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企业、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分公司、企业里面的车间、部门都可作为会计主体

待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

其意义:

持续经营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为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依据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运营,所负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进行计提折旧。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其意义:

界定了经营活动的时间范围。

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我国的会计分期:

以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又细分为

半年度、季度、月度(这些为会计中期)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其意义:

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手段

我国记账货币的要求:

1.以人民币为记账的本位币

2.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外币为记账的本位币,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要折算为人民币

3.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货币计量前提还包括币值不变这一假定,即假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每一单位货币或同量货币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事项的记账基础,是确认会计主体收入、费用的标准

包括:

1.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基础),又称应收应付制、应计制,按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

我国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现金制,按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

我国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份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及行政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使用者:

投资者:

关心其投资与投资报酬

债权人:

关心企业所欠款项能否如期偿还

企事业管理者:

关注企事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获利能力、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其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体情况,包括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运营能力等

社会公众:

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没生产伪劣产品,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等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可靠性(真实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重要的一个质量

主要从3个方面来考虑:

真实性,即如实表达。

可核性,即信息要经得住复核和验证。

中立性,即会计信息应是中立的。

2.相关性(有用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作出预测

3.可理解性(明晰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纵向可比,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

可比性并不意味着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当变更会计政策后的会计信息更为可靠,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为有用的话,就有必要变更会计政策

横向可比,指不同企业在相同会计期间发生相似的交易或事项。

5.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如: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售后回购。

6.重要性:

会计信息活力或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从项目的性质(质)和金额大小(量)两方面加以判断

7.谨慎性: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动量守恒定律地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如:

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质量三包”。

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8.及时性:

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就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

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年10月18日由财政部发布,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2012年12月6日由财政部发布,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

是指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分为六大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收入、费用、利润(动态要素,在利润表中列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确认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0%>很可能<95%)

<但企业有一台设备,但不知道价格,就不能算企业资产>

2.该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算

资产按流动性分流动资产:

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资产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存货

非流动资产:

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分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

非流动负债:

长期贷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的资产中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也称为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1.企业给予的回报不同。

债权人只能得到固定的利息,利息可在税前支付,用来抵所得税

2.清算时偿还的顺序不同。

企业清算时,先还债务,如有剩余财产才能退还投资者

3.偿还期不同。

负债到期必须还

4.权利、风险不同。

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承担的风险大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后两者称为留存收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利益的总流入

按性质不同,分为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出租固定资产或设备取得的收入)

按经营业务的主次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包括:

生产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要求的计量是为了将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包括:

1.历史成本(过去的价格),2.重置成本(现在的价格),

3.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4.现值(未来的价格折合成现在的价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

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现时成本或现时价值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但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更加可靠、更加公允的话,也可以使用其他计量属性

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称为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静态等式,也是会计恒等式。

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称经营成果等式,亦称动态会计等式

由于企业是投资者投资的,按照“谁投资谁得利”的原则,企业实现的利润只能归属于投资者,所以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份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按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

共同类科目,是既有资产性质又有负责性质的科目

包括,清算资金往来、外汇买卖、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