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文档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39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文档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离散数学文档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离散数学文档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离散数学文档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离散数学文档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文档1.docx

《离散数学文档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文档1.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文档1.docx

离散数学文档1

本章学习目标:

集合是一般数学及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几乎与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

都有密切联系,并且渗透到很多科技领域。

本章主要介绍集合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1)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子集、空集、全集、补集、幂集等(3)集合的基本运算:

交、并、补和对称差

第1章集合

定义1.1如果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

则称A是B的子集,也可以说A包含于B,或者B包含A,这种关系写作A⊆B或B⊇A

如果A不是B的子集,即在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时,

称B不包含A,记作

B⊉A或A⊈B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定义1.2如果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这两个

集合相等,记作A=B。

例如:

A={1,2,3,4}

B={3,1,4,2}

C={x|x是英文字母且x是元音}

D={a,e,i,o,u}

显然有

A=B,C=D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定义1.2如果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这两个

集合相等,记作A=B。

例如:

A={1,2,3,4}

B={3,1,4,2}

C={x|x是英文字母且x是元音}

D={a,e,i,o,u}

显然有

A=B,C=D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定理1.1集合A和集合B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且B⊇A。

定义1.3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A和B不相等,也就

是说在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

A⊂B或B⊃A

例如:

集合A={1,2},B={1,2,3},那么A是B的真子集

定义1.4若集合U包含我们所讨论的每一个集合,则称U是所讨论

问题的完全集,简称全集。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定义1.5设A是有限集,由A的所有子集作为元素而构成的集

合称为A的幂集,记作ρ(A),即ρ(A)={X|X⊆A}。

在A的所有子集中,A和这两个子集又叫平凡子集。

例如:

A={1,2,3},则

ρ(A)={,{1},{2},{3},{1,2},{1,3},

{2,3},{1,2,3}}

定理1.2设A是有限集,|A|=n,则A的幂集ρ(A)的基为2n。

证明:

由排列组合知:

|ρ(A)|=

+

+

又由二项式定理知:

+

+

=

所以可得:

|ρ(A)|=2n

1.3集合的运算

1.3.1集合的并运算

定义1.6任意两个集合A、B的并,记作A∪B,它也是一个集

合,由所有属于A或者属于B的元素合并在一起而构成的,即

A∪B={x|x属于A或x属于B}

例如,A={a,b,c},B={a,b,c,d,e},则

A∪B={a,b,c,d,e}

又如,A={1,2,3,4,5},B={1,3,5,7,9},则

A∪B={1,2,3,4,5,7,9}

集1.3.1合的并运算

用文氏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并运算:

集1.3.1合的并运算

用文氏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并运算:

用平面上的矩形表示全集U。

用矩形内的圆表示U中的任一集合。

图中表示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

阴影部分就是A∪B。

1.3集合的运算

1.3.1集合的并运算

由集合并运算的定义可知,并运算具有以下性质:

(1)幂等律:

A∪A=A

(2)同一律:

A∪=A

(3)零律:

A∪U=U

(4)结合律:

(A∪B)∪C=A∪(B∪C)

(5)交换律:

A∪B=B∪A

1.3集合的运算

1.3.2集合的交运算集合

定义1.7任意两个集合A、B的交记作A∩B,它也是一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构成,即

A∩B={x|x属于A且x属于B}

例如,A={a,b,c},B={b,c,d,e},则

A∩B={b,c}

又如,A={1,2,3,4,5},B={1,3,5,7,9},则

A∩B={1,3,5}

1.3集合的运算

1.3.2集合的交运算

定理1.3设A,B,C是三个集合,则下列分配律成立:

A∩(B∪C)=(A∩B)∪(A∩C)

A∪(B∩C)=(A∪B)∩(A∪C)

定理1.4设A,B为两个集合,则下列关系式成立:

A∪(A∩B)=A

A∩(A∪B)=A

这个定理称为吸收律,读者可以用文氏图验证。

1.3集合的运算

1.3.3集合的补

定义1.8设A、B是两个集合,A-B也是一个集合。

它是由属于

集合A但不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

A-B称为集合B关于A的

补集(或相对补)。

A-B={x|x属于A且x不属于B}

A-B也称为集合A和B的差集。

例如,A={a,b,c},B={a,b},则

A-B={c}

又如,A={a,b,c,d},B={a,b,e,f},则

A-B={c,d}

1.3集合的运算

1.3.3集合的补

定义1.9设U是全集,A是U的一个子集,称U-A为A关于全集

的补集,也叫做A的绝对补集,简称为补集。

记作~A。

U-A={x|x属于U且x不属于A}

例如,U={x|x是华北航天工业学院的学生},

A={x|x是华北航天工业学院的女学生},

~A={x|x是华北航天工业学院的男学生}

1.3集合的运算

1.3.3集合的补

集合的补运算有以下性质

(1)双重否定律:

~(~A)=A

(2)摩根律:

~=U

(3)摩根律:

~U=

(4)矛盾律:

A∩(~A)=

(5)排中律:

A∪(~A)=U

为了简单,约定A∩(~B)表示为A∩~B,A∪(~B)表示为

A∪~B。

1.3集合的运算

1.3.4集合的对称差文氏图

定义1.10设A、B是两个集合,集合A和B的对称差记作A♁B,

它是一个集合,其元素或属于A,或属于B,但不能既属于A又

属于B。

A♁B=(A∪B)-(A∩B)

例如,A={a,b,c,d},

B={a,c,e,f,g}

那么

A♁B={b,e,d,f,g}

1.3集合的运算

1.3.4集合的对称差

由对称差的定义易得下列性质:

(1)A♁A=

(2)A♁=A

(3)A♁U=~A

(4)A♁B=B♁A

(5)(A♁B)♁C=A♁(B♁C)

(6)A♁B=(A-B)∪(B-A)

本章介绍了集合的基本概念、性质、表示方法和集合的基运

算。

主要内容包括:

子集、空集、幂集、集合的并、交、差、有

限集合包容排斥原理等。

 

第1.2节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

在上一章讨论了集合及集合的运算,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要研究集合内元素间的关系,这就是“关系”。

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在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方面如数据结构、数据库、情报检索、算法分析等都有很多应用。

本章主要讨论二元关系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1)关系的表示

      

(2)关系的性质和运算

    (3)等价关系和集合的划分

      (4)偏序关系

第1章关系

1.1序偶与笛卡儿积

1.2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1.3关系的运算

1.4关系的性质

1.5关系的闭包

1.6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1.7相容关系

1.8偏序关系

1.1序偶与笛卡儿积

1.1.1有序n元组

定义1.1由两个固定次序的个体x,y组成的序列称为序偶,

记为,其中x,y分别称为序偶的第一、二分量(或称第一、二元1.2素)。

例1.8A={1,2,3,4},B={5,6,7},R={<1,7>,<2,5>,

<3,6>,<4,7>},作出R的关系图。

关系图如下:

例1.9设A={1,2,3,4},R={<1,2>,<2,2>,<3,3>,<4

,1>}。

画出A上的关系图。

关系图如下:

定义1.2两序偶是相等的,当且仅当a=c,

b=d;记作=

1.1序偶与笛卡儿积

1.1.2笛卡儿积的概念

例1.1

(1)A={a,b},B={c,d},求A×B。

(2)A={a,b},B={c,d},求B×A。

(3)A={a,b},B={1,2},C={c},求(A×B)×C和A×(B×C)。

(1)A×B={a,b}×{c,d}={}。

(2)B×A={c,d}×{a,b}={}。

(3)(A×B)={a,b}×{1,2}={,}。

(A×B)×C={<,c>,<,c>,<,c>,

<,c>}={}。

B×C={1,2}×{c}={<1,c>,<2,c>}。

A×(B×C)={>,>,>,>}。

定理1.1设A,B,C为任意3个集合,则有

(1)A×(B∪C)=(A×B)∪(A×C)

(2)A×(B∩C)=(A×B)∩(A×C)

(3)(A∪B)×C=(A×C)∪(B×C)

(4)(A∩B)×C=(A×C)∩(B×C)

定理1.2设A,B,C为任意3个集合,且C,则有

AB(A×CB×C)(C×AC×B)

例1.10

(1)A={1,2,3,4},B={3,5,7},C={1,2,3},

R={<2,7>,<3,5>,<4,3>},S={<3,3>,<7,2>},

R◦S={<2,2>,<4,3>}。

如图所示:

1.3关系的运算

1.3.2关系的复合运算

(2)设R,S都是A上的关系,A={1,2,3,4}。

R={<1,2>,<1,3>,<3,4>},S={<1,1>,<2,2>,<3,3>,

<4,4>},即S为A上的恒等关系,则R◦S=S◦R=R。

如图所示:

定理1.3设A,B,C,D为四个非空集合,则A×BC×D的充

分必要条件是:

AC且BD。

如果AC且BD,设任意x∈A和y∈B,有

∈A×Bx∈A且y∈B

x∈C且y∈D

x∈C且y∈D

∈C×D

所以,A×BC×D。

1.2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1.2.1二元关系的概念

定义1.4设A,B是两个集合,R是笛卡儿积A×B的任一子集,

则称R为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简称关系。

特别当A=B时,

则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或A上的关系)。

定义1.5设R是二元关系,由R的所有x组成的集合称

为R的定义域,记作D(R),即D(R)={x׀y(yB且

y>R)}。

R的所有y组成的集合称为R的值域,记作

C(R),即C(R)={y׀x(x∈A且∈R)}。

1.2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1.2.1二元关系的概念

定义1.6设IA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且满足IA={xA}

,则称IA为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

1.2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1.2.2二元关系的表示

1.关系矩阵表示法

设给定集合A={a1,a2,…,an},集合B={b1,b2,…,bm},R为

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构造一个n×m矩阵。

用集合A的元素标

注矩阵的行,用集合B的元素标注矩阵的列,对于a∈A和b∈B,

∈R,则在行a和列b交叉处标1,否则标0。

这样得到的

矩阵称为R的关系矩阵。

2.关系图表示法

有限集的二元关系可以用有向图来表示,设集合A={a1,a2,…,an},集合B={b1,b2,…,bm},R为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首先在平面上作出n个结点分别记作a1,a2,…,an,然后另外作出m个结点分别记作b1,b2,…,bm,如果a∈A、b∈B且R,则自结点a到结点b作出一条有向弧,其箭头指向b。

如果R,则结点a和结点b之间没有线段联结。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图称为R的关系图。

1.3关系的运算

1.3.1关系的交、并、差、补运算

设R,S都是集合A到B的关系,则:

R∪S={(x,y)|xRy或xSy};R∩S={(x,y)|xRy且xSy};

R-S={(x,y)|xRy且x与y没有关系S};

~R={(x,y)|x与y没有关系R},由于A×B是相对于R的全集,因此

~R=A×B-R。

例1.10设X={1,2,3,4,5},若R={x与y的差能被2整

除},S={x与y的差为正且能被3整除},求R∪S,R∩S

,R-S,S-R,~R。

解R={<1,1>,<1,3>,<1,5>,<2,2>,<2,4>,<3,1>,

<3,3>,<3,5>,<4,2>,<4,4>,<5,1>,<5,3>,<5,5>}

S={<4,1>,<5,2>}

R∪S={<1,1>,<1,3>,<1,5>,<2,2>,<2,4>,<3,1>,<3

,3>,<3,5>,<4,1>,<4,2>,<4,4>,<5,1>,<5,2>,<5

,3>,<5,5>}

R∩S=

R-S={<1,1>,<1,3>,<1,5>,<2,2>,<2,4>,<3,1>,<3,

3>,<3,5>,<4,2>,<4,4>,<5,1>,<5,3>,<5,5>}

S-R={<4,1>,<5,2>}

~R={1,2,3,4,5}×{1,2,3,4,5}-{<1,1>,<1,3>,

<1,5>,<2,2>,<2,4>,<3,1>,<3,3>,<3,5>,<4,2>

,<4,4>,<5,1>,<5,3>,<5,5>}

={<1,2>,<1,4>,<2,1>,<2,3>,<2,5>,<3,2>,<3,

4>,<4,1>,<4,3>,<4,5>,<5,2>,<5,4>}

定义1.7设R是从集合A到集合B上的二元关系,S是从集合B到

集合C上的二元关系,则R◦S称为R和S的复合关系,表示为

R◦S={x∈A且z∈C且y(y∈B且∈R且∈S}

定理1.4设R是从A到B的关系,S是从B到C的关系,其中A={a1

,a2,…,am},B={b1,b2,…,bn},C={c1,c2,…,ct}。

MR,MS和MR◦S分别为关系R,S和R◦S的关系矩阵,则有

MR◦S=MR·MS。

1.3关系的运算

1.3.2关系的复合运算

1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矩阵为:

.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图为:

定理1.5设R是从集合A到集合B上的二元关系,S是从集合B到

集合C上的二元关系,T是从集合C到集合D上的二元关系,则有:

(1)R◦(S∪T)=R◦S∪R◦T

(2)R◦(S∩T)R◦S∩R◦T

(3)(R∪S)◦T=R◦T∪S◦T

(4)(R∩S)◦TR◦T∩S◦T

定理1.6设R是从A到B的关系,S是从B到C的关系,T是从C到D

的关系,则有R◦(S◦T)=(R◦S)◦T。

定义1.8设R是从A上的关系,n为整数,关系R的n次幂定义如下:

(1)R0={︱x∈A}=IA;

(2)Rn+1=Rn◦R。

从关系R的n次幂定义,可得出下面的结论:

(1)Rn+m=Rn◦Rm;

(2)(Rn)m=Rnm。

定义1.9设R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如果将R中每序偶

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的顺序互换,所得到的集合称为R的逆关

系,记为R─1,即

R─1={∈R}

1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矩阵为:

定理1.7设R,S和T都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则下列各式成立:

(1)((R)─1)─1=R

(2)(R∪S)─1=R─1∪S─1

(3)(R∩S)─1=R─1∩S─1

(4)(A×B)─1=B×A

(5)(~R)─1=~(R─1)(这里~R=A×B-R)

(6)(R-S)─1=R─1-S─1

1.3关系的运算

1.3.3关系的逆运算

定理1.8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S是从B到C的二元关系,则

下面的式子成立:

(R◦S)─1=S─1◦R─1

证明∈(R◦S)─1∈R◦S

y(y∈B且∈R且∈S)

y(y∈B且∈S─1且∈R─1)

∈S─1◦R─1。

所以,(R◦S)─1=S─1◦R─1。

1.4关系的性质

1.4.1自反性和反自反性

定义1.10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A,都有

R,则称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

R在A上是自反的x(x∈A∈R)

定义1.11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A,都有

R,则称二元关系R是反自反的。

R在A上是反自反的x(x∈AR)

1.4关系的性质

1.4.2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定义1.12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y∈A,

∈R,就有∈R,则称二元关系R是对称的。

R在A上是对称的xy(x∈A且y∈A且∈R

x>∈R)

定义1.13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y∈A,

∈R和∈R时,必有x=y,则称二元关系R是反对

称的。

1.4关系的性质

1.4.3传递性

例1.13设A={a,b,c},R,S,T是A上的二元关系,其中

R={}

S={}

T={}

说明R,S,T是否为A上的传递关系。

解根据传递性的定义知,R和T是A上的传递关系,S不是A上的

传递关系,因为∈R,∈R,但R。

1.4关系的性质

1.4.4关系性质的判定

.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矩阵为:

1.4关系的性质

1.4.4关系性质的判定

2.反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定理1.10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在A上是反自反的当且仅

当IA∩R=。

例4.15设集合A={a,b,c,d},A上的二元关系R={

},讨论R

的性质,写出R的关系矩阵,画出R的关系图。

解由于R,即IA∩R=,

所以R是反自反的。

反自反省的关系图为:

1.4关系的性质

1.4.4关系性质的判定

3.对称性的判定方法

定理1.11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在A上是对称的当且仅当

R=R–1。

例1.16设集合A={a,b,c,d},A上的二元关系R={

},讨论R的性质,写出R的关系矩阵,画出R的关系图。

解因为R,所以R不是自反的。

由于∈R,即IA∩R,所以R不是反自反的。

R–1={

d>,},R=R–1,由上面的定理可知,关系R是对

称的。

.对称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矩阵为:

.反对称性的判定方法

定理1.12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在A上是反对称的当且仅

当R∩R–1IA。

例4.17设集合A={a,b,c,d},A上的二元关系R={},讨论R的性质,写出R的关系矩阵,画出R的关系图。

解因为R,所以R不是自反的。

由于∈R,即IA∩R,所以R不是反自反的。

因为R–1={},RR–1,所以关系R不是对称的。

R∩R–1={}IA),由上面的定理可知,R是反对称的。

R的关系矩阵为:

4.反对称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矩阵为

4.反对称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图如图4.8所示

1.5关系的闭包

1.15定义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有另一个关系R’满足:

(1)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

(2)R’R;

(3)对于任何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关系R’’,如果有R’’R,就有R’’R’。

则称关系R’为R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

定理1.15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r(R)=R∪IA,

定理1.16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s(R)=R∪R–1

定理1.17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t(R)==R∪R2∪R3∪…

定理1.18设A={a1,a2,…,an},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则存在一个正整数k≤n,使得

t(R)=R∪R2∪R3∪…∪Rk

定理1.19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则

(1)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r(R)=R;

(2)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s(R)=R;

(3)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t(R)=R。

定理1.20设R,S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且RS,则

(1)r(R)r(S);

(2)s(R)s(S);

(3)t(R)t(S)。

定理1.21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则

(1)rs(R)=sr(R);

(2)rt(R)=tr(R);

(3)ts(R)st(R)。

1.6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1.6.1等价关系

定义1.16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有R是自反的、

对称的和传递的,则称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例4.23设集合A={a,b,c,d,},R={

a>,}。

验证R是A

上的等价关系。

证明写出R的关系矩阵

1.6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1.6.1等价关系

从关系矩阵主对角线元素都是1,可知R是自反的。

关系矩阵是

对称的,故R是对称的。

从R的序偶表达式中,可以看出R是传

递的,逐个检查序偶,如∈R,有∈R。

∈R,有∈R,∈R,有

∈R,…。

故R是A上的等价关系。

1.6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1.6.2等价类

定义1.17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于任何a∈A,

集合

[a]R={xx∈A且∈R}

称为元素a形成的R等价类。

定理1.22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于a,bR,有∈R当且仅当[a]R=[b]R。

定义1.18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等价类集合{[a]Ra∈A}

称作A关于R的商集,记作A/R。

定理1.22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于a,bR,有∈R当且仅当[a]R=[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