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251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docx

第十九单元第3讲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改革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背景

1.国内

(1)政治方面:

马木路克首领们争权夺利,导致埃及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2)经济方面: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破产,商业和贸易萎缩,经济萧条,国力

衰弱。

(3)阶级关系:

马木路克的经济掠夺、政治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高涨。

2.国外

(1)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阿里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虽然把英法赶出埃及,但埃

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内容及作用

措施

内容

作用

土地

制度

(1)取消免税地和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2)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

(3)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经济

(1)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2)工业:

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

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民族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

政治

体制

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设立各级行政机构

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文化

教育

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讲学,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以及翻译欧美国家著作等

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埃及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军事

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实行征兵制:

按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官;改善装备等

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

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经济:

农奴制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2.政治:

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

废除农奴制。

4.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二)“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内容

(1)政治上: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2)经济上:

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

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2.评价

(1)进步性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

要的转折点。

(2)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

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

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③欺骗性:

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

的盘剥和奴役。

(三)影响

1.经济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

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

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

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三、日本明治维新

1.条件

(1)政治:

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

(2)经济:

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

(4)前提:

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内容

(1)政治方面:

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

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方面:

发展新经济:

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

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教生活方面:

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

(4)军事方面:

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④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四、戊戌变法

(一)背景

1.政治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经济: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思想:

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1)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2)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

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思想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

局面逐渐形成。

(三)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

广开言论、精简机构等。

(2)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4)文教:

提倡西学,废八股,培养人才等。

2.特点

(1)涉及领域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2)推行范围:

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推行者:

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性质:

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目的:

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推行过程:

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作用: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2)主观原因

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

幻想。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

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1.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

随着改革的进行和国家的富强,阿里不断向外扩张,掠夺新的

领土,奴役其他弱小民族。

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对外进行战争,阿里向人民征收重税,

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使改革失去广大人民的支持,激起他们和其他被

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2.经济改革的困难。

一是资金匮乏,他开办的工厂,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

多少利润,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二是管理不善,阿里实行中央集权制,工厂的原料、机器和燃料的供给、人力的配备、计划的制订等均由政府负责。

工厂的厂长多是现役或退役的军官,营私舞弊,常常克扣工人工资和编造假账等,这是腐败的封建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

3.外商挟技居奇。

外商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的弱点,将老式的、残缺不全的甚至完全报

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外国技师消极怠工,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处心积

虑破坏生产。

4.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它们决不容许地处要冲、物产丰富的埃及

通过阿里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国;英国对横亘在通往印度道路上的埃及更是视若仇

敌,为此它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1.经济上:

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

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

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政治上:

明治政府在推翻旧有体制后,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

1889年颁布《大

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对外关系上: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

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经济上:

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

障碍。

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厂,并采用行政手段发展民族工业;俄国废除了

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

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

大都效仿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

如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埃及加强

中央集权;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

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

另外,埃及等国还进行了军事改革。

总之,各国改革的内容都是仿效西方,学习先进,使本国经济、政治、思想或军事走

上近代化道路。

而由于落后制度的阻碍和改革者的阶级局限性,各国的政治改革都相

对比较滞后或者曲折。

  (2009·山东高考)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1)问中第一小

问“含义”应从“不破不立”的角度加以分析,第二小问“根本原因”应从资产阶级

的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

(2)问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按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含义:

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

立新”)。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

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

民平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

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

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魏源认为阿里聪明主要指的是什么?

(3)材料2认为阿里的改革没有使埃及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看

法你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主要从“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归纳。

(2)问原因主要是“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即没有变革社会制度,回答认识主要是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关键是说明理由。

从本题的解答可以看出复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答案] 

(1)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

(2)原因:

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或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认识:

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阿里的改革确实使埃及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也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其改革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再加上对外战争激化了各种矛盾,改革最终归于失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值增长了6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2)材料2说明了什么?

试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其进步影响。

首先应认真审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

(1)问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图一、图二与图三的关系,实际上考查的是1861年改革的背景;第

(2)问可结合1861年改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等条件,分析归纳其原因。

[答案] 图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图二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落后。

它们引发了图三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2)俄国经济发展迅速。

原因:

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使得工业发展有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贵族地主通过改革掠夺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2008·宁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2: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

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

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

彼得下令:

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

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

“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俄日两国的改革。

(1)问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归纳即可;第

(2)问比较两国改革的共同之处,注意从形式、内容、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2: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

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3: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

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

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

说:

“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如今,我在这里

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

”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

“我从

来就没有什么主人!

”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

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材料4:

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1)材料1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2、3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并回答改革的前后目的有什么不同?

(3)依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问,结合教材内容即可回答。

(2)问,把

教材与材料结合起来进行概括归纳。

第(3)问,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

(1)创办近代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学习西方

改革军事。

(2)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军事改革。

措施:

建立军事工业,生产先进军事装备;创办埃及

军官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模式,组织训练新

式军队;大力发展海军。

目的:

前期为了获得真正的独立;后期为了对外扩张,企图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

阿拉伯帝国。

(3)评价:

①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建立了近代工

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摆脱

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②对外战争和残暴的统治给埃及和周边国家及人民带来了深重

的灾难。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2: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3: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分析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3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意义及实质。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加强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与题目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能对相关问题作出必要的判断,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1)问,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去考虑。

(2)问联系改革的内容回答。

第(3)问注意关键句“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

第(4)问要从改革的内容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考虑。

答案:

(1)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意义: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

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3.阅读下列反映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状况的材料:

材料1:

废奴法令原文影印件

材料2:

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插图:

法庭

材料3:

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这

些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2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材料3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改革?

如何评价?

(4)综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俄国19世纪中期的改革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3)问,注意紧扣材料进行归纳。

第(4)

问,注意材料并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

[答案] 

(1)废除农奴制,农民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

以赎买一块份地,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2)废除旧的等级法院,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司法程序审判;

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评价:

地方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地方

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4)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但这次改革

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

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

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

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XX甚多,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

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

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

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1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

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

其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

料信息和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1)问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康有

为主张仿效日本的原因,然后据史实回答奏折的历史地位;第

(2)问可结合日本明治维

新的内容回答,明治维新仿效德国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中国维

新变法又对日本的政体加以仿效。

但两国国情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又带有专制主义和

军国主义色彩,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康有为仿效日本的局限性。

答案:

(1)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

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