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193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docx

兰亭集序资料汇总

《兰亭集序》赏析

古时候,每逢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三日称为上巳节)按古代的风俗,这一天人们必须去水边祓除不祥,这种习俗叫做“修褉”。

如杜甫的《丽人行》中有: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

说明人们比较重视这一节日。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会稽内史身份主持了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一代名流云集兰亭。

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此次兰亭集会不纵酒色,无丝无竹,临流畅饮,赋诗抒怀,畅叙幽情。

为纪念这次风流雅士的盛大集会,将当时名人诗作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撰写序文。

《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涉及儒、道、玄、佛四家思想。

了解四家的思想,对理解这篇序文是不可或缺的。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反对消极出世,论生不论死;道家主张养怡生年,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求“守生”;玄学清谈哲理,不务实际,一切达观,消极玩世;佛教宣扬一切幻灭,畏生畏死,主张“无生”。

王羲之对“一死生”“齐彭殇”等的态度在序文都及其鲜明的表露。

第一段以洗炼的文字,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人物如谢安、孙绰、许询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会稽山风景秀丽,山辉川媚,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习习的春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尽情欢乐,何其快哉!

第二段紧承上段,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吊古伤今,,兴尽悲来,既表达了对眼前光景和相与欢会的留恋珍惜、唯恐稍纵即逝的心绪,也流露出俯仰一世,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很盛。

王羲之素来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王曾受诏拜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为人耿直,一心想施展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他曾提出一些积极的措施,如纳谏求贤、诛除奸吏、限制豪强等,但是未被当权者采纳。

悲愤忧郁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官。

在这篇《兰亭集序》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既反对消极虚无的时风,又悲叹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第三段发思古之幽情,寄希望于来者。

作者深有感触地叹道:

“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荡不羁,及时行乐,蹉跎一生。

他们思想消极,认为“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尖锐语句,表明了他反对玄佛思想,坚持儒道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他的思想有着十分进步的意义。

在雕辞琢句,追求骈俪文风的魏晋时代,《兰亭集序》却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独行于世,行文自然质朴,不加雕琢,体现了他的个性。

全文叙议有机结合,情景水乳交融,吐露胸怀率真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用笔激而不浮,悲而能壮。

文章结构严谨,衔接合理,语言洒脱流畅,朴素简洁,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不知老之将至”等,犹如信手拈来,令人倍感亲切。

让人读来如在目前,如临其景。

好多语句常被后人作为成语使用,大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

【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lángyá)临沂(yí)(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也长于诗文,但为书法之名所掩。

他胸怀旷达,爱好山水,富有爱国思想,为当时人所敬重。

【解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

会上各人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写了这篇有名的序文。

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

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

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

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在能见到的是唐摹本。

【注评】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永和:

东晋穆帝年号。

九年:

公元353年。

岁在癸丑:

这一年的干支纪年属于癸丑。

暮春:

春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

会稽:

古郡名,辖地包括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

山阴:

县名,即今浙江省绍兴市。

兰亭:

在今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有亭。

修禊:

古代风俗,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临水而祭,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楔。

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禊:

一种消除不吉的祭礼。

○先交待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群贤:

指谢安等32位名士。

少长:

指王凝之等9位本家子弟。

毕:

全部。

咸:

都。

○再交待与会之人。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修竹:

高高的竹子。

修:

长。

激湍:

急流成漩涡的水。

映带:

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

○再描写集会地景物之胜。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清流激湍)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

流觞:

古人一种饮酒取乐的方式,即把盛酒的杯子从水的上游放出,顺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酒而饮并赋诗。

觞:

酒杯。

曲水:

引水环曲为渠,用以流杯。

列坐其次:

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

次:

处所,这里指水边。

丝竹管弦:

都是乐器。

盛:

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

一觞一咏:

一边饮酒,一边咏诗。

幽情:

深藏的感情。

○再写流觞饮酒赋诗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是日也:

这一天呀。

惠风:

柔和的风,春风。

和畅:

温和舒畅。

品类:

指万物。

所以:

用来。

游目:

纵目游观。

骋怀:

舒展胸怀。

足以:

完全可以。

极视听之娱:

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

极:

穷尽。

娱:

快乐。

信:

实在。

○再写集会之日有良辰美景之乐。

第一段,叙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原因和流觞饮酒赋诗、欣赏良辰美景的乐趣。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

引起议论的助词。

相与:

相互交往。

俯仰:

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一世:

一生。

这两句说,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借“俯仰一世”引起议论。

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

或:

有的人。

诸:

之于。

晤:

面对面。

○一种人舍躁趋静。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因:

凭借。

寄:

寄托(情怀)。

所托:

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如山水。

放浪形骸之外:

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放浪:

不受拘束。

形骸:

身体。

○一种人舍静趋躁。

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céng)不知老之将至。

趣:

同“趋”。

趣舍:

取舍。

万殊:

种种不同。

静:

指性格安静,即上文“晤言一室之内”。

躁:

指性格躁动,即上文“放浪形骸之外”。

欣于所遇:

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

暂得于已:

对于自己暂时得到的。

快然:

高兴的样子。

曾:

竟。

○两种人都有“欣于所遇”之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所之:

所往,指所向往、爱好的事物。

情随事迁:

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

感慨系之矣:

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

系:

继续,接着。

○两种人都有“情随事迁”之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

从前。

陈迹:

旧迹。

犹:

尚且。

以之兴怀:

因为它而产生感慨。

修短:

指寿命长短。

随化:

听凭造化。

化:

造化,指天。

古人相信人寿长短是由天决定的。

终期于尽:

最终期限归于完结,即最终必死。

○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古人:

指庄子。

死生亦大矣: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这是《庄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话。

○引古人语承上启下,提出死生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dào),不能喻之于怀。

昔人:

古人。

兴感之由:

(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若合一契:

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

契:

符契,古代一种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

临文:

面对着文章。

嗟悼:

感叹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

不能从心里理解它。

喻:

明白,理解。

○今人不能理解古人“兴感之由”。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固:

本来。

一死生:

把死和生看作一样。

一:

作动词用,看作一样。

虚诞:

虚妄的话。

齐彭殇:

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

齐:

作动词用,看作相等。

彭:

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活了八百岁。

殇:

幼年死去的人,短命。

妄作:

胡编乱造。

“一死生”和“齐彭殇”都是庄子的观点。

○但不同意庄子的生死观。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的兴感),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昔人(的兴感一样,不能喻之于怀),可悲啊!

由:

通“犹”,像,如同。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列序时人:

一一地记下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

列:

排列,一个一个地。

录其所述:

记录他们所作的诗。

虽世殊事异:

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所以兴怀:

产生感慨的原因。

其致一也:

人们的情趣是相同的。

览者:

读者。

斯文:

这篇文章,指本文。

○说明作序的原由:

既然“兴感”古今相同,所以“录其所述”,供后人研读。

第二段,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批判“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说明作序的原由。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

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

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

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

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

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可以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快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同,但他们都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己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

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

古人说: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面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

后人看待我们今天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

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

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况是相同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简析】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

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

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接着通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

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篇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

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曾,作时间副词用,读céng,当“曾经”讲,与现代汉语相同。

如自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作语气副词用,也读céng,当“竟然、简直”讲,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用法,如《苟子·荣辱:

“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曾,前加否定副词“不、未”时,表示事情从未发生,可译为“从来没有"。

如《史记·循吏传》:

“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曾,后带否定副词“不、未"时,则是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不、简直不"。

如本文:

“陕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读zēng,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

曾祖是祖父的父亲,曾孙是孙子的子女。

畅,本义是“畅通、没有阻障”,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引申为“通晓”,如诸葛亮《出师表》: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再引申为“舒畅”,如本文: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再引申为“尽情、充分”,如本文: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畅,还有“旺盛”的意思,如《论衡·效力》: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

次,是“次一等”的意思,如《谋攻》: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引申为“次序”,如《赤壁之战》: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为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以次,就是按次序。

再引申为“接连,靠近”,如杜甫《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次,还有“停留”的意思,如《楚辞·九歌·湘君》: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引申为,“途中临时留宿的地方”。

如《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所,就是途中临时住所。

再引申为“旁边”,如本文:

“列坐其次”。

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会稽④山阴⑤之兰亭⑥,修⑦禊事⑧也。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①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

②癸丑:

ɡuǐchǒu,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③暮春之初:

指夏历三月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暮,晚。

④会稽:

Kuàijī,当时的郡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

⑤山阴:

县名,即今浙江绍兴市,当时是会稽郡治所在地。

⑥兰亭:

在今绍兴市西南,古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

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水经·浙江水注》:

“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

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

”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重建于兰渚山麓。

⑦修:

这里是举行的意思。

⑧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古人常在春秋两季至水边用香熏草药洗濯,以祓除不祥。

后来逐步演变为到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

春禊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秋禊在阴历七月十四日。

禊:

xì。

)群贤①毕②至,少长③咸④集。

(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

①群贤:

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当时名士四十一人。

②毕:

全、都。

③少长:

指王、谢家族的小辈和长辈。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人是少;王羲之、谢安等人是长。

④咸:

都、全,意义同“毕”。

)[这几句是本段第一层,交代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

接着交代与会人物。

“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之盛况。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又有清流激湍②,映带③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⑤其次⑥。

(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一条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用它作为供流觞用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

①修竹:

高高的竹子。

修,长。

②激湍:

流势很急的水。

湍,tuān。

③映带:

景物相互辉映衬托,彼此关连。

④流觞曲水:

把漆制酒杯盛满酒放在曲折的溪水上游,循流而下,杯子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是古人劝酒取乐的一种方式。

明杨慎《兰亭会》:

“昔周公营邑,三月上巳日会百官于洛水之上,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有云:

‘羽觞随波。

’今日虽非洛邑,惟愿羽觞随波。

”觞,shānɡ,酒杯。

⑤列坐:

排列而坐。

⑥次:

处所,地方;这里是“旁边”的意思。

)虽无丝竹管弦①之盛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然而一边临流饮酒,一边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

①丝竹管弦:

即丝弦竹管。

丝弦,指琴瑟等用丝做弦的弦类乐器。

竹管,指箫笛等用竹制成的管类乐器。

丝竹管弦常用来借代音乐。

②盛:

多,盛况,热闹的场面。

③幽情:

内心深处的情怀。

)[这是第二层,共两句,第一句描写兰亭优雅的自然环境,山崇、岭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带,环绕兰亭。

这里环境幽雅,正是畅叙幽情之地。

第二句叙述盛会上人们进行的具体活动: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畅叙幽情”四字概括了《兰亭集》诗歌的全部内容,也是本文内容的总括。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大致相当于《序》前半部分的意思。

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谢安: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大致相当于《序》后半部分的内容。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①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②之盛,所以③游目④骋怀⑤,足以极⑥视听之娱,信⑦可乐也。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

抬头观望宇宙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大地万物繁多,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的景物,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①惠风:

和风,春风。

②品类:

指自然界的万物。

③所以:

用来……的景物。

④游目:

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

⑤骋怀:

驰骋想象,开畅胸怀。

骋,chénɡ,奔驰。

⑥极:

穷尽。

⑦信:

实在,确实。

)[这一段先描写集会之日的晴和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透露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吉日喜庆、其乐融融的气氛,再写“仰”“俯”之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抒发了作者和与会之人的喜悦心情,一个“信”字把集会的欢乐之情推向了高潮。

]

以上两段文字,记述这次盛会概况,写天地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乐哉!

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在这里尽情抒发了生之快乐,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第一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第一段第二层和第二段均为两句,写法相同,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议论抒情。

其中都有“足以”二字,与会者的欢乐之情隐含其中。

从全文看,这一部分属于记叙,作者的意图是从叙入手,极写生之乐,以此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夫①人之相与②,俯仰③一世。

(人们相互交往,生活在一起,一俯身一抬头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①夫:

fú,句首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论述。

②与:

结交,亲附。

③俯仰:

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人生过得很快。

)[以伤感生命的短促起笔,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从结构上看,这个句子还巧妙地衔接了上文。

“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由此承上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天衣无缝,自然之极。

]或①取诸②怀抱③,悟言④一室之内;或因⑤寄所托⑥,放浪⑦形骸⑧之外。

(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面对面畅谈各自怀抱;有的人顺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自由放纵地过生活。

①或:

代词,有人。

②取诸:

取之于,从……中取得。

③怀抱:

胸怀抱负。

④悟言:

面对面交谈。

悟,通“晤”,面对面。

⑤因:

依,随顺。

⑥所托:

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⑦放浪:

放任旷达,不拘形迹。

放、浪二字意义相近。

⑧形骸:

身体,形体。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把人们的生活态度概括成两种形态,前者即下文所说的“静”,后者即下文所说的“躁”,以此为切入点,引出下面的感慨。

这里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只列出这两种人呢?

原来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当时的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他们都以老庄玄学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而老庄玄学既可以使他们崇尚自然,宅心玄远,变得虚静,但也很容易由虚静变成放达,成为礼法的挑战者。

所谓静者,“晤言一室之内”,就是指那些潜心于老庄玄学、谈玄悟道、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人;所谓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就是指那些不拘礼法,放荡纵欲,玩世不恭的人。

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失志之士,作者认为他们尚且可以“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享受人生的乐趣,那么对于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作者以此两种人为例,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乐趣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的现象。

]虽趣舍①万殊②,静躁③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④,暂得于己⑤,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⑥;及其所之⑦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⑧之矣。

(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各不一样,但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和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津津乐道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就随着事情的变化而转移,感慨也就随即产生了。

①趣舍:

取舍。

趣,qǔ,同“取”。

舍,舍弃、放弃。

②万殊:

千差万别。

③静躁:

虚静、浮躁。

静,指晤言一室之内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者。

④欣于所遇:

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⑤暂得于己:

自己暂时得志。

暂,一时。

得,得志。

⑥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道衰老之年即将到来。

语出《论语·述而》: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⑦所之:

即“所遇”。

之,往,到达。

⑧系:

附着,随着。

)向①之所欣②,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③,犹④不能不以之⑤兴怀⑥,况修短⑦随化⑧,终期于尽⑨!

(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①向:

过去,以前。

②所欣:

即上文“所遇”“所之”。

③陈迹:

旧迹。

陈,旧。

迹,事迹。

④犹:

还,尚且。

⑤以之:

因此。

之,指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⑥兴怀:

引起感触。

兴,发生,引起。

⑦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长短。

⑧化;造化,大自然。

⑨终期于尽;最终归结于消灭。

期,课本释为“至,及”;一般的版本释为“期限”。

)[这两个句子描写了人一生的心理流程。

作者异中求同,尽管人们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人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慨却是相同的:

欣于所遇时,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时,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则“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无不浩叹岁月易逝,人生苦短啊。

既然人们对于岁月的消蚀、时光的流逝尚且大发感慨,那么,等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旦生命行将终结,又怎能不黯然消魂呢?

这就说明乐生痛死,是人的共性。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①”,岂不痛哉!

(所以古人说:

“生与死也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大事情啊”,我们能不感到痛惜吗?

①死生亦大矣:

语出《庄子·德充符》:

“仲尼曰:

‘死生亦大矣。

’”)[从人们共性中,引出“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抒发人不免一死的悲痛。

]

这是文章第三段,是文章重点难点所在,“死生之大”是本文的中心观点。

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观点的呢?

作者指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虽然各自有所不同,有的喜欢“静”,有的喜欢“躁”。

但是,不论哪种人,生命的历程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对人生的感受也都是相同的,在“欣于所遇”之时,“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享受人生的快乐;在“所之既倦”之时,“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悲叹人生变幻莫测;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即人至老年,回顾过去之时,则“不能不以之兴怀”,伤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等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面临死亡之时,每个人都会“岂不痛哉!

”深感死亡的悲痛。

(青年时)快然自足──(中年时)感慨系之──(老年时)以之兴怀──(临死时)岂不痛哉”,这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经过的心理流程,随着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消亡,死期的来临,伤感之情也必然一步步加重,由此也便证明了“死生之大”,人们是很看重生死问题,以生为乐、以死为痛的。

第一、二段写生之乐,第三段偏在写死之痛。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①,未尝不临②文嗟悼③,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