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188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docx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

河阴镇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大史家村就以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旗帜”而闻名全省,在历任村党支部(委)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注重改善民生,走上了一条以工哺农、以工促农的发展道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县的前列。

正是有一个带领群众敢想、敢闯、敢干的党委和团结、勤劳、奋发的党委一班人,大史家村党委这面红旗才在改革大潮中经久不衰、永不褪色。

鉴于大史家村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委班子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河阴镇党委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抽调5人形成调研工作组,采取访谈老党员、接触老先进、查阅贵德县志、收集历史资料等方式,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工作。

二、大史家村基本情况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地处黄河南岸川水谷地,早在明朝时期村庄已初具规模,藏族世居于此,直到修建城墙之时汉族迁居到此。

全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5亩,共有5个生产合作社,342户1286人,有汉、藏、回、土4个民族。

1957年,大史家村成立党支部,支部委员6人,(书记孙有辉,副书记李生成,大队长石文玉,农工厂厂长单兴恭,妇联主任罗生源,成员乜有兰),有党员27名。

2019年2月,大史家村党委成立,现有党委委员9名,村委会委员7名。

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5名,其中女党员38名,少数民族党员17名。

全村拥有砖瓦厂、预制厂、砂料场等5个村办集体企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019万元,社会总产值达1500万元。

2019年底,人均纯收入达7300元,高出全镇人均收入的11%。

2019年以来,大史家村先后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州、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2019年6月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乡镇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小康明星村”;2019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被农业部评为“农民科技书屋”;被全国“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领导小组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2019年被州妇联评为“巾帼示范村”;被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评为“省级党建示范村”;2019年被中共中央政研室评为全国农村“先进观察点”;被海南州委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评为“先进集体”。

因出色的表现,村党委书记2019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员;2019年,被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先后评为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委组织部、省农牧厅评为全省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

三、近年来大史家村党组织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基础。

加强村党委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是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班子强才能带好队伍,队伍壮大才能推动发展。

大史家村始终将班子建设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发展与创新并举,村党委一班人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持做到“四个带头”,即班子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创业致富、带头团结协作、带头遵纪守法,从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入手,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做到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学边干,坚持每月1次的班子成员学习制度,每年举办2期培训班,从党校、农林、卫生等部门聘请专业人员讲课,并通过培训、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使班子成员认清形势,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增强了抓发展、保稳定的意识和为民服务的能力,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强化村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制,注重把服务群众作为党性锻炼,严格落实党委、班子成员及党员承诺践诺,实行“书记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制度,制定帮扶计划,使党委一班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得到凝练和升华。

村党组织注重培养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办事公道、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青年进入班子,通过传、帮、带,安排到村办企业中锻炼,同时依托“三培双带一关心”、“阳光工程”、“农民工进城务工技能培训”等载体,加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培养能人,每年从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3-4名,党员致富能手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6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2-3名,党员带头带领群众致富15人,这种培养方式为大史家村班子建设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为全村发展选准了一个又一个“领头雁”,像大家熟知的史春奎、郭定元、张发祥、刘才成等都是党组织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队伍中的佼佼者。

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执行班子内部议事制度,强化“421”工作法的广泛实行,充分运用到村级活动场所修建、新农村建设、扶贫救济、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工作中,具体做到“四先”,即上级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先由班子成员学习领会,重大事情先让党员知道,重大村务先征求党员意见,班子形成的决策先让党员知晓,进一步强化了重大决策的透明程度,提高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水平,培养了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党员干部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的同时,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市场意识、法制观念、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增强,孕育出了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党员干部队伍,连续多年保持了班子稳、人心齐、村级经济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在调研过程中,走访群众时都说“大史家能有今天,靠的是党的惠民政策,靠的是一个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村领导班子”。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党组织建设的造血功能。

1970年,随着“贵德县各社队学大寨赶大史家”号召的相应,村“两委”一班人抓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机遇,发动群众对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截流后红柳滩大片黄河滩地进行开垦,并在1988年成立了农业机械队,投资23万元,开发土地800亩,建起了红柳滩集体农场,将原来丛生的滩地变成了亩产600多公斤的良田,并在黄河边开挖鱼塘68亩,办起了百头猪厂。

截止2019年,农业机械队还在深翻、播种、收割、脱粒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使全村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在150万斤以上,平均亩产900斤以上,冬小麦最高单产达1320斤,保持了近40年“农业产量大村”的称号。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大史家村从此走上了农工结合的发展道路。

当时村党支部寻找“高产穷村”的根源,经过党员群众反复讨论,提出了土地、零星树木、果树分户经营,成片林木集体果园和砖瓦窑、大型农机具由集体统一经营的“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思路,为集体留下了近50万元的固定资产,经过一定的积累,大史家村把发展村办企业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突破口,不断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多方筹集资金3万多元,将村里原有的土窑砖厂改建成了年产300万块红砖的20孔轮窑砖厂,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扩建为46孔、年产2019万块红砖的全县规模最大的砖厂。

2019年又投资新办了砂料场、预制厂。

经过日积月累,大史家村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砖厂年创收100余万元;砂料场月产砂石料1万方,年销售收入达30-40万元;挖掘队拥有2台价值百万元的挖掘机,年创收达20-30余万元。

村办企业产值在乡村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15%。

2019年,投资1700万元,对原粘土砖厂进行技改转型,建成全州第一条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养灰沙标砖生产线。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2019年以后,全体村民依托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兴办个体经济,成为我县最早发展“农家乐”经济的一个村(其中大史家一社的“核桃园”于2019年就已建成经营),全村现有农家乐32个,年收入达480余万元,当地农民利用果蔬种植、庭院美化、餐饮住宿服务的优势,开发农家乐品种系列,树立独家品牌,吸纳游客领略享受田园生活,真正让各地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旅游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第二产业,2019年被评为“农家乐”示范村。

(三)亲民惠民为民,共享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成果。

调研过程中,大史家村历届党组织负责人反复强调,他们始终把“农村党建抓什么”和“抓好党建为什么”作为大史家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2019年,村“两委”成员抓住“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建设活动和“百企联百村”活动契机,主动寻求项目,积极争取资金,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027.85万元,实施了以住房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治、公共事业、产业发展五项内容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村集体出资按实际情况为每户群众补助2019-6000块不等的红砖,从2019年-2019年,全村320户群众的人居条件先后得到了改善,占总户数的93%。

在改变硬件设施的同时,村党委把实施利民惠民工程作为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努力改善和提高全村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的惠及于民。

2019年,率先在全县做到集体出资服务“十统一”:

一是统一管理和维修乡村道路;二是统一维修桥梁与水利设施,每年检修一次,开支由村集体负担;三是统一管理集体林木、果园,每年出资1.5万元,聘人专门管护;四是统一组织全村老年人、青年人编排文艺节目,在节庆、假日为城乡群众文艺演出,丰富文化生活;五是每年拿出1万元统一慰问老干部、老党员、烈军属、困难户的生活补助和残疾人的医疗费等;六是统一培训企业管理、技术骨干;七是每年为全村327户、1287名村民缴纳每人30元的医疗保险参合金;八是统一给村妇联、团支部等村级其他干部发放月工资和年薪奖;九是实行村社干部退休制,按工龄发放退休金;十是村集体每月为60岁以上党员每人每月发放180元,村民80-100元的生活补助。

通过倾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村党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号召力不断增强,使党的先进性在保民生、促发展中得到凝练和升华,这样坚强的一个农村党组织已然成为凝聚群众的核心要素。

(四)弘扬先辈精神,展现党组织建设的生动魅力。

早在20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全体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创造了春小麦亩产336公斤的高产记录,粮食生产节节攀升,成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高产村,被誉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而如何使这面旗帜不倒,又能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每一届“两委”班子成员都把这些问题当做一个考验,面对机遇和挑战,从70年代至今的40多年时间里,以石文玉、孙有辉、史元富、史春奎、郭定元、张发祥、胡世兴、赵翔玉、王旭初、周培煌、刘才成等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干劲靠行动证明,思想靠沟通传递,这个由汉、藏、回、土四个民族组成的村庄,实现了人心思干、人心思进、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蜕变,村风在变,村貌在变,人心也在变,大史家在巨大变革中显示出老典型的勃勃生机。

四、大史家村发展红色旅游的设想及打算

(一)大史家村红色旅游主题暨大史家精神定义:

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代代争人先,科学谋划众志成城时时党旗红---“树立模范,品味经典,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旗帜’”。

(二)大史家村红色旅游各类资源

1、人文资源:

(1)政界人物:

卓加(国家民委副主任);

(2)生产战线:

史春奎(全国丰产模范)、郭定元(青海省乙等劳动模范)、刘才成(全国劳动模范);

(3)人民代表:

张生发(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党代会代表,未参加会议)、刘才成(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毕生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农民代表:

何炳玉(1951年作为全省农牧民代表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官兵);

(5)革命烈士:

史元珍(男,大史家三社人,1950年为同德县县长的勤务员,1952年参加剿匪时,不幸中弹牺牲,现葬在同德县烈士陵园,其家庭被授予军烈属家庭);

(6)老红军:

赵顺德(女,生于1918年,原籍四川,1933年加入红军,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一条山战斗中,被马步芳匪兵抓获,随后赏给马步芳的副官贾正,居住在大史家二社,丈夫贾正在解放后被枪毙。

自1958年开始担任二队队长6年,后进入大队裁缝组,四清运动中被错定为四类分子,饱尝磨难。

1980年得以平反,恢复了名誉)。

2、文化和自然资源:

(1)元代宁河县古城遗址。

毕家寺古城系元代宁河县古城遗址。

《西宁府新志》记载:

“宁河县古城,在所(指贵德守御千户所)南,元属河州路。

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六年复,十二年复废”。

从地理位置讲,正好与毕家寺古城堡吻合。

明洪武三年,明征虏大将军徐达在甘肃定西击败元皇族扩廓贴木儿之后,遣征西将军邓愈西攻河州。

这时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何琐南普降明,而邓愈又率兵占领循化、贵德后,遂废宁河古城,又因洪武七年(1774年),邓愈委河州左卫指挥筑贵德城(现存)时,于六年复宁河古城,十二年,贵德城竣工前夕,于是又与贵德历史和民间传说“先有毕家寺,后有贵德城”的说法相吻合。

(2)毕家寺。

亦称”庆善寺”,藏语称“毕家扎仓”或“贡德吉哇”。

位于大史家村东,相传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

寺主毕家活佛,1900年生,1956年病故。

毕家寺在2019年2月19日被确定为青海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遗址。

(3)地理级区位优势:

地处河谷川水地区,气候温和,距离县城两公里,交通便利,地处黄河沿岸,区位条件较好,可游览性较强。

一是以黄河奇石、羊皮筏子等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发育程度高;二是以位于大史家三社南泥沟,距今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柳及500多棵300年以上树龄的梨树组成的绿色景观群较为丰富;三是以已有100多年历史的7间板壁门面房屋为代表的史春奎故居保存完好;四是以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曲艺传承完整为特点的文化潜力较为强劲。

3、“德”文化资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打造大史家村红色旅游,重在挖掘资源和载体,越有特色就越有知名度,越有品味就越有吸引力,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突出“德”文化主题这个“魂”。

秉承贵德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多元、文化热情积聚的资源优势,使“红色”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文化有新起点、新进展、新突破,需要的不仅是单纯旅游外延的扩展,更是文化内涵的蕴积。

为此,以2019年贵德县启动的“德文化”品牌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以德为贵”的农村主题文化,重点开展“德政、德育、德行”德文化系列活动,进一步彰显“尊道贵德”的文化品位,提高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增值力,增强红色旅游特色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群众人文道德认同,促进社会共识,提升价值观和凝聚力。

(1)“德政工程”——“以政为德”,“德”即为得,是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社会所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道德教化重要地位,以伦理道德作为开展修养教育的行为依据,以法律依据作为提升素质教育的行为准绳,以丰富群众性文化、突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创作和展示活动,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讲道德、树文明、勤节俭、讲奉献,不断规范行为准则,引导大史家村将依德治村和依法办事的民主自治理念结合起来,成为弘扬传承先辈先进精神、争做艰苦创业劳动模范的自觉行为。

(2)“德育工程”——一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建设,以大力弘扬“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建设为主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讲文明、树新风,重品行、守诚信,爱劳动、勤学习,知感恩、作贡献为主题的道德育化活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是借王文泸(作家),赵晨星、张洪(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罗绍宏(青海日报原经济部主任),王文中(摄影艺术家),张君奇(省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专家)等贵德籍文化名人影响力,开展认知、体验、践行方面的品德教育宣传活动;

(3)“德行工程”——突出群众性文化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亮化为建设重点,在村道两侧建筑、路灯、农户庭院外墙、村级活动广场、村级绿化带、农家院等上增加与“德”文化相关的符号元素,营造寓故事性、教育性、趣味性一体的标志性特色文化氛围。

同时,将“德”文化概念延伸至旅游接待、节庆活动以及民俗民风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行工程的渗透力、表现力。

倡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宣传社会公共道德,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开展“德行”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带动良好的村风文明,真正达到随处可见“德”字、“德”言、“德”图、“德”品、“德”行的效果,使大史家村成为“德”文化的传播点,进一步增强群众的人文道德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三)大史家村红色旅游宣传内容:

1、深挖红色教育文化内涵。

利用村级活动场所作为弘扬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旗帜”文化和展示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村先进经验的主基地。

利用全省农村干部培训示范基地作为“红色教育教学中心”,教学中主要以讲授大史家村历史文化沿革为主要内容,将农业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史春奎、郭定元、石文玉、张发祥、胡世兴、刘才成等人的先进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材,开展典型案例教育。

2、活化红色教育历史沉淀。

修建村门,设立以“三面红旗”为主的醒目标志,打造“红色”文化墙,主要涂刷以毛主席语录、农业方针、艰苦劳作、生产丰收等系列的图样和文字,制造氛围,形成吸引游客的鲜明导向,优化村容村貌,整治道路两旁环境卫生;在村委会院门口堆砌以农业战线先进人物雕塑,石刻标语内容主要从1951年开始大史家农业发展史为主,依次列出先进劳动模范人物史,从感官上熏陶游客。

3、尊重历史编修村史村志。

农村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缩影、区域的细胞和执政的基石,因此撰写和编修村史村志意义重大,从大事记着手,采取接触老先进、走访老党员老农、收集历史资料等方式,回顾大史家建国前、建国后村庄发展史,从建制沿革、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情况、政治组织建设情况、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民间习俗等方面,参考县志篇目认真撰写和编修;修建占地180㎡的村史展览馆,将大史家村红色历史分别按建国前、建国后、当今社会三个阶段展示,收集旧时图片、实物等资料按不同类型分类整理展出,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提高陈列展览水平,完善每个展览品的文字说明,运转方面统一由大史家村党委管理,实行非盈利性、面向社会、全民开放的运行管理模式,全民免票,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中培养村史馆讲解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筛选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开展和宣传红色教育的需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旅游。

4、实现“红”“绿”“古”“俗”特色感受。

“红”——巩固发展“农家乐”一条街,打造红色主题农家院,广泛收集收音机、手电筒、摆钟、唱片机、老式电话等旧时生活用品,合理分布置于农家院落,营造庭院氛围,将游客食宿地点定在“农家乐”,让游客体验旧时代菜肴,回顾旧时农家的艰苦生活,做到吃在农家院,住在农家院,吸纳游客,带动村级经济,作为带动红色教育基地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不断提高“红色资源”的影响力;“绿”——利用百年古柳和梨树等珍贵自然资源,紧抓旅游市场不断兴旺、人们好奇心不断增长需求,实现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实现“步步是景、处处是景”的旅游环境,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低碳绿色环保理念,让游客品尝自家种植的新鲜果蔬,体验采摘蔬菜水果带来愉悦,亲身体验田间生活带来的乐趣;“古”——寺不在大,有“古”则灵,介绍元代宁河县古城遗址及毕家寺悠久的历史,着重发掘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游客体验“人在寺中游,寺在心中留”的各宗教圆融共存,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真实感受。

借助榔头、牛鞍子、锄头、农机具等农耕文化遗物,翔实展示大史家人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的精神,同时为广为大青年深入了解农业发展进程,了解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提供平台。

“俗”——对大史家村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开发和利用,还有传承多姿多彩的社火及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发挥老年曲艺队的作用,编排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使游客在享受“听”、“看”“吃”为主的大史家村文化品牌,善于找有意义的“俗”,从“俗”中找“不俗”,突出“俗”的味道,让人感到“俗”得可赏,从“俗”中得到点点滴滴的启示。

5、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挖掘大史家人发扬“战天斗地”精神的红色教育题材,包括“全国粮食高产新纪录”奖、大史家村民代表青海农牧民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成为青海历史上最早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农民、“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青海农业史上的第一个高产丰产村、以工哺农以工促农的发展道路等背后的感人事迹,从“苦难的身世,不屈的性格”、“平凡的岗位,非凡的精神”、“殷切的希望,崇高的荣誉”、“光荣的传承,历史的使命”等方面,全面展示大史家历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带领下,一辈又一辈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和自强不息、赤诚朴实的高尚品格。

6、讴歌民族情谊谱写团结之歌。

着重宣传大史家村从明朝建村至今居住的汉、藏、回、土等4个民族朝夕相处、休戚相关的真挚情感;介绍现存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圆融并举、和谐共存的动人局面;宣传近年来村党委为增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心系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在加气块厂、预制厂、沙料厂大胆启用少数民族管理及技术人员47人,实现全村年人均经济收入增加2500余元的优秀做法,进一步突出“只有民族之别,没有民族之差”民族团结进步区创建成效,进一步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认同”意识。

(四)大史家村红色旅游宣传方式

1、借助媒体宣传。

在《西海都市报》、《海南报》、《今日贵德》、《贵德季刊》、《海南党建》等报刊杂志开辟大史家村红色旅游专栏;在海南州和贵德县电视台等广播、电视定期开办旅游专栏和旅游节目,加强对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让大众强化红色教育色彩,强化“昨天的历史,今天的传奇”教育意义,突出本地化、传奇性的红色内容故事;在微信、QQ建立微信公众号及QQ群,围绕“传奇的红色故事、互动的红色歌曲、共鸣的红色情感”设置线上节目和线下活动,开展宣传和互动,实现整体旅游品牌的提升,使大史家村成为贵德乃至海南地区红色旅游的窗口。

2、借助实物宣传。

举办大史家村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邀请省内外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的艺术家、民间爱好者、青年学生、广大群众设计大史家村旅游纪念品;举办旅行社“品味经典行”踩线活动,与省州县旅行社合作,结合旅游季推出一批新产品新线路,面向省内外旅行社推广大史家红色旅游;举办“定格经典之美”系列摄影比赛,组织摄影爱好者聚焦大史家村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由县旅游局独家买断,用于红色旅游整体对外宣传展示;举办《红色足迹》---“非凡的精神”、“不屈的性格”、“崇高的荣誉”、“光荣的传承”纪念邮票及邮资明信片发行仪式,给旅游者留下大史家村红色旅游特色影像资料和纪念品,使旅游参观者在参观大史家村红色旅游资源时,既感受到教育意义,还具有收藏价值。

3、借助影视宣传。

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利用研讨、座谈、授课等方式,树立大史家村红色旅游的形象。

邀请本土导演将劳动模范史春奎等历史人物的英雄革命事迹拍摄成影视剧,将大史家村优美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黄河文化完美地融入到电影(电视)剧情里,借助影视作品的宣传效应,让大史家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透过镜头传递给更多观众,使大史家村红色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使模范人物事迹被大众所熟知。

4、借助基地宣传。

开展少先队队日,围绕“学习劳模好榜样”主题,以升国旗仪式和主题队会为主要方式,举行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介绍劳模事迹,传唱红色歌曲,倡导队员们讲讲先进人物故事,谈谈心中感受,夸夸身边榜样,想想爱心计划,集中开展少先队学榜样活动;开展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青年节主题教育活动,借助红色资源,以“传承‘五四’精神,争做薪火传人”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集中组织团员青年宣誓、重温入团誓词,开展团员青年入团活动,进一步激发团员青年爱党爱国、致富创业、献身社会的高尚情操,在青年中间形成崇尚荣誉、学习典型、争当先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