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059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总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1)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为解释资本何以产生价值,反驳是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而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是资本家用更少的钱,让工人做出可以被他卖的更多钱的商品。

2)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方式决定人性”的哲学基础,使其政治经济学担负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与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现实。

所以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是如何统一的?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2)科学性表现在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

3)阶级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

4)革命性表现在它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通过统一了科学性,革命性,将理论付诸实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7.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而非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

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作用,它是批判旧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建设新世界的光辉指南。

但是它不是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应该学其观点、立场、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的问题,也在解决新的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8.为何说分割论、学派论、过时论都是错误的?

1)分割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家,农民,工人四种马克思主义,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学派论只承认其科学性而否认阶级性,实践性。

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而忽视了它也是治国纲领,有阶级性和实践性。

3)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年代久远,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

它把马克思作为包容一切的知识库,只希望在其理论中找到现成方法。

而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即观点,立场和方法,在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哪些新课题的挑战?

1)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由经典力学变为量子力学,技术方面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各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2)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情况:

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由对抗局面变为既对抗又对立的局面;各国之间的国力较量,由政治军事的较量变为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的较量。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今西方世界的新思潮:

哲学思潮,包括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经济学思潮,包括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包括反对暴力革命,主议会争斗,提倡私有制。

1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的丰富和发展,即理论学说上的发展和完善。

(1)《共产党宣言》阶段,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

《资本论》阶段,标志着经济理论的成熟。

自然辨证法阶段,标志着哲学原理的成熟。

(2)国际的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考兹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完善,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俄文,传到瑞典,梅林著写了《马克思传》。

2)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丰富和发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夺取社会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列宁结合俄国国情,提出“一国胜利论”和“落后国家先发展论”。

(2)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农民,中国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性质是新主义革命。

3)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的丰富和发展,即利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中心是对传统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和对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完备的唯物论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从大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

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高度统一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

3)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

4.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何种关系?

1)哲学的物质畴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的一种抽象。

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则强调某种具体物质形态,可见自然科学的“物质”隶属于哲学的“物质”。

2)两者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看,哲学中所指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无患子,而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

3)在某些哲学概念中,也有重合部分。

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

5.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其意义是什么?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7.什么是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相对静止有三个方面,一是指相对特定参考系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基本不变,三是一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围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一是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而是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限。

三是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

8.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的,不可逆的。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结构性,其特点是三维的,可逆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容。

9.如何理解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绝对性通常用来指时空的客观性,即时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相对性是时空的可变性,即时空的具体形态和特征是可变的,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辩证法。

2)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无限性是指整个宇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

10.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2)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畴。

3)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不变。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人类社会也有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的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1.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有何指导意义?

1)指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2)指导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2.为什么说意识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起源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劳动是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13.简述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也叫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14.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1)意识的客观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意义:

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次实践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脚踏实地。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彻底的辩证法

1.什么是联系和发展?

试阐述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1)联系是一切事情和事情之间,以及事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观是指将事情放在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下考察,放在与其它事情的联系中考察。

2)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

发展观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

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不变论、循环论、倒退论。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有哪些?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

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两者的根本分歧。

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两者的关系如何?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

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3)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也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是前提;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是寓所。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如何?

为什么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发展阶段上以及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各有其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而本质的东西,个性中总有许多独有的东西是共性所包含不了的。

其次,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最后,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5.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理解他们的关系有何意义?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

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和主导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他们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哪些?

矛盾的解决不是矛盾的消失,而是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1)矛盾一方冲破另一方的束缚,形成一种新的适应关系。

2)矛盾一方战胜、克服、以致吃掉另一方。

3)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形成新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4)矛盾双方融合统一,形成新的更高的事物。

7.试用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论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1)因是事物的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第一,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因才能起作用。

2)事物发展的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改革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因发挥积极作用。

8.什么是“质”,“量”,“度”?

如何理解“认识质是起点,认识量是深化”?

1)质,是事物成为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如规模,程度,速度,次序等围和等级。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界限,它将质和量联结起来,当量的变化在度的围之,就是量变,若超过这个度,就是质变。

2)“认识质是起点”即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也就是定量分析要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认识量是深化”即指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也就是不能纯粹的用量和质来考虑问题,两者之间还有“度”的衡量。

9.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量变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

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产生新的量变。

这样质变和量变不断的相互转化,无限的循环往复,构成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10.什么是肯定、否定?

它们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其存在,维持其性质的方面。

否定是指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否定不是纯粹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一个事物在否定自己不是另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在从反面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肯定不是纯粹的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11.什么是辩证地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必然趋势,往往会借助外力作用而造成,但外力只是一个条件而已,没有外力,事物也会完成自我否定,但外力可以加速或延缓这一过程。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事物总是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发展的,事物虽然通过否定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它与前一个阶段是有联系的。

3)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抛弃。

扬弃是指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不合理成分,保留合理成分,辩证的否定是去粗取精的过程。

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掌握它有何重要意义?

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的新容。

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佛回到原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倒退,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3)掌握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

要做好走曲折路线的准备,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难。

四实践的认识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推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的和辩证的,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看到了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是人们在实践中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不深刻的本质到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入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有别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什么是实践?

它的基本形式和特征有哪些?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各种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

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还包括各种非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特点有:

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怎样理解时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利用这个原理批判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把它们绝对地分割开来。

教条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即“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性认识的作用。

狭隘经验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为经验论,一切从自己经验出发,把自己的经验当成事物的全部,否认理性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5.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怎样的?

学习这一原理有何指导意义?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深化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意义:

1)从实践到认识的过度,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告诉我们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这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2)不仅要注意到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我们要保持美好的心境,坚定的信念,来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

6.什么是真理?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怎样理解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2)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的。

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围的正确反映。

2)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8.什么是谬误?

如何辩证理解谬误和真理的关系?

谬误是指主观和客观相分离,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歪曲的反映。

谬误和真理是对立统一的。

1)谬误和真理是对立的,就一定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没有真理。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代表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