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944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导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docx

高三历史导学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主备:

侯丙锋

审核:

牛青

授课时间:

学案编号:

17

班级:

姓名(小组):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9、10课)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备考说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实际上是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内容。

经济近代化是高考考查的“永恒主题”,近年各地高考在设计近代经济结构变迁和民族资本发展的命题时,大多从经济结构、地域的平衡发展、工业化及城市化等角度设计题目。

从内容上看,注重考查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从题型上看,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理论含量较高,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大。

如2013年的高考题涉及6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2012年新课标高考有5道选择题及一道非选择题;2011年新课标高考有4道选择题。

未来在2014年高考会会继续加大这方面的考查,且注重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2014年本单元的复习备考中一方面要注意梳理近代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三个方面的发展线索及特点,另一方面要与同一时期的西方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二者的不同及对东西方发展的历史影响。

【问题导读单】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时间:

鸦片战争后。

3.表现:

①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

②列强操纵市场,使中国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4.影响:

这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而自然经济的解体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另一方面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灾难,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同时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注意: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指导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

4.代表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主要活动

(1)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代表有: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三局一所”)。

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属官办,封建国家出经费由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缺乏发展动力,因此,其性质属于封建性近代企业。

(2)后期(19世纪70~90年代)以“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目的:

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代表: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三局一厂”)。

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一般说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近代企业,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④发展近代教育。

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到1896年达20多所)、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作用: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6.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为标志,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以失败而结束。

7.失败的原因:

①只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②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③顽固派的破坏;

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8.评价局限:

①洋务派想以此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为目的,其活动本身具有落后性。

积极作用: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②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打开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1)条件:

①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根本原因)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概况:

①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主要分布地区:

东南沿海。

③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

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为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即19世纪末)

(1)原因:

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目的: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2)表现:

①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③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④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束缚,十分艰难。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

政治上开展了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思想上倡导实业救国。

3.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

1912-1919)

(1)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中华实业会、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

(2)表现:

①厂矿企业增多;②投资总额增加;③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也有发展。

(3)特点:

a工业结构、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b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c繁荣时期短,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很快萧条下去(短暂春天)。

(4)影响:

①民族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②民族本主义的发展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

时间

发展状况

背景

表现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

 

曲折发展

一方面:

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另一方面:

国家政局的动荡:

1929—1933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转嫁危机;官僚资本的压制。

工业部门增多(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国外(碱),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抗战时(1937—1945)

 

日益萎缩

①沦陷区:

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②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③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陷入绝境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国共内战政局动荡。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5.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6)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民族工商业采取合理调整的政策,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赎买的政策进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入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中。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一、三、四”

一个特点: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畸形:

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大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四大阶段:

“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四重点难点解析

1.注意区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①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平均;③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

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一方面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

另一方面,又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和封建主义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具有妥协性。

影响:

革命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妥协性使资产阶级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进步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3.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官僚资本则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

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除剥削产业工人以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

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

1936年以后,主要是指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政权的垄断力量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4.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不利因素: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障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打击了民族工业。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三座大山。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附过关检测部分

过关检测17第135—145页

§课外知识阅读

1.洋务运动的指导机关——总理衙门

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作为应付洋务的中央机关。

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

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

大臣由一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

建立初咸丰帝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十多人。

章京分为四级,从内阁、部院、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八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

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

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

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驻天津。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总理衙门实质上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2.“实业救国”一词的由来

“实业”一词据说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

1898年,他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建议将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

可见,康有为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

后来,随着实业一词开始流行,其含义逐步扩大。

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实业在大农大工大商”,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实业救国”的口号,一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它是直接针对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提出的,宣扬和推行实业救国的行动意味着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抵制和斗争;该口号的提出,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实业救国”不仅表现为理论宣传和创办实业的行动,而且在许多次反帝爱国运动中以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表现出来。

如近代史上一再发生的“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运动就是一种有典型意义的表现形式;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倡导实业发展的团体和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如张謇、荣氏兄弟等,他们乐于投资新式工业,使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另一方面,“实业救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含有幻想的成分。

3.荣氏家族荣氏家族是中国工商界有影响的大家族。

荣宗敬、荣德生是荣氏家族的第一代,他们作为荣氏从事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者,毕生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一生实践着“实业救国”的理想。

荣毅仁是荣氏家族第二代的代表,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投身于工业,成为拥有二十多家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业的荣氏企业代表。

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带头进行公私合营,被誉为“红色资本家”。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93年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是荣氏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他任中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为香港工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建国初,毛泽东曾说过,中国人在国际上称得上财团的只有荣氏一家。

邓小平也曾说过,“从历史上讲,你们荣家在发展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

这正是对荣氏家族的充分肯定。

 

过关检测17(第9—10课)

【真题回放】

1.(2013年重庆高考6题)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图1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2.(2013年四川高考5题)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

“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

……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2013年江苏高考8题)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4.(2013年安徽高考15题)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5.(2013年北京高考18题)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6.(2013年福建高考19题)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7.(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

“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

……(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8.(2012年江苏历史,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

图中三人为:

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

图中文云:

“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

“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10.(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1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

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12.(2012年江苏历史,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

未也,且去健全甚远。

……是何故乎?

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

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

”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13.(2012年海南卷历史,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

(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

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

的发展

14.(2012年上海历史,17)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A.石油化工业B.冶金采矿业C.机器制造业D.轻工纺织业

15.(2012年上海历史,19)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

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

16.(2011年广东省文综15)清末有舆论说:

“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7.(2011年山东省文综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2B.31C.73D.193

18.(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5)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

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该新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B.北洋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D.重庆政府

19.(2011年四川省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