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646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docx

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专题11第2节考点4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考点4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

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

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明常识

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

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山东卷)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1)题干中有“语句”“句子”“画线”等字样

(2)题干中有“解释”“理解”“蕴含”等字样

(2016·全国乙卷)“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4·江苏卷)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2014·江西卷)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言外之意”?

(3)文中×××蕴含了几层意思?

请赏析。

熟技巧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第一步:

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

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

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呢?

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

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

规范答题

把握基本含意,吃透深层意义,联系内容和主旨,指出语句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作用。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考法3”“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

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解题思维】

第一步:

抓关键词语。

此句的关键词语是“栏杆”“抬起来”“通过的”。

第二步:

联系小说主旨。

这篇小说写吴秋明关爱孤儿,充满善心;她在付出爱的时候,也收获了马骁驭对她的爱。

第三步:

分析深层含意。

句中的“栏杆”喻指心中的障碍(藩篱);“抬起了栏杆”指消除了自己心灵上的障碍(冲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意思是马骁驭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答案】 马骁驭消除了自己心灵上的障碍(或:

冲破了自己内心的藩篱)(1分),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或:

产生了对吴秋明的爱恋之情)。

(1分)

考法2__品味语言艺术

明常识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

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乙卷)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题干有“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语言表达特色”“赏析”等字样

(2016·山东卷)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015·安徽卷)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2010·山东卷)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请举例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以×××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熟技巧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答题需要思考“2角度”

1.用语特点角度

2.语言风格角度

(2016·全国乙卷)阅读《锄》,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

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

明确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强调作者想表达的某种内容。

本文中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突出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和重要性,多次重复强调了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第二步:

分析百亩园的象征意义。

文中的百亩园已经不仅仅指一块土地,而是农耕生活的一种象征。

第三步:

联系下文,分析作用。

强调百亩园的重要性,就与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比。

第四步:

分条陈述,形成答案。

【答案】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每点2分)

边练边悟__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26612089】

抻 面

阿 城

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1.(理解句子含意题)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解析】 首先要明确“运动”“反省”指什么,“揉掐捏拉”又指什么。

“运动”指“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社会背景;“反省”是那个时期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揉掐捏拉”既指揉面,还指对人身心的各种摧残。

这句话首先是铁良抻面的经验,然后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中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无奈、不满,并由此体现出作者对特殊年代的深刻反思。

【答案】 

(1)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2)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3)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捉鳖大王

孙方友

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

刘二就是远近闻名的捉鳖大王。

世间凡是称王者,必有绝技。

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

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

鳖,食居有规律。

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

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

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找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

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此说有所失真。

但无论冬夏春秋,皆逃不脱他的火眼金睛这一点无疑。

鳖还有向阳向绿之脾性,更有“两不卧”之习——不卧污泥窝,不卧石头窝,一般爱卧在清水浅沙处和多螺蛳的绿色水草下。

一看便准,刘二就蹑手蹑脚,出手如箭,一举之劳,鳖便成了瓮中之鳖。

刘二能日捉几十只,自然称得起“王”。

鳖称团鱼,又叫甲鱼,味鲜美,能壮阳延寿。

刘二家特备养鳖池,池内有浅沙,捉了便放进去,冬夏皆有鲜货。

刘二不但卖鲜团鱼,也出售团鱼汤。

刘氏团鱼汤,肉色鲜活,味美别致,堪称陈州一绝。

刘氏团鱼汤不在街上出门面,更不挂招牌,只在家中做。

若有人前来定汤,他便到鳖池内捉出一只,用草戏出鳖头,一刀剁了,放入热水中,褪去鳖衣,掀开鳖甲,取出五脏,只留苦胆。

刀解数块后,把胆汁搦进肉里,然后爆炒。

等五味“吃”进肉里,方添水烧汤,顿时满屋异香。

据传鳖之最贵处便是这股异香和鳖裙,因而刘家人皆长寿。

大凡来陈州的官员或贵客,除去品尝蒲根儿外,更不忘喝一顿刘氏团鱼汤。

每每酒过三巡,刘二便按时送来了鲜汤。

客人盛情不过,敬酒三杯。

刘二也不客气,一气喝干,双手抱拳晃一周说:

“见笑!

”然后便端起托盘出门,并不急走,直等满棚赞誉声起,方心满意足回家忙活。

刘氏生意极红火。

这一年,陈州沦陷。

一日本大佐听说刘二汤绝,便派人命令其日送一汤。

刘二应下,做了,端汤直送宪兵队。

那大佐正在院里纵使狼狗撕一个女人的衣服。

那女人惧怕地惊叫着。

大佐哈哈大笑,双目放出淫光……刘二面色苍白,双腿禁不住地打颤,鳖汤溢了一托盘。

日本大佐见刘二送汤来了,便止了狼狗,放刘二进了他的卧室。

刘二余悸未消地放了汤,正欲回走,突然被大佐喝住。

那大佐的鹰眸时而盯汤,时而盯着刘二那苍白的脸,突然冷笑一声,命人从食堂内端出两只碗,把鳖汤一分为二,指着其中的一碗命令刘二道:

“你的,先喝!

刘二擦了一把被吓出的汗水,端汤先喝了。

好一时,大佐方喝,喝毕,伸出拇指对刘二说:

“汤的大大的好!

你的良民大大的!

刘二如万针刺心。

即日起,刘二每天皆来送汤,照例是一分为二,他先喝,大佐后喝。

大佐喝过鳖汤,精力旺盛,杀人作乐,强奸妇女,无恶不作。

街人大骂刘二,说他用鳖汤养肥了一只狼。

这只狼杀人成性,南京大屠杀时曾砍卷三把柳叶刀的刃。

刘二对狼如此孝敬,可见是一条没有血性的叭儿狗!

此后,再没人去刘家订汤。

刘二有苦难诉,仍得垂着眼皮去送汤,每日一次,从不敢怠慢。

这一天,刘二照例前来送汤,大佐照例一分为二,刘二先喝,大佐后喝。

没想半夜时分,大佐七窍流血,一命呜呼。

宪兵队第二天才发现大佐身亡,便火速捉拿刘二。

谁知到了刘家,刘二也早已七窍流血,命丧九泉了……

据陈州人说,刘二为寻这种慢性剧毒药,曾送人二十只大团鱼。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有删节)

2.(品味语言艺术题)小说运用哪些手法来突出刘二的捉鳖绝技?

                                    

                                    

                                    

【解析】 解答该题,可以首先在文中找出刘二捉鳖的描写片段,然后判断运用的手法即可,如“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这是衬托的手法;“刘二就蹑手蹑脚”这是动作描写;“出手如箭”这是比喻手法的运用;“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答案】 ①侧面描写,通过写鳖的食居规律(或“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从侧面来表现刘二深谙捉鳖之道;②通过动作描写,如“蹑手蹑脚”等来突出刘二捉鳖的高超技艺;③运用比喻,如“出手如箭”,表现刘二出手的准和快。

④衬托,以“陈州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来衬托刘二捉鳖技艺之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