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四册全册教学目标.docx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四册全册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四册全册教学目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四册全册教学目标
浙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案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一、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
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
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
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
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
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
小学阶段选取的作品有民间玩具、剪纸、泥塑、青铜雕塑、皮影、陶瓷等。
本册选取了青铜雕塑,有汉代的《朱雀》和《铜奔马》,也有战国的《虎》和《二狼噬鹿》,这些青铜雕塑造型可爱,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的青铜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奴隶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
所谓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有时也包含一点铅。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纯铜的熔点很高,硬度较低,加入锡和铅后,可以降低熔点,增强硬度和光洁度。
我国的青铜工艺,最早是从加工生产工具开始的,随后即应用于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用具,逐步代替了以前的陶器。
后来,青铜也用于乐器、兵器等方面。
进入春秋以后,直至秦汉,青铜雕塑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整体形象由厚重而变得轻灵,造型由严正而变得奇巧,手法由象征而趋向写实,刻镂由深沉而显得浮浅,装饰纹样则由神秘而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民间趣味。
在实用与美观的有机结合上做得非常巧妙、匠心独运。
汉代的《铜奔马》是一件观赏用的青铜雕塑,它的造型独特,构思新颖。
体态矫健、昂首嘶鸣的马,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燕上,以能够踢踏飞燕来表现非凡的速度,说明这不是一般的马,而是名副其实的奔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奔马所表现的具有高度想象力的新奇的造型,完全合乎力学平衡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青铜雕塑,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直观地了解青铜雕塑的造型与色彩。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第1课《春天来了》
1.编写思路。
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生机蓬勃的季节。
它给大自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
美术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观察、了解、欣赏春的气息、春的风采,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初步训练观察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记忆和表现能力。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色彩变化,有意地选择色彩和搭配颜色,用鲜艳、丰富的色彩表现春天的美丽。
教材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表现春天的绘画方式,如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油画棒画、水彩笔画、彩纸剪贴等,以启发学生采用更多的表现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色彩。
本节课可以与第2、第3、第4课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造型·表现”逐步演变到“设计·应用”,从各个角度、用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表现春天,各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好相互间的承接。
2、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
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难点:
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补充材料:
画家简介
(1)林风眠(1900-1991):
广东省梅县人。
我国当代美术的宗师,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林风眠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先后在里昂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攻读雕塑、油画专业。
他以独立特行的美术天赋,勇猛精进的求索精神,深入体悟西方美术的新奇表现与审美精髓,西为中用,万法归一,以其开拓革新的精神,开创了迥异于古人他人、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画风,成为融会中西、凸现民族精神的杰出美术家。
无论世人的审美有何差异,而林风眠是20世纪不可或缺的美术大师,则是不争的事实。
(2)胡善余(1909-1993):
出身于广东开平县的一个华侨家庭。
早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得林风眠大师亲授,之后留学法国,师从法国当代著名画家西蒙教授。
1934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因成绩优异,作品曾入选法国春季沙龙。
1935年回国,曾先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校和杭州国立艺专。
历任杭州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长年来,潜心研究西欧油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并着意于以民族的审美观和兼有东方特色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
他的艺术语言生动简洁,色彩丰富明快,意境隽永典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第2课《处处有鲜花》
1.编写思路。
本课教学与上节课内容有联系,又有拓展。
上节课以画出春天的色彩美为主,本节课则重点表现鲜花的美,不仅表现春花之美,另外季节的花也在表现之列。
花是美的象征。
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
鲜花处处有,如家中插花、盆花,田野、山林里的野花,湖中的荷花和农家庭院里的牵牛花、葵花等。
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花儿,令人赏心悦目;万紫千红的花儿,不仅给我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有人喜欢去野外赏花,有人喜欢去公园观花,有人喜欢把花草移栽盆内,这都是对自然美“爱不释手”的表现。
而我们聪慧的画家,把这美好的自然景物捕捉下来,画在日用器皿上,画在纸上……变自然美为艺术美,放在身边,达到朝夕相伴、须臾不离的观赏要求。
孩子们都喜爱花,但他们往往对花不会细心观察,要教他们画好“花”并非易事。
为此本课教材展示了艺术家画的鲜花、自然界里的鲜花以及小学生画的鲜花,以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便于学生掌握花的构造规律,了解花的形态和色泽万千变化之美,学好“变自然美为艺术美”的本领。
教师在平时还应有目的地带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中的花的形态。
当然,对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能要求过高、过多。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教会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使他们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的教学建议意在提示:
凡有条件的学校或有兴趣的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室外写生。
2、教学目标:
1.尽可能地认识各种各样的鲜花,明白鲜花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2.初步学习花的简单画法,能运用不同色彩来描绘自己喜爱的花。
3.进行爱花护花、美化环境的教育,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2.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爱的花,抒发对鲜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
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表现技法和创造各种方法来大胆表现鲜花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补充材料:
画家简介
萧淑芳:
1911年8月生,广东中山人。
萧淑芳探索出了使水彩花卉写生和水墨画创作紧密结合的方法,把水彩技巧有效地融入水墨丹青之中,丰富了传统笔墨,独创自家风采。
她的花卉画在题材选取上也极具个性。
为了突出带有飘逸感的花朵,她删繁就简,有意将长而繁多的叶子加工为疏密有致的短小状,画面洋溢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质朴与美丽。
吴作人先生生前有感于萧淑芳充满真情与执著地描绘野花,曾作诗一首以表敬意:
“边陲奇卉遍山生,风雪霜寒志更贞。
但替河山添彩色,不争谱上百花名。
”
丁香花
丁香花绽开于百花争奇斗妍的仲春,芳香袭人,花繁色丽,十分惹人爱。
丁香花属木樨科,丛生大灌木或小乔木。
原产我国东北、华北地区。
现仍有许多野生种,如小叶丁香、毛叶丁香、红丁香、辽东丁香等等。
丁香花原为紫色,故又叫紫丁香。
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
花开时芳菲满目,清香四溢,所以现在我国南北各地都广为栽培。
它无论是露植在庭院、园圃,或是盆栽置放于书房、厅堂,还是切花插瓶,都会令人赏心悦目,更添一份清雅之气。
第3课《彩蝶飞飞》
1.编写思路。
蝴蝶舞姿翩翩,纹饰亮丽,美丽动人,是学生乐于欣赏、喜于表现的内容。
学习纸蝴蝶的制作,学生肯定喜欢。
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三项基本操作技能:
一是学会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即将纸对折后画上半只蝴蝶的外形轮廓线,沿着折痕,依次画上蝴蝶的半边头、一只眼、半边胸、半边腹;在头上画出一条触角,胸部外画上一大一小的翅膀,最后沿轮廓线剪出蝴蝶;展开后就是一只对称的蝴蝶图形。
二是学会纸蝴蝶的装饰美化,做到两边的花纹、颜色一致。
看准中间的笔痕,当一边画上一种花纹时,必须在另一边的相同位置画上同一种形状和颜色的花纹。
三是学会使纸蝴蝶能“飞”的制作技巧。
即在纸蝴蝶两边翅膀上剪出对称的能插入自己手指的两个小洞。
上述这些操作方法,教师在指导时要交代清楚,认真做好演示,以降低学生制作时的难度。
纸蝴蝶的制作过程,是学生造型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动手做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通过做做、玩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同时也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认识蝴蝶的基本构造、对称特征及纹饰特点。
2.通过做做、玩玩,学习纸蝴蝶的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3.培养按程序学习、制作的良好习惯。
3.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用对称的方法剪纸蝴蝶。
难点:
做出式样、纹饰独一无二的纸蝴蝶。
第4课《剪花边》
1.编写思路。
花边又称带状纹样或二方连续纹样,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
它的特点是纹样的连续性。
它的组织方法是以一个单元纹样反复排列连续而成的。
上下方向连续的称为竖式,左右方向连续的称为横式。
花边的应用非常广泛,多用于建筑、器皿、书籍装帧、墙报以及地毯、编织、服装上,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装饰美化形式。
花边的结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散点式、直立式、斜线式、折线式、波浪式、几何式等。
这几种形式本身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实际应用时往往相互结合。
教学时可以用箭头表示几种最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给学生以概括性的直观提示。
学生掌握了对称图形的剪法后,剪花边的难度就不大了。
教学时只要抓住这几点:
一是正确折叠纸张,二是设计好一个基本纹样,三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组合排列。
教学花边图案主要目的在于应用,能美化班级的黑板报,装饰节日文艺演出时的服装或自己的笔记本等,使学与用紧密结合。
这节课是本单元平面图案的综合练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掌握图案的特点与规律,刻苦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描绘出丰富多彩的花边纹样,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
在花边纹样描绘中,学生对连续、重复的描绘往往缺少耐心,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风。
本课教学,根据花边的特点,可以考虑与电脑相结合。
如上网查询古今中外的各式花边,让学生了解花边图案的知识;利用电脑的复制功能独立设计花边;建立介绍花边的网站,网站里可以包括花边欣赏、单独纹样提供、学生作品赏析等等。
2、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
2.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刻苦、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花边图案的绘制技能,能独立描绘出较美观、大方的花边纹样,从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难点:
解决花边的连接问题及图式变化问题。
相关资料
1.二方连续纹样。
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作有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纹样……二方连续纹样由于具有重复、条理、节奏等形式,应用最多:
原始社会的彩陶器上,二方连续纹样装饰已有了很高的成就;商周青铜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风格厚重、古朴,变化极多;汉代漆器上面的二方连续纹样装饰达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唐草纹结构严谨,风格典雅、富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兄弟民族在服饰和用具的美化上多用二方连续纹样,并有其各自的传统特色。
如广西的壮锦、四川的蜀锦、湘西苗族的花带、土家族的织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用具、器物及建筑装饰上,二方连续纹样的装饰也随处可见:
如染织的花布、花带纹样、书籍的装帧、商品包装、黑板报的美化等。
第5课《印印画画》
1.编写思路。
本课与《倒影》、《印人像》组成了一个单元系列,从拓印、磨印到纸版画,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本课是学习用树叶拓印,主要使学生了解拓印的一般步骤,掌握简单的拓印方法。
有了树叶拓印的基础,教学《倒影》、《印人像》也就容易了。
本课制作过程比较简单,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学生准备也简单,只要找些自己喜欢的树叶和绘制的颜料,就可以拓印了。
学生在拓印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印画是美术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让学生在印印画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印画是在原有的物体外形和特征上进行艺术创造,创作出来的作品容易成形,而且风格迥异,富有童趣。
因而,这种绘画形式深受学生喜爱,能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一片树叶、一枚硬币、一颗石头……都是印画的材料来源,学生在印画时与这些自然物品的亲密接触,会使他们对这个多彩的世界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能真切感受材质之美。
学生用自然之物印出美丽的图案,开启自己的智慧,想象添画出更美的东西,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树叶拓印的作品比较粗糙,相对不精细些。
但在充分发挥树叶天然纹理的基础上,再巧妙地组合搭配,结合绘画,照样能创造出精美的拓印作品。
树叶拓印的方法是:
精选树叶、选择颜色、蘸色拓印。
为达到好的拓印效果,关键是涂色要有一定的厚度、均匀,压印用力要均匀,印制的纸张不能过薄,不然效果就差、拓印的作品不清晰。
但有时拓印的效果不精细,反显得粗犷、豪放。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在树叶上较均匀地涂色并印画的技能,培养学生对拓印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树叶的形、色、纹之美,巧妙利用树叶组合成各种图形创造表现,进一步理解造型表现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
体验树叶正反面拓印、组合及添画的乐趣。
难点:
树叶的组合变化、联想,颜色的涂抹变化。
补充材料:
叶形分类
树按叶形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卵形——如榆树,心形——如杨树、丁香,掌形——如枫树、梧桐,扇形——如银杏,针形——如松,披针形——如竹、柳,带形——如玉米、二月兰等。
第6课《倒影》
1.编写思路。
倒影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一般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容易出现。
倒影具有恬淡、宁静之美,是艺术家们乐意表现的题材。
教材中的《山山水水》、《饮水的熊》、《丹顶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美术作品之后,要让学生明白:
懂得取舍,确立景物的主体,再配以适当的背景,选择合适的媒材,是表现的关键。
用对印的方式表现倒影,既简便又容易出好效果——巧妙、逼真。
学生对这种新的造型表现形式会表现出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想办法把学生的这种兴趣激发出来。
在引导学生体验对印的奇妙后,获得创造的乐趣,并使学生体会到:
美术创作不仅要在画面上创新求异,在作画工具、程序上也可以想出新办法来,以获得新的效果。
本课占了两个页面,分别向学生展示了倒影的魅力,对印制作的步骤以及情趣盎然的学生作品。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图,如在《山山水水》的上下极为相似的两部分中找出不同之处,并说出原因,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
1.认识对印的基本知识,掌握对印的基本方法。
2.感受对印的乐趣,培养对对印学习的兴趣。
3.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新的作画方式,学习对印的技法。
难点:
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
画家简介
彦涵:
1916年生,江苏连云港人。
中国版画家。
先后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彦涵的版画题材广泛,时代感强。
早期作品集中反映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和为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抗争的精神。
1949年后主要表现新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变化。
画风单纯、明快、生动,刀法简练、有力,在写实的基础上重视形象的提炼和画面的构成,构图饱满,于均衡中求变化,富有装饰性。
第7课《印人像》
1.编写思路。
撕纸组合拼贴人像,用油画棒磨印,用油彩拓印等,都是新的学习内容。
初次学习磨印、拓印,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法,如怎样制作印模,怎样去磨印、拓印,怎样涂油画棒才涂得匀等等,这些得靠学生自己去探索与尝试,同时借助教师的直观演示。
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技法,教材提供了磨印和拓印的具体步骤图示。
学生已经掌握的对印技法有助于拓印技法的学习,因为两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对折印制的。
用油画棒磨印,则要用力均匀,忽轻忽重容易把纸磨破。
小孩的头像和人像,学生是最熟悉不过的,平时经常描绘。
可是要用纸撕贴,要求撕出小孩脸部的特有造型和较生动的人像姿态,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本课教学可以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小孩头像的磨印,第二课时完成人像的拓印。
2、教学目标:
1.了解拓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进行油画棒磨印、油彩拓印的练习,初步了解纸版画。
3.用撕纸拼贴的方法制作人像,感受拓印画的美。
3.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磨印、拓印的技法。
难点:
解决撕纸人像的拼贴次序问题。
补充材料:
拓印
拓印,也称“拓石”。
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在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
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
拓印的来源与拓印方法的变化
关于拓印术的起源,历史上没有记载,迄今为止说法不一,难以定论。
大多数人认为,拓印术始于东汉熹平年间。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拓印术的出现肯定是在纸张发明之后,并且拓印方法起源甚古,且比雕版印刷早出现。
在隋代,文字的拓印技术已经很发达,这也说明了在这之前,拓印术就出现了。
到了唐代,拓印术就更发达了,不仅有民间进行拓印的作坊,而且政府也专门成立了拓印的机构。
有关拓印方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正体与反体方面的变化:
最早的石刻上的文字是正写凹下去的文字,后来发展成反写凹下去的文字;另一个变化是石刻上的拓印转向木刻上的拓印。
第8课《可爱的猫眯》
1.编写思路。
本课与《老牛和小牛》、《奔跑的动物》、《泥塑大象》组成了一个教学单元,以各种造型方式,由静到动地表现可爱的动物。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们平时都十分喜欢动物。
形象生动、活泼可爱的小猫咪,更是许多小朋友乐于表现的对象。
学习表现猫的各种生活习性、可爱的姿态、警惕勇敢的神情等,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这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教材中展示了表现猫的各种活灵活现的学生作品,有的大胆运用各种涂色方法,有的巧妙利用有色纸,有的表现白天或晚上的猫的神情……这些作品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表现提供帮助,使学生在充分欣赏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
实际上猫也一直是画家们乐意描绘的对象。
在教材中就安排了国画大师潘天寿、黄胄的猫作品,造型简练生动、专注神态毕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课后学生探究用国画方式表现猫埋下了伏笔。
2.教学目标。
1.了解猫的生活习性和相关知识。
2.大胆运用各种表现方式描绘猫,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美好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表现千姿百态的猫。
难点:
组织画面,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意。
关于猫的趣味小知识
猫有230根骨头,比人多24根。
猫的听觉比人和狗灵敏。
相对身体尺寸而言,猫有比任何哺乳动物都大的眼睛。
猫正常的脉搏每分钟大约110至170次之间。
猫正常的身体温度大约是39℃。
猫的垂直跳跃高度能达到自己身体高度的5倍。
猫的鼻纹是惟一的,没有任何两只猫的鼻纹是一样的。
猫对女人的反应大于男人,原因是女人声音的频率比男人更高。
家猫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大约是55至60公里。
猫是最爱睡的哺乳动物,一天中大约有16个小时在睡觉。
在。
猫的感情
猫的情绪变化很丰富,虽然猫不能笑,也不能哭,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也能体察到它的喜、怒、哀、乐。
高兴时,耳朵扬起,胡须放松,瞳孔没有变化,尾尖抽动。
发怒时,两耳直立,向后摆,耳尖向里弯,瞳孔缩小成一条缝,胡须向前竖起。
要争斗时,瞳孔放大,两耳平伸,胡须向两边竖起,尾巴拍打地面,前肢伏地,随时准备跃起。
要求主人爱抚时,两眼欲闭,尾巴晃动。
注意观察猫的情绪变化,对养猫者很重要,以防与猫耍斗时被抓伤,特别是在训练时,能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训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课《老牛与小牛》
1.编写思路。
牛是勤劳的象征,历来喜为文人墨客赞赏和描绘。
本课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积累的有关牛的知识,通过观察、记忆和想象,了解牛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比较各种牛的异同,概括地画出牛的形象,画出老牛与小牛的不同特征,并表现出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母子情”或“父子情”,在心中树立牛的美好形象,进而感受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习概括牛的外形基本特征,把握和表现牛的头和身体的组合关系(身子的大小比例、头转动的角度)是上好本课的基础。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感知和了解牛文化的条件,使学生对牛的种类、体形、牛角的区别及与人类的关系有所了解,并能择其熟悉的一两种加以表现。
为此教材中编排了李可染的《牧归》、韩滉的《五牛图》,为学生了解牛文化提供图例。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表现老牛和小牛之间的亲密关系。
为此,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表现这一主题的情趣盎然的优秀学生作品。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懂其景其情。
城市学生对牛不太熟悉,而对在动物园见到过的熊猫、猴子、小鸟等较熟悉。
教学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所能表现的内容。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课前多途径收集牛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以此来了解牛,加深对牛的印象。
2.教学目标。
1.了解并表现老牛和小牛的不同特征。
2.能表现出老牛和小牛在一起的场面。
3.培养敬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3.重点、难点。
重点:
画出老牛与小牛的不同特征。
难点:
能表现出老牛和小牛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10课《奔跑的动物》
1.编写思路。
大千世界,适者生存。
猛兽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被捕食的动物又能够以各种方式来防御敌害,例如,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动物善于奔跑就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
跑、跳、闹,好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会变会动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探究的兴趣。
所以,会动的玩具、动画片、游戏活动等很受小学生欢迎。
在动物园里,孩子总喜欢围在一刻不宁的猴子前不肯离开。
画奔跑的动物,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的。
然而,画奔跑的动态难度大。
画好四肢的动作是关键,要把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的动态清晰地表现出来,必须处理好四肢的动作造型。
动物奔跑时四肢快速交替运动,人的肉眼难以看清。
本课教材安排了猎豹、鸵鸟、狮子最典型的奔跑动作的静止画面,以帮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动物奔跑动作的规律。
在具体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画动物动态的技法,教师可分解动物奔跑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