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docx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022最新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和教学计划(2022版)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
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八、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共4课时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共5课时第三单元:
土壤共3课时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共3课时第五单元:
空气共4课时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共2课时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共2课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校园寻宝”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交流寻“宝”发现,拓展延伸教师检查“百宝箱”,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1、了解科学家:
达尔文2、寻“宝”游戏教学后记:
2观察“宝贝”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一、展示找到的宝贝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
它有什么特别吗?
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
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
板书:
观察宝贝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1、观察的基本过程:
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
看、摸、闻、听、尝三、观察宝贝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
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
(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
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拓展延伸一、活动:
认领宝贝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2、上交石头3、认领宝贝4、小结二、全课总结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观察的基本方法:
看、摸、闻、听、尝顺口溜:
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教学后记:
3整理百宝箱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新课一、给“宝贝”分类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
拓展延伸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一、给“宝贝”分类二、制作标本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1身边的植物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二、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教学新课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3、教师补充、小结。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一、认识周围的植物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三、有趣的植物教学后记:
2常见的动物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 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l教学新课一、认识常见的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
教师准备动物卡片。
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
拓展延伸指南车信箱公告:
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
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
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常见的动物一、认识常见的动物二、猜动物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土壤1本地的土壤教学目的: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三、活动总结四、课后准备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提问:
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
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拓展应用1、整理器材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
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教学后记:
2土壤的种类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 认识土壤的类型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打开书第21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1、讨论: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小调查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土壤的种类砂质土:
含砂较多。
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
含黏土较多。
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
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教学后记:
3土壤的保护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
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1、开书26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拓展延伸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 、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3、土壤改良板书设计:
3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奇妙的水1认识水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1~2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 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
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
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
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教学新课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
(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 4、办法可行吗?
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
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
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
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
比一比,哪个小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认识水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
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教学后记:
2流动的水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能找到两种以上的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二、提问:
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
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
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流动的水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3、流动的水有力量教学后记:
3溶解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
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
(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
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一、观察实验:
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
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
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
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
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拓展延伸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
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
(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
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
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盐粒的样子表二:
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溶解没有溶解教学后记:
4浮与沉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
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
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
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一、观察实验:
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