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docx
《《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
《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
教案
2009-07-2010:
52
《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
【课前积累】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绉波纹迎客棹①。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②。
浮生长恨欢误少③,肯爱千金轻一笑④。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彀绉:
即皱纱,用来比喻水的波纹。
②闹:
热闹、浓盛。
③浮生:
飘浮无定的短暂的人生。
“浮生若梦”,是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④肯爱千金轻一笑:
怎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
[鉴赏提示]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湖北安陆县)人,后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宋仁宗天圣二年举进士,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累迁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
他的诗词多写个人生活,题材较窄。
其词语言工丽,善炼字句,活泼生动,意切境新。
这首词是一首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作。
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为人津津乐道。
上片是写景,下片由写景转人抒情。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的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
【字词积累】
l 易混字音
锱铢必较(zīzhū)鲁莽(mǎng)词藻(zǎo)付梓(zǐ)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g) 斟酌(zhēnzhuó) 俗滥(làn)
l 小练习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 岑寂(cen) 付梓(zi) 锱铢(zizhu)
B没镞(mozu) 咬文嚼字(jiao) 咀嚼(jue) 嚼舌(jiao)
C蕴藉(yun) 累积(lei) 憎恶(zengwu) 便宜(pianyi)
D尺牍(du) 灞桥(ba) 剥啄(zhuo) 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
A援引:
引用 不求甚解:
很深刻 咬文嚼字:
比喻斟酌
B尺牍:
书信 一川烟草:
一片平地 付梓:
刻字
C蕴藉:
含蓄 拘礼:
限制 游离:
不确定的
【补充注释】
清沁肺腑:
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车:
书多。
推陈翻新:
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
(多含贬义)鸣:
表示。
索然无味:
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
也作“索然寡味”。
不即不离:
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即:
接近;离:
远离。
点铁成金:
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导语设计】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
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
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
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
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
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
"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
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
"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
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
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
哪一句好?
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
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
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启示:
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启示:
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
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
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
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
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
积累知识的方式:
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
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
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
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
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
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五.总结:
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
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
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
点石成金。
B.负面:
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
什么叫联想的意义?
各有什么特点?
各用什么修辞格?
(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
(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
为什么?
不行。
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
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
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
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
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
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
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读《如何积累知识》小报,让学生做累积工作。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两种读书方法,各有裨益)。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
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
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
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
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
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
也有,
师:
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
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
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
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
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
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
装修。
师:
对,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
美观,实用。
师:
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
改造一下。
师:
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
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
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
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
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
重要。
师:
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
应该。
师:
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
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
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
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
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
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
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
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
文章共分8自然段。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
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
下课吧?
生:
下课?
师:
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
对。
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
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
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再看1-7段的内容。
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
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
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
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
不是。
师:
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
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
好。
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
有。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
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
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
在理。
师:
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
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
我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
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
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
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
对,这句话非常关键。
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
读得很好。
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
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
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
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
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
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
两段正好正反对照。
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
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
有。
师:
把相关语句划出来。
读一遍。
师:
好。
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
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
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
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
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
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
“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
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
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
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
好不好?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
品尝实例比较阅读 绝知躬行
第一学时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二、、字音字形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咀嚼(jiáo)上乘(chéng)锱(zhī)铢(zhū)必较拘(jū)礼
B.没镞(zú)付梓(xīn)清沁(xīn肺腑)斟(zhēn)酌
C.岑(cén)寂憎(zèng)恶深恶痛嫉(jí)胸襟(jìn)
D.蕴(yùn)藉(jiè)尺牍(dú)咬文嚼(jiáo)字流弊(bì)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
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
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
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
三、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
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6、7段)写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四部分(8段)总结,提倡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第二学时
【合作探究】
一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二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1)郭沫若改台词。
说明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说明
(3)“推敲”。
说明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说明
(5)套语的实例。
说明
三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交流展示】
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
(2)有些话如果缺乏一定的语境,就容易产生歧义。
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句,使整句话不产生歧义。
①他正在撰写一本研究鲁迅的书。
②要想了解30年代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尖锐斗争史实,就必须研究鲁迅的书。
③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受到村民的团团包围,最后死在村民的棍棒之下。
④老虎躲过猎人的箭,凶猛地咬死了猎人的狗。
(3)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B)
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4)作者说:
“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根据这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