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407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君县扶贫规划.docx

宜君县扶贫规划

宜君县“十一五”扶贫开发总体规划

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世纪初,按照新阶段贫困识别标准,我县初步确定有贫困村15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以下),贫困人口18250户、7.3万人,其中:

625元以下重点贫困村92个,绝对贫困人口4.5万人;626—865元一般贫困村65个,低收入贫困人口2.8万人;贫困人口中需要移民搬迁的3480户、15680人。

据此,我县制定了《2001—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92个重点贫困村分别制定了《2001—2005年扶贫开发规划》,启动了新阶段参与式扶贫开发,实施并完成了2个扶贫重点村建设。

2002年,省、市再次核定我县首批扶贫重点村43个,贫困户1.2万户,贫困人口4.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2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2.6万人。

一、“十五”时期扶贫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291万元,其中:

中省财政扶贫资金2121万元,中省以工代赈资金2502万元,扶贫贴息贷款4827万元,社会扶贫资金2841万元。

资金投向为:

一是发展壮大了果、牧、菌、药等特色主导产业,扶持种植业670万元,养殖业888万元,农副产品加工3360万元,林业10万元;二是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用于基本农田建设1041万元,人畜饮水工程846万元,乡村道路1303万元;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用于改善医疗卫生设施590万元,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71万元,资助农村教育77万元扶持科技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644万元,用于其它扶贫项目2791万元。

“十五”期间,我县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190万元,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43个,建成29个,其中13个村已通过了上级验收;先后投入专项补助资金680万元,在移民新村建房窑3190间(孔),搬迁贫困户786户/3554人;累计扶持龙头企业或产业化扶贫项目12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8.34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7367人次;累计解决了1.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先后使916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

2005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基本农田1.53亩,人均有粮470公斤,人均纯收入750元。

全县剩余人均纯收入865元以下的贫困户10009户/4.01万人,分布于10个乡镇的130个村委会,其中625元以下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17111人,626—865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22989人。

(二)主要措施

县级是实施扶贫开发规划的主体。

为了确保新阶段扶贫开发使年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县将扶贫开发纳入全县“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了扶贫支持体系,配套落实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1、资金支持。

我县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使各类扶贫资金真正成为启动内力、根治贫穷的关键因素。

2、技术支持。

我县主要从适用技术的选择、实验示范和推广普及三个方面加强技术支持,使贫困群众公平地共同分享技术服务,有效解决了增收慢、发展难的问题。

3、信息支持。

结合发展,主要从市场信息、技术信息、项目信息和政策信息诸多方面为群众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提高了贫困人口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不断解决生产资料买难、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使扶贫开发与市场经济有效融合接轨,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4、政策支持。

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本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扶贫开发配套政策,主要有:

扶贫重点村建设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入户扶贫信贷资金实行信誉担保,不用有价证券质押;搬迁户建房优先安排宅基地并减免征地费,补助资金由县“直通车”到户;行政事业单位包扶贫困村,干部包扶贫困户,制定目标计划逐年实施,支持按期脱贫等。

5、组织保障。

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计划、财政、金融、农林水、科技等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其办公室为常设办事机构。

乡镇设置兼职扶贫干事。

实行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重点贫困村等措施,为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使扶贫工作难度加大,减贫速度趋缓,同时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实施为贫困乡村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增添了新内容,如期解决温饱和脱贫,进而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1、由于自然灾害和发展基础脆弱,返贫率居高不下,需要继续扶持的贫困面和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

除已启动建设的43个重点村外,初期调查认定并逐村制定了规划的还有68个村需要纳入扶贫重点村建设范围;解决了温饱和初步脱贫的人口还需要继续扶持巩固温饱成果,逐步增加收入,使其早日脱贫。

2、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等,贫困程度深。

全县1229个自然村中,还有70个不通路,506个未通邮,810个未通电话,96个广播电视未能覆盖,243个自然村的3.96万人、1.12万头大家畜存在饮水困难,农民人均基本农田不足2亩。

经百村统计调查,贫困乡村36.4%的农户不同程度缺粮,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县每万人拥有的病床仅29张,每万人中有大学本科毕业生仅6人,劳动力素质低,信息传递慢,科技普及率和对生产的贡献率均低。

3、由于统筹捆绑的资金规模小,一些扶贫重点村达到“整村推进、综合开发”的目标难度大。

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测算,完成一个扶贫重点村六项目标要求的建设任务,中部地区大约需要300万元,西部还要多一点。

“十五”我县扶贫重点村建设投入平均每村约50-60万元,最多不超过170-180万元,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4、一些扶贫开发项目国家补助额偏低,地方配套缺乏,加之近年建材、工价上涨,搬迁户均资金已由3万元上涨到5-6万元,国家补助所占份额由30%下降到15-20%,不少贫困户因自筹资金困难使得参与扶贫搬迁项目的积极性下降。

5、推动经济上和发展的扶持资金十分短缺,扶贫开发进程缓慢。

因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龙头企业运营困难,带动作用不强。

据对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5年中期评估:

我县贫困户每增加1元收入需新增流动资金13.6-15元,贫困人口每增加1元纯收入需政府增加投入7-10元;每培训输出一个劳动力需投入1000-1500元,帮助中等贫困乡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新技术需政府投入培训费5.5-15万元。

按照“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的目标,每搬迁1口人需政府投入6000-8000元;每新修1公里乡村砂石路需投入3-5元;每解决1口人的饮水困难需投入400-600元。

“十五”期间全县实际解决温饱人数4889人,解决温饱率为22.2%;五年实际减贫0.79万人,脱贫率为16.5%;全县建档立卡在册入网的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50%,超全国平均数17个百分点,个别乡镇高达63%。

2010年如期实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基本完成整村推进扶贫规划”难度大。

二、“十一五”扶贫开发总体规划

“十一五”时期,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贫困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在贫困乡村有计划、有步骤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一)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十一五”时期我县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中央一号文件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为两翼,认真搞好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切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监视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是进一步强化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二是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扶贫重点村建设;三是按照“政策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开发;四是坚持“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信贷扶持”的路子,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五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方法,加大技能培训扶贫力度,抓好贫困乡村农民适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党政干部扶贫培训及科技扶贫工作;六是积极争取和扩大扶贫领域的区域合作与交流;七是按照“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局面;八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九是加强贫困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十是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

“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联片启动并完成68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实施1650户、0.7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扶贫异地开发,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7.44万人次,培训转移劳动力7.24万人次,完成科技示范20万亩次,扶持4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脱贫致富项目,支持1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大幅度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巩固解决温饱成果,使贫困人口正常年份的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

到2010年底,基本解决1.7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2.3万低收入人口逐步实现稳定脱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0元,其中已脱贫的原贫困人口达到2000元,其余低收入贫困人口达到850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各年度的实施情况和具体任务是:

2006年,总投资80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15万元,捆绑资金335万元,群众自筹152万元),启动了2个、续建了21个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完成了2004年和2005年启动的25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任务,至此,省上下达的首批45个扶贫重点村全部启动建设。

2006年共建设砂石路78公里、生产路63.7公里,石桥新建13座、维修加固4座;完成饮水工程4处,打水窖246眼;维修村小学5所,绿化美化环境,使村容村貌极大改观。

总投资922.6万元(其中财政补贴210万元,群众自筹712.6万元),移民建房842间/20938平方米,异地搬迁223户/985口贫困人口;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0.94万人次,科技示范3万亩,劳务技能培训转移1.34万人次;争取扶贫贷款项目资金300万元,扶持哭泉乡免烧砖项目;投放到户扶贫贷款1421万元,扶持1780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中省市县67个两联一包单位共争取项目资金、捐赠款物787.2万元。

通过参与式开发扶贫,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70元,解决了2111口人的温饱问题,使2100口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2007年,启动17个、续建23个、完成13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

移民建房1074间,异地搬迁358户/1510口贫困人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科技示范3.5万亩,劳务技能培训转移1.4万人次;扶持9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100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90元,解决了3000口人的温饱问题,使2000口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2008年,启动17个、续建29个、完成12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

移民建房1074间,异地搬迁358户/1510口贫困人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科技示范4万亩,劳务技能培训转移1.45万人次;扶持1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100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10元,解决了3000口人的温饱问题,使2000口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2009年,启动17个、续建34个、完成17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

移民建房1074间,异地搬迁358户/1510口贫困人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万人次,科技示范4.5万亩,劳务技能培训转移1.5万人次;扶持1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100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30元,解决了3000口人的温饱问题,使2000口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2010年,启动17个、续建17个、完成17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

移民建房1059间,异地搬迁353户/1485口贫困人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科技示范5万亩,劳务技能培训转移1.55万人次;扶持1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100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50元,解决了3000口人的温饱问题,使2000口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2011年后,继续联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断提高原贫困人口收入,巩固解决温饱和脱贫成果,稳定解决剩余3000口人的温饱问题,并使剩余3万口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致富,10009户/4.01万人原贫困人口基本达到小康目标。

(三)核心内容和方法措施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主要包括六项建设内容:

即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素质建设、增收产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

通过六项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组织、新风尚之形成。

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是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前提是资源整合,方法是资金捆绑、联片开发。

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是贫困人口,最终目标是减少相对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我县在确定重点村建设内容前,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以广泛参与调动村民实施项目的积极性,使群众投共投劳自筹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43.3%,其中移民搬迁群众自筹资金占到77.2%。

要始终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安排省上确定的首批45个扶贫重点村,不搞平均主义。

资源整合、资金捆绑、联片开发是建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保障机制的关键。

一是大力推进移民搬迁、技能培训、信贷扶持等扶贫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促进贫困乡村的发展。

二是发挥扶贫部门的综合协调、参谋引导职能,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间的衔接沟通和配合服务,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统筹协调,把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各经济组织的扶贫活动与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基础性或突出问题,加快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二00七年一月十四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