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343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新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为了明确无锡新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特编制《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现将纲要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抓紧组织落实,确保新区“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新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为了明确无锡新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特编制《无锡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无锡新区发展处在关键时期

“十五”期间,是无锡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时期,也是城乡社会事业加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区率先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坚持开放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打造无锡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1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二番多,财政总收入6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3亿元;累计批准注册外资近100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60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1300多个。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的增幅,对全市贡献份额不断提升,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新区前列。

坚持创新驱动,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建成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IC设计、软件、动画、液晶等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了尚德太阳能、永中科技等一批民营高科技企业。

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88个、各类研发机构5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R&D占GDP比重达到4.7%。

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全区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2000余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00多人。

坚持统筹协调,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12万农民实现了农转非,城市化率超过70%。

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城乡接轨、以社保、医保、低保和社会救助为内容的“三保一助”保障体系,推行了小病门诊合作医疗、大病住院医疗保险、重病家庭社会救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以上。

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进。

坚持集约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建成全国首批ISO14000环保示范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0分,硕放、梅村镇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全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超过1.7亿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集约开发水平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每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5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和社会发展的调适整合期,也是无锡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国际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为无锡新区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对无锡新区经济国际化也将构成现实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国家高新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面对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深化,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如何抢抓机遇、趋利弊害,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全市看,未来五年,无锡市将加快“五大中心”、“五大名城”建设,无锡新区作为无锡“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重大历史使命与责任,对全市贡献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从新区看,经过“一次创业”,我们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但同时我们看到,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城市一元结构、科技工业园区向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

  第二章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未来五年,无锡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无锡市全面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造“五个名城”的总体要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坚持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区域城市化,以区域城市化带动基本现代化,加快建设长三角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国家科技创新先导区、苏南现代物流集散区与和谐宜人新无锡的样板区。

到2008年,各功能区基础设施到位,全区域城市管理体制到位,国际化服务功能到位;到2009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到201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

未来五年,无锡新区总体发展战略是:

——产业高新化和创新驱动战略。

从国家高新区的特殊定位和使命出发,坚持走经济国际化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之路,坚持走以应用研发为主导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坚持走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之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的自主创新体系,为无锡创新型城市建设当先锋、打头阵。

大力实施“聚焦太科园”战略,加快推进创新资源和政府服务向太湖国际科技园集聚和延伸,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创新平台,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战略支撑。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链向创新创意研发和品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产业比较优势。

——区域城市化和国际化战略。

以高起点科学规划为指导,加快全区域城市化进程,建立布局合理、设施现代、功能完善的城市服务体系。

新区处于无锡城市国际化的最前沿,在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城市服务功能的国际化,迅速改变城市国际化与经济国际化不相协调的局面,倾力打造国际化城市先导区核心区,使新区的国际化元素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重大集聚和跃升。

——发展集约化和社会和谐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率先发展的必要保障,更是率先发展的根本目标。

按照富民和谐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新区。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建设,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区。

未来五年,无锡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指标是:

——区域经济。

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0%以上,2010年超过1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6万美元;技工贸总收入年均递增25%,2010年达到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3%左右,2010年达到18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2010年达到1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2010年达到500亿元。

——产业结构。

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贡献份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累计提升8个百分点,达到68%;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000只以上。

——经济国际化。

利用外资对全市的贡献份额提升,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以上。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2010年达到500亿美元,其中出口突破250亿美元。

——科技创新。

建立完善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上市民营科技企业力争达到10家,打造证券市场创业板的“无锡新区民营科技板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专利申请量五年累计超过3000件。

——居民生活。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以上,2010年达到4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0年达到3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2010年达到17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左右。

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104%;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万人拥有文化场所面积500平方米。

——可持续发展。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5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0.2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分。

 第三章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城区

按照全区域城市化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开发,提升强化城市功能。

到2010年,建成具有完整城市形态的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成为无锡市“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重要城市副中心。

——优化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根据与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对接的要求,实施区域一体化开发,建成工业、研发创意、生活居住、商贸流通、历史文化、生态农业互相呼应、和谐发展的总体格局,着力形成由“四轴”、“六大功能板块”构成的220平方公里的全区域城市化科技新城发展框架。

“四轴”,即以长江路为纽带的高新产业发展轴、以新华路为纽带的创新创业发展轴、以沪宁高速为纽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轴、以伯渎港河为纽带的人文生态发展轴。

“六大功能板块”,其中,先进制造业功能板块105平方公里,着力提升高新区A区和B区,拓展高新区C区;商贸商务功能板块2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中心商务商贸区和江南商贸城新区片区;空港物流园区功能板块15平方公里,硕放机场按照4D级民用机场标准进行改扩建,着力打造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机场,大力发展空港产业和空港物流园;高科技创新研发功能板块22平方公里,着力打造太湖国际科技园以及创新孵化、创新产业化两个“金三角”;都市生态农业功能板块28平方公里,着力提升“三泰一址”保护和开发水平,建设鸿山遗址保护公园;生活居住区功能板块2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鸿山新市镇、太湖创意生活城以及若干大型生活社区。

按照分区规划和功能区定位,进行各功能区产业布局调整,太科园、商务商贸区的现有企业向鸿山、梅村工业园集中。

同时,进一步规范镇、街道机构设置,适时完成相关撤镇建街、撤村建居、镇街合并工作。

到2010年,拆迁累计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25000户,建设安居房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98%的乡镇企业撤并进入工业集中区,98%以上的自然村落撤并进入现代化社区,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充分发挥民用航空、内河水运、城际快铁、城际及环太湖高速公路、国道、市域快速交通干道等重大交通资源优势,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加速形成完善高效的四级路网体系,即区内生产性干道、生活性街道,区内环路(内环和外环),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结通道,新区与市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的联结通道,适时启动轨道交通建设。

依托长三角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加强铁路站点与区内轨道交通、空港、河港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

依托公路、高速公路,实现新区与外界更加顺畅便捷的互联互通,同时,通过上跨、下穿、立交等手段,妥善解决公路、高速公路带来的片区分割问题。

依托无锡机场,科学整合城铁站点、长途客运站、公交首末站、轨道交通站等交通结点,强化机场对区域交通的引领提升功能。

依托京杭大运河、望虞河,推进航道升级,建设望虞河国家二类水陆口岸,加强与张家港、江阴港与上海港等国际型开放海港的陆上联系,形成水陆联运。

积极发展城市公交,加强接驳换乘设施建设,提高公交线网密度。

——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

实施新区推进城市国际化四项行动计划:

一是实施国际金融行动计划,积极引进新的外资银行、保险、信托、担保、风险投资等公司,加快形成全市国际金融服务集聚区。

二是加快实施国际物流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国际著名的先进物流公司,建设一批国际化大型专业市场,打造苏南国际物流集散区。

三是加快实施国际社区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镇”(鸿山新市镇)、“一城”(太科园恒基创意生活城)、“两街”(新天地东亚风情街、欧陆风情街)、“五区”(长江国际、第一国际、新洲花园等五个国际社区),集成配套国际酒店、国际医院、国际餐饮、国际休闲、国际教堂等高品位国际化生活服务设施。

四是加快实施国际教育行动计划,在新区商务商贸区核心地段,规划建设1000亩左右的国际教育社区,引进欧、美、日、韩等国际著名教育机构,以市场化方式运行管理韩国人学校、日本人学校、伊顿国际学校、无锡市国际学校,形成立足无锡、服务和辐射长三角经济圈的高品位国际教育社区,充分满足外籍人士对子女教育的需求。

——建设现代化社区。

利用与中心城区联系紧密,发展条件更为成熟的优势建设现代化的长江社区和坊前商业文化区;利用太湖优越的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按全新标准发展新的功能设施,与产业区形成一河两岸的整体格局;利用伯渎港及泰伯庙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建设梅村新市镇;利用鸿山地区优越的历史古迹、生态条件以及广阔发展空间,以发展生态产业和人文社区为目标,依托生态农业和历史古迹旅游,大力建设鸿山新市镇。

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结合邻里中心业态功能,建设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集成社区文化、社区事务受理、就业创业指导、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和谐促进等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人性化、面对面的服务。

提高因特网普及率和电脑普及率,促进政务、商务、社区的信息化。

到2010年,基本建成“一站式”新型电子政务系统,以及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快速沟通的电子平台。

 第四章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形成以国际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产品为根本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先进制造和技术基地,到2010年,形成三大重点产业集群、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八大高新技术产品群,主导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超过全部工业产值的80%以上。

——三大重点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以引进和孵化为手段,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强攻设计业,壮大制造业,发展配套业,构建集研发、产业化、商品化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充分利用中国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晶园制造、封装测试,硅单晶材料和外延片、光刻掩模版、引线框架等,形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产品扩散基地。

科学规划建设8平方公里的“IC硅谷”,使其成为新区承接国际IC先进制造业和创新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十一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4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6%左右,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占江苏省总量超过60%,真正将无锡新区建设成为以人才、技术、产品、企业为支撑的“太湖硅谷”。

液晶产业集群。

以液晶显示器为中心向两头延伸,以背光模组、偏光片、ITO玻璃、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等前道环节为关键,大力发展视听、通讯、影像、资讯、仪表等后道应用产品,培植液晶彩电基地,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视听影像产品基地,工业触摸屏产品基地,扩大液晶产业整体效应,构建液晶产业完整的产品集群。

到2010年液晶产业销售达到800亿元,在国内形成有较高知名度的“太湖液晶谷”。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电子喷射系统、喷油器总成、涡轮增压器、车桥、制动器总成、仪表总成、汽车座椅、汽车电子、汽车安全防护系统、轮胎及变速齿轮箱等汽车零部件产品,突破汽车座椅及关键技术、尾气净化装置技术,直喷燃油喷射系统及关键技术、安全气囊及关键技术、车载信息系统技术、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及制动系统重点零部件开发技术等,实现产业的分工和合作,在新区构筑起一条相对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形成在国内有影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三大新兴产业集群

以光通讯产品为主的光电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光纤放大器、新型电子元器件、网络存储传输设备、数字网络通信设备、数码产品等光通讯、卫星通信、微波通信技术,产品水平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以太阳能产品、节能产品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智能光伏(PV)控制器、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太阳能发电控制系统,分布式新型节能系统,太阳能空调智能充电装置、数字控制保护系统,先进工业节水与污水净化设备等领域,开发大功率LED灯具制造技术及产品、太阳能与高亮度LED集成应用技术及产品、太阳能电池系统与照明系统的匹配和控制技术及产品、主要耗能行业节能新技术及设备、风力发电系统的变速恒频与电源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光伏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以软件动漫为主的创意产业集群。

以无锡新区创意产业园暨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太湖国际科技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动画原创、影视后期制作、数字娱乐、网络游戏及其投资、发行、培训及衍生产品授权代理公司为主的动漫产业。

“十一五”期间,培养引进动画制作企业100家以上,到2010年创意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八大高新技术产品群

重点扶持新型电子元器件、硬磁盘驱动器、新型数码产品、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数字化办公设备、新材料、新型机电设备及智能化仪器仪表等八大高新技术产品群,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并举,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特色商贸中心,打造国际商务集聚区、社区服务示范区和吴地文化展示区,使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共同成为未来无锡新区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点。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搭建三大平台,完善提升海关直通点、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三大功能,其中,出口加工区加快形成晶圆制造和IT产业优势,力争通过3-5年努力跃居全国出口加工区前5强。

规划建设五大园区,即建设保税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道口物流园区、新港物流园区、南站物流园区,争取到2010年,全区实现属地通关10万标箱,建成仓储面积80多万平方米,引进国内外物流企业300家,其中国际著名物流公司30家。

拓展六大模式,即拓展区域通关一体化、空陆联程、空空联程、陆路直通、集装箱提还箱点、加工贸易联网等新型物流模式。

要充分利用无锡机场被定为苏南国际货运干线机场的契机,积极发展国际货物空空联程中转业务。

以无锡机场、沪宁高速道口、无锡出口加工区、无锡新区海关直通点为依托,以普洛斯、嘉里等国际知名物流地产商为支撑,加快引进一批国际著名物流公司,加快构建苏南国际物流集散区。

——重点发展科技型服务业。

壮大以软件、动漫为主的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数码动漫企业和品牌。

到2010年,软件产业占全省份额达到16%,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创新创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提升发展商务商贸业。

依托中央商务区CBD和商务商贸功能分区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十一五”期间,新建商品住宅400万平方米、商务楼盘100万平方米。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引进外资银行3-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级分行2-4家,保险、信托、担保、风险投资等公司50家以上,形成区域性金融服务集聚区和法律、会计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交通干道枢纽,高起点规划建设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南方不锈钢市场、无锡招商城等专业市场集群,构建集外资零售业、交易、会展、信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特色市场集聚区。

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要建成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集散地和全球最大的品牌服饰连锁加盟中心。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围绕“三泰一址”(泰伯庙、泰伯墓、泰伯渎、鸿山遗址),着力构建“一带”、“一圈”、“一片”文化旅游大格局。

“一带”,就是沿泰伯渎构建历史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景观相和谐的吴文化风光带。

“一圈”,就是围绕鸿山遗址,构建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吴越文化遗址公园。

“一片”,就是开发建设集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国际风情于一体的鸿山新市镇。

在办好“吴文化之旅”的同时,积极开辟都市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现代工业旅游、国际风情街旅游、创新创意产业旅游等线路和景点,将旅游产业培育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章着力构建区域特色创新体系

——建设自主创新的载体。

强力推进220平方公里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建设,将其打造成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平台。

强力推进20平方公里太湖国际科技园开发建设,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智慧谷”和“创意城”,把太湖国际科技园建设成为高度集聚的自主创新的研发园区,承接国际高科技产业转移的产业基地,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形象高地,打造无锡“五个中心”、“五大名城”的一个重要功能板块,使之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战略平台。

强力推进“创新孵化金三角”和“创新产业化金三角”功能开发,做优做强创新创意产业园、十大专业园区和专业孵化器、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

强力推进镇街经济转型发展,率先建设2-3个镇级创新创意产业园。

——引进自主创新的主体。

针对开放优势强、科教优势弱的实际,坚持走“引进形成集聚、集聚孕育创新”之路,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创新创意创业载体建设实施“双百万”计划,五年累计达到200万平方米,占全市的40%;其中,软件产业载体100万平方米、研发孵化综合体100万平方米。

充分借助经济国际化强势,力争五年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100个,持续放大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充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力争五年引进省级以上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20个。

充分发挥综合环境优势,力争五年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50家,形成一批上市民营科技企业的“第三梯队”。

积极顺应产学研融合发展趋势,在全市“7+1”框架指导下,重点引进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东京大学的分院和产学研中心。

巩固和发展与美国北卡三角科技园、英国纽兰滋科学园等国际著名科技园区的友好合作关系。

——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出台实施促进科技创新“18条”,重点扶持重大科技项目、创意软件、留学人员创业、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实施《新区10个民营高科技企业上市工程推进纲要》,每年新增1-2家上市民营科技企业。

实施以“4个1”为内容的“天使计划”:

推进与金融机构联合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际拨付1亿元,向100家孵化企业注入科技创业“种子基金”;创业投资资本累计超过10亿元,向100家产业化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创业投资。

——构建自主创新的人才高地。

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创业平台和人文环境,加强改善国际化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

积极实施“2个1000”高端人才计划,五年内引进1000名海外留学人员、1000名IC设计人员。

放大升华“尚德效应”,建立“创新造富机制”,让知识转化为财富,形成强劲的示范带动效应。

 第六章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节约利用资源。

完善全区土地开发规划,按照功能、产业布局,实行土地统一调整、统一管理。

严格供地管理,坚持以项目定土地、以投资定面积。

严格执行投入强度标准,实行土地出让和标准厂房出租最低保护价。

到2010年,全区单位面积投资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