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20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docx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

第一章前言

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1]。

习惯贯穿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孩子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2]。

早在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看作是“导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

“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习惯是人生中最好的领路人,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的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而现在的家庭大多是“核心家庭”的架构,也就是一对夫妇只生养一个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家庭的关心与重视。

就目前的幼儿教育状况来看,日益受到重视的幼儿早期教育却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误区,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家庭过于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却忽略了幼儿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自控能力、礼仪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重视和有意识培养,但现实中,许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为孩子几乎包办了一切,走路要抱,吃饭要喂,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长期以往,这些幼儿很容易滋生出一些不好的习气,如爱发脾气、自私、倔强、不合群等,却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幼儿而言,幼儿期是其人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启蒙阶段,是幼儿学习基本的身体运动技能、生活技能、学习技能以及其它社会性行为的良好时期。

从幼儿的成长道路来看,这个阶段对幼儿的未来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习惯形成的第一摇篮,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更应该积极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通过日积月累,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本文拟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及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以引起幼儿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并给予家长一些有益的借鉴,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幼儿健康成长。

第二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1.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未来成功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优秀”并不是用来描述人们行为而是用来描述人们习惯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固然与他的智力有很大关系,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人的意志、性格、品质、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斯塔福大学心理学家特尔曼教授等,经过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结论:

一个人早期的智商高低不能正确预测他以后的工作成就,即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智商并无绝对的关系。

工作成就卓越的人,在他幼年时期并非家长和老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人际交往好的人。

前几年,有人对100位成就突出、贡献大的人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

这些人有的是高学历,有的并没有上过大学,家庭背景也不相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非常一致的:

就是都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很强的自主精神和自律能力。

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

好的行为习惯是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行为习惯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

健康的人生基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切都基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伊索“兔子和乌龟”的寓言中,兔子天生脚快,其奔跑的速度远胜于乌龟,然而,它跑了没多久,却躺在路边睡起大觉来了。

平心而论,兔子在奔跑这一行为上不可谓不优秀,但它最终还是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

乌龟究竟拥有什么取胜的法宝呢?

伊索的描述是“一往直前,毫不停歇”。

如果我们把它概括得更抽象一点,也即乌龟拥有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一往直前的优秀习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两个哪怕是顶尖的优秀行为终究敌不过优秀的行为习惯。

一两个优秀的行为可能是孤立的、偶然的,缺乏后继性的,而优秀的行为习惯才是优秀行为层出不穷的制度性保证,它甚至有可能使一系列指向明确的平凡的行为产生不平凡的整体效应。

幼儿心理学将劳伦斯的研究模型引入幼儿心理的研究,发现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也存在着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是各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潜能是巨大的。

如果在该时期提供给孩子适当的、合理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会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较快地由可能变为现实,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实践中,幼儿不知不觉地重复进行着各种行为,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

这时成人对其作息、礼貌、卫生、学习等方面,若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不进行及时调控及指导,则幼儿势必会快速养成相应的恶习,之后要改正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行为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一个人要称之为“人才”,首先就要有优秀的行为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长的期望。

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树立怎样的道德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孩子的一生事关重要。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古人云: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作为家长,如何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何引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当前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温床与摇篮;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父母工作都很忙,下班本来就很疲劳,还要烧饭、洗衣、做家务、带孩子,哪还顾得上和孩子交流呢?

但是孩子需要交往,需要家长成为他们的朋友。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现在社会家庭结构特点都是三口之家,邻里又大多数互不交往,因此许多孩子在家庭中缺少玩伴,他们非常孤单。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小鸡找伴。

就是将一只小鸡放在远离鸡群的地方,结果小鸡不吃不玩,只是拼命的叫,后来把它放进鸡群,它才开始吃、玩,并和其它小鸡一起活动。

这说明动物需要交往,更何况人呢!

而现代人工作节奏加快,使家长们与孩子交往时间少了。

曾记得一则广告:

星期天了,一位父亲却因为工作太忙,即将出门,这时,他的孩子手捧着自己平日里最珍爱的储蓄罐站在他的面前,这里面是孩子平时一元一角省吃、省用存下的零花钱,孩子问爸爸:

“爸爸你一天能赚多少钱,我用这些钱,买你一天的时间!

请你陪陪我!

”是啊,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活动主要以玩玩具、看电视为主,他们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毫无生命的物体,这也是大多孩子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所在。

在我实习的时候,一次我在班上问孩子:

如果有一天时间让你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活动:

看电视,逛公园,让爸爸妈妈陪你玩,你选什么?

当时我们班有34个孩子,有30个人选择让爸爸妈妈陪他玩。

可见,现在的孩子更需要朋友,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想与家长交往,想要家长成为他们的朋友。

而我们家长应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避免因工作,家务繁忙而冷落孩子。

尤其是父亲,更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

国外有研究证明,父爱教育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较之妈妈的感情细腻、性情温和,爸爸则显示出的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定等男性特征,给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就像近几年幼儿园引进男教师一样,男性与女性的互补更增加了教育的圆满效益。

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父母都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完美的。

现代父母对一个孩子教育成功就是100%的成功,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失败就是100%的失败,家长输不起,因为现代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往、游戏,和孩子进行交流,茶余饭后、看电视时、走路之间、睡觉之前,请大家听听孩子的心声,满足孩子的交往需求,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2.2片面强调智力开发,忽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

有的人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

“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语言、动作、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往往仅仅重视智力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

2.2.1忽视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养尊处优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以至于在幼儿园表现为拖拉、动作慢、等待、退缩等。

例如:

我在幼儿园实习期间有这种情况,午睡起床,大家都穿好衣服,走出午睡室,老师帮女孩子梳头,分点心,有一两个孩子还在午睡室磨蹭。

等大家点心快吃好了他才走出来;人家小便准备上课了,他开始吃点心;人家上课了,他去做课前准备;做作业了人家做好了,他还在找笔;探索活动,大家都动手,他立在一旁,“老师我不会弄的,老师这个我不行”等等。

要知道,幼儿园是集体生活,有一定的作息制度,在保证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就会进行下一个活动,不可能因为你而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国的国情,大家也是知道的,比较好的正规的幼儿园配备了两教一保,然而,要面对三、四十个孩子,这两双手怎么帮得过来,所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是进行集体活动的基础,家长应该重视!

2.2.2忽视孩子的性格情感培养,溺爱娇纵

让孩子没有爱的感觉这种爱就叫溺爱。

很多父母都认为我的付出不要回报,是一种境界。

但是这种意识是一种错误,只有付出爱的人才能感受爱,只有孩子能感受爱,爱才能变成一种心灵的成长。

有一位下岗女工,她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做好后端上桌。

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

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

”她的孩子说:

“那是我的。

”这位母亲眼含泪水,她是哑巴吃黄连,这就是她深深爱着的孩子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

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

这就是父母的极度关爱。

“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

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学会关爱,从小学会孝顺、学会自立、学会自理等等,不要仅仅只重视学了什么知识,要重视孩子的情感,能力,品德等的全面发展。

2.3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

 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

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或这个不要,那个别碰。

使孩子逐渐变得没有学习能力,样样事情都不会。

而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过度保护最终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这一严重的恶果。

所谓过度的保护,就是说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全替他做了。

今天的父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你的任务就是念书,一切事都我干”。

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夏令营活动,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一个煮鸡蛋发呆,人家问他你不爱吃煮鸡蛋吗?

爱吃!

那你怎么不吃呢?

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

你们家鸡蛋长得什么样啊?

我们家鸡蛋是白的、是软的好咬,这鸡蛋太硬咬不动!

原来这孩子,从小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摆好了切成四块放在面前吃。

这种常识的缺乏就是因为过度保护所带来的。

因为爸爸妈妈认为我都给你准备好,是我对你最大的爱,其实他错了,最大的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学会去做这些事情。

很多父母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你能保护孩子的今天,但你保护不了他的一辈子。

过度的保护造成现在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弱,或者孩子根本不会自我保护[3]。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随时发生的事情,告诉孩子怎么办,比如说孩子玩剪刀,有的家长就心慌,别玩了,其实你可以告诉他,怎样拿剪刀,用剪刀,还有别拿着剪子尖对别人,这不对,这很不礼貌也很不安全,你要拿着剪子尖把剪子把递给别人。

走马路,你要教会孩子靠右行走会看红绿灯,一个人走丢了怎样面对等,这就叫教育。

教育是一种榜样和行为,它不仅仅是说教,要教导孩子怎么去应对危险,而不是告诉孩子说我们不会有危险。

所以我觉得要该放手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受挫折。

真正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锁”在身边。

2.4运用方法生硬,幼儿不听或不接受

家长往往在老师面前诉苦:

老师的话肯听,我们在家教,舌头说干了,也没用。

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教育孩子是要讲方法的,不能生硬的说教。

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亲子游戏”。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

好玩、好动、好模仿等。

对孩子来说游戏不仅仅是娱乐,而且也是学习,是工作。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小孩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道路,是孩子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

游戏可以增长孩子的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孩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

早上穿裤子可以跟幼儿进行车钻山洞的游戏,一列火车开来了,左脚进来了;两列火车开来了,右脚进来了;火车上山了,人站起来裤子拉上了。

只要父母有意识的将自己的知识、行为、情感,传递给孩子,在玩中教育孩子使孩子在游戏中愉快的学到知识,获得经验,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又如:

小班幼儿会唱数1—10,却不懂每一个数代表的实际意义。

通过亲子游戏“小手小口找朋友”让孩子点一个数,嘴巴数一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手口一致,一一对应的数数。

教幼儿发音,利用角色游戏,妈妈是鹅妈妈“你是谁?

”“我是小白鹅”多次游戏问答,幼儿逐渐学会了发“e”的音。

家长们要记住学前阶段的孩子是很喜欢游戏的,你稍微动动脑筋,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是很乐意接受的。

2.5评价激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咱们中国的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多了。

例如:

当孩子兴冲冲的拿着图画到妈妈面前:

怎么这么脏,看别人画得多干净!

孩子有兴趣唱歌了:

你声音怎么这么小,不会大一点啊,真是没胆量!

遇到熟人:

快叫,快叫!

你这孩子就是不叫人!

等等,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讲了一件令她沮丧的事:

“上二年级的儿子很调皮,经常挨老师的批评,从未受过表扬。

一天,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我说:

‘妈!

今天老师表扬我啦!

’我喜出望外,忙问:

‘老师表扬你什么啦?

’儿子得意地说:

‘老师说我的检讨写得不错!

’我一听,差点把鼻子给气歪了。

”听了这个笑话,我的鼻子却酸酸的,心里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孩子的心,多像干渴的小苗,渴望被肯定!

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

然而,像这样的孩子何止他一个!

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地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

外交部长李肇星做客一家网站时,一网民调侃说:

“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

”李肇星部长幽默地说:

“可我妈妈不这样认为!

”这个回答足以反映出李部长有一位多么仁爱智慧的母亲。

让我们松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我们静静心,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看到他更多的优点;让我们消消火,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他更多的表扬。

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懂事了,已经非常优秀了……

3.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在幼儿期,幼儿的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形成各种技能、学习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

幼儿在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进行着不知不觉地反复练习,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

但是,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少,是非辨别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如果成人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要求,不注意对幼儿的有关行为进行控制,很容易使孩子养成恶习。

如在幼儿画画时,幼儿趴在桌子上,家长如不及时指出,他会在下次画画写字时以同样的姿势出现。

并且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要纠正起来远比形成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

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

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因此,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教育策略

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动化,不要提醒,而且是稳定的行为。

养成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希望。

家长们热切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的人格。

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陈鹤琴特别强调,做父母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他说:

栽花的人要懂得一定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的好;养蜂的人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的好……。

这些充分说明,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遵循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

他说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而妄加实施是未有成效可言的。

也就是说家长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遵循孩子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反之,就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孩子是要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是以家长的意愿而发展,而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父母要给予科学的引导,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培养儿童,使幼儿得到发展,切不可拔苗助长。

对幼儿而言,发展是受到年龄限制的,作为父母不可操之过及,要把独立和自由还给幼儿。

家长要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把权利还给他们,家长要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幼儿的童心,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成长,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立就寝等。

新生刚入园时,或许许多家长不放心幼儿自己进教室,都要亲自送到教室,刚开始为了让幼儿有个适应期,也在情理之中。

到了中班第二学期,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园老师就会要求孩子自己走进教室,许多家长对此不能理解,并想方设法要送孩子进教室。

今天说和老师说句话,明天说送件衣服给孩子,再过几天就是孩子不舒服,总之家长会想出许多要送孩子进教室的理由。

当家长为能亲自送孩子而沾沾自喜时,其实却剥夺了孩子独立行走的机会,孩子的依赖性更强而独立性却更差。

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鼓励他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

有时家长不要表现得太能干,有句老话说得好“懒惰母亲,勤快儿”。

这样有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4]。

2.提出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要求

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他的依赖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

父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出与其能力相符的要求。

如果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反而引起孩子畏难情绪,自卑心理。

如对于小班年幼的孩子,可以侧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大小便等。

中班的孩子在此基础上更大范围不依赖父母,遇到困难试着独立解决想办法。

父母逐渐的从对孩子的完全保护——微量保护——解除保护。

需要指出的是,父母的要求不要太多,可以先从某一小事着手,不要倾盆大雨似地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5]。

3.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

3.1讲明道理,从小事抓起

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

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

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

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应该直接告诉他:

你应该……,如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

对孩子而言,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要从孩子身边的小事抓起,让孩子通过小事情懂得做人的大道理。

幼儿喜欢听故事,家长要充分利用故事作为家庭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良好的行为后果。

比如要培养幼儿爱惜粮食,家长可以向幼儿讲述《农民伯伯种粮食》的故事,启发幼儿爱惜粮食。

在饭前的时候可以讲一下故事。

有的家长仅仅从思想上重视,没有耐心培养,比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只是说给幼儿听,遇到相关的生活教育场景,却不能抓住生活中的教育锲机给幼儿以实践的机会,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实践活动,可以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展示如何做,让幼儿形成初步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不断的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3.2积极鼓励,持之以恒

陈鹤琴十分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放纵,一味的迁就幼儿。

他指出,赏罚分明和严格要求是克服幼儿任性和依赖的有效良方。

对于幼儿除了给予必要的关爱之外,不能给予过多的溺爱,使他们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来自他人的关爱,却少有爱他人之心,因此,要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施爱。

对幼儿爱的教育不仅要接受父母爱的阳光哺育,而且也要经历他人的善举善行的磨练。

孩子自己对父母以及他人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要为幼儿提供同龄的学习榜样,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模仿,缺少榜样,孩子的行为就没有了模仿的标准。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只要家长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

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会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而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6]。

如有个孩子两岁半就喜欢自己拿勺吃饭,虽然吃得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汤、饭粒,但妈妈却不急不躁,她坚持每顿饭都让孩子自己吃,并一边鼓励、一边教孩子进步的方法,还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进步”,使孩子非常开心。

不久,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在幼儿园里成了小朋友们学习的榜样。

父母的鼓励与肯定既是对幼儿现有行为予以表扬,激发他追求自主、自强、自励,同时也是对幼儿今后行为的鞭策,提高它再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倘若父母过于求全责备,那么孩子很容易在责难声中失去自信心,撒手不干,转而又转向依赖父母。

3.3以身垂范,给孩子作出榜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陈鹤琴指出:

这个模仿性,青年老年亦有的,不过儿童格外充分一些。

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大多依赖模仿。

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由于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

如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