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间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144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间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间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间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间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间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间道》.docx

《《医间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间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间道》.docx

《医间道》

《医间道》

《医间道》——如何学中医【中医初学专页】(下)作者:

布衣谈病机,首先就得知道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作为医者,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内经原文:

帝曰:

“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

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

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五脏病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我们来看看第一条,看看这条病机在临床中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肤、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

“风盛则动”。

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

“眩”指眩晕,按照现代医学来看,其实也就是“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情况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

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

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

针对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

这肠蠕动亢进也与肝有关?

答曰:

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现代医学的肠蠕动过快问题,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

2、嗝逆证:

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

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

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

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

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4、心动过速:

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等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们再来看看: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

内生寒邪者,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而已,此寒乃肾阳不足,虚寒而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入人体。

看看前面讲的葛根汤证,就明白了,正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气不足的前提。

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内之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

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

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

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另一层次的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

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

这种病人不少,但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

病人常常说,“医生啊!

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

”“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是否感到我们读书没有读到位!

“诸寒收引”,言简意赅的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颂,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我们再结合临床上的病人来看看,看看中风后遗症患者,看看患者偏瘫后手指不得伸展、经脉不得舒张、患侧手足发凉,对诸寒收引的理解可能就更加深刻些……

张某,男,40岁,长途汽车司机

腰膝冷痛,腰部关节拘紧3年

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后,连夜开车,几天后即感腰膝冷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经多方治疗,病情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不断加重。

一年后出现阳萎。

两年后腰脊呈佝偻状,且日渐加重。

现畏寒蜷卧,神疲欲寐,四肢发凉。

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腻而滑,脉沉细。

诊断:

痹症(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治法:

回阳救逆,温通经脉。

处方:

乌附片25干姜15炙甘草10白芥子15

独活15桑寄生20全当归15大秦艽12

熟地黄18炒白芍15炒杜仲20细辛10

川芎12川牛膝15

威灵仙15五加皮20

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十五天后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继服50剂而愈。

第十四章:

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下)我们再看看病机第三条: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

王冰注:

“膹,谓膹满。

”《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

“诸气膹郁痿肺金。

”注:

“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

”《内经知要》卷下:

“膹者喘急上逆;郁者否塞不通肺主气气有余者本经自伏之火气不足者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极易淆误所当精辨

”膹郁可见虚实不同之喘证参见喘证、喘胀、喘满等条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

因为肺主宣发、主肃降,五脏六腑之气上逆,依赖于肺的开与合、宣与降才能得到调节,如果肺气的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敛降之机对持,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故出现“郁”。

“诸气”并非仅仅指肺气,应该指各脏腑之逆气!

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时对郁积在胸中的气,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了——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

大家如果回头看看我前面列举的一个案例,看看我开的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对“膹郁”的治疗就会有深刻的认识了。

病机第四条: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

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概括而言指浮肿胀满。

湿有内外之分:

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湿;久食生冷之类,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成内湿。

因脾主运化,脾主四肢,如果脾的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四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形成的。

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

如“至真要大论”中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谈的就不属于湿。

对此条的理解,可以这样理解:

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机体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

常言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为水邪,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得肿满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易想到。

比如:

中部崛起的肥胖患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

吃减肥药!

没有想到中医的辩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

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得又该如何呢?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

痰湿引起的肝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

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

只要由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现了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可以参考的……

病机第五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

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

还有“痒”,大多中医认为是属于“风”,与心又有何干系?

“疮”之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

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常密切!

记得去年在网络上,很多人讨论皮肤过敏的治疗,我说得从心入手,几乎所有人不可理解,认为属无稽之谈。

今天我就谈谈为什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

“痛则不通”、“痛则不荣“,无论是

“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

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淤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

“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

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这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寒性收引,散寒止痛是否相悖?

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

“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

临床上运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

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

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

对于病情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能量(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

也许很多人不信,看看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的配方及适应证。

下次遇到丹毒的病人,你可以试试,体会一下它的效果,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了,此方被誉为“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毫不夸张……

明白了“疮”的本,知道了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再看看痤疮,想想痤疮该如何治疗?

经云: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这里面提到了“痤”的形成诱因:

“汗出见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

从这里面可以感受到,“痤”的外因为“湿”、“风”、“寒”,最后加上“郁”!

发病的另一个条件为“汗出”,汗出意味着毛孔开,中医称为鬼门开了,外邪才能入,入之后如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成“痤”!

但“痤”与“痤疮”还是有差异的!

“痤”当为初期,其外邪郁积时间不常,用针挑破,当为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果此阶段治疗不当,病程反复迁延,并形成了“痤疮”。

“痤疮”者,“痤”加上“疮”也。

如果只是“痤”,治疗时相对容易些,《外科大成》定为“肺风粉刺”,采用枇杷清肺饮,组成为:

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

此方效果不错,但是只是针对“痤”。

因为此病风、寒、湿郁结而成,虽然已经郁结化火,但寒邪、湿邪仍在,所以《医宗金鉴》上采用颠倒散外用。

颠倒散组成:

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

本方为主治肺风粉刺及酒渣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一味寒药加上一味温药,寒热搭配,这样郁热得泄,沉寒得散,“痤”自然就好了。

但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黄与大辛大热的硫黄同用,药力激荡,使用时必须注意,只涂抹在“痤”的表面,不适宜在脸上大面积的涂抹。

内外兼修,“痤”很容易好。

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展到“痤疮”的程度,脸上出现了很多包块,有的颜色紫暗,淤血明显,有的甚至感染化脓,就非单纯的“痤”那么简单了!

因为涉及到“疮”,治疗时要考虑到疮科的问题了。

那么疮又如何来治疗呢?

再看看内经的原文: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

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

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这些思路就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治疗不好的痤疮了!

我们再看看心之所主: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

我经常给病人解释:

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

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

“痤疮”就是面部的垃圾,用现代语言来说,是毛囊阻塞,皮脂腺的分泌不畅、细菌繁殖…….

看到这里,痤疮的病机就算明白得差不多了:

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郁积而久,形成痤。

痤没能及时治疗,郁积化热化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成疮!

有人会问:

为什么患者会便秘?

便秘是因为肺气的敛降功能较差所致,便秘不是痤疮的形成原因!

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出现异常是有关系的。

有人会问:

为什么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病情?

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其辛为归肺经,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食辛辣之物后病情加重,是辛味入肺,肺之宣发的作用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果。

前面讲了“痤”的治疗,那么“痤疮”该如果治疗?

1、针对心脏,可以运用丹参、生地来补心血,同时稍稍运用桂枝温心脉,石菖蒲引药入心,这样心脏能量充足,才有可能将面部的垃圾清运走。

2、运用敛肺的药物,使人体内的浊气向下运行,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此类药物有:

枇杷叶、苦杏仁等

3、运用消肿散结的药物,可以加快治疗效果:

如连翘、白芷等。

4、痤疮颜色偏白者,考虑为湿郁化痰,佐以浙贝母。

5、病情反复迁延者,需要扶正,按照疮科论治,采用黄芪托毒。

病情严重同时要考虑加适量疮科解毒药物如金银花、玄参、紫草。

治疗原则:

本病发展到“疮”,已经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用药须要寒热搭配、攻补兼施。

用药切忌一派寒凉,否则病邪暂时压制,日久爆发更加厉害,如此用药,则永无可愈之日。

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等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医林改错》这本书,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第十五章:

旅行第四站之治法最近比较忙,病人也多,没时间及时往下写,许多读者要求我边写边列举医案,我曾经专门写个一本医案,讲述了50种病的治疗方法,发表在爱爱医和丁香园,大家可以看看。

很多不是学中医的看了上面的十几章内容,就想开方治病,我觉得开方还是要慎重,除了我谈到的内容外,建议将此文和中医学院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习中医,等到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层次,对理法方药都熟悉了,再考虑尝试开方。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法”。

既然生病了,我们要治疗总得有个法,不能糊里糊涂的用药,就好比打仗,不能糊里糊涂的向前冲,那样是很难取胜的。

《孙子兵法·兵势》中讲到: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打仗如此,治病也是如此。

“守正出奇”是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守正,指的不是固守正气,指的是固守“正法”,也就是说通过守正,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是成功的基石。

就好比写字,先写正楷字,正楷字写好了,在写行书、草书都不走样。

治病之“正法”为:

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八法熟练掌握之后,对疾病的治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出奇。

什么是“出奇”呢?

出奇是对这八法的灵活运用,几法共施。

道家讲: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法之中其实包含了众多种法,能否理会、能否出奇,关键是对八法的领会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大家可能觉得我说的玄乎,我们举个例子: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里面就包含了“清”“温”两法。

如果我们看待疾病,只能认识到寒或热的层次,自然就会采用

“温”或“清”的治法;如果我们认识到疾病属于寒热错杂,我们就会想到“温”“清”并用;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寒多热少或者热多寒少,我们就会在“温”、“清”的比例上有所侧重;如果我们看到寒热处于的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想到是先清后温,还是先温后清……比如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有下肢发凉,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却又加重下部寒邪,这样的病例,治疗时就很容易看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

一般的医生只顾上面,不管下面,盲目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药物,咽喉勉强舒服点,但患者胃肠道却受不了,出现腹痛腹泻;还有的医生认为是虚火上冲,采用大剂量姜桂附,稍稍不慎,患者上焦火邪更重,出现鼻衄、齿衄等,医者还认为是正常反应,时时记住伤寒论中的“衄乃解”;再高明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将温药改成丸剂饭前服用,这样温药走下焦,饭后再服用清热解毒的汤药,慢慢饮用,这样上下兼顾,起效迅捷,这就算是“出奇”了……但还有更加奇的招数!

这样的疾病,按照道的角度,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没必要“清上补下”,只需要将上焦的浮火引到下焦,这样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疾病自然就好了。

说通俗点,就是用自身之寒散自身之热,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

那如何向下引上焦的浮火呢?

这里面又有几个境界,后面我会详细讲述……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出奇”是“守正”的变化。

出奇是认识疾病达到一定深度之后,针对疾病所设立的治疗方法。

站在山脚下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站在山顶上的人,讲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时,站在山脚下的人总不会相信,这就是为什么“道”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医道也是如此!

讲治法,一下子谈到了道,有点跑题,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会谈到道的,因为道,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仍旧拿旅行作为比如,我们这一章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可能会遇到江河,我们得乘船;遇到小道,我们可能要骑单车;遇到高速公路,那我们得开车……

治病八法,就是讨论在不同情况下,该运用何法!

学习之前,我们先想两个问题:

第一个:

如果有苍蝇、老鼠跑到家里了,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个:

家里人吵架了,出现了内部矛盾,我们又该怎么办?

这是两类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

苍蝇、老鼠好比外邪,这类外邪需要驱赶出门,赶出门就得找到出路。

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中的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

对于无法赶出门的病邪,就只好采取八法中的消法,消之于无形;内伤之病证,就好比夫妻吵架,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这些矛盾需要的是调和,不是攻,协调好脏腑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和”,如果能够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最好,如果调和不了了,只能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运用清、温、补三法了……

八法其实讲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总体治疗法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而是八条道,深刻体会这八法的内涵,对于临床治病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上面的“治病八法”以及“守正出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句:

外邪找出路,内伤须调和;

五脏有生克,道法最精深!

为了深入理解八法的重要性,我结合临床运用的个人心得,分别阐述。

第一法:

汗法

此法列为第一,其重要性非比寻常。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为汗法应用原则及理论根据。

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

根据所受病邪不同,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因于风寒之邪所致用辛温发汗;因于风热之邪所致用辛凉发汗。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

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

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发汗并非只是服用节表的药物,汗法途径很多,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

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写道:

“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本人临床中,有服解表之汤剂发汗者;有不愿喝药建议采用熏蒸发汗者;有小儿服药艰难,用中药泡脚发汗者;有用艾条熏烤发汗者;也有服用姜汤发汗者……

“法”为发汗,“方”却多端!

第十六章:

旅行第四站之治法(下)

第二法:

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高者,因而越之”,指病所在上部(高),如咽喉、胃脘等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越)的方法治疗。

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串雅》记载“顶、串、截”为走医三大法。

所谓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者,使其病截然而止。

顶、串之法很类似于吐、下之法,至于截法,凡是能迅速终止疾病发展进程,迅速取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截法。

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

(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

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

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

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

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

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

本人曾治愈一例小儿咳喘的患者,因患儿不会吐痰,痰液均被吞入胃中,咳喘半月余,近几天不进食,切脉时右关郁浮而滑,后采用压舌根促其呕吐,竟然吐出棉花絮样白痰一摊,患儿当儿即开始进食,咳嗽吐后减轻大半,随后调理脾胃而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痰饮方后,备有点天突、捏喉结法,来刺激咽喉部,起到涌吐,此上两法,不需用药,起效甚捷,唯医者需自身体验,感受其妙处,加深印象。

如此则危急之时,仓促之间,可以随手取效,本人切身实验过,疗效确切,不可小视此法,附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