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131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1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特点:

1.职业助人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

3.强调专业方法

4.注重实践

5.双方合作

6.多方协同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1)解救危难

(2)缓解困难(3)促进发展

2.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A社会学认为:

大多数人遇到的某种问题B社会工作认为:

非纯生理性的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也称社会正义,指一个社会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政治等资源分配方面所具有的正当性的状态)

3.社会工作的功能

1)功能的含义与类型①什么是功能?

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

②功能的基本类型:

从某一现象所起的作用的基本性质的角度来分,功能可以被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是指所发挥的正面的、积极的、

支持性的作用。

负功能是指所发挥的负面的、消极的作用。

4.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2)促进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和适应就是社会工作者

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2)促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工作的要素

1.服务对象:

需要帮助的人或人群2.社会工作者:

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3.社会工作价值观:

助人观念,利他主义4.专业助人方法:

个案、小组、社区等5.助人活动:

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

(四)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1.儿童及青少年服务2.老年人社会服务:

所养、所医、所学、所为、所乐3.妇女社会服务:

女童到成年女性和老年妇女(注重支持女性发展)

4.康复服务:

残障人士(机构内、社区和职业康复)5.社会救助(物质方面)6.就业服务:

就业培训、就业辅导、职业设计等7.心理健康服务:

精神疾病8.家庭服务(家庭整体)9.医疗社会工作(医疗、卫生、保健)10.学校社会工作:

治疗型、变迁型、社区——学校11.矫治服务(社区矫正):

司法机关12.城乡社区发展13.军队社会工作14.企业社会工作(劳动条件、劳动关系:

劳资关系、职工之间关系、工资待遇、职工心理等)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知会同意、诚信等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及作用(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1)服务大众

(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1)对服务对象的接纳

(2)尊重与包容(3)注重个别化原则(4)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5)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

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

平等价值、有潜力改变且有能动性的个体

(2)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

提高质量,不断学习,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效果,强化专业服务的标准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

维护机构的政策、立场和管理原则,做到公正合理的处理个人与机构的关系,避免外部对机构的批评并可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机构提高水平

(4)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

公平正义,坚持效率与平等兼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效果,满足需要。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

相信美好未来,付出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

4.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注重和谐,促进发展3平等待人,注重参与4道德与责任并举5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包括:

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包括:

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包括:

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包括:

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包括:

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包括:

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

主要强调三方面基本原则:

服务对象利益为重,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并自我约束,推动专业服务和活动发展,促进专业的全面发展。

2.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基本处理原则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处理的一般步骤)

1)问题①保密问题②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③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④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⑤自我决定原则和家长制

2)处理步骤①人事案件的伦理问题,分析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②清楚识别人和个人、团体或组织影响伦理决定的境况③认识过程及参与其中的人,分析风险和利益④了解支持或反对作出决定的理由⑤与同事和适当的专家进行咨询⑥作出伦理决定并记录决定过程⑦监督和评估伦理决定

(三)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

【综合各国】

1.尊重受助者利益2.严守受助者秘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僚工作5.恪守公司界限6.维护社会正义7.信守机构政策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增进公共福利12.共同执行守则

【按照国际惯例】1.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2.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道德责任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道德责任4.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道德责任5.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道德责任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在我国】1.以人为本,服务社会2.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3.依法行政,公正无私4.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6.工作中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7.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8.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ERG特点:

不强调层次的顺序、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需要满足后,强烈程度不减还会增强。

(3)莫瑞的需要理论:

生理性需要,心因性需要(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即内部需要与外部世界推动力结合起来。

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来划分)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来划分)(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

2.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1)家庭:

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

(2)朋辈群体(3)学校(4)工作单位(5)社区(6)文化(7)大众传媒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二)人生发展阶段

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和各阶段面临的问题

(1)婴幼儿阶段①特征:

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和大脑发育迅速,动作发展迅速:

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心理发展:

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

社会性发展:

出生至6个月的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至2周岁是社会性感情连结建立阶段、2——3周岁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自我意识三个阶段②面临的问题:

偏差行为

(2)学龄前阶段(3至6岁)①特征:

生理(获得胜任感和独立感)心理(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的转换、认知的发展)社会性(自我意识构成: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开始了道德的发展)②面临的问题:

口吃、攻击和沉迷于电视

(3)学龄期阶段①特征:

生理(动作的熟练和协调程度日益提高)心理(口头、书面和内部语言(高级阶段)的发展、认知阶段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注意的稳定性增强等)社会性:

(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增强,自我意识、道德和社会交往的发展)②面临的问题:

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学习困难

(4)青少年阶段(12—18岁)

①特征:

生理(性功能成熟)心理(抽象逻辑思维(、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性意识的发展)社会性:

(社会化的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

社会交往的发展)②面临的问题:

危险期行为偏差(早恋、犯罪和适应不良)

(5)青年阶段(18—35)①特征:

生理(成熟稳定:

黄金时期)心理(思维概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社会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

社会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②面临的问题:

角色转换与冲突,在工作上遇到的歧视问题,婚姻家庭地调适问题等。

(6)中年阶段(35—60)①特征:

生理(更年期)心理(固定智力上升,流动智力下降;智力技巧稳定,实用智力增长社会性(情感稳定、性格定型、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婚姻务实;事业成败关键期)②面临的问题:

如何很好地度过更年期,适应婚姻变化,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工作中的问题(神经衰弱、焦虑症和疑病症)。

(7)老年阶段①特征:

生理(功能退化)心理(思维衰退但据平衡性,仍有创造性思维)。

社会性(失落感社会地位下降)②面临的问题:

无用感,经济减少,孤独感,恐惧感。

四、个案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人的成长发展、服务对象问题(心理方面的困扰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人际沟通、人的价值假设。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①直接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服务)和反思性(现实情况、心理动力和人格发展反思的分析)②间接技巧:

父母、亲朋、同事、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的服务。

【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研究阶段)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诊断阶段)(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治疗阶段)

2.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

(1)危机介入理论(形成了理论假设和基本概念)

(2)危机的定义: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分为两类:

成长危机;情境危机(3)危机的发展阶段:

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4)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面对和克服危机能力的过程)

【特点】

(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开放式的提问方式)

(2)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二)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接案或转介】1.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愿望2.促使有需要的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对无法给予及时帮助的服务对象提供转介服务。

转介的条件:

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的服务区域之外)

【收集资料】(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和对服务对象问题进行评估)

1.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要关注个人情况和周围环境。

个人资料:

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环境资料:

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社区和工作环境。

个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2.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三方面确定:

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服务对象曾经作出的努力)

【制定计划】

(1)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2)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和其他一些相关问题(3)工作计划的目标,总目标和每阶

段的子目标(4)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阶段需要发掘和运用的资源(5)服务开展的期限,每阶段的和总的(6)联系方式,直接和不直接见面的联系方式

【签订协议】工作协议可以是书面的和口头的。

包括:

服务目标;服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服务双方应有的权力和义务;服务的地点、时间、期限和次数;服务双方签字

【开展服务】使能者(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治疗者

【结案】1.可以结案的情况: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都认为工作目标已经达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服务对象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不和谐,希望结束服务;服务对象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问题;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结束服务。

2.工作者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预先告知服务对象,让他做好服务结束的准备

(2)巩固服务工作中获得的改变和进步(3)与服务对象一起进一步探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为结案之后独立面对问题做好准备(4)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时的情绪,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结案时可采取的形式:

直接告诉服务对象;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变化联系的方式

【评估】

(1)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

(2)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3)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追踪】又称跟进。

三个任务:

(1)安排一些结案之后的练习,巩固已取得的进步,增强服务对象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2)调动服务对象的周围资源,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3)持续评估服务工作的效果

(三)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1.会谈

(1)支持性技巧:

专注;倾听;同理;鼓励(及时鼓励和回应服务对象的感受表达)

(2)引领性技巧:

澄清;对焦;摘要(3)影响性技巧:

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面对自己在行为、情感和认识等方面不一致的地方)

2.建立关系

(指初次接触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合作关系,以便个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1)感同身受

(2)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3)制造气氛(4)积极主动

3.收集资料

(1)会谈的运用

(2)调查表的运用(3)观察的运用(4)现有资料的运用

4.方案策划

(1)目标清晰而且现实

(2)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3)策略合理

5.评估(指服务介入结束阶段的评估)

(1)正确运用评估类型

(2)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3)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4)坦诚保密

五、小组工作方法

(一)小组工作的类型

1.教育小组:

应用于社区、学校、医院。

宗旨:

帮助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或补充相关知识的不足,促使成员改变其原来对于自己问题的不正确看法及解决方式

2.成长小组:

大多运用于各类学生及边缘群体的辅导工作

3.支持小组:

一般是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的

4.治疗小组:

该组组员一般来自那些不适应社会环境,或因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破损而导致其行为出现问题的人群

(二)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1.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特点】该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

假设前提: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通过组织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发掘潜能,增强信心、知识和能力。

【实施原则】

(1)开放性的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3)“面对面”的互动

2.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社会目标模式)

【特点】该模式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

假设前提:

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

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施原则】

(1)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2)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3)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4)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三)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工作过程)

1.工作准备阶段

(1)组员的招募及遴选:

选择何种小组类型开展工作,取决于即将参加小组的成员的问题和真实需求。

主要步骤:

招募成员—主动向本机构寻求帮助的某些人员;已由本机构服务的某些对象;其他机构转介来的特定服务对象;主动报名参加的某些人员;社区居民向本机构介绍的某个人员。

遴选和评估—要件有:

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年龄和性别;文化水平及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家庭状况;职业状况;参加小组的要求。

确定组员

(2)确定工作目标:

有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

总目标由该小组的类型特征及成员的问题和需求所决定,包括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

围绕总目标建立的具体目标包括:

沟通目标、过程目标、实质目标和需求目标。

(实质目标或问题目标就是小组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及其具体范围)(3)制定工作计划(4)申报并协调资源(开展小组工作需要资金、场所以及人力支持)(5)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

小组人数在3—50人之间。

5人小组适合讨论,8人最容易完成任务,超过25人成员之间紧密性将降低。

小组工作的时间的内容:

工作的持续时间;小组聚会的频率;每次活动时间的长短;小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6)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小组活动场地的选择(安全、安静、舒适);活动所需的座位安排(圆形的、面对面的);准备活动所需的其他设施和辅助材料(贴画、奖品)。

此外,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充分的估计,并做好应急预案。

2.工作开始阶段

(1)开始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

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沉默而被动;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

(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小组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帮助小组组员理清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制定小组规范(秩序性规范;角色规范;文化规范,强调开放、平等、保密、非批判和团结合作等原则);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主动与组员沟通;创造机会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找并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澄清组员之间的可能误解;培养组员积极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沟通结构;接纳结构;权利结构;领导结构;角色结构)(3)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

领导者的责任和角色;鼓励者的责任和角色;组织者的责任和角色

3.中期转折阶段

(1)组员的常见特征:

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工作重点在于处理小组冲突):

处理抗拒行为;协调和处理冲突(帮助组员澄清冲突的本质;增进小组组员对自我的理解;重新调整小组规范和契约;协助组员面对和解决由冲突带来的紧张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运用焦点回归法);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可以通过小组团队协作的方式,建立一个可执行的计划);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3)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

在转换阶段,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的权力与地位逐渐由中心位置向边缘位置转移,即不再担任小组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是小组的协助者和引导者,在处理冲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仅是充当工作者、辅导者,而且是调解人、支持者。

4.后期成熟阶段

(1)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工作重点在于协助组员解决问题):

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3)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

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者;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小组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5.结束阶段

(1)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浓重的离别情绪——采取逃避的态度否定小组即将结束的事实;出现退化行为;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模拟练习;树立信心;寻求支持;鼓励独立;跟进服务)。

(3)做好小组评估:

结束阶段要对小组工作做一个整体的评估。

评估方式包括社会工作者自评;组员自评和观察人员或督导的评估(4)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

在小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又回到了小组的中心地位。

主要是引导者的角色;领导者的角色。

(四)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

1.沟通与互动技巧

(1)与组员沟通的技巧:

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专注与倾听;积极回应;适当自我表露;对信息进行磋商;适当帮助梳理;及时进行小结

(2)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

提醒组员相互倾听;鼓励组员相互表达;帮助组员相互理解;促进组员相互回馈;示范引导

2.小组讨论的技巧

(1)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主题;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安排活动的环境;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准备好讨论草案

(2)主持小组讨论:

开场的技巧;了解的技巧;提问的技巧;鼓励的技巧;限制的技巧;沉默的技巧;中立的技巧;摘述的技巧;引导的技巧;讨论结束的技巧

3.小组活动的设计技巧

(1)扣紧小组目标:

小组活动只是实现小组工作目标的中介性工具

(2)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3)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

小组活动的目标,包括总体性目标(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小组活动的规模,即参加人数;小组活动的时间分配;组员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小组活动的环境设计,包括活动场地、设施;小组活动的资源供应与经费预算;小组活动的强度分布;小组活动的预期结果;防止和处理意外事件的预案;总结与奖励(4)经验分享环节

六、社区工作方法

(一)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1.推动社区居民参与2.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3.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4.培养互相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二)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特点】

(1)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注意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3)在地区发展模式中,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即完成实际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过程目标,是指希望通过社会工作过程达到的目标。

(提升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自助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4)地区发展模式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实施策略】

(1)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

针对冷漠和疏离

(2)团结邻里:

针对邻里关系不良(3)社区教育:

解决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社区认同感不强的问题。

居民骨干的培养是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般会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针对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5)社区参与:

处理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如环境和设施问题等。

2.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特点】

(1)社会策划模式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2)社会策划模式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3)社会策划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变

(4)社会策划模式控制和指导着社区未来

【实施策略】

(1)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使命代表了社会服务组织未来的理想、蓝图、目标和信念。

组织目标则指出了组织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满足的社会需要

(2)分析环境和形势:

社会工作者要收集环境发展趋势方面的资料,了解对新计划有影响力的人士和团体,分析他们的利益和需要(3)自我评估(4)界定和分析问题:

社会工作者要了解社区问题的现状、特点、成因,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服务手段的不利或不足之外。

(5)确定社区需要:

参与性方法;社会指标方法;服务使用情况方法;社区调查方法(6)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与同事共同讨论;应以文字表达,且是具体及可量度的;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并被同事、社会人士和服务对象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