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050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1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138页.docx

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案138页

人教高中美术教案

第一讲陶器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

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

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

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

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

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

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

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

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

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

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

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

(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

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

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

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

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

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

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

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

有罐、鼎、鬲等;

饮器:

杯、角、觚(gu)、(gui)等;

食器:

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

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

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

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

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

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

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

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

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

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

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

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瓷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

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

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

这是陶器吗?

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

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

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

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

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

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

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

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

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

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

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第三讲青铜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

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

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如鼎、鬲、尊等。

(2)乐器:

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

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

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

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

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

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

文献记载: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

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

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

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录象:

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录象:

青铜工艺)

三.小结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录象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而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出示课题)

1.玉器工艺:

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

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

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

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

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

(录象:

玉器工艺)

2.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

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

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录象:

漆器)

3.织绣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

商周时期,我国的织物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周代已掌握了提花工艺,这是丝织工艺的极大进步。

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彩绘、染色、刺绣技术逐步完善。

到了公元4世纪,中国的纺织品、印染品、刺绣品已闻名遐迩,并经东起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经新疆,这一著名的“丝绸之路”西运亚非欧各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件精美绝伦的织绣品吧!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四讲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一.玉器工艺:

礼玉佩玉“佩玉为尚”

琢玉碾玉碾琢

二.漆器工艺:

生漆,俗称大漆

三.织绣工艺:

罗:

只以经线起花纹,单色,几何纹,轻而薄

锦:

经、纬线都可起花纹,多种彩色花纹,各种禽鸟花草,较厚重。

转载:

5陶塑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陶俑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

了解中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教学重点:

讲述中国古代陶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着重介绍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陶俑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出现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

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形象。

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更使形象显得格外传神。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用生动的人头塑像作器口,并在器腹部配以三横排具有鸟的形象特征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造型概括生动、形神兼备、富于想象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著称。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

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

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包括陶俑,另外,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

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俑:

俑——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

材料一般是木和淘

土,以淘土最为普遍。

俑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的再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

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

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

已发掘1、2、3号坑兵马俑共计7000多件。

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

人们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兵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

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放映录象)

汉代陶俑造型不受什么约束,数量多,题材多样,内容极为丰富。

东汉的马俑多,这是爱马风尚的体现。

如《车马仪仗》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展示了东汉马俑的艺术水平。

尤以表现生产劳动和奏乐、说唱题材的俑最具特色。

如《说唱俑》,以生动的造型,显示了汉代人物俑的艺术特点。

唐代的陶俑更加丰富多彩,尤其以女俑、乐舞俳优俑和三彩马最有时代特色,艺术性也最高。

如《三彩骆驼载乐俑》。

它高66.5厘米,是由胡汉两民族组成的五人乐舞队。

这件作品反映出唐代盛行少数民族歌舞,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

不仅骆驼造型生动,而且人物虽小但其表情、动态十分生动,充分显示了唐三彩陶艺高超的造型制作水平。

三.放映录象。

四.小结

6石雕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2.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1.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2.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分:

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

(2)按形态分:

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

(3)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

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或纪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3.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

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

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

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

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

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出。

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

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认为:

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