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013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docx

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7课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2019·全国卷Ⅱ·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

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考点】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材料表明,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

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极力宣扬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国大革命势不可挡,促使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这是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等不可比拟的,故D项正确。

法国大革命前美国革命已经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后虽然也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但与“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法国大革命前的美国革命是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法国大革命虽然也是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但与“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法国大革命后出现波旁王朝的复辟,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Ⅲ·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考点】法国启蒙运动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思想的变化,不是宫廷文化,排除B项;当时法国专制王权强大,C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不代表平民,不能得出贵族与平民平等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思想极为活跃”,联系18世纪的法国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2017年题组(备注:

无)

2016年题组

1.(2016·江苏单科·15)某学者认为:

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考点】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形式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进行猛烈批判,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与材料“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强调理性不符,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主要是打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传播和发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与材料强调理性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正确;进化论的倡导者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材料“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上海单科·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B.狄德罗C.卢梭D.孟德斯鸠

【考点】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孟德斯鸠:

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强调其重要性。

伏尔泰批判专制王权和教会,与这一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狄德罗宣传科学理性,反对迷信专制,与这一观点无关,故B项错误;卢梭强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与这一观点无关,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专注对法律研究,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

1.(2015·山东文综·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这场运动是(  )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并没有能力驾驭自然,是要拜托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自由,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时期也没有能力驾驭自然,它追求的是宗教信仰中要靠自己,体现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提出信仰的就,并不能驾驭自然,故B项错误;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的应该是天文学革命,但并不能体现人对自然的驾驭能力,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科学、民主、法制等主张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驾驭能力又体现了对自然的驾驭能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北京文综·21)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

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考点】启蒙运动;《独立宣言》

【解析】卢梭是法国人,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读者不可能不了解卢梭的学说,故①错误;“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意思是《独立宣言》既来自卢梭,也来自洛克,故②错误;“人人生而平等”等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1776年的《独立宣言》发表时,法国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当时法国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故③正确;“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即天赋人权,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出现,也在法国哲人们的笔下出现,说明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014年题组

1.(2014·重庆文综·11)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

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

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体现了题干中“启蒙知识分子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的信息,故①②③正确;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在题干中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4·上海单科·34)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

A.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的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

B.人们在签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参与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考点】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卢梭:

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解析】霍布斯把人的自然状态描述为战争状态,而卢梭则将之描述为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状态,故A项错误;人们在签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体现了梭社会契约思想特点,但不是最佳选项,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体现最能体现契约思想,故C项是最佳选项;签订契约以后,每个参与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体现了梭社会契约思想特点,但不是最佳选项,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3.(2014·海南单科·11)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考点】启蒙运动——卢梭和洛克思想主张

【解析】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是议会君主制的体现,故A项正确;“国家源于社会契约”属于社会契约论,是二人共同主张,故B项错误;“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也是二人共同主张,故C项错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问法,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017·江苏单科·23)(14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其新颖之处在于:

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3分)

【考点】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比较。

(2)“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科学的人文主义”的评价。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了人性但并未摆脱神学观;由材料“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2)问,由材料“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概括即可。

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差异文艺复兴:

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

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

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2.(2016·北京文综·41)(节选)(8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

《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8分)

【考点】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启蒙思想传播

【解析】第一小问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并结合所学,抓住设问中“近代中国”,可以从民族危机严重、政治变革必要性、理论武器等角度归纳。

【答案】

(2)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

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略)

4.(2016·浙江文综·39)(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10分)

【考点】

(2)启蒙运动——卢梭思想主张

【解析】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可以得出观点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据材料二“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可以得出观点为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平等消失的根源。

第二小问探索:

提出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等观点。

【答案】

(2)观点:

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探索:

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5.(2015·浙江文综·39)(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

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

……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

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

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

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10分)

【考点】

(1)牛顿和经典力学;启蒙运动——洛克思想主张

【解析】

(1)第一小问名字,依据材料一中“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可知是牛顿;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经典力学对自然科学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一中“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得出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据“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得出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据“当统治者滥用权力,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得出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第四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从对英国和其他国家反封建斗争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伟人:

牛顿。

(2分)

意义:

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

(2分)

主张:

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

(4分)

影响: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2分)

6.(2014·安徽文综·36)(节选)(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

【考点】

(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早期西学东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解析】

(2)根据材料二中的“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以及中国与西方在18、19世纪各自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背景作答。

【答案】

(2)原因:

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