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691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docx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

(一)(2010-01-1913:

24:

00)

标签:

《内经》针刺针道烧山火承淡安董氏奇穴九针杂谈 分类:

针脉

第二届董氏奇穴年会上的演讲录音已由我的学生整理完毕发上来愿与诸位同修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共赴岐黄针道

针刺补泻手法 刘德会2009-12-27

                 文字整理:

常兆、王振 王晓翠

    首先要感谢左兄,一粟兄,还有吴兄,能让我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以往我讲呢,都是讲针刺补泻手法,补泻手法,都是讲烧山火透天凉,但这次呢要打破常规。

大家一开始关注的都是补泻手法,其代表即是烧山火透天凉,我也在网上说过,如果要想进入高级补泻手法的境界,前面必须要有铺垫,怎么铺垫呢,必须从针和刺开始,什么叫针什么叫刺什么叫补泻什么叫手法,实际上它们是分开的,但综合起来,才能叫针刺补泻手法,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总想直接进入高级补泻的境界,但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临床医生做不出来,包括老一代名家郑魁山在内其子孙没有能做出烧山火透天凉来的,他家可是家传,为什么呢,忽略了基本功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讲针

在座诸位很多都是知名专家,都是在临床上的医生,我这次讲座全当抛砖了。

第一《黄帝内经》里对能否用针的人提出了要求,针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在《灵枢官能》篇明确提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就是说要从容不迫,缓语缓行,平时很沉稳即语徐而安静;手巧,就是问手巧不巧,手巧方可心灵,反过来,心灵方可手巧,但我们在临床上往往忽视这一点。

并不是每种类型的人都可以进入针灸境界,也就是对针灸人才的要求,知道对人才的要求之后,我们才能知道能否达到内经的要求。

 第二点,对针的要求,《内经》中多次提到小针之为物,夫子之言针甚骏,上数天文,下度地纪,乃可以长久。

夫小针之为物,很多人觉得呢,针灸是小针,那为什么夫子之言其真甚峻呢,这就是针灸的广义,平时我们看到一根针,觉得它是个小针而已,但内经里面为什么说针这么重要呢,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明确提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意思是说,我们说起来好说,但是做起来非常难做,这就是很多人非常忽视的地方。

举个例子,这根针我们拿在手里,我们为什么要先拿针柄呢,针柄为什么必须要做?

古人做针柄,第一个是为了便于捻转,第二个是为了防止断针、折针,那针柄上为什么要留个孔呢,古人针灸尚有另一派扎法,在扎针时还要在针眼上串一根针,因为针扎上之后并不是固定不移的,内经里面明确提出: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

中气穴针游于巷时要穿上一根针,防止这根针游离,这是讲针,是毫针。

下面还有九针,《灵枢官针第七》: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平时我们大部分谈的是小针即是毫针,但《内经》中并不是单单指小针,而是九针,这一点要明确。

孔圣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古代很多穴位是禁针的,但并不是说绝对禁针。

比如睛明穴在在《甲乙经》中是禁针的,神庭在孙真人《千金方》里是禁针的,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针具并不是那么先进,承淡安当年东渡日本时得日本的针具,日本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掌握拉丝技术的国家,它的针做得非常好,但是非常细,日本人扎上之后,大约得十天半个月才能得气,但是扎上后会很舒服,他回来后交给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也用,但过了半个月后病号都没有了,因为扎上半个月后不得气,病号怎么还会让他们扎呢?

不可能的。

后来一想:

不是我的针灸技术不好,而是针灸针不行,是国情有异,针细了,对皮糙肉厚的中国人来说不解渴啊,所以又换回粗针,粗针扎上后很快得气,很快病号都回来了,这就告诉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此外,还要选择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实际上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已经提到了,但什么用法呢?

《灵枢官针第七》里: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我们现在很少重视这一篇,为什么呢,大家讲刺法很少讲官针,我们讲针,讲针灸,一般都讲毫针,直刺,斜刺,然后是手法,很少去关注“凡刺之要,官针最妙里”的刺法,为什么这么讲呢,《官针》下面提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不得其用;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病深针小,邪气根本出不来,如果想进入高级补泻手法的境界,前面这些全都是铺垫,官针的刺法有十二,就不具体讲了,大家回去看一看就知道了,这是针灸对人、针的要求。

第三法则平时我们看病针灸的目的就是治疗,但实际上针灸的目的没有这么简单,针灸法则大家也很少关注,《素问》中提到凡刺之要,必有法则,法天则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

我们提到针灸关注的是人,是病人,但人是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我们看到这个病人的时候,不能忽视他与天和地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我们听左老师讲课,经常听到讲天、讲地、讲空,实际上《内经》早有论述,左老师是暗合《内经》之道啊。

《内经》里讲上刺天光下合八正,什么叫天光,《素问八正神明论》“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天温日明就是说今天天气晴好,人身上的气就容易开,容易行,扎针容易得气,扎上针之后也就容易祛病。

下面接着说是故天寒无刺,比如今天零下十度,天太冷,人的气就不易行,月生无泻即是说月亮刚刚升上去是还不是很强壮,此时用补泻手法就要遵从天地,不要用泻法;月满无补,月满时用补泻,则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月郭空无治,月亮没了就一定不要用泻法,当然这些的前提是你必须进入了高级补泻的境界,否则用上泻法也未必能达到用泻的目的,这就是《内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这都是为烧山火透天凉做铺垫的,此外另有:

必得其时而行之。

我们现在讲针灸即《内经》所言得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但是内经明确提出:

我们必须得先得天时,必得人气,这是我们临床上很少关注的地方,那么如果你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造成乱经。

人身上的经气与天地之气运行暗合,在天地之间不断运行,如果你违背规律,就会乱经。

乱经指的是身上的经气不依常规来运行,这大多数归咎于我们乱用补泻手法,不遵从天地,经言凡刺之道,必知天纪,不知年之所加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

这就是对我们针灸之针道的要求。

古人讲宁舍十服药,不舍一根针,在《内经》来说扎起针来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在掌握了天人关系之后,方可施行于人体,达到补虚泻实,达到上工调气,不要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的地步。

《内经》言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这是对针灸法则的要求。

再一个,针灸的目的,可能大家都会说,针灸的目的就是治病,但内经明确提出: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之方,在于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这是我认为《内经》里面所说的针灸的目的,合形与气,气就是神,粗守形,上守神,《素问通评虚实论》《素问针解》篇都提到“神者,正气也”,达到的效果就是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掌握了这些进入针灸境界就差不多了。

(未完待续......)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

(二)(2010-01-2119:

23:

50)

标签:

《内经》针法针道爆发力透天凉烧山火循经感传杂谈 分类:

针脉

然后讲刺

我多次讲过一点,我们知道了针,但对于刺法、刺基本功的练习,我们是欠缺的,刺法包括指力、指感的练习。

指力包括三层境界,第一层,爆发力;第二层,柔力;第三层,三合之指力。

我在网上发过这样的贴子,但没有细讲。

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里说“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下一句“玉龙之歌世罕得,研精心手无差讹”,意思是病人抬着进来,扎完之后自己走着出去,这时候最能显示出我们的针灸效应。

要到这种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什么古人讲的好多手法我们现在都做不出来,其基本功我们都没有达到,基本功的练习我们是很欠缺的,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都很浮躁,古人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针灸基本功的练习到位是很重要的。

首先练爆发力,什么叫爆发力我曾多次讲过:

手持针,运腕力,将力集中到针尖上,一针贯地(天人地三层之地),贯至地部,这是爆发力。

好多针刺练习方法是不同的,但第一层爆发力总是相同的。

有一个道理摆在这里:

运针指力的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运针指力必须分部来练习,也是境界的练习。

不是一根针拿了几天就觉得可以了,那么当你练好了爆发力到一针贯地,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时候的表现是:

入针不痛。

第二层柔力,再是三重指力,实际上就是三重境界,第一爆发力是明劲,第二柔力是暗劲,暗劲是2008年奥运会前我到胡海牙先生家里时,胡老传授的。

胡海牙先生乃第二任道教协会会长、仙学创始人陈撄宁先生的入室弟子。

陈先生晚年说,我的弟子有很多,但入室弟子只胡海牙一人。

胡老家我去过很多次,胡老给我扎过针,他的指力是相当好的,去年8月7日,又见胡老,他说:

你的水平已经可以了,但我还要再指点你一下,告诉你一下暗劲。

暗劲即柔劲。

在做到一针贯地之后,我们在提插捻转时候你没有暗劲,病人往往会感觉到疼,入针不疼但你一提一插一捻一转的时候病人感觉到疼这就是没练好暗劲。

《老子》讲得好: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是以知柔弱胜刚强。

那暗劲怎么练呢?

胡老告诉我:

练八段锦。

下面有请八段锦兄为我们现场演示。

(八段锦刘老师上场)胡老说:

暗劲用八段锦,但八段锦的练法是有讲究的。

请做第一个姿势:

双手托天理三焦。

胡老说:

这个动作手过头时,要连续往上托三下。

(八段锦老师做完后说:

感觉这样把气一步步往上提了,三下可以托到顶了)

 胡老的强调如此,至于大家练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大家的修行和悟性了。

下面请八段锦兄做完整的功法演示:

1双手托天理三焦2左右开弓似射雕3调理脾胃须单举4五劳七伤往后瞧5摇头摆尾去心火6两手攀足固肾腰7攒拳怒目增力气8背后七颠把病消。

感谢八段锦兄。

暗劲练当如此,请大家自己体会。

第三三合之力,又叫化劲,三合之力借用的是心意六合拳的内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暗劲练成之后我们在入针、在提插捻转的时候都是不疼的,但对我们进入烧山火、透天凉的寒热境界来说还是不够的,六合拳相传为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

后来传到山西代家了河南洛阳人士马学礼得真传后,数百年来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另还有道家别传金家拳。

内三合反映在针灸境界里是心到、意到、然后气到,并不是只单纯之气,乃是三合之力,即胡老的三劲合一即是化劲。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练指力当按部就班的来,从练爆发力到柔力到三合之力,炼成三者后就可以进入烧山火透天凉境界了。

指力的练习是:

这根针拿在你手里的话,你就不应该把它当作一根针,而是你手指延长的一部分,要培养对针的一种亲和力。

怎样培养亲和力呢?

俗语讲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就要针不离手,天天捻针,培养手指对针的一种亲和力,十月份我去了趟青海,半个月没太多的接触临床,回来后发现手上有生疏之感,使我不能马上做出平时的效果来,这就是忽略了针不离手。

一个临床大夫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手感,手指的亲和力在于平时针在手中不断的捻转。

古人说真正会喝酒的人,非此年此度数此厂家出的不喝,就是找的那个感觉。

一根针拿在手中是多少号的立马就可以知道,习惯了以后,换个小号的就会感到很不适应,就找不出那种扎针的感觉来。

手感,要熟练,必须要有称手的针,平时的不断练习最终要达到的是收放自如,收放自如反映于临床就是要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当年见我的老师陈乃明先生扎针时,针拿在手里,扎针,真是如行云流水一般,很平和的完成,就是一种对于针感的把握,在网上帖子里也提到了。

对于亲和力的练习,最重要的是针不再是顽铁,我们要使顽铁而通神明:

针乃手指的一部分。

如此方能往下。

接下来我们讲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藏腑血气之诊”。

 

第一治神  我在以前的讲座中强调过:

什么叫做治,天下大治。

稳定之义。

而不是治理、调节之义。

治神即为稳定正气,而不是调节正气。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那什么叫做神呢,《灵枢小针解》:

神者,正气也。

有正气既是有神,治神就是稳定正气。

下面还要分:

一医者之治神 二患者之治神  三医患双方治疗中的治神。

大家讲治神,只是强调第三种,很少去关注《内经》中讲到的医者平时,患者治后如何治神,这在《灵枢》里早有明言。

医者如何治神呢?

周楣声《金针梅花诗钞》写的非常好,就是说医者平时要温文尔雅,要养正气,医者平时要养浩然正气,这是孟子说的;文天祥《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深得《内经》之旨。

医者平时养好了浩然正气,病人见了就自然好了三分,你说迷信也好,你说玄学也罢,但我们讲的就是我们的医学。

培养好正气之后,我们自身也就没有什么病了,这时以医者以不病之人治有病之身,效果自然就就好了。

医者治神要在平时,平时养神还可以养元气。

二患者之治神我们很少去关注这一点,《内经》早就讲过患者的治神,只不过是我们平时不去做罢了,而患者的治神更在医后,在治疗时医患双方治神之后还要告诉患者什么是应该注意的什么是应该必须好好保养的什么是应该精细的什么是针灸治后不能犯的。

《内经》对得气和失气的表现实际上有另一种论述,如果患者治疗后不去治神,后果就会失气,患者治后怎么治神呢?

要求患者要遵守一种杜绝禁忌:

“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否则,是谓失气。

今天我们扎的效果很好,明天就会更好,可病号来了一把脉,脉又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没有遵守禁忌,没有去保护好自己的气,所以最后造成自己失气,此时你要告诉他: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岐黄针灸,贵在治神。

一定要保护好气,也就相当于治后的调摄、医嘱。

三治疗时双方的治神,《灵枢 九针十二原》: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我们讲望诊如果看到病人有风象,大概就在眉宇之间出现青色,要注意会有晕针的可能,这个时候治疗时手法一定要轻柔细腻和缓。

病人治神就是告诉他想哪个针,就得专心想那个针,让他想这根针必然这条经上存有问题,必然阴阳不调和。

在刺时,患者必须要安静,经言闭户塞牖无闻人声,虽然很难做到,但安静是必须的,医者要细心体会针下之气的徐疾。

治神在治疗时非常重要,病人扎上之后若有躁动,你就必须得用手中的针争取主动稳定它,然后再去辨别针下的气,就是辨针下气是正气还是邪气。

所谓谷气来者徐而和,邪气来者紧而急,你去辨别它,然后,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最后达到补虚泻实的地步。

在医者操作时,要按《内经》的要求,环境必须要安静,病人必须要配合,关键是我们的治神,神在哪呢,神在秋毫。

秋毫很关键,秋毫,是指秋天的毫毛,就是秋天的小麻雀出生后身上褪下的那个绒毛。

我思考秋毫里边有两层含义:

第一指神存针尖,第二指腠理,《后汉书郭玉传》有言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腠理是非常微妙的,非常细小的,只要微微一动,气就可能丢了,那么我们讲必须神在针尖,神在秋毫,让针尖不失气,这些只是我的个人体会。

这是治神。

做好了治神之后方能进入高级补泻境界。

二曰知养身一如八段锦兄这样,但内经言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首先曰治神,二曰知养身,这是讲的针灸,显而易见,知养身是包括在针灸里的,而不是单纯的知养身,论坛上《四十年针灸体验记》就很好的记录了自我针灸的体验,这种自我体会还应包括一点,李时珍说的:

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针灸可以对自身经络起到一个通调的作用。

这种通调作用,使我们真实的认识到什么是经络,什么是内景隧道。

这是我对知养身的一点理解。

知养身也就是很多人提出的针灸可通大小周天,蒋维明先生说针灸可以通“内丹”,也有可能,我们只是提供一种思路。

当然要知道一点,针灸的治疗有三种途径,《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黄帝问于岐伯曰:

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往往我们只看下一段“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去了而忽视这一段,你要知道,《内经》里可是没有什么废话的,他开篇这样讲肯定有他的深意。

后面接着讲—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这里说的逆顺出入之会即是气穴,即是穴位,即是骨空。

《内经》提出知养身也就是必须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三曰知毒药为真 这一点很多人也是忽视,《内经》仅十三方,并不是说《内经》不重视方,《内经》的作者不懂方,不是说没有任何方剂的理论,我理解他的原意就是通过针可以知道药物在人体内的经络及脉气的流行以及四气五味的归向,这一点,很多人忽略了,我们只是重视《伤寒论》和《伤寒论》后整个大的方药体系,那我们的方药的四气五味理论从哪里来?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

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理论,其立方根据就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知毒药为真也是包括在针灸里的。

古人云药物进入人体走哪条经,它的气味走哪,在针灸里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出来,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素问至真要大论》讲的四气五味理论的组方依据,就可以破译《伤寒论》诸药进入人体后经气的走向,反而言之,推而广之,可以知道针灸里更多的内涵。

四曰制砭石小大 这点很有讲究,砭石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讲无用砭石,砭石在《内经》中提到的很少,也可能经汉人整理后漏去了,一般讲砭石、砭法已经失传,但中国这么大,是故天壤之地,或有绝传也。

果不其然,在民国时期,有一本书,《砭经》,作者砭道人在国家图书馆、吉林图书馆、福建中医图书馆均有收藏,但未引起重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发现了“泗滨浮磬泗滨浮石”后才开始得到重视,山东烟台有用砭镰挑刺数次可治疗白血病的,这就超出针灸的范围。

很多名老中医在写序时多好写:

余操针砭之术如何如何,但实际上砭石用的很少,讲到泗滨浮磬,对砭石研究教深的有:

广电门诊部施安丽老师台湾李相谅教授。

砭石所达到的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的原理及其效果与针灸是一样的。

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很多人挤在一个没空调的小屋里,如果在身上放上块砭石,那么这些人会感到很清凉,没有人会中暑。

四曰制砭石小大又是一个思路,大家可以参考《砭经》。

五曰知藏腑血气之诊 我们针灸为什么可以知藏腑血气之诊呢?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史记》《伤寒论》都谈到过扁鹊入虢之诊,里面有个词叫起死回生,扁鹊针三阳五会即可知太子可活,这就是针灸知藏腑血气强弱生死逆顺之诊。

《内经》中多次讲到: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不知终始则针道咸绝。

如何才能知道终始,知道脏腑血气的强弱呢。

我们讲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扁鹊取三阳五会,就知其藏腑血气是否旺盛,可知其死生,判断他是不是绝症,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种诊断:

我们知道诊断讲望、闻、问、切,但是不知道针灸也可以诊断,但这种诊断必须通过练习,达到针下可以辨气的境界,达到针刺肝腧、肾腧就可以知道肝肾的气血运行状况、知道它们是不是出问题了。

  如今,针悬布天下有五但我们远远达不到《内经》的境界,而且完全可以再开创——针刺诊断学,我们习惯上只是认为针灸只是治疗,针灸实际上可以诊断,可以知藏腑血气之诊,平时我们说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但是反过来,决策的正确是最大的正确,只是你不敢去想象,也不敢进入针灸的境界,所以,不能决策,不能有所开创。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三)(2010-01-2322:

43:

37)

标签:

《内经》烧山火透天凉得气气至病所针道针法杂谈 分类:

针脉

接着讲补泻

补泻和手法实际上是分开的,大家只关注补泻,很少关注手法,补泻,《内经》提到很多,后世的手法是后来昌盛于金元。

难不在穴而在手法,针灸不传之秘也在于手法,要想了解手法,必须从《内经》之源入手一直到流。

《内经》讲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内经》补泻最根本的是迎随补泻,窦汉卿《标幽赋》,《通玄指要赋》都有论述:

“要识补泻,需明迎随”“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等等。

《内经》讲补泻讲了好几种。

《灵枢·九针十二原》讲的是迎随补泻,下面还有徐疾补泻,《内经》谈补泻是较散在的,因此,《内经》应该参合起来看,看《灵枢》必须读《素问》,张景岳,杨上善即是综合起来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何为迎随?

《小针解》:

“迎而夺之者,气盛不可补也。

追而济之者,气虚不可泻也。

”刚才讲神在秋毫,这个气何时到达针尖?

它是强还是弱?

它是虚还是实,如果其气是实,可迎而夺之;如果其气是虚的,追而济之,这即是迎随补泻。

那么讲“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徐而疾则实:

慢慢进快速出即是补;疾而徐则虚:

快速进慢慢出即是泻,即是徐疾补泻。

但要真正理解迎随补泻、徐疾补泻。

实际上要知道《内经》里讲的得气的概念。

得气,先得天时,得时可言得气,“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得气在《内经》里有两重涵义。

第一,气至针下,讲“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首先要到针下,神在针下,针尖得气,然后可迎而夺之,随而济之。

那么气至针下之标准是什么?

即后世“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至针下时,《难经》说过:

“气至如动脉之状。

”这是表面,那我们手下呢,手下的感觉必须依据你的指力指感等等,气至针下容易,但气至病所难;第二气至病所,《内经》言“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要想气至病所,就要守气,得气容易守气难,经常是扎上针后得气,病人一动,再一看,气丢了。

守气其根本之处在于手指下要勾住气,蒲老言:

“一生行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以讲我们守气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与治神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定要安静,针尖上得气后,要做到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然后守气辩气,网上也谈到了针下辨气,借此讲一下针下辨气,谷气来者徐而和,什么意思呢?

谷气,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微风拂面,有种柔和的感觉,即是徐而和,邪气来者紧而急,冬天寒风呼啸,燕山雪花大如席,冷不冷?

急不急?

这便是紧而急。

辨气第一层境界,辨来的是谷气还是邪气,扎上针后,若是谷气,就不要再泻,若是邪气就不要再补;第二层境界,辨邪气之性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及内之痰湿等诸邪,每种邪气有每种邪气特有的的性质,比如说现在的甲流,它为什么难治?

因为它身兼数邪:

风寒燥湿还有火象,如果你针下可以知脏腑血气之诊,就可以用针来辨其各邪轻重,马上就可以列出针灸的处方来,这就是辨邪气的性质。

风邪—针下有滑快之感,寒邪针下紧,但也分大小寒,暑邪其性黏滞有轻微热感,燥邪有烈快之感这些都是只可意会,说出来即非那种感觉,我只是大体提提,具体请大家自己体会。

比方说小雪之前之后比较燥之轻重,来指导甲流处方用药。

如果是小雪之前的病迁延不愈,有燥邪在里,当托表透里,用辛甘温润,若是小雪之后,太阳寒水当令,要看看寒与燥孰轻孰重,以指导用药,若太阳寒水重则从太阳寒水入手,即为此意。

火邪,火曰炎上,气较剧烈,病气传的最快的是火邪,关键是回去之后在病人身上仔细体会,这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辨完邪气性质,然后就可以施行正确的补泻手法。

讲完邪气性质之后,言谷气来者徐而和,还要辨谷气是微徐而和,正徐而和,大徐而和,对于我们来讲,谷气是哪一经中的谷气都可以辨,还有辨气可以辨气至病所,气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