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531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docx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推荐方案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设计条件

1.1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

马槽河水库工程位于巴东县水布垭镇,为桥河流域水电开发的龙头水库,为充分利用水库形成的水头发电,在坝后设置马槽河电站。

桥河又名磨刀河,系清江中游左岸支流、长江二级支流。

桥河流域位于恩施自治州巴东县南部,地处巫山山脉南麓的鄂西南山区。

流域地理位置为:

东径110°12′~110°23′,北纬30°24′~30°40′。

坝址位于已建成的桥河一级电站坝区上游,距巴鹤公路、野三关镇的距离分别为16km、26km。

工地从左岸经八字岩新建公路到野三关15km。

2、工程特性

马槽河水库工程为流域龙头水库,主要任务是调节流域水量分布,向下游两级电站供水发电。

桥河流域流域总面积209.4km2,干流河道全长37.50km,总落差1150m,河道加权平均坡降32.78‰。

坝址位于巴东县水布垭镇桥河尹家坪河段,马槽河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39.9km2,干流河道长22.2km,加权平均坡降21.66‰。

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3.11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821万m3。

P=2%洪峰流量:

693.0m3/s;P=0.33%洪峰流量:

914.5m3/s。

本工程属Ⅳ等小

(1)型工程,工程由挡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放水(放空)建筑物等组成。

挡水建筑物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56.80m,泄水建筑物为左岸岸边开敞式正槽溢洪道。

1.2枢纽布置

枢纽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放空洞(由导流洞改建)、发电引水隧洞、电站厂房、开关站、输变电系统、管理设施等建筑物组成。

马槽河水库工程挡水建筑物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本工程坝顶无特殊交通要求,坝顶宽取5.5m,为减少坝体回填工程量,在坝顶上游侧设“L”形防浪墙,坝顶高程832.30,坝轴线长110.14m,防浪墙墙顶顶高程833.50m。

防浪墙墙高5.0m,埋入堆石3.8m,高出坝顶1.2m,墙顶宽0.30m,墙底高程为828.50m,高出正常蓄水位1.00m。

河床趾板建基面高程775.50m,最大坝高56.80m。

上游坝坡1:

1.4,下游坝坡1:

1.3,坝体总填筑方量25.02×104m3,采用灰岩分区填筑。

马槽河水库工程面板坝面板总面积7230.0m2,垂直缝间距为10.0m,共设垂直缝10条。

考虑到本工程较小,采用等厚面板有利于施工,经过计算、分析,面板厚度为40.0cm,其最大水力坡降低于200。

岸坡趾板及河床段需进行固结灌浆。

混凝土趾板固结灌浆孔距均,孔、排距均为3.0m,基岩段孔深5.0m,灌浆孔呈梅花形布置,灌浆压力0.5MPa。

泄洪建筑物为采用弧形闸门控制的左岸岸坡开敞式溢洪道,堰顶高程819.5m,1孔,净宽10.0m,深14.0m。

溢洪道由进口段、闸室段、泄槽段、鼻坎段组成,轴线总长156.8m。

发电引水隧洞布置在左岸,由进口建筑物、引水隧洞组成。

进水口距离大坝77.5m,进水口设1孔,孔口尺寸3.0m×3.0m,底板高程805.00m,发电死水位810.00mm,进口设拦污栅和检修门槽。

进水口设计最大引用流量6.4m3/s。

地面式厂房布置在坝下游15m处,主厂房尺寸为26.53m×12m×17.6m(长×宽×高),内装两台HLA551-WJ-64/SFW800-8/1430型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0.8MW,总装机1.6MW。

水轮机安装高程787.68m。

开关站平行布置在厂房上游,为户内式,面积为6.5m×5.2m(长×宽),地面高程为794.22m。

1.3施工导流方案及导流建筑物

(1)拦河坝施工期导流采用河床一次断流,上、下游土石围堰挡水,右岸布置一条导流隧洞泄流的施工导流方案。

(2)导流隧洞及导流明渠布置在河床右岸,导流明渠进水口底板高程789.0m,进口明渠扩散段轴线长44.52m;导流隧洞为城门洞型,全长343.24m,过水断面底宽3.2m,高4.2m,顶拱为半径1.85m的120°圆弧,侧墙高3.28m;出口底板高程787.3m,长15.388m,导流隧洞与明渠纵坡均为1:

125。

隧洞进、出口段,进口渐变段洞身采用全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其余洞段其余部分的隧洞采用20cm厚的C20混凝土护底,边墙为厚度10cm的混凝土喷护及沙浆抹面,顶拱喷锚支护,喷混凝土厚度10cm,锚杆长度3.0m,梅花形布置,孔、排距为1.95m(夹角60°)、2.0m。

放空洞利用导流隧洞中部隧洞结合采用预埋放空钢管及控制闸阀改造而成。

(3)上游围堰长约46.2m,顶宽3.0m,高程为794.0m。

围堰采用1.0m的粘土心墙,将河床清基0.5m深后进行填筑。

在堰顶布置灌浆平台对河床基础进行防渗帷幕灌浆,灌浆深入基岩以下1.0m,取2~10m,单排布孔,孔距2.0m。

下游围堰采用粘土心墙围堰,堰体结构同上游围堰。

1.4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1、水文气象

本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暖湿多雨,云多风小。

流域内有河谷、高山等复杂地形,气候变化多样:

河谷地区风和日丽、无霜期长、热量多;高山地区降雨相对较多,夏季多雷暴,冬季多雪日。

桥河流域暴雨以气旋雨、锋面雨为主,台风雨有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流域。

雨季一般自4月开始,至10月底结束,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其暴雨中心多发生在流域上游。

7月份西风环流减弱,西南季风加强,气温高,水汽丰沛,暴雨机会较多,降水强度普遍增大,历时长。

7月下旬至8月初,副高北进,赤道辐合带也明显北移,此时台风、东风波等热带系统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流域,挟带大量水汽,造成暴雨或大暴雨,历时一般较短。

8月中下旬副高继续加强北跃,本流域受副高脊控制,一般降水较少。

桥河流域径流主要来自降雨,径流年内分配与降水基本一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丰水期为4~10月,水量约占全年的82.8%,11~次年3月为枯水期,水量约占全年的17.2%。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290mm,雨量分布受地形影响随高程降低而呈递减趋势。

本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发生洪水时间与暴雨相对应。

每年4~10月为汛期,年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5~7月,且频率较高。

马槽河水库水位库容关系见表1—1;

马槽河水库坝址处水位流量关系见表1—2;

施工分期、分月洪水见表1—3。

表1—1水库水位~库容关系

表1—2马槽河水库坝址水位流量关系

表1—3分期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单位:

m3/s

2、工程地形地质

(1)地形地貌

工程区属于碳酸盐和碎屑岩组成的中低山区,因河流侵蚀,冲沟切割、构造侵蚀、剥蚀及溶蚀等作用,区内总体呈现山峰、峡谷及层状地貌相间的鄂西南高原地貌景观。

桥河流域发源于野三关,总的流向由北向南,河流与主体构造线基本一致,呈NNE向展布。

河谷地貌多为对称的“V”型或“U”型谷,谷底高程280~1300m,两岸谷坡高陡,地形坡度30°~60°,局部形成30~90m高的陡崖,一般峰顶高程900~1500余米,最高峰顶达1544.0m(梅家山),谷峰高差400~1000m。

受后期侵蚀、剥蚀及溶蚀作用,区内形成多级夷平面,呈阶梯状。

按地文期大致可分为:

鄂西期(高程1300m以上),为区内最高一级剥夷面;山原期(高程700~1200m),区内广泛分布,呈浑圆的残丘,与谷地、洼地相间展布;清江峡谷期(高程600m以下),随着地壳大面积自西向东揿斜上升,清江溯源侵蚀并向深部下切,形成现今壮丽的峡谷,高程大致在600m以下,此阶段区内曾有一短暂间歇稳定,形成零布的多层台面和多层岩溶发育景观。

马槽河水库工程处于流域中游,河流沿岸零星分布第四系崩塌堆积体和Ⅰ、Ⅱ级河流冲积阶地,连续性差,规模较小。

(2)地层岩性及其分类

坝区基岩由三叠系大冶组构成,河床及两岸零星分布第四系堆积层。

第四系(Q)

洪冲积(Qpal):

卵石、砾石、漂石及砾砂土,结构稍密~中密,原岩成分为灰岩,形状以圆形、亚圆形为主,磨圆度较好。

厚度8~10m,分布于河床及漫滩。

崩塌堆积(Qcol):

巨块石、块石夹碎石质粘土,厚5~15m,零星分布于坝区外围河流沿岸。

残坡积(Qedl):

含碎石质粘土,厚度小于1.5m,在坝区左岸斜坡地带零星分布。

三叠下统大冶组(T1d)

薄~中厚层状灰岩夹粘土质灰岩、泥灰岩,下部夹黄绿色粘土质页岩,底部为黄绿色粘土质页岩夹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厚度大于780m,分布于河床及两岸。

钻孔揭示坝区一带主要岩性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地表见泥质条带。

(3)地质构造

坝区位于清太坪向斜的南东翼,为单斜层状构造。

桥河断裂距左坝肩约300m,坝区F1小断层与河流斜交,裂隙有四组,其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桥河断裂:

南起矛符社,北至白沙坡,长约15km,走向15°断面倾向SE或直立,顺桥河背斜核部发育,破碎带最宽处达200m,由棱角状角砾岩组成,其力学性质早期张性,后期压扭性,近代无明显活动迹象。

坝区一带为桥河断层的北部尾端,断层距坝区约300m,对工程无直接影响。

F1断层:

位于下坝线一带,与河流斜交,走向NE56°,倾NW,倾角66°,长约230m,断层张开宽度15~80cm,充填粘土及碎石质。

F1断层断距较小,两盘地层错位不明显,顺断裂浅表层有溶蚀现象。

坝区节理裂隙主要有以下四组:

⑴NNE组,走向NE12°~18°,多倾向NW,倾角80°~90°。

此组裂隙与河流交角较小,切割深度大,延伸长度5~15m。

微张~紧闭或充填方解石脉,浅表层有溶蚀现象;⑵NNW组,走向NW345°~353°,倾NE,倾角85°~90°,与河流近于平行。

此组裂隙延伸短,一般紧闭或充填方解石脉;⑶NW组,走向312°~325°,倾SW或NE,倾角56°~72°,与河流斜交,此组密度不大,但延伸较长;⑷NWW组,走向275°~290°,多倾向SW,倾角62°~70°,横河向发育,其规模较小。

坝区两岸卸荷裂隙不发育,局部陡崖段卸张裂隙主要由NNW组节理裂隙演变发展而成。

为了揭示坝区岩体的透水性,上、下坝线及河床工程共布置了10个钻孔,总进尺660.98m,共压水78段,其中强透水3段,占3.8%,中等透水32段,占41%,弱透水39段,占50%,微透水4段,占5.2%。

从统计结果看坝区岩体透水性处于弱透水~中等透水之间,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透水性减弱。

钻孔地下水位观测结果,上坝线左岸47m,右岸53m;下坝线左岸44m,右岸35m。

上、下坝线两岸地下水位较低,随着远离岸坡地下水位逐渐抬升。

(4)溢洪道工程地质

溢洪道置于河流左岸,平坡段和陡槽段基岩裸露,泄洪消能段为第四系崩塌、冲积堆积层,厚度8~14m。

地层岩性为大冶组薄~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岩层产状351°∠10°。

溢洪道沿线无断层切割,主要构造为节理裂隙,有四组——NNE、NNW、NW和NWW组,各结构面特征如前面3.3.1中地质构造一节所述。

岩体弱风化下限深度3~14m,岩体透水性弱~中等。

溢洪道左侧以上斜坡地带无集中水流、第四堆积体和危岩体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性较好。

A、进口段工程地质

溢洪道平坡段地面高程840~852m,底部高程814.0m,开挖后形成20~35m高的人工边坡。

溢洪道轴向SE7°,地层产状351°∠10°,轴向与地层走向交角88°,且岩层倾角较平缓,这本身有利于边坡的稳定,但NNE组和NNW组裂隙与开挖边坡走向夹角于小30°,受横向和斜向发育的NWW和NW组裂隙切割,溢洪道采用分层锚固开挖,开挖边坡建议值1∶0.3~1∶0.5。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827.5m,高出溢洪道底部十余米,由于岩层倾角较平缓,且为薄~中厚层状,库水沿裂隙和层面入渗,底部会产生较大的浮托力,溢洪道周边加强防渗处理,溢洪道底部设置系统锚杆。

B、陡槽段工程地质

溢洪道陡槽段基岩裸露,为逆向坡,岸坡稳定性较好。

陡槽段浅表层基岩受构造裂隙的影响,岩体完整性较差,裂隙表层有溶蚀现象,张开宽度较大,弱风化下限深度4~6m,其抗冲刷能力较弱。

建议陡槽段基础挖至弱风化岩体以下,并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以满足抗冲刷要求。

C、泄洪消能段工程地质

溢洪道消能段为8~14m厚的崩塌、冲积堆积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挑坎段基础全部开挖座落于较完整的基岩之上。

1.5对外交通条件

马槽河水库地处鄂西南山区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

坝址位于已建成的桥河一级电站坝区上游,距巴鹤公路、野三关镇的距离分别为16km、26km。

工地从左岸新建的左岸经八字岩新建公路到野三关的公路距离约15km。

工程对外交通目前以公路运输为主。

沪渝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从沪渝高速公路巴东收费站(位于野三关集镇)至恩施城区100km,至宜昌城区116.45km,沿巴东——鹤峰公路东至巴东县城94km。

沿“318”国道东到宜昌市中心168km,西到恩施州府157km。

2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2.1设计依据

(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

(2)《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

(3)《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SL169-96

(4)《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268-2001)

(7)工程其他相关设计资料

2.2设计原则

湖北省巴东县马槽河水库大坝枢纽安全监测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要针对水电站枢纽运行期的安全监测进行设计,安全监测设施布置,应充分考虑原有监测设施的功能和特点,并与之相配套,以保证监测成果的连续性,同时在重点部位增加监测设施,使监测系统能更全面地反映电站枢纽的实际运行状态。

(2)根据本工程具体条件,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通过大坝表面变形、溢洪道、进水口及其他边坡稳定等安全监测项目,了解枢纽的安全运行状态和变形特性。

(3)监测系统仪器从仪表的选型、埋设到数据的采集、传递,各个环节必须正确、可靠,保证正常的数据采集工作,保持数据的连续性。

(4)设备、系统的性能要求即先进、实用,又易于管理维护;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必须经过充分的试验或已取得成功使用经验所证实。

2.3安全监测设计内容

根据湖北省巴东县马槽河水库枢纽的实际情况,将大坝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具体监测项目包括坝基渗流、绕坝渗流、坝体内部沉降及水平位移、面板结构缝及周边缝、面板混凝土应力应变、表面位移、水位监测、渗漏量等观测内容。

3监测系统布置

3.1大坝监测系统布置

3.1.1渗流渗压

监测系统由坝基渗流、绕坝渗流、渗漏量三部分组成,选择垂直于坝轴线的河床中心线最大断面为重点监测部位,监测系统具体布置如下。

坝基渗流:

大坝建基面布设6只渗压计,一支位于防渗帷幕上游,其余5支依次位于防渗帷幕下游;主要用于观测帷幕的防渗效果和坝基的浸润线。

绕坝渗流:

位于左右岸坝肩防渗墙端头前后各两孔,每孔分层埋设2只渗压计,共计4只渗压计。

渗漏量:

对于面板堆石坝渗流量的定量观测,布设1台量水堰,采用量水堰法观测很有必要,为了保证观测效果,在下游坝坡脚处要建造截流墙,截流墙基础还要进行帷幕灌浆。

3.1.2坝体内部沉降及水平位移

为了解坝体内部沉降和水平位移,在▽807.8处布设一层观测仪器。

水平位移布设4个测点,▽807.8分别位于上游垫层料中部、坝轴线交汇处、坝轴线上下游各20米处;沉降位移布设4个测点每个测点与相应的水平位移测点位置对应。

3.1.3面板结构缝及周边缝

面板周边缝布设4组三向测缝计,用于观测周边缝的开合度、沉降、剪切位移。

面板结构缝布设7支单向测缝计,主要观测面板结构缝的开合度。

3.1.4面板混凝土应力应变

选择最大横断面与面板相交线上等间距布设3组两向应变计组,用于观测面板混凝土水平向和顺坡向的应力应变。

3.1.5表面位移

水平位移观测在坝顶和下游坝坡布设2条视准线,坝顶一条,另外一条位于坝后观测房高程(坝后观测房旁需一测点、用于计算钢丝位移计的水平位移),共有4个校核基点、4个工作基点、8个水平位移测点,采用视准线法观测。

沉降观测布设一条水准线路,共11个水准点,其中3个水准点为一组基点,坝后观测房旁一个水准点,另外7个水准点位于坝顶的视准线测点旁。

3.1.6水位

共设置三组水尺,在河床面板死水位以上布设一组水尺,用于监测库水位的变化情况,并作为其它监测仪器资料分析时的参考依据。

在进水口竖井上布设一组水尺,在溢洪道右边墙布设一组水尺。

3.2溢洪道及边坡监测系统布置

溢洪道主要进行表面位移监测,在左右岸马道上布设表面位移测点3个;条件允许就采用视准线法观测,条件不允许就采用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观测。

监测点的布设要根据溢洪道结构图和实地踏勘后确定布设位置。

左岸山体边坡主要进行表面位移监测,在山体上布设表面位移测点3个,采用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观测。

监测点的布设要对左岸山体边坡实地踏勘后确定布设位置。

3.3监测仪器的选型

监测仪器的选型的原则是仪器性能长期稳定性高,性价比高,不易损坏并经实际工程检验过的仪器。

鉴此原则巴东县马槽河水库大坝监测系统传感器基本上选择差动电阻式仪器。

差动电阻式仪器性能稳定,能适应在耐恶劣环境下工作,且性价比高,在国内外工程得到广泛应用。

4监测仪器的安装及观测技术要求

4.1表面变形监测点的安装及观测技术要求

4.1.1安装技术要求

(1)表面变形测点采用钢筋混凝土观测墩,上设强制对准基盘。

(2)测点和基准点的底座埋入土层的深度应深入冰冻线以下。

并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雨水冲刷、护坡块石挤压和人为碰撞。

(3)埋设时,应保持测墩立柱铅直。

各测点的强制对中底盘中心应位于视准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10mm,底盘调整水平,倾斜度不得大于4′。

(4)测点表面的强制对中底盘的对中误差应小于0.2mm,工作基点强制对中底盘的对中误差应小于0.1mm。

(5)基点均应安装在基岩或坚实的土基上,避免自然及人为影响。

(6)采用视准线法观测,应在两岸同排工作基点连线的延长线上各设1~2个校核基点。

4.1.2观测技术要求

(1)表面变形监测应按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要求进行。

(2)测量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3)表面变形监测应在安装完成后开始进行观测,取得初初始值后,施工期每月3~4次,运行期每年2~6次。

如遇特殊情况,(如高水位、库水位骤变、特大暴雨、强地震等)和工程出现不安全征兆时应增加测次。

(4)为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在作业前应对观测仪器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校正。

(5)观测时严格按仪器操作使用要求进行,认真记录,并与前次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异常及时复测。

同时,应进行巡视检查,及时了解建筑物运行状态。

(6)定期检查监测设施是否运行正常,保证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渗流监测系统安装及观测技术要求

4.2.1渗压计安装技术要求

4.2.1.1钻孔渗压计的安装技术要求

(1)钻孔。

渗压计钻孔直径f130mm,尽量保持孔中无水或为清水。

钻孔过程中边钻边检查土样,记录砂层顶部高程及底部高程,并进行地质素描。

(2)仪埋前一天将渗压计透水石取下,泡入水中24小时,然后在水中将透水石装上,用干净粗砂将仪器包裹,用土工布包好,扎紧备用。

记录测值。

(3)终孔后,在孔底铺设0.5m厚的碎石及中粗砂。

将测压管安装于孔中,孔壁回填中粗砂超过测压管的花管段1米左右,其上孔壁用膨润干泥球回填;将渗压计放入测压管孔底,测定仪器是否正常,记录仪器埋设高程。

回填过程中一定要将膨润土夯实。

(4)电缆线牵引要避免施工干扰,按设计要求引入观测站。

(5)仪器埋设后及时填写考证表并将有关表格让现场监理等人员会签后保存归档。

4.2.1.2基岩渗压计的安装技术要求

(1)凿孔。

渗压计凿孔尺寸250×250×150mm,尽量保持凿孔中无水或为清水。

(2)仪埋前一天将渗压计透水石取下,泡入水中24小时,然后在水中将透水石装上,用干净粗砂将仪器包裹,用土工布包好,扎紧备用,记录测值。

(3)在孔底铺设中粗砂。

将渗压计下到设计高程,在仪器上方再铺设一层中粗砂,测定仪器是否正常,记录仪器埋设高程。

4.2.2量水堰安装技术要求

量水堰的截流墙修建由大坝主体施工单位承担。

截流墙修好后,安装量水堰:

1)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量水堰的修建,使其拦水坝及基础均不漏水。

2)按照设计要求和现场的渗流量情况选购和加工堰板。

3)堰槽采用矩形断面,其长度应大于7倍堰上水头,且总长不小于2m,即堰板上游的堰槽长度不小于1.5m,堰板下游的堰槽长度不小于0.5m。

4)在堰槽的预留位置安装堰板,堰顶至排水沟沟底的高度大于5倍堰上水头,堰板应直立且与水流方向垂直,并使顶缘水平。

5)在距量水堰堰板上游120cm的墙壁上将支架牢固地固定住,使LN2063-R量水堰人工观测坐标仪的测杆测针同堰口持平时的测杆读数位于200mm左右。

进行适当调整,使测杆的前后和左右均保持垂直。

6)安装固定量水堰水位计。

4.2.3渗流观测技术要求

(1)按规范及设计要求的频次进行观测,即在监测仪器按技术要求完成安装后开始观测。

每次观测后,应认真记录,并与前次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异常及时复测。

(2)渗压计观测在仪器安装埋设后每天观测一次,持续10天;然后每月观测三次。

若工程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根据需要加密观测。

(3)观测时详细记录工程施工进度,环境因素(温度、水位)变化情况,以备分析资料时参考,并进行定期巡视检查,详细记录巡查情况。

(4)定期检查监测设施和和二次仪表是否正常,保证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内部变形及应力应变监测仪器安装技术要求

4.3.1水管式沉降仪的埋设技术要求

按照设计图纸计算进水管、排水管、通气管的管长,检查各管是否有破损、折裂等现象,并要求各管有足够的长度以保证各管为无接头的整管,在确认各管完好无损的前提下将同一测头的3根管顺直地捆绑在一起,在各管的两端作上标记,待用。

为了避免与坝面填筑施工互相干扰,减少损坏,采用挖沟槽的方法埋设水管式沉降仪,埋设的具体工序如下:

(1)测量放样:

当坝面填筑至测点以上1.0m高程左右时,按设计图纸,测量定出埋设的管线、测点和观测房的位置,计算出各部位的开挖深度。

(2)沟槽开挖、建观测房:

当坝面填筑至测点以上1.0m高程左右时,沿埋设线开挖向下游倾斜、坡度为0.5%~1%、槽底宽度约1米左右的(坡度根据最长的埋设管线长度确定)埋设沟槽。

在粗粒料中平均挖深约1.2m,;在细粒料中,当挖深接近埋设高程时,仔细操作,避免超挖。

同时在坝的下游面开挖观测房基面,建立观测房,并预留保护管进入观测房的洞口,洞口尺寸一般为30㎝×30㎝。

(3)基床铺设:

沟槽开挖完成后,在沟槽底部铺填直径不大于2㎝的反滤料,形成反滤层,细心整平并用小型机械振碾。

振碾过程中,用水准仪校测整平基床,直到基床的高程达到仪器的埋设高程,压实度与周围坝体相同且不平整度应不大于±2㎝为止。

在测头埋设处浇筑厚约10cm左右的混凝土基床,用水准尺校正基床的水平,用水准仪校测管路基床坡度,其不平整度尽量控制在2mm以内。

(4)水管式沉降仪安装

①将测头至于基床面上,连接进水管、排水管、通气管,并在这三种管路的外面套上保护管,采用向进水管中注水的方法对测头进行性能进行测试,确认合格后用混凝土(C25)在测头外浇筑约40cm×40cm的钢筋混凝土,混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