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059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赋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没有赋役就意味没有财政,没有财政就不能保证一个政权的运行。

本课分两目,第一目“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讲述了从秦至明清的赋税变化情况;第二目“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讲述了中国关税古已有之,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与收回的曲折历程;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梳理相关史料,从历史的角度归纳整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演变历程;

2.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区时、原因和影响;

3.能够结合时事和显示生活,分析征收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4.能结合生活及本课所学,正确看待中国的赋税制度,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显示认知,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

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通过对赋税制庋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历史解释:

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教学重点

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赋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

没有赋役就意味着没有财政,没有财政就不能保证一个政权的运行。

2017年,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的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发现了金策、银锭等大量文物,可以确认此地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沉银之地。

张献忠明末进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

中国古代有很多宏伟的工程,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京杭大运河、故宫等等,这些工程的修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那么修建大型工程的资金来自于哪里?

劳动人员又是如何来的?

这就与我们今天的内容《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包括税和役。

没有赋役就意味着没有财政,没有财政就不能保证一个政权的运行。

赋税是指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税又分为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以户为主的财产税和以田亩为主的土地税。

役主要是以男丁为主的徭役和兵役等。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史记·夏本纪》

(一)奴隶社会:

税制改革

1.齐国:

管仲“相地而衰征”。

2.鲁国:

“出税亩”

按土地多少和好坏进行征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基础:

土地制度变化。

(二)秦汉时期

1.田租

(1)秦朝田租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一般以上作为田租。

(2)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租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

口赋、算赋

口赋

算赋

秦朝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汉朝

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

15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付钱还要加倍

(3)财产税

汉朝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4)徭役

种类

役龄

役期

任务

更卒

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

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

一般是两年

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戍卒

一般是一年

到边塞屯戍

同学们可以根据表格对比分析徭役的种类。

到隋朝时期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请同学们阅读学习隋唐时期实行的租调制和唐朝时期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三)隋唐时期

1.隋朝

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的绢代替劳役,叫“庸”,后发展完善为租庸调制。

2.唐朝前期:

租庸调制

(1)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2)目的:

缓解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3)基础:

均田制

(4)内容: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b.姜娜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租庸调法

土地产权:

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

征税原则:

税额固定,人民较有预算。

征收项目:

分田赋、劳役和贡品,税项分明。

征收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需向原籍缴税。

征收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征收形式:

以实物缴纳。

3.唐中后期:

两税法

(1)原因:

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目的:

未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3)时间:

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简易,实行两税法。

(4)内容:

a.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按田亩征收地税,资产征收户税;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特点: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6)趋势:

a.人丁——资产,b.不定时——定时。

(7)地位:

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8)影响:

有利的一面:

a.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有弊的一面:

a.土地兼并严重;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两税法

土地产权: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征收原则: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征收项目: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征收对象: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缴税。

征收次数: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征收形式: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四)宋元时期

1.宋朝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蓦役法,百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蓦人代役。

2.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南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商方叫“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叉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一条鞭法

征收原则: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收项目:

赋役合并。

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征收对象:

由丁、田分担。

征收形式:

由实物改为税银。

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多,于是采取了新的賦役制度,明清时期重点理解和掌握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内容。

(五)明清时期

1.明前期

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后期:

一条鞭法

(1)原因: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2)内容:

实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银两,统一征收。

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3)意义:

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推丁人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3.清前期:

摊丁入亩

(1)内容: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照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推到田赋中,称“推丁入亩”。

(2)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3)摊丁入亩的进步性

首先,推入声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地属和了役合二为一,此后劳动人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有很大松驰,特别是域镇工商业者免除了丁银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其次,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即以士地占有和占有多少作为税征收的依据,取消了缙绅地主优免丁银的特权,这对于均平赋税、诚轻自耕农和一般无地贫民的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摊丁入亩取消了按丁和地分别征收赋税的双重标准,进一步简化了税收的程序这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官吏的贪污舞弊,诚轻农民的负担,而且对于保证“国赋无亏”也有实际作用。

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对比

不同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土地产权

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土地可以买卖

征税原则

税额固定,人民较有预算。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收项目

分田赋、劳役和贡品,税项分明。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征收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需向原籍缴税。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缴税。

由丁、田分担

征收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

征收形式

以实物缴纳。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由实物改为征银

相同点

1.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2.都按土地多寡征税。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这意味着关税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海关机构的诞生。

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历史只有数百年,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

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实际上,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突显,但在一段时间里,中国不能自主征收国境关税。

史料:

“汉循周法,商贾有税,留人贩买故矜免之。

”到了唐朝,也主要以商人为主要征税对象。

宋朝又明确规定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岭南商贾资生药及民间织布非以出售者,均不纳关税。

明朝实行贡舶制度,只注重货物的贡献御用,而不注重征收关税。

清朝皇帝提及开海贸易训喻:

“天朝嘉惠海隅,并不以区区商税为重务随时查看情形,固不可于国体有防。

——摘编自徐信艳、王防《中西方古代关税思想的特色比较》

问题:

根据史料,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关税征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些特点产生的社会原因?

结论:

(1)特点:

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抑商倾向;将关税作为员彻政治目的的手段;忽视关税的财政收入作用等。

(2)原因:

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发展;自给自足的封速经济结构:

“贵义贱利”的传统理念“厚往薄来”的朝廷外贸传统。

1.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的出现及其早期形态

①含义: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②出现:

西周时期,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③类型: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成为主流,1937年中国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地位:

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突显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①起始: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后的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景惠国待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③海关税务司:

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列强手

【师】同学们思考关税自主权丧失有哪些危害?

老师总结:

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制定关税的权力,税务司制则使中国丧失了使用关税的权力,以保护本国生产发展和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海关大门完全向侵略者敞开了,其恶劣后果远远超出了财政范围,一步步地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3)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①提出:

中国共产党和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过程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B.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C.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

D.1930年,中日签署《中日关税协议》

③结果:

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自主地制定税率。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制度

改革开放前:

制度创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制定须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重要地位:

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全国关税制度,实施了30多年。

改革开放后:

法制化建设: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进步完善: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进。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

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国定税种。

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再传播到全世界,使个人所得税成为今日各国广泛征收的一个税种。

(1)含义:

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起步

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一个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确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警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学们小组讨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1.趋势

(1)赋役标准:

随着封違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的实施为标志。

(2)赋役形式:

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走向发达,税形式白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这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

(3)赋役种类:

历代赋役改革往往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役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唐朝两积法明朝一条鞭法等赋役政革。

2.特点

(1)循序性:

赋役制度改革步步相按、前后相承,很少有移植外国制度而骤然转折的现象全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反复性:

赋役制度演变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个时期、某一税种方面,尚有消失之后复出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动乱、军阀割据少数民族统治着人主中原等造成了旧日的赋役制度沉渣泛起、僵而不死。

(3)差异性:

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反映在赋役征纳上就是“任士作贡”原则和征纳期限不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引出役负担不平衡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