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927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制造技术(Mechanicalmanufacturingtechnology)

课程编码:

101140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学分:

2.5学分

总学时:

40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6学时)

课程负责人:

职称:

从事专业: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

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冷加工工艺过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方法;理解机械加工质量(包括机械加工精度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及提高机械加工质量的主要方法及措施;

3、熟悉机床夹的工作原理及常用典型夹具的设计方法,了解机械制造设备和工装的设计制造及发展;

4、培养学生在解决较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中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逐步培养解决机械制造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

本课程支撑以下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X.y:

将该毕业要求文字表达出来;

毕业要求X?

.y?

将该毕业要求文字表达出来;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X.y

毕业要求X?

y?

毕业要求X?

y?

课程目标1

H?

M?

课程目标2

H?

课程目标3

H?

M?

课程目标4

L?

H?

.。

.。

.。

.

说明:

H—强支撑;M—支撑;L-弱支撑

非理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支撑对象是本专业的学习成果.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只需要支撑一级毕业要求(学习成果),不需要列出分解后的毕业要求(学习成果)。

课程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应根据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或学习成果合理分解.

三、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部分简单文字性叙述的章节要求学生自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实验设备及部分视频材料,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实验、自学以及后续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等多种形式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理论知识更紧密地结合生产实际。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课堂讲授

第1章典型表面的加工工艺;第2章机床夹具设计;第3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第4章机械加工精度;第5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第6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讲课中注意重点、难点,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多举实例,理论联系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课堂分组讨论

针对实际生产中机床夹具的六点定位原理及夹紧机构的夹紧方案合理与否,进行分组讨论,由推选出的小组负责人代表归纳阐述.

平时作业

习题内容注意类型搭配,以工艺与夹具及综合分析为主,对教材课后配套习题进行筛选,结合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有针对性地布置并覆盖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

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到全批全改。

对作业中典型的错误,特别是概念性和原则性的错误,在课堂上及时讲解更正.

实验

通过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床静刚度、机床几何精度及加工误差统计分析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对比实验数据和结果,解释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的差异。

综合作业

引入机械制造加工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课外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利用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的基本原理,制订主要工艺路线及夹具的夹紧方案.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安排

序号

章节或

知识模块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

组织

能力培养

教学要求

素质培养

教学要求

支撑课程目标

学生任务

作业

要求

自学

要求

讨论

1

绪论

第1章

典型表面的加工工艺

本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

1

以视频资料介绍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重点围绕工艺核心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对典型表面(平面、外圆、内孔、成形面)加工工艺特点的认识,并能正确选择各种加工方法。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

1(强)

2(中)

在教材1—1~16中选择其中2~4个小题为书面作业,其余为思考题.

课前预习。

1。

1平面加工

1

1.2外圆表面加工

1

1.3孔加工

1

1。

4成形表面加工

1

2

第2章:

机床夹具设计

2。

1概述

1

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六点定位原理.掌握工件六点定位原理及夹紧原则。

在第3节内容学完后,安排一次课堂研讨。

培养学生对工件定位原理及夹紧方案合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掌握常用典型夹紧机构的结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观,并开阔视野。

3(强)

4(中)

本章课后有课外作业(3~5题),要求独立完成,其余为思考题。

课前预习;重点是六点定位原理与夹紧原则。

针对六点定位原理及夹紧原则的习题或补充题进行讨论。

2.2工件的定位

3

2。

3工件的夹紧

2

2。

4常见典型夹具

2

序号

章节或

知识模块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

组织

能力培养

教学要求

素质培养

教学要求

支撑课程目标

学生任务

作业

要求

自学

要求

讨论

3

第3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3。

1基本概念

1

以视频资料介绍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实例及粗、精基准选择原则。

重点介绍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进行工艺过程设计与工序设计的能力,掌握尺寸链的正确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将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的素质.

填写

支撑的课程目标及强度

本章课后有课外作业(3~5题),要求独立完成,其余为思考题。

课前预习.

结合书后习题讨论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合理性

3。

2零件工艺性分析及毛坯选择

1

3.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

1。

5

3.4工序设计

1

3。

5工艺尺寸链

3

3.6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性分析(自学为主)

0。

5

4

第4章

机械加工精度

4.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

5

结合实例讲解各章节内容,本章重点是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及受热变形,难点是加工误差统计分析.

学生了解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及途径.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严谨规范的职业风格.

填写

支撑的课程目标及强度

本章课后有课外作业(2~3题),要求独立完成,其余为思考题.

课前预习;自学4.5。

4。

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1.5

4.3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1

4.4加工误差的综合统计分析

1.5

4.5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0.5

序号

章节或

知识模块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

组织

能力培养

教学要求

素质培养

教学要求

支撑课程目标

学生任务

作业

要求

自学

要求

讨论

5

第5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5。

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概述

1

本章简单的文字性叙述内容为主,难度不太大,在重点串讲基础上,要求学生辅以自学。

使学生理解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掌握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

填写

支撑的课程目标及强度

结合书后习题,解释实验结果及现象。

课前预习。

5。

2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

5.3影响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主要因素

1

5.4机械加工中的振动(简介)

1

6

第6章: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6。

1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0。

5

主要讲解装配精度的概念与装配尺寸链的建立方法、步骤及基本原则,重点学习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会建立装配尺寸链,理解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装配方法,能根据装配精度要求,正确选择装配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观,并开阔视野。

类似填写

课外作业(1-2题),要求独立完成,其余为思考题.

课前预习;部分内容自学为主。

6。

2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0.5

6。

3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1.5

6。

4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0.5

2.实践教学安排

序号

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实验

任务

能力培养

教学要求

素质培养

教学要求

支撑课程目标

1

车床综合静刚度测定

2

验证

15

依据实验数据绘制车床床头、刀架和尾座的静刚度曲线,并计算车床系统的综合静刚度。

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素质.

1(强)

2(强)

2

机床几何精度检验

2

验证

15

通过实验了解机床的几何精度与加工精度之间的关系。

熟悉机床几何精度检验的内容、原理、方法、步骤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误差曲线的绘制,了解统计分析法在解决加工精度问题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素质。

2(中)

3(强)

3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

2

验证

5

利用加工误差的统计特性,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作出分布图和点图,据此对加工误差的性质、工序能力及工艺稳定性等进行识别和判断,进而对加工误差作出综合分析。

巩固已学过的统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统计分析法的步骤;

学习使用统计分析法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素质。

3(中)

4(强)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的考核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由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考勤纳入平时成绩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5.1成绩组成

序号

成绩组成

比例

1

出勤及学习态度

10%

2

平时作业

15%

3

课堂分组讨论

10%

5

实验

15%

6

期终考试

50%

总计

100%

5。

2评分标准

5.2。

1出勤及学习态度

上课全勤且认真听课,学习态度好则9~10分,请病假、事假每次扣1分,无故缺课每次扣2分.

5.2.2平时作业情况

平时作业情况

得分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13~15分

作业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正确率70%至89%,没有抄袭情况。

10~12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次数少于三次,但改正及时,态度端正。

7~9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未及时完成次数大于三次,老师指出后改正态度端正并补充完成.

4~6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老师指出仍不改正次数达三次以上。

0~3分

5。

2.3课堂分组讨论

课堂分组讨论

得分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9~10分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7~8分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5~6分

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0~4分

5。

2。

4实验

某课程某某项目实验成绩评分标准表

实验准备

(分值占比30%)

实验操作

(分值占比30%)

实验报告(分值占比40%)

折算

分值

按预排时间准时到达实验室;预习报告完成率95%以上,且表达准确、书写端正,条理清晰。

按要求分组、遵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准确,且书写端正、修改规范。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95%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无抄袭;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14~15

按预排时间准时到达实验室;预习报告完成率80%至95%,且表达基本准确、书写端正,条理清晰。

按要求分组、遵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准确,且书写端正、修改规范.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80%至95%;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没有抄袭.

12~13

预习报告完成率60%至80%,且书写端正。

按要求分组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准确,且书写端正。

报告内容基本完整,正确率60%至80%,且书写端正。

9~11

预习报告完成率30%至60%。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报告内容不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完整。

5~8

预习报告完成率30%以下.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报告内容不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仍不完整。

0~4

最终实验成绩取三次实验的平均成绩.

5。

2。

5期终考试

按照期终考试的标准答案或要求,按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成50分。

5.2.6成绩汇总示例

姓名

上课出勤(10%)

平时作业(15%)

课堂分组讨论(10%)

实验(15%)

期终考试(50%)

总评

张三

10

13

9

14

40

86

李四

11

8

12

30

71

……

……

……

……

……

……

王五

8

12

7

13

44

84

赵六

10

6

11

45

80

……

……

……

……

……

……

说明:

以上各项成绩要有相应的证明材料,如课堂分组讨论要提供明确的讨论主题、时间、主要讨论记录(有学生发言及讨论记录,作为给分依据),实验成绩要提供实验报告及相关数据表格等。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李兆铨、周明研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上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王启平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第5版)。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顾崇衔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

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2001

【3】张福润、徐鸿本、刘延林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志修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曾志新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执笔者:

审核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