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871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docx

有色六队关于坑头金矿概况

1、项目工作范围:

工作区位于天柱县城以北,相距约20公里,属天柱县帮洞镇和注溪乡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

109°11′55″—109°17′00″;北纬:

27°02′45″—27°07′30″。

面积:

35.5平方公里。

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华南褶皱带西部边缘地带,区域性岳寨断层东盘,注溪背斜南东翼。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下江群,自下而上出露了番召组、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番召组主要岩性为凝灰质层纹状板岩或凝灰质绢云母板岩;清水江组中、下部为变余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上部为砂质板岩和砂质绢云母板岩;平略组为绢云母板岩和粉砂质板岩;隆里组为变余砂岩、绢云母板岩。

此外尚有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和白垩系地层分布。

清水江组中、下部是该区金矿的主要产出层位。

区内主要褶皱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包括注溪背斜、溪口背斜、锦屏向斜、月亮脑背斜和铜古向斜等。

是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区内断裂主要发育有四组:

北东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南北向。

北东向断裂为本区规模最大、延伸最远的区域性构造,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以岳寨断层为典型,该组断裂与同组背斜形成本区控矿构造。

详见区域地质图。

(二)矿区地质特征

该区已发现的金矿床为天柱县坑头金矿,该矿床由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六总队详查,现由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六总队下属天柱金矿进行开采。

1、地层

坑头金矿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下江群清水江组二段的一套浅变质岩,从下至上分为:

一亚段(Pt3q2-1):

新鲜面为兰灰色、灰绿色,风化后呈黄褐色薄至中厚层条带状凝灰质板岩,条纹状中厚层凝灰岩,偶尔夹2—3米厚的变余细砂岩,可见厚度200—250米,未见底;与二亚段为断层接触。

上部150米范围内,为本区含金石英脉的主要产出部位,有M2、M3、M4、M5、M6、M7、M10以及其它层间石英脉等多条产出,是控制该区主要的含金脉体层位。

二亚段(Pt3q2-2):

以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为主,下部60米范围内夹少量的硅质板岩,上部夹灰绿色中厚至层状凝灰岩,可见厚约100米,与三亚段为断层接触,此层有石英脉体产出,但含金性差,如M1。

三亚段(Pt3q2-3):

为灰色中厚层条带状砂质板岩,夹有中厚层条带状凝灰质板岩,细粒变余砂岩,厚度大于800米,未见顶。

2、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格架为坑头背斜、岳寨断裂、坑头东西断裂相交构成。

坑头背斜(区域上的注溪背斜)分布于矿区的南东侧,并斜跨全区,轴向北东,两翼大致呈对称形式,岩层倾角为30—50度。

北东端向东北倾伏,南西端向南西倾伏,大致为一箱状构造,两翼层间滑动构造发育,层滑带中由碎裂岩和石英脉蚀变体组成,是赋矿的主要场所。

断裂构造按生成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近南北向断层,区内表现为封闭型,在TD1坑道中所见,破碎带宽0.1—2.0米,沿破碎带有硅化蚀变体,在蚀变体中和边缘常见蚀变不彻底的板岩残留体及深色层纹,蚀变体两侧常见破碎角砾和断层碳化泥,断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舒缓波状起伏变化,上部向东倾,下部向西倾,倾角75—85度为一张性正断层,该断层控制M10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由于是最先生成的构造,受晚期断层切割较多。

北东向断层,该组断层特别发育,在该区表现最为醒目,多为张扭性的正断层和压扭性逆断层。

岳寨断裂,在矿区内表现为逆冲挤压性质还伴有左行平移作用,,破碎带中劈理化、片理化发育并见有硅化带,但无矿化显示。

F1、F3、F4、F5、F7、F10、F12等到为张扭性正断层,倾向北西倾角65—80度断面清晰,破碎带宽0.3—2米,破碎带中常见一些断层泥和破碎岩石,在接近脉体时也见有含矿角砾出现。

压扭性断层主要有F6、F9、F11。

倾向南东,倾角60—80度,断面清晰,破碎带宽0.3—1米,多为围岩角砾、碎粒和断层泥,偶见有石英脉体和弱硅化和碳化出现。

北西向断层,该组断层地表上不易发现,只在坑道中见到,为缓倾角逆断层,是后期破坏性断层。

近东西向断层:

以F2为代表,为区域性大断裂,破碎带宽1—25米,一般宽五米左右,倾角近乎直立,为压扭性逆冲断层性质,南盘上升,北盘下降,垂直断距30—60米,北盘向西平移95—120米,沿破碎带中常见有石英脉透镜体和弱硅化碎粒岩并有小型破碎蚀变岩金矿体出现,主要是接受层滑带中含矿蚀变脉石和晚期成矿作用形成新的矿体。

详见地形地质图及剖面图。

3、矿床地质特征

坑头金矿主要成矿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次为破碎蚀变岩型。

含金石英脉型:

在坑头背斜北西翼上发现有M1、M2、M3、M4、M5、M6、M7、M11、M17、M19、M20等脉,南东翼地质工作程度低,目前只发现M8、M9两条。

现将主要矿脉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M3矿脉:

地表出露从地豆冲,向南经老硐冲、萝卜冲延至14号剖面,长约1000余米,倾向300—320度,倾角20—40度,呈舒缓波状,中部被F2错断,断距约40米。

该脉中圈定了一个矿体,矿体号M3—1,分布在6号剖面至3号剖面之间,矿体长约300米,产出标高582—500米之间,倾向延伸120米,至F2矿体被切断。

矿体平均厚0.61米,平均品位4.64g/t。

矿石量约4万吨,金属量143公斤。

M4矿脉:

产于M3矿脉下约10米,产状与M3基本一致,在中部仍被F2切断。

该脉中圈定了三个矿体。

M4—1号矿体,分布在6号剖面至2号剖面之间,矿体长约130米,产出标高571—500米之间。

矿体平均厚0.74米,平均品位5.96g/t。

矿石量约3.3万吨,金属量201.31公斤。

M4—2号矿体,分布在8号剖面至12号剖面之间,矿体长约100米,产出标高265—245米之间,倾向延伸50米。

矿体平均厚0.68米,平均品位9.37g/t。

矿石量约2.4万吨,金属量225.98公斤。

M4—3号矿体,分布在6号剖面至12号剖面之间,矿体长约200米,产出标高500—440米之间,倾向延伸50米。

矿体平均厚0.60米,平均品位6.10g/t。

矿石量约1.7万吨,金属量102.47公斤。

由此可见,深部找矿前景较好,可继续开展找矿工作。

(3)、M11矿脉:

该脉地表未出露,产于M4之下80—100米外,M7之上10—20米,产状与M3基本一致。

该脉中圈定了二个矿体。

M11—1号矿体,分布在6号剖面至0号剖面之间,矿体长约150米,产出标高620—515米之间,斜长200米,倾角32度。

矿体平均厚1.08米,平均品位8.36g/t。

矿石量约2.8万吨,金属量230公斤。

M11—2号矿体,分布在0号剖面至8号剖面之间,矿体长约150米,产出标高440—410米之间,倾向延伸50米。

矿体平均厚0.32米,平均品位3.40g/t。

矿石量约0.5万吨,金属量16.26公斤。

(4)、M7矿脉:

是本区主要含矿层滑带之一,走向北东,且有一定挠曲,倾角25—50度不等,倾向起伏变化大,上陡下缓。

普查阶段在ZK14—5、ZK10—5、ZK6—2、ZK6—3、ZK4—2、ZK4—4等钻孔发现,(其中ZK4—2、ZK4—4两钻孔见矿,其它钻孔只见碎粒岩。

)地表仅在2号剖面出露,已知走向长420米,中部被东西向F2断层错断。

M7—1号矿体在F2南盘,出露在6—2号剖面之间,矿体长约115米,产出标高575—477米之间,斜长200米。

矿体平均厚0.50米,平均品位8.86g/t。

矿石量约2.1万吨,金属量191.8公斤。

M7—2号矿体在F2北盘,出露在8—2号剖面之间,标高在380—440米之间,已知矿走向长180米,倾向斜面长80米。

倾角25度,矿平均厚0.22米、平均品位9.81g/t。

矿石量约0.9万吨,金属量93.55公斤。

(5)、M19矿脉:

该矿脉为隐伏矿脉,已发现矿体产于0—7号剖面之间,已知矿脉走向长300米,在350—430米标高之间,倾角38度,斜面长100米,平均厚度0.36米,平均品位6.4g/t。

经生产勘探圈定(121b)矿块:

矿石量4万吨,金属量256公斤。

该矿脉向南至F2断层,长约100米为找矿的主要远景区。

(6)、M20矿脉:

该矿脉为隐伏矿脉,已发现矿体产于6—3号剖面之间,位于M19之下约15米,已知矿体走向长300米,在320—410米标高之间,倾角41—49度,斜面长110米,平均厚度0.40米,平均品位12.2g/t。

经生产勘探圈定(121b)矿块:

矿石量4.2万吨,金属量509公斤。

预算资源量为:

矿石量9.9万吨,金属量914公斤。

M19、M20两矿脉产于深部且离背斜轴部越来越近,矿体规模比上部矿脉大。

说明深部近轴部找矿前景好,还有可发现新的矿脉。

2、破碎蚀变岩型矿床;矿区内该类型矿床只有M10、F2两条断层中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分述如下。

(1)、M10矿床:

该断层带主要地段地表无显示,全由坑道控制,南部在坑头背斜轴部地带用槽探控制,全长300米,呈南北向分布,北部被F2错断后应该向西移动,但未查找到。

破碎带中除硅化体外,部分地带有碎粒岩和碳化带,,该断层在568中段多处被北西向缓断层错断,在497中段被M7层滑带错断。

矿体长约140米从600—400米标高之间有568、528、497三个中段控制,500标高有ZK8—2、400标高有ZK6—2控制。

地质工作程度达到详查要求。

在568中段用坑道圈定(121b)矿块:

矿石量0.5万吨、金属量32.2公斤、平均品位6.37g/t、矿厚0.72米。

该断层破碎带上厚下薄,到400米矿厚仅0.11米.已无法利用。

该断层可能为张性断裂。

(2)、F2—破碎蚀变岩型矿体:

F2为区域性大断裂,活动时间最长,形成时期最晚,在切割层滑带中矿体部分,层滑带中矿石经破碎后掉入F2破碎带中,经岩屑胶结蚀变形成新的小规模透镜状破碎蚀变岩型矿体,另有一些石英脉和岩石的细碎角砾经岩屑支撑蚀变也能形成新的小型透镜状矿体,如在497中段F2采场中可见,在破碎带的两壁附近平行断裂面产出的石英脉透镜体和与破碎带斜交的透镜体两种。

矿体一般长20—30米,最长可达50米,倾向长30米,厚度变化大,一般0.5—2.2米,品位1.83—22.9g/t。

由于为小富矿包、连续性差,岩石破碎,开采极为困难,像497中段F2采场,采用短时间快速开采方法采矿,但开采损失极大。

该矿带只圈定两块(333)级的矿块,其中西侧矿块(333—1):

标高从580—490米,矿石量5.97万、金属量398.42公斤、平均品位8.04g/t、厚度1.58。

含矿系数0.83。

3、矿石结构、构造和物质成份

该区矿石属贫硫化物石英金矿石,围岩蚀变比较简单,以硅化为主,黄铁矿化,碳化次之。

共生矿物有黄铁矿、毒砂、次为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

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方解石白云母、绿泥石次之。

矿石微量元素和化学成份如下:

Ag4.15—5.6g/t、Cu0.013—0.005%、Pb0.018—0.026%、Zn0.045—0.006%、As0.16—0.016%、SiO290.26—91.68%、Al2O33.02—2.31%、CaO2.16—0.292%、MgO0.47—0.736%、S0.53%。

矿石结构有半自形晶、它形晶及交代、残余结构。

其构造以块状为主,次有浸染状、角砾状、砂糖状、条带状、网脉状等。

矿石类型:

根据矿石中矿物的组合关系,大致可分为自然金—石英组合类型、自然金—硫化物组合类型.

金矿物嵌布特征:

金以自然金形态产出,常嵌布于石英中,呈粒状、片状、枝叉状。

粒径为005—1.5mm,以中粗粒为主,细粒、微粒次之,此外有部分金呈细粒包裹于毒砂或黄铁矿晶格中。

毒砂、黄铁矿粒径为0.005—2mm,金主要与黄铁矿、毒砂共生。

黄铁矿有三种形态:

颗粒粗大自型晶好的一般不含金;细粒、不规则粒状集合体的含金性好;细脉或网脉状与其它硫化矿物共生的含金性较差。

毒砂也有三种型态:

呈粗大晶体零星分布的不含金;呈不规则集合体零星分布的不含金;呈细脉状与其它硫化矿物共生的含金较好。

矿石中出现方铅矿一般指示矿石中金品位较高,方铅矿常呈自型晶—半自型晶与其它硫化矿物共生,连成团块状集合体或细脉出现。

石英脉型金矿品位变化大,如M19在370—380米中段共取样18件,其中10米内两件样结果相差近20倍,528米中段M11相邻样品不到5米结果查差15倍。

F2断层中品位变就更大。

根据各矿体块段工程采样进行统计。

M7:

一号矿体统计72个样品,品位变化系数162%、厚度变化系数23%。

二号矿体统计81个样品,品位变化系数125%、厚度变化系数29%。

M4统计量17件,品位变化系数182%、厚度变化系数69%。

M3统计量119件,品位变化系数130%、厚度变化系数23%。

上述可以说明各矿体中品位娈化较大,厚度相对稳定。

开采后的品位一般比地质品位偏高。

(三)立项依据

1、从区域地质条件来看,该区构造较发育,主要控矿构造北东向背斜和北东向断裂以及东西向断裂在区内相交,含矿地层分布较广,是寻找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的有利地段,并具有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的有利条件。

2、该区含金石英脉的产出可以规纳成主要几点规律性。

(1)层滑带中石英脉型矿体在垂直分布上有一定的重迭性,而且均靠近F2分布。

(2)具有工业价值的层滑带中石英脉型矿体在垂直分布上有一定的等间距,一般两条脉带靠近,间距约10—20米,之后与下部具有工业价值的脉带间距约40—50米,如现在已知的M3、M4两条与下伏的M11、M7之间距离40—50米;M11、M7与下伏的M19、M20之间的距离仍为50米左右。

往深部、越靠近背斜轴部矿化强烈。

(3)在倾向上倾角发生变化或走向上发生挠曲的部位的层滑带中为矿体产出部位。

由此可见,深部矿化较好,可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

综上所述,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可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的找矿工作,并研究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的找矿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