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862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docx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篇一: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暑假,我阅读了《点击陶行知》。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

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寄托在下一代人的素质上的,现实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最突出的一条是创新能力。

而我们的现行教育是应试教育,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的师生们哪里还顾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且不说美国、英国等国,单是日本、德国等国家能在二战的废墟上快速崛起,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国外教育的现实无情地让我们思考,如果中国的教育再这样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凭什么在世界舞台上与他国同台竞争?

而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老先生就已提出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教育理念,在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既感到遗憾又感到欣慰和喜悦,遗憾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却走了弯路,欣慰的是我们又走了回来,更让我开心的是我能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一定努力去做,去实践,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篇二: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假期我认真地读了《点击陶行知》感触非常大是其中的“生活即教育”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

“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下面,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谈到:

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

他同时又谈到,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

因为,他要实现一种教育的理想,就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解决民生问题。

陶行知先生为此在文中进一步用实例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是相连的,是一个学理。

他进而又提到,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这教育。

  陶先生在文中,把生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他不仅给我一震憾,更给我一感叹,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

我想,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提倡和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吗?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与劳动。

这正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教人做真人。

自有人类生活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我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读了陶知知先生的著作,既感觉受益非浅,又感觉责任重大,同时又得到了启迪。

在当今社会,生活教育,是社会所求;素质教育,是社会所需;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社会所盼。

我只有竭尽全力,多学,多思,多想,多做,按陶行知先生所言,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三: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作文】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寄托在下一代人的素质上的,现实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最突出的一条是创新能力。

而我们的现行教育是应试教育,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的师生们哪里还顾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且不说美国、英国等国,单是日本、德国等国家能在二战的废墟上快速崛起,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国外教育的现实无情地让我们思考,如果中国的教育再这样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凭什么在世界舞台上与他国同台竞争?

而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老先生就已提出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教育理念,在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既感到遗憾又感到欣慰和喜悦,遗憾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却走了弯路,欣慰的是我们又走了回来,更让我开心的是我能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一定努力去做,去实践,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篇四:

点击陶行知读书笔记】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点击陶行知》我有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和思考,请专家批评、指正。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为什么要学习陶行知?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陶先生把教育作为大事,他提倡普及民主教育、基础教育,并打起了反对旧教育推行新教育的旗帜。

  2、陶先生为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中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符合中国国情。

因此,要学习陶行知。

只有知陶、学陶,才能做一位好教师、好校长。

  二、学习陶行知学什么?

怎么学?

  学习陶行知最主要要把握五个字:

  爱、真、行、活、创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需要爱满天下。

爱教、爱岗、爱事业,不能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主宰,要把教育做一大事。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

教育改革虽然没有改掉纠缠了几十年的应试的根本,但在一些小处还是向传统教育作出了反抗。

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语文新课标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的合作,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会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我深深地感到了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前瞻与精辟,正如陶先生的为人一样,他对自身以及我们教师都有着殷切期望,正如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先生对自身成长又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我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如果我们能以此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时时反省自身,那么我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陶行知理论的运用

  通过再次的研读《点击陶行知》,我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地了解。

作为一名三星级高中主抓教学的校长,更应该多学习陶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思想意识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对学校发展的规划中区,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用它去指导自己,从而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我们将在以后的管理和教学中,努力以创造五大环境,即:

1、创造一个坚强的堡垒;2、创造一个书香的环境;3、创造一个艺术的环境;4、创造一个生产的基地;5、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基地。

做到六大解放1、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其敢想;2、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其敢问;3、解放孩子的眼睛,培养其观察力;4、解放孩子的双手,培养动手动脑能力;5、解放孩子的空间;6、解放孩子的时间。

从而在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教学的现况,让我们的教育之路走得更好。

  总之,陶行知先生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

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

我相信,在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篇五: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点击陶行知》。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出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中国一代又一代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可谓是创造教育的先驱,他提出:

“要培养少年的创造力”、“要解放少年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空间”,并且他指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课改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多了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

综合实践让孩子们走出了教室,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大自然,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仔细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思想》这一章,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例子阐述了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怎样去从自身做起,去进行活的教育、去培养活的学生。

其中的许多观点与新课程中的一些理念完全吻合。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我将继续从书上去学习相关的教育理念,从而让他的教育思继续指导我的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

”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

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

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

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

“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罚非爱,害也。

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

“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

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读了《点击陶行知》,让我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也对我的教育行为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它是我教育教学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篇六: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认真拜读过《点击陶行知》一书之后,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把爱的教育寓于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每设计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

”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

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