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66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教案

 

选修六

-----导学案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环境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实例,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环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

1.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

2.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导入】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选修六:

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第一节。

【课前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堂合作探究】

一、环境及其分类

1、概念:

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分类

A。

自然环境: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包括: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B。

社会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荒漠流沙等

包括: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旅游环境

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环境与自然资源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经济技术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

第一,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第二,经济属性,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关系: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所有的客观自然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指人类主观认定的,对人类有价值的客观存在物。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互影响:

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保护自然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与生态系统【P5知识窗】

关系:

相互影响:

生物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结构和地理分布,体现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指示性;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利用指示植物找矿:

我国古书上载有“山上有葱,其下有银;山上有韭,其下有金;美国的”灰毛紫穗槐“能指示铜矿;植物能指示土壤类型、酸碱度、土壤水分等:

油蒿是土质沙性很强的指示植物;铁芒萁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红壤等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碱蓬的生长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反映了水湿环境。

土壤结构:

矿物质有机物水分空气

森林的作用: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降低噪声吸纳灰尘杀灭细菌等

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的污染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反之,则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发生。

三、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情景激励: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郊,距市中心约50千米。

50万年以来相继是“北京人”(50万~30万年前)、“新洞人”(10多万年前)、“山顶洞人”(3万~l万年前)和现代人(1万年以来)的家园。

科学家利用洞穴堆积物中人与动物的化石以及植物的孢子、花粉,模拟出了当时人类与环境的状况。

在50万年前,这里有着适合猿人生活的环境;西北边低山丘陵茫茫林海,东南边平原上森林、草原、湖沼相间,清澈丰沛的河水自北而南从这里出山进入平原。

猿人们栖息在一个能容上百人休憩的宽大溶洞(“猿人洞”)里,过着渔猎采集、茹毛饮血的生活。

多年以后,可能是林火为他们提供了火种。

以后,他们又学会了人工取火,学会了用骨针缝制皮衣,还可能在山顶洞外建造人工居所。

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们生活虽然艰苦,却为后人留下了青山绿水依旧的环境。

几十万年过去了,到了近一万午前,这里的人类离开了祖先世代居住的山洞,移居到平原上生活,四五千年前开始了农业生产。

可以推想,周口店地形、土壤条件优越,应是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地区之一。

三千年前西周燕国人在周口店东南约10千米处建起了都城,金、元、明代也相继在北京建都,大规模建筑用材取自西山山地,历代的砍伐使当地林木荡然无存,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泛滥频繁。

20世纪60年代在周口店的北部建起了石油化工厂,高高的烟囱上浓烟滚滚、火炬熊熊,河流成了化工厂的排污沟。

70年代以来,以小水泥厂和小煤窑为代表的乡镇工业进一步污染了本区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

人们不禁要问,以破坏生态造成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能延续多久?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

原因又是什么?

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你认为周口店乡应该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应该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关系:

对立统一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历史时期

环境问题

对自然的态度

采集渔猎时代

对人类威胁小

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人口集中区出现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

恶化,危及人类

征服自然

新技术革命时期

日益突出

谋求人地协调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2.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A3.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B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4.人类作用于环境同时,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C

【典例剖析】

例1:

下列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城市B.农田C.原始森林D.三峡大坝

例2:

下列物质和能量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煤炭B.小麦C.钢材D.雷电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明确什么是环境问题,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过学习和探究,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

【重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课堂导入】

复习:

地相关模式图

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与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为何用两组箭头表示?

【课前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堂合作探究】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广义的环境问题还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机制,环境问题可分为: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界本身引起,而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环境问题,如各种自然灾害。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实际上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它们之间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从人类诞生起,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矛盾,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始终伴随左右,往往是旧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产生了。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是能够得以解决的。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

材料1:

非洲的粮食问题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夺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各国在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进口一些粮食,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但是大多数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不多。

特别是1971年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致使人均粮食拥有量开始下降。

近些年,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情况相当严重

问题:

请大家根据材料分析亚非拉粮食匮乏的主要原因?

材料2:

墨西哥城的环境变化

1325年,当人们在一片湖泊中央的一个岛屿建起这个当时叫特亚奇提特兰的城市时,它还根本不起眼。

1924年墨西哥联邦议会决定,定都于墨西哥城。

此后这儿的大部分湖泊经填充和排干,城市开始向各个方向发展。

到1995年,其市区人口达到1630万,也就是说全国1/3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墨西哥城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级大城市,为世人所瞩目。

然而,问题与奇迹相伴而来。

这座曾以“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而著称的城市,近年来因人口过多,工业迅速发展,向大气和环境中排放的烟尘、有毒气体等废弃物较多,已被淹没在蒙蒙的烟海之中。

今天的它,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还有便是它拥挤的交通和频繁的事故,在路上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祸从天降。

问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找出墨西哥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复习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1950年(二战)前——基数小,增长较慢1950年(二战)后——基数大,迅猛增长

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

亚非拉:

基数大,增速快------生态破坏

欧美澳:

基数小,增速慢--------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大

材料3:

缩小了的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湖,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

因此,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小,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小了46%。

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问题:

围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材料4:

内蒙古草地的退化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牧业为生。

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使牧区的范围缩小了。

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保护,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土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

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频发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的开垦、沙化有关。

问题:

开垦草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强调:

人口问题又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也是其它两大问题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财富越多,生活质量就越高吗?

【典例剖析】

指定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识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重难点】

【课堂导入】

【课前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堂合作探究】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阅读教材P17—P19,完成:

1.全球气候变暖

[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2.臭氧层遭到破坏

[讨论]1..氧层分布在大气圈的哪一层,对地球生物有什么作用?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分布在哪些地区?

3.酸雨蔓延

[讨论]1什么是酸雨,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酸雨会造成哪些危害?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4.森林锐减

[讨论]森林锐减的原因是什么?

5.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6.土地荒漠化

[讨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

7.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讨论]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8.垃圾污染与危险废弃物转移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结合教材讨论:

(1)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当代环境问题呈现怎样的特点?

【典例剖析】

环境伦理

指定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和善意和解的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举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问题,说出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源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重难点】

主要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课堂导入】

(复习)

【课前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堂合作探究】

【典例剖析】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表现和成因。

2、了解我国生态危机的现状及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收集资料,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我国生态危机的现状及其地区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全球的环境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难点】

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课堂导入】

【课前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堂合作探究】

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生态问题的类型

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破坏而形成生态环境问题。

人为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

3、危害

产生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高效记忆:

创造现代文明生态环境恶化

人为原因人类大规模高强度影响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自然资源枯竭

抗外界干扰能力低

自然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自身稳定性差

4、脆弱生态系统的成因及主要分布区

(1)成因

自然原因:

自然条件恶劣或组合欠佳

人为原因:

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人为作用和自然作用强烈叠加。

(2)分布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地带。

例如:

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

拓展补充:

表现

具体方面

原因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的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

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

大量燃烧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物种灭绝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二、我国的生态危机

1、现状与危害

(1)现状:

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2)危害:

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2、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不力。

3、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1)上游

表现:

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危害:

泥沙侵蚀总量和输沙总量超过黄河,直接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

(2)中游

表现:

湖泊面积缩小。

危害:

损害了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平原区防洪排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增加了农田排水压力,以及农业与渔业之间、水资源调蓄与水产养殖之间、排水与灌溉之间的矛盾。

(3)下游:

环境污染严重。

高效记忆:

长江流域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中游围湖造田洪水加剧

下游水质污染

拓展补充: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森林破坏

东北、西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

过度垦殖

气候干旱

降水减少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

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

气候干旱

【典例剖析】

指定完成配套练习相关习题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保护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资源和生态保护必要性的认识

2能够针对某一生态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例,说明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形成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城市生态和农村生态建设的初步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难点】

1.资源和生态保护措施

2.能够分析具体生态问题

【课堂导入】

【课前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堂合作探究】

一、自然资源保护

1、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

2、我国资源问题

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近1/2;森林面积占世界人均近1/6;草原面积;占世界人均近1/2;水资源;占世界人均1/4;矿产;占世界人均1/2

但是:

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我国已探明的铜矿资源储量总量6218万吨,占世界储量的8.95%,居世界第六位。

品位低、矿体复杂、开采成本高、难度大,探明的矿体相当一部分是“呆矿”。

铜矿的平均品位只有0.86%,品位大于1%的储量只占资源量的35%,储量200万吨以上的矿床,品位大都在1%以下。

矿床多为多金属矿共生,伴生元素多,组分复杂,增加选冶难度。

尽管我国是一个严重贫铜的国家,铜资源仍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一矿多开、乱挖滥采尚未杜绝,严重地浪费了国家资源。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全国拥有水资源2.8万亿m3,但人均占有水资源2300m3,只有世界平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

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约有80%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它与人口、耕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人口多、耕地少,北方水少、人口多、耕地多。

同时,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表现为人地矛盾;西部缺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

华北则是人地矛盾、水土矛盾的叠加,成为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地区。

他山之石:

以色列从80年代以来,农田灌

溉普遍采用由电脑控制的滴灌和喷灌技术,使农用水减少了30%。

日本采用节水的生产方法和废水处理循环使用,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采取提高水价等方法在短短3年内使该市的人均用水量下降了7%。

3、资源问题的变化

变化因素:

人口数量、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人类生活水平。

资源利用不当

资源掠夺性开发

4.利用和保护措施

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节约、综合利用,寻找新的替代品

可再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因地制宜,利用中更新

中国的资源问题的对策

——保护和科学地利用资源(解决资源问题的最好办法)

1、转变观念,对可再生资源,要树立观念;

2、要依靠法律和政策;要树立“法制”观念

3、要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4、崇尚节约;(“把树立节约观念放在首位”,)

5、依靠科学技术,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6、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二、农场生态建设

1、概念:

农村生态建设是指:

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1)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2)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3)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

(4)乡镇企业污染管理

(5)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

(6)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

(7)生态农业或持续农业体制建设

(8)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建设重点:

P44

三、城市生态建设

什么是城市生态建设?

城市生态建设是指:

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对城市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达到或基本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综合性建设。

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城市生态系统的显著特点:

(1)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人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如:

房屋、道路、生产和生活设施等);

(2)对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

(3)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

1)加强城市生态的建设和保护;

(2)做好城市生态的立法、景观布局、城市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典例剖析】配套练习相关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知道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增强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